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威海市農機化事業取得長足發展,建立了較為完善的農機化服務體系,被農業農村部認定為“整建制率先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市”。面對“十四五”對農機化高質量發展提出的更高要求,威海市農機化工作亟須做好農機人才培養培訓,為全市農機化向更高水平邁進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
一、隊伍現狀
一是農機管理人才老齡化嚴重。全市農機系統管理人才平均年齡50周歲,30歲以下的較少。年齡結構不合理,造成管理經驗“傳、幫、帶”出現斷層。
二是農機技術人才不足。農機推廣、修配、農機化學校等機構農機專業技術干部占54%,其中高級職稱占比不足6%。機構改革農機化學校被取消,培養農機專業人員的專職師資隊伍被解散分流。
三是農機作業服務人才結構失衡。全市持證農機手29572人,其中60歲以上的占80%以上,40歲以下占5.3%,學歷大多為初、高中,中專以上農機手僅占7.4%。
二、存在問題
一是隊伍素質亟需提升。農機管理和專業技術人員服務能力不強,農機合作社引領效果弱,農機操作手技能水平差異大。隨著自走式絞盤噴灌機、無人駕駛收獲機、北斗自動駕駛拖拉機、無人植保飛機等智能農機的出現,農機職業技能資格的認定范圍也發生了變化,雖然國家還沒有出臺相關方面的職業資格認定科目,但是智能農機的出現對農機人才的素質要求更高。
二是培訓體系不健全。區(縣)普遍沒有農機培訓機構和專職人員,更沒有穩定的經費保障,繼續教育、裝備更新、手段提升等工作難以開展。全市新型、復合型、多功能農業機械裝備保有量大幅增加,而目前開展的技術培訓多是依靠農機生產廠家、經銷商,培訓內容體系、方式方法、載體選擇均不適應自動化、智能化、綜合化水平不斷提高的新形勢。
三是培訓效果評價效果無法量化。課堂評價、發放調查問卷、座談交流等方式受主觀影響大,反饋結果缺乏科學客觀性。
三、幾點建議
一是打造階梯式人才隊伍。大力引進高素質農機人才,發揮專業人才引領作用,全面提升農機管理干部綜合素質;高質量發展核心骨干力量,發展壯大農機合作社主體隊伍;積極響應農機戶需求,推動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各梯次人才隊伍互相激發,又各自發揮作用,共同形成體系合力,助力鄉村振興。
二是整合社會資源,達成多贏效果。利用山東大學、哈工大威海分校等高校優質教學資源建立農機專家庫,強化農機合作社領頭羊、一線“土專家”“傳、幫、帶”作用,通過資源協調對接、共建共享、優勢互補、高效協作。
三是聚焦農機手需求,創建全媒體培訓新架構。理論政策、技術推廣由專業人員講解演示,隨后將整個過程分別制作成全景及解剖式視頻,方便機手“屏對屏”進入“云課堂”;機具實操邀請專家現場主講“田間課堂”、指導機手操作、“面對面”答疑,增強參與的體驗感,提升培訓效果。
四是圍繞農機培訓工作,突出關鍵裝備和技術。認真領會農業農村工作決策部署,結合重要農時,組織、指導各級農機部門開展培訓。圍繞糧食作物生產的節本增效,以高端、智能耕種管全程機械化解決方案等為重點,推進主要作物全程機械化提檔升級;聚焦果菜等生產關鍵環節機械化,促進農機化全程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威海市農業農村事務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