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為給甘肅隴南扶貧后續產業開發提供技術支撐和理論依據,于2017—2023年引進3個生姜品種,開展品種比較與適應性試驗及栽培技術研究。試驗表明:山東面姜、四川小黃姜生長狀況、抗逆性、產品品質、產量、產值、凈利潤都表現良好,值得推廣。
關鍵詞"" 生姜;引種;品種比較;栽培技術;隴南
蘇軍,甘肅省隴南市經濟作物技術推廣總站,郵編746000;田耀輝,張杰,隴南市農業科學研究所;陳永輝,馬建成,甘肅省徽縣蔬菜站。
收稿日期:2024-01-26
*通訊作者:田耀輝(E-mail:tianyaohui888@126.com)
生姜在我國有2 000多年栽培利用歷史,具有重要的食用和藥用價值,近幾年大量出口日本、韓國與東南亞,已成為重要的外貿產品,市場需求量大。但目前我國生姜老產區如山東、云南、貴州、四川等地,病蟲害和土壤連作障礙嚴重,種植規模逐年下降。
在充分考察論證的基礎上,結合甘肅徽縣氣候、土壤及蔬菜產業發展實際,2017—2019年先后從山東、四川、云南等地引進3個生姜品種,在3個鄉鎮創建生姜試驗點1處、試驗示范點3處,開展適應性栽培與品比試驗及示范,篩選出2個產量高、品質好、抗逆性強的生姜品種,并探索總結出一套適合當地優質豐產高效栽培技術。2020—2023年,在總結前3年試驗示范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栽培技術,創新種植方式,以甘肅富邦農業有限公司為龍頭,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在江洛、泥陽、伏鎮、永寧、柳林等鄉鎮建立生姜標準化種植示范基地71.2 hm2,年產量達350萬kg,產值700萬元,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扶貧后續產業發展開創了一條可行路徑。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山東面姜(從山東省安丘市引進)、四川小黃姜(從四川省威遠縣引進)、云南滇水姜(從云南省滇水縣引進)。
1.2"" 試驗方法"" 試驗設置4個試驗示范點,其中1個主點3個副點。主點開展品種試驗,觀察品種生物學特性、產量、品質及適應性等,副點進行品種試驗示范,觀察品種大田生長、管理等情況。
主點設在徽縣江洛鎮馬灣村,海拔1 120 m,年均溫12 ℃,年無霜期180 d;地勢平坦、背風向陽,土壤為沙壤土,肥沃、排灌方便。試驗采取隨機區組排列,1個品種為1個處理,3次重復,小區面積15 m2,每小區栽培124株。
副點分別設在徽縣江洛鎮馬灣村、永寧鎮唐莊村、柳林鎮江口村。試驗示范采取大區栽培,每區面積1 000 m2。每區栽培8 250株。
播種前結合整地,每畝撒施腐熟有機肥3 000 kg、三元復合肥(15-15-15)100 kg,翻耕混勻,按行距"" 55 cm、寬15 cm、深25 cm開溝。3月中旬, 在大棚內地面鋪層2 cm厚稻草,上面擺1層姜種,厚度不超過3 cm,覆蓋3 cm厚稻草保溫催芽。4月中下旬播種,按株距25 cm將發芽的姜塊水平放在溝內,并輕輕按入土中,覆濕潤細土2~3 cm。播種后搭小拱棚,蓋專用棚膜。種植溝內畝施900 kg生物菌肥、50 kg三元復合肥(15-15-15)作種肥,撒施3%辛硫磷顆粒劑6~8 kg,混勻。
保持小區與小區之間、大區與大區之間田間管理水平一致。
1.3"" 調查統計方法
試驗小區:生長期每小區采取對角線五點隨機抽樣,每點3株,共15株,定點定株掛牌,觀察、記錄各品種的生物學性狀、病蟲害發生情況等;收獲期考察各品種姜塊大小、單株姜塊質量等,統計各小區產量。
試驗示范區:生長期觀察各區各品種長勢、群體性狀等;收獲時各品種隨機抽取30個姜塊,考察各品種姜塊大小、單株姜塊質量等,并對各區稱重計算總產。
1.4"" 數據處理"" 采用Excel 2003軟件進行數據處理,用DPS18.0統計軟件進行方差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物候期"" 由表1可知,山東面姜出苗時間最短,為52 d,四川小黃姜和云南滇水姜次之,分別為54 d和56 d;幼苗期,山東面姜最短,為63 d,四川小黃姜和云南滇水姜分別為65 d和67 d;旺盛生長期,山東面姜最長,為103 d;四川小黃姜和云南滇水姜次之,分別為99 d和95 d。表明在徽縣地理氣候區,從發芽期、幼苗期、旺盛生長期看,山東面姜最好,四川小黃姜次之,云南滇水姜最差。
2.2"" 農藝性狀"" 由表2可知,山東面姜生長勢強,株高66.22 cm, 葉色深綠色,分枝數9.77個,姜塊大多單層排列,肥大數量較少,鮮姜黃皮黃肉,纖維少,香味濃郁,辛辣味略淡,單株根莖質量829.5 g;四川小黃姜生長勢較弱,株高62.41 cm, 葉色綠色,分枝數13.33個,姜塊多層排列,瘦小量多,鮮姜皮肉土黃色,香味濃郁,辛辣味濃烈,單株根莖質量716 g;云南滇水姜生長勢較強,株高65.64 cm, 葉面黑綠色,葉背紫紅色,分枝數10.12個,姜塊大多單層排列,肥大數量較少,鮮姜黃皮黃肉,香味濃郁,辛辣味略淡,單株根莖質量787.2 g。
2.3"" 抗逆性"" 由表3可知,3個品種中,山東面姜抗病性最強,姜瘟病、姜斑點病和姜軟腐病病株率均為最低,分別為3%、3.2%和8%,后期死株率也最低,為0.5%;四川小黃姜對姜瘟病、姜斑點病和姜軟腐病的抗性高于云南滇水姜。隴南地區多為山坡地,多數地區水源供給不便利,主要水源是雨水,因此植株的抗旱性也是一個重要因素。結合抗旱性綜合分析,抗逆性強弱依次為山東面姜gt;四川小黃姜gt;云南滇水姜。
2.4"" 產量與效益分析"" 由表4可知,3個品種產量由高到底順序為:山東面姜gt;云南滇水姜gt;四川小黃姜;3個品種產值、凈利潤和利潤率由高到低分別為山東面姜gt;四川小黃姜gt;云南滇水姜。山東面姜從產量、產值、凈利潤、利潤率等均高于其他品種;四川小黃姜雖然產量不是最高,但產值、利潤率都高于云南滇水姜。
3"" 結論與討論
1)從3年的試驗示范情況來看,3個參試生姜品種各具特色。綜合分析,山東面姜產量高、抗逆性強、易栽培,最具推廣價值。四川小黃姜雖然產量不及山東大姜,但品質優,售價高,市場前景好,可以作為搭配品種推廣。
2)徽縣川壩河谷地帶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光照良好、排灌方便、交通便利,適宜生姜種植,且能獲得較高的產量和效益。生姜喜大肥大水,建議在徽縣地區催芽后開溝種植。
3)山東面姜產量高,適宜肥水較好的地塊栽培;四川小黃姜適宜水肥條件一般的地塊栽培,品質更好,更適合消費者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