



摘"" 要"" 以銀黑色地膜、黑色地膜、白色地膜(CK)為試驗對象,探究不同顏色地膜對辣椒農藝性狀、生長發育及產量的影響,找出適合當地辣椒種植的地膜。結果表明:①覆蓋銀黑色地膜辣椒葉片光合作用強,株高、葉片大小、葉綠素含量均高于白色地膜和黑色地膜;②覆蓋銀黑色和黑色地膜防草效果好;③覆蓋銀黑色地膜蚜蟲數量比白色地膜覆蓋少52.6%,比黑色地膜覆蓋少61%,避蚜效果好;④覆蓋銀黑色地膜的辣椒比白色地膜(CK)增產9.6%,減少用工成本84.2%,增加收入23.2%,經濟效益顯著。
關鍵詞"" 地膜類型;辣椒;農藝性狀;產量;收入
【項目來源】:天水市科技支撐計劃項目“甘谷辣椒輕簡化栽培技術集成”(2023-NCK-7001)。
李勇,甘肅省甘谷縣生產力促進中心,郵編741200。
收稿日期:2024-04-21
辣椒是甘肅省甘谷縣特色產業之一,是山旱地群眾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常年采用全膜雙壟溝播技術種植面積3萬畝左右,年產值1.5億元。白地膜透光率高、提溫快、成本底,是當地常用的地膜。但白地膜透光率高,膜下雜草較多,與辣椒爭水爭肥,還需除草,增加了種植成本。另一方面,由于白地膜厚度普遍在0.01 mm以下,平均0.008 mm,經陽光照射和風化,在辣椒生長后期大部分已碎化,保溫保水性能下降,導致辣椒減產。
為提高甘谷縣辣椒產業發展水平,辣椒種植輕簡化、綠色化技術勢在必行,引進使用銀黑色地膜,充分利用黑色面抑制雜草、銀灰色增加透光率兼具趨避蚜蟲的功效,通過和黑色、白色地膜全膜覆蓋對雙壟溝播辣椒農藝性狀、生長發育及產量產值的影響進行比較研究,以期為當地農戶科學使用地膜種植辣椒提供參考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該試驗于2023年5月8日至10月30日在甘谷縣西溝流域辣椒種植基地康家灘村進行,平均海拔1 500 m,年均氣溫10 ℃,平均降雨量473 mm,全年無霜期190 d。前茬為油菜,土壤為沙壤土,肥力較好。
1.2"" 供試品種及材料"" 辣椒為當地主栽品種天椒24號(天水市農科所)。銀黑色地膜120 cm×0.02 mm;白色地膜120 cm×0.008 mm;黑色地膜120 cm×" 0.01 mm。以上3種地膜全部由天水五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提供。TYS-4N型葉綠素測定儀,北京金科利達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生產。
1.3"" 試驗設計"" 試驗共設3個處理:T1——銀黑色地膜覆蓋栽培;T2——黑色地膜覆蓋栽培;T3(CK)——白色地膜覆蓋栽培。試驗采取隨機區組排列,3次重復,每小區長15 m,寬2.2 m,面積33 m2。小區四周設保護行,每壟種植兩行,株距35 cm,每穴兩株,每小區350株。
1.4"" 起壟種植"" 試驗于2023 年2月28日育苗,4月20日起壟,全膜雙壟溝鋪設地膜。壟溝制作按小壟寬40 cm、壟高15~20 cm,大壟寬70 cm、壟高10~15 cm劃行起壟,每幅壟對應一大一小、一高一低兩個壟面。5月 8日定植。
1.5"" 測定項目
1.5.1"" 土壤溫度測定"" 辣椒種植后選擇晴天,連續7 d上午9:00,下午13:00、17:00測定每個小區膜下5 cm、10 cm、15 cm、20 cm處土壤溫度和相對濕度,每處測量3次,取平均值。
1.5.2"" 物候期和農藝性狀的測定"" 觀察記錄各處理辣椒的定植期、始花期、終收期等主要物候期;觀察各處理植株的田間生長勢;結果盛期(2023年7月25日)每小區隨機選取5株植株,測定株高、莖粗、株幅、果實橫徑、果實縱徑、單果質量、單株結果數、葉長、葉寬、葉片葉綠素含量,取平均值。
1.5.3"" 雜草和蚜蟲數量的測定"" 在辣椒始果期(2023年7月9日),各小區隨機測定1 m2膜下雜草重量,取平均值;各小區隨機選取5點,每點選取3株,每株選上、中、下3片葉測定每株有翅蚜數,取平均值。
1.5.4"" 產量測定"" 測定每小區辣椒的實際產量。每小區單獨統計產量,每個處理取3次重復的平均值進行產量計算,最終折算1 hm2的產量。
1.5.5"" 效益分析"" 統計每個處理的投入品、人工等費用,結合產量、價格等計算純收益。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地膜覆蓋對土壤溫度和相對濕度的影響" 由表1可知,T3(CK)處理土壤溫度最高,其次是T1處理,T2處理溫度最底。相同時間相同深度土壤溫度,T3(CK)處理均高于T1和T2處理,差異不明顯;T2處理下午17:00土壤20 cm處相對濕度最高,為73.1%,高于同時段T1處理69.5%和T3(CK)處理66.4%,差異不明顯。
試驗推廣
2.2"" 不同處理對辣椒物候期的影響"" 由表2可知,T3(CK)始花期最早,其次是T1,T2最晚,T3和T1差異不明顯;T3(CK)結果最早,為6月18日,其次是T1,6月20日,T2最晚,T3(CK)比T1早2 d,比T2早3 d,黑色地膜、銀黑色地膜覆蓋相比白色地膜覆蓋地溫低,物候期延后2~3 d。
2.3"" 不同處理對辣椒農藝性狀的影響"" 由表3可知,T1處理株高最高,為67.6 cm,其次是T3(CK)處理,T2處理最低;T1處理葉片長、寬最大,分別為11.3 cm、5.2 cm,均高于T2和T3(CK)處理;果實橫徑、縱徑最長為T1處理,分別是1.7 cm、24.3 cm,其次是T3(CK)處理,T2處理果實縱徑最小;T1處理葉片葉綠素含量最高,為57.2SPAD,其次是T3(CK) 處理,為T2處理最低;單果質量T1處理最大,為16.6 g,其次是T3(CK)處理,處理T2最低;單株結果數T1處理平均最多,為18.5個,其次是處理T3,處理T2最低。以上數據表明,銀黑色地膜透光性不如白色地膜,但好于黑色地膜,T1處理土壤相對濕度高于T3(CK)處理,滿足了旱地辣椒生長需要,辣椒產量提高;另一方面,銀黑色地膜具有反光性,辣椒生長光合作用強,葉片長、寬,葉片葉綠素含量均高于T2和T3(CK)處理。從現場觀察情況看,T1處理辣椒生長勢強,葉片濃綠。
2.4"" 不同處理對雜草和蚜蟲的影響"" T1、T2處理沒有雜草,T3(CK)處理膜下雜草為520.7 g/m2;在蚜蟲發生初期,各處理單株葉片有翅蚜數量,T1處理最少,為57.2頭,比T3處理(120.6頭)減少52.6%,比T2處理(146.7頭)減少61%,銀黑色地膜可趨避"" 蚜蟲。
2.5"" 不同地膜覆蓋栽培對辣椒產量的影響"" 從表4可知,不同處理辣椒產量存在顯著性差異,T1處理產量最高,為32 484.9 kg/hm2,其次為T3處理,為" 29 636.4 kg/hm2,T2處理產量最低,為25 909.1 kg/hm2,T1處理較T3(CK)處理增產9.6%,較T2處理增產25.4%,T2處理較T3處理減產12.6%。
對產量進行方差分析(表5)可知,各處理在0.01水平上差異顯著。
2.6"" 不同處理效益對比"" 由表6可知,T3(CK)處理的用工數最高;地膜投入銀黑色地膜為14.5元/kg,白色和黑色地膜12元/kg,銀黑色地膜比白色和黑色地膜多投入375元/hm2;純收入T1處理109 464.6元/hm2,T2處理83 536.4元/hm2,T3(CK)處理88 845.6元/hm2,T1比T3(CK)高23.2%,T2比T3(CK)降"" 低6%。
3"" 小結與討論
試驗結果表明,辣椒幼苗期土壤溫度白色地膜gt;銀黑色地膜gt;黑色地膜,銀黑色地膜覆蓋和白色地膜覆蓋土壤溫度差異不明顯,能夠滿足辣椒幼苗期對土壤溫度的需求;銀黑色地膜覆蓋辣椒光合作用強,株高、葉片大小、葉綠素含量均高于白色地膜和黑色地膜。
白色地膜覆蓋膜下雜草為520.7 g/m2,覆蓋銀黑色地膜和黑色地膜沒有雜草,防草效果好;銀黑色地膜覆蓋蚜蟲最少,比白色地膜覆蓋減少52.6%,比黑色地膜覆蓋減少61%,銀黑色地膜具有趨避蚜蟲功效。
覆蓋銀黑色地膜種植的辣椒相比傳統覆蓋白色地膜能夠增加產量,減少人工成本,經濟效益顯著,是值得大力推廣的一項技術。
參考文獻
[1] 劉章峰,羅燚,王小燕,等.不同地膜覆蓋栽培對辣椒農藝性狀及產量構成的影響[J].遵義科技,2010(03):18-21.
[2] 王逢博,趙立軍,高立波,等.不同地膜覆蓋對全州紅辣椒生長發育及產量的影響[J].中國果菜,2019(05):32-35.
[3] 錢娣,王立華,葛夢婕,等.不同類型地膜在秋延后大棚辣椒生產上的應用效果[J].長江蔬菜,2022(08):61-64.
[4] 黃淺,錢健康,劉杰,等.不同種類地膜覆蓋對辣椒生產發育及產量的影響[J].長江蔬菜,2011(02):42-45.
[5] 韓德強.不同地膜覆蓋及壟高對辣椒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湖北農業科學,2014(18):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