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營市墾利區應用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播種技術、雙系統機械植保技術和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機械化收獲技術,根據復合種植的不同模式,進行品種、機械適應性和產量、效益對比示范,總結形成了適合機械化生產的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模式。
一、主要技術路線及采取的技術措施
(一)項目技術路線
小麥機收→秸稈還田或打捆離田→造墑→苗前除草→大豆、玉米帶狀種植播種→雙系統機械植保→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機械化收獲→玉米低溫烘干(可選)→機械化秸稈粉碎還田。
(二)主要技術措施
1.秸稈粉碎還田、離田技術。還田方式采用小麥聯合收獲機直接粉碎還田覆蓋地表。要求:秸稈覆蓋率不小于30%,拋灑不均勻率≤20%。若秸稈不平或秸稈量過大時,可用旋耕機淺旋進行地表處理,以保證播種質量。
2.選擇適合帶狀復合種植的優良品種。玉米選用鄭單958、登海605、樂農78等品種,大豆選用齊黃34、菏豆12、中黃78、華豆10等品種。
3.以馬斯奇奧、優尼亞牌氣吸式,好日子牌電機驅動式,農哈哈、雙印牌機械式大豆玉米一體播種機進行播種作業。嚴格按照株、行距要求,實行精準高效作業。
4.適期、足墑播種。夏播播期在6月5~25日。春播播期在5月中下旬。墑情不足的地塊,要適時造墑。
5.控制株、行距,保障播種密度。采用北斗導航技術,精準控制交接行距。4:2模式:帶寬295cm;大豆行距35cm,株距4cm~6cm;玉米行距50cm,株距8cm~10cm;大豆與玉米行距70cm;大豆密度在10000~12000株/畝,玉米密度在4000~4600株/畝。4:4模式:帶寬435cm;大豆行距45cm,株距8cm~10cm;玉米行距分大小行中間行距70cm,兩邊行距50cm,株距12cm~15cm;大豆與玉米行距65cm;大豆密度在7800~8500株/畝,玉米密度在4200~4700株/畝。6:4模式:帶寬460cm;大豆行距40cm,株距5cm~7cm;玉米行距分大小行中間行距70cm,兩邊行距60cm,株距14cm~16cm;大豆與玉米行距70cm;大豆密度在8200~8700株/畝,玉米密度在4200~4700株/畝。
6.使用雙系統植保機噴施除草劑。重點做好苗前除草劑使用,做好整地作業,保證藥液與土壤接觸,提高藥效。苗后除草,運用雙系統植保機早控、分施,減少藥害,提高效率。
7.播種施肥一體作業。通過播種一次性施入40~50kg玉米緩釋肥,10kg低氮大豆專用肥,后期根據長勢無人機追肥或噴施葉面肥1~2次。
8.運用無人機進行病蟲害管理。根據病蟲害發生情況,及時進行病蟲害防治作業。
9.大豆玉米同期機收。引進大豆專用割臺,機收時玉米適時晚收,實現大豆玉米同期收獲。
二、機械參數
(一)播種模式
1.4:2模式的1+4+1一體播種機,大豆行距35cm、玉米行距50cm,大豆與玉米行距70cm。配套動力1304型拖拉機,一體播種機作業70畝/天左右,約7畝/小時;904拖拉機帶單獨玉米大豆播種機折合單臺作業40畝/天左右,約4畝/小時。玉米畝播量2kg左右,大豆畝播量3kg左右。
2.4:4模式的2+2一體播種機,大豆行距40cm,玉米行距60cm,大豆與玉米行距70cm。配套動力904型拖拉機,一體播種機作業100畝/天,約10畝/小時;拖拉機帶單獨玉米大豆播種機折合單臺作業50畝/天,約5畝/小時。玉米畝播量2kg左右,大豆畝播量3kg左右。
3.6:4模式的3+2一體播種機,大豆行距40cm,玉米行距60cm,大豆與玉米行距70cm。配套動力904型拖拉機,一體播種機作業120畝/天,約12畝/小時;拖拉機帶單獨玉米大豆播種機折合單臺作業50畝/天,約5畝/小時。玉米畝播量2kg左右,大豆畝播量3kg左右。
(二)植保機械
采用噴幅12m自走式植保機、配套動力36.75kW、作業效率50畝/小時。自走式輪距180cm。改造雙系統植保機噴幅8m、配套動力17.64kW、作業效率15畝/小時。自走式輪距180cm。
(三)收獲機械
收獲2行、4行玉米一般使用3行、4行玉米收割機,部分采用GM100谷物收割機改裝的玉米籽粒收割機。大豆收獲機采用割臺改裝一般雷沃GM100喂入量10kg/s,割幅325cm,作業100畝/天,約10畝/小時。沃德履帶收割機改裝喂入量4kg/s,割幅160cm,作業50畝/天,約5畝/小時;改裝喂入量6kg/s,割幅235cm,作業60畝/天,約6畝/小時。
三、生產情況與機械作業質量評價
(一)旋耕整地質量要求
播種質量基本滿足農藝要求,但要實現準確精播、控制播深,需要采用氣吸式播種機等先進播種機。播種后出苗受墑情、降雨影響嚴重,鎮壓方式要注意調整。除草劑及前期植保采用自走式高地隙植保機作業500畝/天,后期使用植保無人機作業700畝/天,作業效率高、效果好,除草劑使用重視苗前除草,苗后除草存在藥害現象。施肥與播種作業一次性完成,后期根據情況使用無人機追肥或噴施葉面肥。大豆收獲采用改裝割臺,損失率和破損率較高,需要進一步改進。
(二)播種、植保和收獲機械要求
播種機通過一體機和改造單體播種機的使用能滿足播種需要,實現農藝要求。植保方面基本滿足作業要求,存在苗后除草機械作業效果差、效率低的問題,有待改進。收獲機械能滿足機收作業,存在進一步與種植模式匹配、降低油耗、提高效率、減少損耗等問題。
四、測產情況
通過實地對10個試驗點3種種植模式進行測產,按照不同模式形成測產結果。
1.4:2模式:種植帶寬295cm;大豆行距35cm,平均株距8cm;玉米行距50cm,株距12cm;大豆與玉米間距70cm;大豆密度在9210株/畝,玉米密度在3875株/畝;大豆畝產101kg,玉米畝產438kg。
2.4:4模式:種植帶寬435cm;大豆行距45cm,平均株距10cm;玉米行距60cm,平均株距16cm;大豆與玉米間距70cm;大豆密度在7260株/畝,玉米密度在4057株/畝;大豆畝產68kg,玉米畝產451kg。
3.6:4模式:種植帶寬460cm;大豆行距40cm,平均株距11cm;玉米行距60cm,平均株距16cm;大豆與玉米間距70cm;大豆密度在8073株/畝,玉米密度在3672株/畝,大豆畝產87kg,玉米畝產412kg。
根據不同模式的測產結果,專家組提出以下建議。
1.6:4種植模式,在農機農藝融合方面,最適合當地機械作業,機械作業效率高,能更好地減少大豆玉米田間管理時的交叉影響,建議作為主推模式重點推廣。
2.4:2種植模式,在玉米單產提高方面,表現突出。但在玉米田間管理方面,相對降低了機械作業效率。建議在合適機械配套的前提下,示范推廣。
3.4:4種植模式,也較好地實現了大豆玉米雙作雙收。因其適合小規模農戶機械作業,建議在一定區域推廣。
(作者單位:東營市墾利區農業發展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