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青州風格鹿野苑式佛像的傳播與發展

2024-01-01 00:00:00李靜杰
敦煌研究 2024年5期

內容摘要:古青州地區出土大量北齊隋代鹿野苑式石刻立佛像,多數著通肩式袈裟,少數著袒右肩式袈裟、右肩半披式袈裟、雙領下垂式袈裟,造型受到印度、東南亞鹿野苑式佛像影響,同時深度漢地化、青州化。在核心區域形成青州、諸城兩個各有特征的造像組群,外圍區域囊括濟南、臨沂地方,輻射區域遠及冀南、皖北地方。

關鍵詞:青州風格佛像;鹿野苑式佛像;青州造像組群;諸城造像組群

中圖分類號:K87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24)05-0040-15

On the Dissemin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arnath Statues

in the Style of Qingzhou

Li Jingjie

(Department of Art History,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Abstract:A large number of standing stone Sarnath-type Buddha statues dating from the Northern Qi and Sui dynasties have been unearthed from an archaeological site in the ancient Qingzhou region. Most of the statues are adorned with a kasaya that covers both shoulders while a few are dressed with either the left or right shoulder exposed, or with both ends of the collar dropping down. The statues were made in the style of Sarnath Buddha images from India and Southeast Asia, though at the same time many of their features have clearly been Sinicized. Two types of image groups have been identified: one from Qingzhou and another from Zhucheng, each with its own unique characteristics. Various other areas were later influenced by these styles, including peripheral regions like Ji'nan and Linyi, as well as remote regions as far as southern Hebei and northern Anhui.

Keywords:Qingzhou style Buddha statues; Sarnath Buddha statues; group of Qingzhou Buddha statues; group of Zhucheng Buddha statues.

(Translated by WANG Pingxian)

收稿日期:2024-03-20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佛教圖像與思想研究”(21BZJ003)

作者簡介:李靜杰(1963—" ),男,河北省平泉市人,清華大學教授,主要從事佛教物質文化研究。

在古青州地區①,半個世紀以來出土了數量可觀的北齊隋代佛教石刻造像,造型深受海路傳播而來的印度笈多藝術影響,且已經深度當地化,形成后一階段青州風格造像藝術②。核心區域青州風格造像可以分為兩個組群,以青州市為中心造像組群覆蓋周圍博興、臨朐等地,流行背屏式造像與圓雕造像,秣菟羅樣式、鹿野苑樣式佛像并行發展,另有個別東南印度阿瑪拉瓦蒂樣式佛像。以諸城市為中心造像組群覆蓋青島等地,主要流行圓雕造像,鹿野苑式佛像占有絕對多數。外圍區域青州風格造像西至濟南,南到臨沂地方,輻射區域青州風格造像遠及冀南、皖北地方。

在北齊隋代青州風格佛教造像中,佛陀像保留著許多笈多造型因素③,菩薩像則中土造型特征更為顯著。僅就佛陀像而言,立像遠多于坐像,立像之中又以著衣不刻畫褶皺的磨光型造像,亦即鹿野苑樣式佛像數量為多,將作為本稿考察對象(圖1)。青州、諸城等地一些立佛像磨光型袈裟外表圖畫田相格乃至人物等物象,因基本具備鹿野苑式佛像特征,一并納入考察對象。青州風格鹿野苑式立佛像包括背屏式造像、圓雕造像兩種形式,幾乎沒有紀年實例,參考其他有紀年實例,并考慮佛像造型發展趨勢,可以推測偏早時間背屏式造像相對較多,偏晚時間則圓雕造像相對較多,多數難以明確區分為北齊或隋代造像,大部分實例應集中在北齊迄隋開皇年間(550—600年)。青州鹿野苑式立佛像的個體造型差別主要體現在著裝形式方面,著裝形式不同連帶身體形態和細部刻畫出現差異,著裝包括居于主流的通肩式袈裟,以及非主流的袒右肩式袈裟、右肩半披式袈裟、雙領下垂式袈裟四種,下文圍繞不同著裝的青州風格鹿野苑式立佛像,連同其他關聯造像進行討論。

一 著通肩式袈裟立佛像

著通肩式袈裟立佛像約占鹿野苑式立佛像總量2/3,系青州主流佛教造像形式。所以如此,一方面可能出于石刻造像穩固性考慮,通肩式袈裟將兩臂與軀干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另一方面通肩式袈裟本是印度和東南亞鹿野苑式立佛像最常采用的著裝形式,存在慣性傳播發展之可能。中原北方6世紀上半葉普遍采用著雙領下垂式袈裟造像形式,6世紀下半葉突然出現大量著通肩式袈裟實例,根本原因就在于笈多文化東傳影響所致。青州著通肩式袈裟鹿野苑式立佛像,自兩臂垂下衣裾突出于軀體兩側,下身橫斷面略呈凹字形,沿襲了笈多朝同樣造型式樣。青州著通肩式袈裟鹿野苑式立佛像面貌基本相近,微觀變化體現在胸間服飾刻畫方面,基于袈裟衣領、內衣與中衣束帶表現的差異,可以分為以下5種情況。

1. 著圓領通肩式袈裟立佛像

圓領通肩式袈裟系印度笈多朝佛教造像最常見的著裝形式,無論在中印度、西印度,也不管鹿野苑式、秣菟羅式坐佛像還是立佛像,普遍刻畫成帶有優美曲線褶皺的圓形翻領形式,增強了造型立體感(圖2),在成都南朝佛教造像中存在類似表現①,青州風格造像則大有不同②。

青州著圓領通肩式袈裟立佛像,見于青州龍興寺遺址③、諸城南郊④、惠民沙河楊村⑤、臨朐⑥等地出土實例,多數只表現袈裟,少數還表現僧衹支和中衣⑦。此諸通肩式袈裟圓領大小及下垂情況不一,多沒有翻領(圖3),這種沒有翻領的圓領形式印度見有少許實例,東南亞則有一定數量存在(圖4),尚不清楚這些地方無翻領圓領形式是否具有內在聯系。青州少許實例表現外翻圓領,卻沒有刻畫褶皺,反而增加了刻板感覺,應為簡化印度翻領之表現。有些實例在圓領內表現中衣和內衣,使得著裝產生一些層次感。

2. 著月牙形翻領通肩式袈裟立佛像

所謂月牙形翻領即頸部下方袈裟衣領垂下,形如上弦之月,本是漢文化地區雙領下垂式袈裟常見的表現形式。已知較早實例見于四川茂縣南齊永明元年(483)造像碑佛像,在成都南梁佛像、洛陽龍門石窟北魏晚期佛像中流行開來,青州北齊隋代著通肩式袈裟鹿野苑式立佛像,直接繼承了此前雙領下垂式袈裟月牙形翻領表現,目的在于使著裝產生立體感。

著月牙形翻領通肩式袈裟立佛像,見于青州龍興寺遺址、諸城南郊、博興龍華寺遺址⑧、臨朐大佛像遺址出土實例[1],以及濰坊市博物館藏造像碑、安徽亳州咸平寺遺址出土北齊造像碑⑨,翻領情況各有不同,有些翻領接近脖頸(圖5),顯得寬厚,可以看作印度笈多式圓領與漢地月牙形翻領相結合表現。有些翻領低垂至胸腹之間,露出僧祇支,還有些同時露出中衣(圖6),明顯受到漢地著雙領下垂式袈裟佛像影響。

3. 著月牙形翻領通肩式袈裟并僧祇支束帶立佛像

在月牙形翻領通肩式袈裟基礎上,增加僧祇支束帶表現,二者均為漢地著裝造型因素,無關印度、東南亞佛像。此種立佛像見于諸城南郊、臨朐上寺院村明道寺塔基地宮①、昌邑保垓寺遺址出土實例②,以及青島市博物館藏青島源頭村法海寺佛像,臨沂北齊—隋代造像碑③,引人注目的是此種佛像主要出土在諸城市為中心的區域,在青州市出土眾多造像中迄今沒有發現此種造像,可以看作諸城組群特征性造像因素。

此類立佛像普遍袈裟月牙形翻領低垂,繼承了雙領下垂式袈裟造型特征,僧祇支束帶情況又各有不同。有些僧祇支束帶兩端隱藏在袈裟里面,產生些許裝飾作用。有些束帶兩端左右對稱垂在袈裟之外,帶端反折掖在袈裟之內,宛如飛翔的蝴蝶(圖7、圖8),裝飾效果十分顯著。有些束帶一端垂在袈裟之外,另一端掖在袈裟之內,制造一些層次感。有些束帶兩端垂在袈裟之外,且長短和形態不一,由此產生不對稱的裝飾美感。上述四種僧祇支束帶兩端垂下表現均見于此前雙領下垂式袈裟,所不同的是,不少實例的束帶形態和穿插方式富于變化,裝飾功能愈加顯著。

4. 著月牙形翻領通肩式袈裟并內衣中衣兩道束帶立佛像

在著月牙形翻領通肩式袈裟并內衣僧祇支束帶基礎上,增加中衣束帶表現,兩重束帶打結多樣、交叉繁復,形成復雜多變、繁而不亂,令人耳目一新的視覺效果。這種實例迄今僅見于諸城市一地,均出土于南郊,概為北齊隋代圓雕造像,造像風格又十分接近,應出于同種設計思維,甚至可能出自同一批工匠之手。其余地方之所以罕有發現,大概是藝術設計復雜、雕刻難度系數增大因素所致,已而沒有能夠推廣到更廣范圍。

進而基于諸實例各層著衣翻領情況,大略可以再分為兩種,一種僅袈裟帶有月牙形翻領,胸間露出僧祇支和中衣邊緣,卻沒有翻領。有的僧祇支束帶兩端垂在袈裟外面,中衣束帶打松散單結之后兩端垂下,再反折搭在左右臂上(圖9),形成均勻、對稱的帶結裝飾。有的僧祇支束帶兩端垂在袈裟外面,一端呈環形垂下后帶端反折穿入帶結中,另一端垂下后帶端反折掖在月牙形翻領之內,中衣束帶打松散單結后一端掖在僧祇支內,另一端垂在袈裟外面(圖10),兩道束帶上下呼應又左右不對稱,盡顯藝術設計之美。

另一種不僅袈裟帶有月牙形翻領,胸間露出僧祇支和中衣邊緣,而且中衣出現翻領表現。基于中衣翻領的主要差異,可以繼續細分為左右對稱、左右不對稱兩種情形,諸實例兩道束帶交織形式又各有不同。就中衣翻領左右對稱情形而言,在左右下方或左右外下方分別表現月牙形翻領。有的兩道束帶左右完全對稱,一例僧祇支束帶兩端垂在袈裟外面,又在小腹下方打松散單結后垂下,中衣束帶在胸部打松散單結后兩端垂在袈裟外面。另一例僧祇支束帶兩端垂在袈裟外面,中衣在胸部打單結后呈U形垂在袈裟外面,帶端掖在袈裟之內。有的其中一道束帶左右對稱(圖11),僧祇支束帶左端垂在袈裟之內,右端呈U形垂在袈裟外面,帶端掖在袈裟之內。

就中衣翻領左右不對稱情形而言,情況各有不同,有的中衣右上領緣表現月牙形翻領(圖12),與中衣胸部月牙形邊緣形成8字形結構,僧祇支束帶左端垂在袈裟之內,右端呈U形垂在袈裟外面,帶端掖在袈裟之內,中衣束帶在胸前打松散單結后,兩端垂在袈裟外面。有的中衣左右下方領緣呈月牙形外翻(圖13),右上領緣表現方折形翻領,設計別出心裁,僧祇支束帶左端垂在袈裟之內,右端垂在袈裟外面,中衣束帶左端垂在袈裟外面,右端呈U形垂在袈裟外面,帶端穿入帶結中。有的中衣左下領緣呈月牙形外翻(圖14),僧祇支束帶左端呈U形垂在袈裟外面,帶端掖在袈裟之內,右端垂在袈裟之內,中衣束帶兩端在腹前袈裟外面打松散單結后垂下。這些實例兩道束帶穿插關系清晰明了,布局疏密有致,造型流暢優美,使得所在造像顯得愈加華美。

5. 著圓領緊連頸部通肩式袈裟立佛像

圓領緊連頸部,看似沒有衣領。這種表現在印度見有極少數實例,在東南亞有一定數量存在。青州所見圓領緊連頸部通肩式袈裟鹿野苑式立佛像,產生于青州當地還是受到印度、東南亞影響,一時難以確斷。

這種實例見于諸城南郊、青島源頭村法海寺出土佛像,以及臨沂北齊隋代造像碑、濟南市博物館藏濟南縣西巷佛像(圖15)、費縣城頭寺隋開皇三年造像碑,基本分布在以諸城為中心的區域,大體可以看作諸城組群造像特征。

以上可知,著通肩式袈裟鹿野苑式立佛像,第1、2種分布范圍覆蓋青州與諸城兩個組群,第3、4、5種主要分布在諸城組群范圍,也就是說不同微觀類型佛像分布區域也有所差異,反映了各個工匠群體活動范圍或其制品的流通情況。相對而言,第1、2、5種比較接近印度、東南亞佛像,第3、4種當地化程度更強一些。

二 著袒右肩式袈裟、右肩半披式袈裟、

雙領下垂式袈裟立佛像

著袒右肩式袈裟、右肩半披式袈裟、雙領下垂式袈裟立佛像,約占鹿野苑式立佛像總量1/3,屬于青州非主流佛教造像形式,體現了青州造像藝術的多樣性和地域性。

1. 著袒右肩式袈裟立佛像

青州風格著袒右肩式袈裟鹿野苑式立佛像數量有限,大多分布在青州市為中心的區域。基于兩臂與袈裟相互關系,可以細分為右臂袒露、兩臂袒露表現兩種情況。由于手臂露出袈裟,雕刻難度陡然增大,破損概率顯著增加,現存實例亦殘損嚴重,這似乎也是此種佛像沒有能夠獲得大發展的緣由。

(1)右臂袒露立佛像

著袒右肩式袈裟、右臂袒露鹿野苑式立佛像,原為印度、東南亞流行的造像形式(圖16、17),又為青州所繼承。

這種佛像見于青州龍興寺遺址、博興龍華寺遺址、諸城南郊、臨朐出土實例,以及峰峰南響堂山第7窟前廊后壁浮雕三佛像。有的只表現外衣袈裟,有的見有內衣僧祇支(圖18),有的一并出現內衣、中衣束帶表現(圖19),有束帶者已成為漢化形式。

臨漳鄴城博物館藏鄴城北吳莊出土北齊隋代立佛像之一(圖20),從整體造型觀察似著袒右肩式袈裟,卻在胸前左右出現沒有下端的垂領,或許工匠不理解外來造型,混合袒右肩式袈裟與雙領下垂式袈裟所致。此像材質、樣式均呈現青州風格,推測為來自青州成品,或青州工匠采用青州石料在鄴城雕刻所為。

(2)兩臂袒露立佛像

著袒右肩式袈裟、兩臂袒露鹿野苑式立佛像,幾乎不見有印度、東南亞實例,因為這種造型不符合袒右肩式袈裟披搭規則及佛教傳統。雕刻此種雙臂袒露立佛像,根本用意在于制造更強的立體感,漢地此前幾乎沒有此類石刻佛像,青州所以能夠出現這種造型,可能受到東南亞所見雙臂或多臂透雕表現印度教造像影響。

這種佛像迄今僅見于青州龍興寺遺址出土少許實例(圖21),彩繪表現袒右肩式袈裟,著衣輕薄貼體,適于熱帶、亞熱帶氣候環境,從中可以看出東南亞印度教造像的影子。肌體平實潤滑,富于彈性感,成為此種佛像顯著特征。

2. 著右肩半披式袈裟立佛像

受古希臘、羅馬著裝影響,犍陀羅出現雛形右肩半披式袈裟,爾后在西域發展成典型右肩半披式袈裟,5世紀在河西走廊與中原北方流行開來,6世紀初葉迅速衰退。右肩半披式袈裟原本刻畫褶皺,青州鹿野苑式右肩半披式袈裟則通體磨光。

青州風格著右肩半披式袈裟鹿野苑式立佛像為數不多,見于青州龍興寺遺址、諸城南郊、惠民沙河楊村出土實例,以及濰坊市博物館、臨朐縣博物館收藏實例。有的只有袈裟而不見僧祇支(圖22),有的見有僧祇支(圖23),有的僧祇支束帶并表現中衣(圖24)。6世紀下半葉,漢地右肩半披式袈裟佛像已經罕有流行,青州地方再次出現極有可能是出于造型個性化考慮之結果。

3. 著雙領下垂式袈裟立佛像

雙領下垂式袈裟,即雙領垂下露出胸部,右側衣衫搭在左肘垂下,通常袈裟之內穿右斜僧祇支。這種袈裟源于東晉南朝文人士大夫著裝,5世紀末葉相繼出現在成都周圍南齊佛像,以及大同云岡第5、6窟佛像,6世紀上半葉盛行于時,青州鹿野苑式佛像繼承雙領下垂式袈裟基本形式,同時沿襲月牙形翻領,通身作不施加褶皺的磨光型表現,兩肘部垂下衣裾突出于軀體,下身橫斷面略呈凹字形,整體造型風貌近似于青州著通肩式袈裟鹿野苑式佛像。

這種實例見于濟南龍洞北齊浮雕立佛像(圖25)、濟南縣西巷出土北齊三尊式立像(圖26)、濟南市博物館藏北齊三尊式立佛像,臨朐縣博物館藏北齊隋代立佛像(圖27),較多實例集中在濟南周圍,青州周圍僅見于臨朐1例,這是將青州風格著通肩式袈裟鹿野苑式立佛像造型因素,轉用于雙領下垂式袈裟之結果,一時難以究明最先形成于青州地方還是濟南地方。當時人們可能意識到采用雙領下垂式袈裟,表現原本著通肩式袈裟或袒右肩式袈裟鹿野苑式佛像不合造像傳統,這或許是導致此種佛像沒有獲得較大發展的主要原因。

上述著袒右肩式袈裟立佛像、著右肩半披式袈裟立佛像,同時流行于青州和諸城兩個造像組群,分布范圍比較廣泛。著雙領下垂式袈裟立佛像則主要集中在濟南周圍,屬于比較特別現象。

三 青州風格鹿野苑式立佛像的形體特征

青州風格鹿野苑式立佛像與印度笈多朝及東南亞早期立佛像形體比較,可以進一步發現三地之間的區別與聯系。

在人體比例關系方面,古希臘羅馬藝術形成的七頭高人體造型,在貴霜朝犍陀羅、秣菟羅雕塑中得以貫徹施行,笈多朝秣菟羅、鹿野苑雕塑繼承了貴霜朝這種比例關系,為了創造更佳的視覺效果乃至增加了腿長比例,漢地南北朝隋代包括青州風格鹿野苑式佛像在內的佛教雕塑,人體比例通常維持在6頭高左右,部分造像為5頭高或7頭高比例,可以說漢地立佛像人體比例關系沒有嚴格地繼承印度造像傳統,而且有一定隨意性。

在人體重心方面,古希臘羅馬藝術形成的人體重心放在一條腿上,另一條腿略微提起造型,在犍陀羅佛陀造像中得到普遍應用,但基本沒有影響同時期西域和漢地佛陀像。笈多朝造像受犍陀羅影響,普遍采用人體重心放在一條腿上造型技法,爾后影響了東南亞造像藝術,并從海路傳播至漢地,已而在青州風格北齊隋代造像中出現少許此類實例(同圖21)。

在頭部造型方面,笈多朝佛像與東南亞早期佛像普遍螺發造型,受其影響青州北齊隋代佛像螺發比例空前增加。東南亞小有流行的沒有明顯肉髻佛像造型①,也出現在青州風格北齊隋代佛像之中,示意兩地佛教藝術有著內在聯系。笈多朝佛像眼簾低垂作冥想風特征也為東南亞佛像所繼承,繼而深刻地影響漢地,青州風格北齊隋代佛像也不例外。

在肌體形態表現方面,無論成都南梁北周造像還是青州北齊隋代造像,從以往注重著裝表現轉移到著重于肌體形態表現,著衣變得輕薄貼體,可以透過衣服比較清晰地觀察人體的輪廓和形態,而且軀體身段沒有夸張性曲線變化,各部位肌肉也不見顯著的凹凸起伏,呈現平實、流暢、優美格調,青州風格鹿野苑式佛像又有一些潤滑的視覺感。值得注意的是在青州風格北齊隋代立佛像中,不少實例腹部略微鼓起,另有少許實例腹部圓鼓,沿襲當地北魏以來既有的造型因素,也有一些實例頸部偏長,可能繼承了青州北魏以來造型特征①。

在兩手姿勢方面,印度笈多朝立佛像或左手伸向前下方托袈裟,右手前舉施無畏印,或左手上舉向內握袈裟,右手垂下施與愿印,東南亞早期立佛像則絕大多數兩小臂前伸,且往往食指與拇指捏合成圓圈狀。青州鹿野苑式立佛像保存單只手臂者約占半數,僅有少許實例保存著兩只手臂,從諸實例保存手臂和殘存痕跡觀察,或左手上舉右手垂下,或左手垂下右手上舉,這種兩手一上一下姿勢與印度佛像一致,有別于東南亞佛像。保存兩只手臂者多數左手施與愿印,右手施無畏印,少數兩手姿勢相反,關聯印度佛像又有所不同。

四 青州與諸城造像組群形成的地域環境

青齊之地,南北朝早期屬于南朝領地,北魏太延五年(439)統一黃河流域未囊括此地,北魏皇興三年(469)始據有其地②。狹義青州地方,《魏書·地形志》記述領郡七、縣三十七,治所在東陽城(今青州市區)①。《隋書·地理志》記述舊置青州,大業初置北海郡,統縣有十②,《元和郡縣志》具體記述隋大業三年(607)改州為郡③。膠州灣西部區域,《魏書·地理志》記述北魏永安二年(529)設置膠州,領郡三、縣十四,治所在東武城(今諸城市區)④。《隋書·地理志》記述高密郡舊置膠州,開皇五年(585)改為密州,大業初廢州復置高密郡,統縣有七⑤。《元和郡縣志》記述此地原屬青州,北魏永安三年(530)獨立為膠州,隋開皇五年改作密州⑥。

統而言之,北魏皇興三年(469)迄永安元年(528)之青州,包括從東南黃海之濱的膠州灣西部,向西北延伸到黃河以東的渤海之濱,治所在青州。北魏永安二年(529)迄隋大業之前(604年),劃分原屬青州的膠州灣西部區域另置膠州(隋開皇間改為密州),隋大業初改為高密郡,治所設在諸城。這一時期青州不再包含膠州灣西部區域,隋大業三年(607)改為北海郡,治所設在青州(圖28)⑦。

北齊與隋前期青州轄縣益都(今青州)、千乘(今博興)、昌國(今臨朐),以及膠州(隋改密州)轄縣諸城,分別對應青州、諸城造像組群,兩地所以呈現不同的造像風貌,應當關聯當時分屬于兩個行政區情況。青州市區、諸城市區所以成為二造像組群的中心,則有關當時二者分別為青州、膠州治所的區位優勢。

古青州東南瀕臨黃海,青島、日照古來為航海港口,具備海上文化交流的便利條件。《法顯傳》記述東晉十六國僧人法顯途經西域,游歷印度,之后航海南下到獅子國(今斯里蘭卡),繼而航海東行至耶婆提國(在今印尼蘇門答臘島東部或爪哇島西部地方),再后乘船準備到廣州登陸,結果偏離航向,于東晉義熙八年(412)七月抵達青島嶗山南岸⑧。提供了印度文化經東南亞傳播青州的先例。南北朝時期,盡管史不見載東南亞與北朝間航海交往事跡,與南朝尤其南梁間航海交往則盛行一時⑨,那么,從長江口繼續北航絕非沒有可能。當時印度笈多文化因素大概就這樣傳播于古青州地方。

五 其他關聯造像

在漢文化地區,青州風格鹿野苑式佛像覆蓋范圍以外地域,另有部分鹿野苑式佛像,造型風貌各異,來源情況不甚明了,這些實例有助于還源鹿野苑式佛像在漢文化地區的整體傳播發展情況。

1. 永靖炳靈寺169窟西秦浮雕與洛陽北齊造像碑鹿野苑式佛像

學界很早以前就注意到永靖炳靈寺西秦佛像與笈多朝秣菟羅佛像的淵源關系,卻忽視了與鹿野苑式佛像的聯系。炳靈寺169號窟西壁上部西秦(385—431年)浮雕立佛像(圖29)①,身著右肩半披式袈裟,左右肘部衣裾垂下(右側衣裾殘缺),作通體不施加褶皺的磨光型表現,袈裟輕薄貼體,軀體輪廓和形態清晰地顯露出來,肌體平實且富有彈性感,袈裟形式以外造型忠實地模仿了鹿野苑式佛像,這也是漢文化地區已知最早鹿野苑式佛像。炳靈寺石窟處在河西走廊東端,為印度和西域佛教藝術東傳中原北方之節點,此像所見鹿野苑式造型因素顯然經由西北絲綢之路而來,惜在廣大中原北方沒有發現時間相近的同類佛像。

洛陽地方北齊出現結跏趺坐施轉法輪印佛像[2],如偃師商城博物館藏偃師寺里碑村北齊天統三年(567)造像碑,坐佛像身著磨光型通肩式袈裟,兩手舉在胸前施轉法輪印(圖30),顯然模仿鹿野苑初轉法輪佛像而來,差別在于此像兩臂與軀體之間缺乏明確的空間分離關系,相對印度佛像而言立體化程度大為減弱。值得注意的是,在青州風格鹿野苑式佛像及成都南朝佛像中,都沒有發現過結跏趺坐施轉法輪印佛像,可以說洛陽北齊轉法輪印佛像粉本來源還是一個謎,從洛陽所在地理位置來看,經由南梁建康傳來中印度佛像粉本的可能性似乎更大一些。

2. 彬縣大佛寺與廣元千佛崖石窟唐代鹿野苑式佛像

此二石窟鹿野苑式佛像及其相互關系問題尚未引起學界注意。彬縣大佛寺千佛洞中心柱西壁22號龕立佛像(圖31)①、中心柱東壁29號龕立佛像,形體各占柱體約3/5高度,均處在柱體中間偏后中上方位置,加之造型的一致性,推測為統一設計雕刻的一對造像,約完成于初唐后段高宗武則天時期。此二立佛著通體磨光圓領通肩式袈裟,袈裟前擺成三角狀垂下,兩肘部垂下衣裾呈人字形張開,透過貼體袈裟清晰地顯露軀體輪廓和形態,豐胸、收腰、兩腿圓鼓,通體顯得豐腴又平滑,中心柱西壁立佛像左臂袈裟刻畫帶有凹凸感的褶皺。此二實例采用通體磨光造型技法,肌體平滑圓潤,明顯繼承了鹿野苑式造像藝術,同時,健碩且帶有夸張色彩的身段處理,以及袈裟前擺成三角狀垂下表現形式,又呈現關中地區唐代造型特征。廣元千佛崖582號龕約初唐后段立佛像(圖32),整體造型接近上述彬縣大佛寺千佛洞中心柱左右壁立佛像,應是關中造型因素傳播川北之結果。此像袈裟圓領形式頗為接近青州北齊隋代鹿野苑式佛像,暗示兩者之間或許存在聯系。

彬縣大佛寺千佛洞中心柱西壁16號龕約初唐后段立佛像(圖33),著通肩式袈裟,刻畫出折疊式圓領及胸部平行曲線褶皺,增強了佛像立體感,腹部及以下依然為磨光型表現,呈現笈多秣菟羅樣式與鹿野苑樣式混合體。袈裟前擺依然作三角狀垂下,兩肘部垂下衣裾呈人字形張開,左臂同樣刻畫出凹凸褶皺,與前述中心柱西壁22號龕立佛像相似。廣元千佛崖252號龕約初唐后段立佛像(圖34),著通肩式袈裟,同樣刻畫出折疊式圓領,褶皺蔓延到肩部,胸部及以下為磨光型袈裟,袈裟前擺三角狀垂下,依然呈現笈多秣菟羅樣式與鹿野苑樣式混合造型。該像制作方法和造型特征,與上述彬縣大佛寺千佛洞中心柱西壁16號龕立佛像比較,明顯具有繼承發展關系。不同的是,此像兩臂衣裾直接垂下,下身橫斷面略呈凹字形,更為接近鹿野苑式佛像原形。

廣元千佛崖139號龕約初唐后段立佛像(圖35),著垂領通肩式袈裟,兩臂衣裾垂下,下身橫斷面略呈凹字形,盡管兩腿部分別線刻U字形衣紋,依然呈現磨光效果,可以說此像還保留著更多鹿野苑式佛像特征,或許關聯青州風格鹿野苑式佛像,屬于唐代造像中的異類。

上述實例可知,彬縣大佛寺石窟與廣元千佛崖石窟造像具有內在聯系,反映了關中造像藝術向川北傳播的實際情況。在千佛崖造像中能夠見到更為接近鹿野苑式造型因素,表明北朝晚期隋代相關造像粉本依然流傳,但與唐代造像因素融為一體。

參考文獻:

[1]宮德杰. 山東臨朐大佛寺等四處遺址出土造像、經幢及石棺[J]. 文物,2018(10):77-89.

[2]岡田健. 初唐期の転法輪印阿彌陀図像についての研究[J]. 美術研究(第373號),2000.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va| 久久国产精品影院| 91精品国产情侣高潮露脸| 啊嗯不日本网站| 欧洲av毛片| 亚洲女同欧美在线| 青青国产视频| 波多野结衣视频网站| 欧美特黄一免在线观看| 婷婷伊人五月| a免费毛片在线播放| 国产原创自拍不卡第一页| 毛片一级在线| 亚洲视频一区| 内射人妻无码色AV天堂| 欧美午夜一区| 成人欧美日韩| 四虎影视国产精品| 99九九成人免费视频精品| 国产一级在线播放| 一级毛片免费观看久| 国产精品美女免费视频大全| 国产极品美女在线播放| 丰满人妻中出白浆| 无码区日韩专区免费系列| 2021国产精品自拍| 久久久无码人妻精品无码| 欧美日本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第一区| 四虎成人精品| 伊人中文网| 大学生久久香蕉国产线观看| 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mv| 免费看美女自慰的网站|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va| 免费啪啪网址| 国产美女91呻吟求| 天堂va亚洲va欧美va国产| 久久久久88色偷偷| 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国产精品片在线观看手机版| 一级成人a毛片免费播放| 一级做a爰片久久毛片毛片| 美美女高清毛片视频免费观看| 超清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绿巨人| 操操操综合网| 色偷偷男人的天堂亚洲av| 午夜a视频| 精品国产黑色丝袜高跟鞋| 国产免费人成视频网| 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动漫| 亚洲精品久综合蜜| 视频一本大道香蕉久在线播放| 午夜日b视频| www.狠狠| 欧美一级在线| 中文字幕免费在线视频| 国产va在线观看| 77777亚洲午夜久久多人| A级毛片无码久久精品免费| 成年人久久黄色网站| 秋霞午夜国产精品成人片| 久久免费精品琪琪| 中文字幕不卡免费高清视频| 特级做a爰片毛片免费69| 久久先锋资源| 亚洲91在线精品| 国产视频大全| 麻豆国产在线不卡一区二区| 日本精品αv中文字幕| 欧美成人精品欧美一级乱黄| 在线一级毛片|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中文字幕av无码区| 日本久久免费| 国产成人免费|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 国产波多野结衣中文在线播放| 欧美亚洲第一页| 99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午夜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