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豆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在我國擁有著悠久的種植歷史。大豆含有豐富的植物蛋白質,不但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還具有較強的生產加工價值。近年來,隨著我國種植業的高速發展,大豆優質高效機械化種植生產技術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不但提升了大豆種植的質量和種植效益,還有效地改進了農民的經濟收入水平。大豆生產全程機械化是大豆產業高效發展的重要保障,根據大豆的生長特點做好各個環節機械化生產將極大地推動大豆產業的發展。
一、機械化耕地整理
大豆系深根作物,在土層疏松、土質良好條件下,易形成發達的根系。大部分根系分布在20cm土層內。接近地面的主根比較粗壯,根系發達,越向下主根越細,根系變少,土壤下層的根在結莢鼓粒后期達到最大。圍繞大豆生長過程中根系的生長特征和根瘤固氮的特性,機械耕整地要充分考慮到上述特點進行有針對性作業。深翻可以使有效耕作層內的土壤翻垡的深度變深。通過深翻可使土壤容重降低,變得疏松,透氣性好。耕翻后能夠提高土壤的抗旱、保肥和蓄水能力,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狀,深翻還能促進下層土壤礦化養分的活化和釋放,發揮土壤的潛在肥力。深翻后的耕地可以使大豆根系中的主根在生長期間下扎得更深,側根能遍布四周為大豆生長輸送更多的營養成分,促其生長發育。深翻深度控制在25~30cm之間,秋季通過深翻可將地表的秸稈、地表及淺層的病蟲害翻扣到耕作層的底層,減少來年病蟲草害發生。作業后應翻垡一致,覆蓋嚴密。深松是指利用機械疏松土壤,打破犁底層加深耕作層。深松作業不翻土,在保持原土層的情況下,改善土壤通透性,提高土壤蓄水能力,熟化深層土壤,利于作物根系深扎,增加作物產量。深松深度的確定應以打破犁底層為原則,一般要求深松深度應不小于25cm。通過細致的深翻和深松作業有利于增加土壤的空氣含量和熱量,為大豆創造良好的生長發育環境。
二、機械化播種
要根據大豆種子的特性以及對生長的環境要求選擇合適的播種深度,單純地靠人力往往不能把握好深度。通過機械化可以輕松解決這個問題。大豆種植模式有平作和壟作兩種方式。種植地區根據當地的氣候特點和農藝種植方式、機械化作業配套條件來確定。大豆機械化播種技術包括條播、穴播、撒播、精量播種等,可以對播種速度、播種深度、播種鎮壓力進行很好的控制,保證種子散落的密度,讓鎮壓力控制在3~5kg,以保證種子的正常生長,其相關參數的保障效果要遠遠高于人工播種。
三、機械化施肥
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中,人們通常采用手工撒施的方式進行施肥,但人工難以精確地控制肥料的用量以及撒施的范圍,甚至會存在肥料用得越多越有利于農作物生長的錯誤觀念,可能會造成農作物吸收的肥料過少或者過多的情況,肥料的利用率不高,不利于農作物的生長。利用機械施肥有利于控制肥料的比例,可以通過合理的分層施肥來保證種子對肥料的有效吸收,幫助種子生長。在大豆種子土壤下面的5~7cm施加第一層肥料,在大豆種子下方的10~15cm處施加第二層肥料,這些數據的控制都可以通過對機械設備相關參數的調節來實現。除此之外,還要根據土壤的營養、墑情、大豆的生長情況的監測來有針對性地施加不同種類的肥料,以幫助大豆整個周期的健康生長。
四、機械化收獲
1.選準時機。機械收獲選擇在大豆成熟后,豆粒變硬,用手搖動植株豆莢有響聲時。大豆機械化收獲要豐產豐收,對熟期要求較高。收獲過早,籽粒成熟度不夠,硬度差,會出現扁粒、青粒,莖稈易纏繞,脫粒困難且易形成“泥花臉”。收獲過晚,易炸莢,易碎粒,商品性差。最佳時期是完熟初期,大豆葉片基本脫落,籽粒含水量降到18%以下,變硬又不是太干燥,此時收獲不易碎粒。
2.選擇機械。目前,大豆種植模式主要有3種。一是農民零散地塊。連不成片,大中型收割機械無法進地,必須使用小型方便的機械,因而推薦家用小型播種機、割曬機和脫粒機,以此實現機械化收獲。二是合作社或農場等大面積連片地塊。為避免一種作物遇到天災絕收,可采用玉米大豆間套模式,有配套的播種收獲機械,操作方便、省工,又能減少絕收風險。三是平原大面積連片種植。因科研項目的試驗品種推廣或企業加工需要進行的大面積種植,使用大型聯合機械收獲,省時省工,經濟效益可觀。
五、注意事項
大豆的種植需要因地制宜,不同地區耕作制度和經濟條件也存在明顯的差別,需要有針對性地做好大豆機械化種植,提升農機裝備和作業水平。在大豆規模化生產過程中,耕作模式、品種的選擇等都需要互相適應,合理規范,并充分考慮作業環節和前后茬作物的匹配。大豆全程機械化生產是按照大豆作物生產的各重點階段生物特征進行機械化作業,其作業鏈條較長,涉及耕整地、播種施肥、中耕除草、化學除草、病蟲害防治、營養液噴施、收獲、秸稈處理等作業環節,在這些環節中,各環節使用的拖拉機型號規格不盡相同,其配套的農機作業機具功能各異,為使全作業鏈條內各種拖拉機及配套機具在作業中相互協調,既要考慮各種作業環節拖拉機及配套機具動力大小相適應,也要考慮各作業機具田間性能參數相配套,特別是拖拉機動力、輪距輪胎寬度等主要參數與配套的作業機具的作業幅寬、驅動輪輪距、地隙高度等主要參數在完全配合的基礎上要與大豆的壟距及平播大豆的行距相匹配,這樣才能在機械化作業中,不因某些參數的不一致而失去作業的連續性。
從糧食安全層面來看,大豆的種植已引起各地政府的廣泛關注。不同地區開始推行集約化種植,推行機械化生產,在減少生產成本的同時,提高大豆的產量和品質,提升農戶種植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政策上予以傾斜,縮短國內和國外大豆價格上的差距,提升其核心競爭力。
(作者單位:東明縣農業機械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