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摘要:云岡石窟第20窟主尊佛左眼珠存在內外兩重,均為鑲嵌式,其本體雖小,實牽涉頗廣。本文從第20窟主尊現存外重大眼珠與石雕本體及內外重眼珠之間的打破關系著手,認為石雕本體與兩重佛眼珠均存在時代差異,對其可能形制和安裝工藝進行了探討。在此基礎上,結合時代背景和相關洞窟的情況,進一步研究認為第20窟主尊左眼外重眼珠為遼代,遼末的戰亂與動蕩導致其遭受破壞,內重眼珠為金代補配。第20窟主尊佛眼珠形制的變化直觀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宗教造像理念、審美、工藝和材料的變遷。
關鍵詞:云岡石窟;第20窟主尊;佛眼珠
中圖分類號:K879.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24)05-0075-06
A Study on the Left Eye of the Central Buddha Statue in Cave 20
at the Yungang Grottoes
ZHANG Haijiao1,2,3
(1.Shanxi University, School of Archaeology and Literature Exposition, Taiyuan 237016,Shanxi;
2. Shanxi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Taiyuan 030000, Shanxi;
3. Academy of yunganglolgy in Shanxi University, Taiyuan 237106, Shanxi)
Abstract:Research on the left eye ball of the central Buddha statue in cave 20 at the Yungang Grottoes site has revealed that it contains an inner layer and an outer layer, both of which were intricately inlaid using an extensive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Starting with the structur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uter layer of the eye and the sculpture itself, as well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layers of the eyeball itself, 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the sculpture and the eyeball were constructed at different times. This preliminary study also conducted an analysis on the techniques and materials that were likely used to form and install the statue and the eyes. On this basis, and by combining the above results with a historical understanding of the region and the other caves at the site, it has been determined that the outer layer of the eyeball can be dated to the Liao dynasty, which was a time of great chaos and turbulence during which many of the caves of the Yungang Grottoes were either damaged or destroyed. The interior layer of the eye, however, was likely mended sometime in the Jin dynasty. The changes observable in the left eyeball of the central Buddha in cave 20 directly reflect the changes in aesthetics, craftsmanship, and materials used to construct religious statues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Keywords:Yungang Grottoes; cave 20; Buddha’s eye
收稿日期:2022-01-14
作者簡介:張海蛟(1984—" ),男,山西省靈石縣人,山西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博士生,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館員,主要從事北朝考古、古代壁畫保護研究。
一 引 言
云岡石窟是公元5世紀北魏皇家開鑿的石窟,現存大小石雕造像59000余尊。其開鑿自文成帝和平初(460)起,一直延續至孝明帝正光五年(524)止,此后經隋唐、遼代、金代、清代多次修繕。
因歷史上多次修繕干預,云岡石窟現存佛眼珠多樣且復雜①,就材質而言大致有四種:石質、黑瓷、黑琉璃、黑彩;黑瓷眼珠已知的形制有三種:黑瓷實心錐形、黑瓷空心錐形、黑瓷實心蘑菇形,黑琉璃眼珠已知的為空心錐形。破壞北魏佛眼睛以及眼瞼的凹坑見于第3窟、8窟、11窟、16窟、17窟、18窟、19窟、20窟等處。凹坑有兩種形制:第3窟、8窟、16窟、17窟、18窟、19窟、20窟為直壁圜底坑,第11窟中心塔柱南壁兩尊脅侍菩薩為錐形坑。佛眼珠與凹坑形制的對應關系還需進一步研究。
關于第20窟主尊佛左眼珠的時代和制作方式,日本學者小川晴陽認為:“當初的黑玉已缺失了,是后世嵌的小黑玉……看得到破的口子和薄薄的東西,分不清是玻璃還是陶瓷,表面黑亮,內里呈白色……石佛的眼里到底嵌入的是什么,只有取出實物進行化學方面的實驗,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②美國芝加哥大學裴珍妮女士認為:“5世紀時云岡大佛的凹刻或填嵌瞳仁的做法是基于3—6世紀、羅馬至中國之間四種融匯的藝術交流的關節點上……云岡大佛凹刻或填嵌眼球的做法產生于這四種交流的關節點上,或可被理解為一種新的樣式的佛教造像的原創性例子。”③
上述兩位學者認為,在第20窟大佛的營造時代,工匠們已經采用了“凹刻或填嵌瞳仁”的方法來營建大佛眼珠,且裴珍妮還指出該種營造方法是3—6世紀、羅馬至中國之間某種融匯的藝術交流的產物,是一種新的佛教造像樣式。
然而,仔細考察云岡石窟第20窟主尊佛左眼珠的現存狀態及石雕眼睛、外重大眼珠、內重小眼珠之間存在的兩組打破關系,筆者認為上述兩位學者的觀點存在進一步商榷的空間。本文擬在這兩組打破關系的基礎上,進一步梳理云岡石窟第20窟主尊佛左眼珠的形制、時代、歷史變遷等相關問題。
二 云岡第20窟主尊佛左眼珠的相關情況
第20窟是高僧曇曜主持開鑿的五座洞窟之一,屬云岡石窟第一期洞窟。第20窟主尊佛左眼可見直徑不同的兩重眼珠(圖1),且存在兩組打破關系:外重眼珠較大,已殘損,橫寬約13、縱高約16厘米,從斷面可見一定厚度的白色瓷胎及表面的黑釉,內部包裹有黃土,殘存部分緊嵌于凹坑內壁,凹坑破壞上眼瞼,即外重眼珠→石造像眼睛;內重眼珠較小,保存完整,直徑約7厘米,鑲嵌于大眼珠包裹著的黃土中央,即內重眼珠→外重眼珠①。
因眼珠尾端仍鑲嵌在黃土內部,具體形制無法直接獲知。與第20窟外重大眼珠類似的情況,還見于第17窟東壁坐佛左眼、第16窟西壁佛像眼珠、第11窟中心塔柱南壁佛像。第17窟東壁坐佛左眼珠(圖2-1),觀其殘存部分應為瓷眼珠,整體呈錐形,斷面和內部可見白色胎,末端留有小口。第11窟中心塔柱南壁佛像眼珠為厚約2~3毫米的黑瓷,斷面露出白色胎,中間包裹有質地堅硬的黃土,黑瓷外側有寬約1厘米的泥胎,泥胎表面先涂白粉,然后用黑彩描涂。所以,第20窟主尊左眼外重大眼珠及第11窟中心塔柱南側立佛黑瓷眼珠可能也是整體呈錐形、空心、末端有小口的形制。
內重小眼珠的形制尚不明確,可資參照的實例有三件。第一件為云岡石窟陳列館藏的瓷眼珠(圖2-2)[1]。整體呈錐形,實心,粗端鼓凸施黑釉,細端露黃褐色胎。直徑11.5、通長14.4厘米。該佛眼珠于上世紀30年代不幸流失海外,80年代中期,由美國納爾遜博物館史克門先生捐贈,經過宿白先生的努力回歸云岡石窟。根據其釉色和胎質,館方將其時代定為遼金時期。其余兩件均存于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2],2006年(日)岡村秀典在《云岡石窟遺物篇——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研究報告》中公布(圖2-3),整體呈蘑菇形,實心,均“采集”自第8窟北壁上層中央倚坐佛(該像通高4.5米)。其中一件高7.2、直徑7.0厘米。所以,內重小眼珠的形制至少存在黑瓷空心錐形、黑瓷實心錐形、黑瓷實心蘑菇形這三種可能。
云岡第11窟中心塔柱還保留了一些鑲嵌佛眼珠時的工藝信息。塔柱北、東、西三壁彩塑均為清代風格。北壁立佛右眼琉璃眼珠不存,可見錐形凹坑及末端泥胎上保留著的旋轉痕跡;左眼珠殘存部分為錐形空心黑琉璃質,末端有一小口,口部殘存黃土。塔柱東西兩側立佛眼珠的做法與之相同(圖3)。又如云岡石窟第6—11窟(羅漢堂)阿難、迦葉泥塑像。這兩尊均為清代泥塑,眼珠已破損,可見黑色琉璃的斷面(厚約1毫米)。斷面內外均為細泥(棉花泥),表明是在用細泥將眼睛塑造完成后,將琉璃眼珠嵌入而成的。
根據這些細節,可知此類空心黑琉璃、黑瓷眼珠的鑲嵌工藝為:泥質眼珠塑形時預留出安裝眼珠的位置,不及細泥干燥,將末端留有小口的眼珠輕輕旋轉或按壓插入泥胎中央,最后進行修整。因為眼珠末端留有小口,所以一部分細泥順著眼珠末端的小口被擠壓進入眼珠內部,靠著細泥的粘結性,使得琉璃或瓷眼珠與泥胎成為一個整體。這也表明,第20窟主尊左眼內外兩重眼珠應非一體,而是不同時期修繕的遺物。
三 第20窟主尊佛左眼珠時代的探討
北魏時期云岡石窟的造像都經過彩飾。《魏書·釋老志》記載:“和平初,師賢卒。曇曜代之,更名沙門統。……曇曜白帝,于京城西武州塞,鑿山石壁,開窟五所,鐫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飾奇偉,冠于一世。”[3]其中“雕飾奇偉”已講的十分明確。云岡石窟窟前考古發掘出土的貼金箔的千佛、著朱紅彩佛衣的西立佛等均可與文獻記載相佐證。結合現場考察可知,云岡石窟現存石雕的佛眼珠做法為:佛、菩薩等大中型造像彩繪,千佛、飛天等小型造像不刻意表現眼珠;夜叉像則先將眼珠雕刻得向外突出,再施彩繪。與之同時期且有密切關聯的古印度、中亞、新疆、河西等地區佛造像的眼珠,也均以黑彩涂繪為主。鑲嵌佛眼珠的做法始見于隋代夾纻造像,如現藏于美國巴爾的摩沃爾斯藝術博物館的隋代夾纻造像[4];唐代開始在石造像上使用,如龍門石窟奉先寺的盧舍那佛及脅侍;此后經宋遼、金、元、明清一直沿用。
據此,可暫將第20窟主尊佛眼珠的上限順延到隋代;下限的確定,還需要結合相關洞窟的情況做進一步探討。
1. 云岡第3窟的情況
云岡石窟隋唐時期的遺跡見于第3窟后室的三尊石雕大像,此三尊大像眼珠處可見打破上眼瞼的凹坑,所以第3窟鑲嵌眼珠形成應該晚于隋唐時期①。依此,可將第20窟主尊佛左眼外重大眼珠的時代上限調整至隋唐時期。
隋唐以降,遼代對第3窟進行過大規模修繕。據《金碑》記載:“遼重熙十八年(1049),母后再修,清寧六年(1060),又委轉運監修,咸雍五年(1069),禁山樵牧,又差軍巡守,壽昌五年(1099),委轉運使提點,天慶十年(1112),賜大字額。”[5]1993年,第3窟窟前及窟內的考古發掘中發現了北魏、隋唐、遼代、金代等時期的遺跡和遺物,[6]與《金碑》記載基本吻合。所以,第3窟后室的三尊石雕大像眼部的凹坑應是遼代修繕重妝所開鑿的,與之形制相同的第8窟、16窟、17窟、18窟、19窟、20窟佛像眼部凹坑也應為同期開鑿。
2. 云岡第11、13窟的情況
云岡第11、13窟也發現遼代修繕痕跡。《佛教石窟考古概要》中談到:“遼代曾進行大規模的佛像修理,13窟南壁下部的一個佛龕上,日本人曾經發現遼代題記:‘修大小一千八百七十六尊’佛像,現在已經看不到了。第11窟中心柱正面(南面)下層的兩個脅侍菩薩就是把原來的像重新進行雕刻,形象發生變化。11窟西壁有七佛龕,最后兩個佛也是遼代的,后來被日本人破壞。宿白先生當年在西部窟群還發現了遼代修理的禪坐石臺上泥塑像,現也不存。”[7]張焯先生也談及:“從歷史上看,契丹佞佛甚于女真:云岡石窟的歷代維修,無疑以遼朝皇家重修為最具規模。……最明顯的重修實例,是第11窟中心塔柱南壁下龕。主佛包泥彩繪,不見真容,但兩側的侍從菩薩被補刻為遼像。菩薩浮雕的身軀變薄,右像頭頂高冠北截掉,大約當年因故像毀壞嚴重而重雕。”[8]員小中通過對第13窟七佛中第1、2尊佛像頭部的考察,認為這兩件佛頭均為遼代作品[9],可為輔證。
3. 云岡第20窟本身的情況
第20窟的情況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 第20窟周邊發現多處遼代遺跡和遺物。1956年,宿白先生根據第20窟東側已毀的石壁上殘存的磚砌短垣所用磚為遼代溝紋磚,推斷主尊背光上的梁孔為遼代開鑿[10]。隨后,日本學者公布了在第20窟前出土的遼金時代白瓷壺底部有“壽昌”兩字,圈足內面有楷書“通樂館置”,應與壽昌五年(1099)修繕寺院有關。“通樂館置”的墨書是表示這件白瓷的放置場所。這只能是“金碑”在十寺的序言中提到的通樂寺。宿白推定通樂寺的所在地是曇曜五窟(第十六~第二十窟)附近,而這次的發現則證實了這一推定是正確的[11]。近年來的考古發現也證明第20窟前存在遼代遺跡[12][13]。
第二,遼代末期云岡石窟遭到嚴重破壞。第20窟主尊高約13米,眼睛位置約在距地表11~12米左右,若非大的動蕩或破壞,很難造成第20窟佛眼珠的殘損。《金碑》記載:“先是亡遼季世,盜賊群起,寺遭焚劫,靈巖棟宇,掃地無遺。”[5]現存的古代寺觀彩塑中也常見有白毫、眼珠、金箔、裝藏等被破壞和盜竊的情況,民間往往以為這些物品必是某種珍寶、價值不菲,故每逢動蕩,最易受損。所以,遼末的戰亂與動蕩可能是導致第20窟主尊眼珠遭受破壞的重要原因。
第三,金代對云岡石窟也進行過修繕。近年來的考古也發現表明,第19、20窟前發現有金代遺跡和遺物[11]48,證實了金代在第20窟仍有一定規模的修繕。日本學者也公布第20窟前出土有皇統四年(1144)的筒瓦[11]19。
第四,金代以后第20窟前已經筑堡,進一步修繕的可能性較小。據張焯先生考證,金代章宗(1190—1208)即位后,為防御蒙古南侵,進一步加強邊墻邊堡建設,石佛寺堡約設立于此時。[14]
綜上所述,云岡石窟第20窟主尊左眼外重大眼珠可能為遼代開鑿凹坑并鑲嵌的,遼代末期外重大眼珠遭到破壞,金代修繕時,重新補配了內重小眼珠。
四 結 論
云岡石窟第20窟主尊佛左眼珠本體雖小,實牽扯頗廣。根據上文討論,本文結論主要如下:
(1)北魏時期云岡石窟造像佛眼珠的做法為:
大中型佛、菩薩、夜叉等造像為彩繪而成,小型的千佛、飛天等造像不刻意表現眼珠。以黑彩涂繪眼珠的點睛方式,一方面反映出中國古代繪畫的傳統,其目的在于賦神,使得造像更加生動;另一方面,與云岡石窟有密切關聯的古印度、中亞、新疆、河西等地區佛造像的眼珠,均以黑彩涂繪為主,體現出時代風格審美的一致性和中外文化交融的內涵。
(2)依據第20窟主尊佛左眼珠本身的打破關系,結合相關史料和洞窟的情況分析,可將第20窟主尊佛左眼外重大眼珠暫定為遼代,將內重小眼珠暫定為金代。外重大眼珠的形制為整體略呈錐形的空心黑瓷眼珠,內重小眼珠為黑瓷質,形制至少存在黑瓷空心錐形、黑瓷實心錐形、黑瓷實心蘑菇形三種可能。遼末的戰亂與動蕩可能是導致第20窟主尊眼珠遭受破壞的重要原因。
(3)第20窟主尊佛眼珠形制的變化直觀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宗教造像理念、審美、工藝和材料的變遷。相較黑彩涂繪,鑲嵌式佛眼珠更能強化佛像的真實感和靈動性,觀念上為佛教徒和匠師所接受,隋唐以來手工業(如玻璃制造、制瓷業)的進一步發展,也為佛眼珠制作提供了更多的材料選擇。
參考文獻:
[1]馬麗霞. 云岡石佛陶眼回歸記[N]. 中國文物報,2014-
03-28(7).
[2](日)岡村秀典.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研究報告·云岡石窟遺物篇[M]. 京都:朋友書店,2006:圖版1.
[3]魏收. 魏書:釋老志:卷114[M]. 北京:中華書局,1997.
[4]Denise Patry Leidy,Donna Strahan. Wisdom Embodied Chinese Buddhist and Daoist Sculpture in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M]. Yale University press,2011.
[5]宿白. “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校注:新發現的大同云崗石窟寺歷史材料的初步整理[J]. 北京大學學報(人文科學),1956(1):76-89.
[6]云岡石窟文物研究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大同市博物館.云岡石窟第3窟遺址發掘簡報[J].文物,2004(6):65-88.
[7]國家文物局教育處. 佛教石窟考古概要[M]. 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11.
[8]張焯. 云岡石窟編年史[M]. 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235.
[9]員小中. 云岡新發現的補雕佛頭之謎——兼談第3窟三尊像[J]. 云岡石窟研究院院刊,2014:60-70.
[10]宿白. 中國石窟寺考古[M]. 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70.
[11](日)岡村秀典.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研究報告:云岡石窟遺物篇[M]. 京都:朋友書店,2006:18.
[12]劉建軍.新中國云岡石窟的考古發現[J]. 中國文化遺產,2007(5):86-93.
[13]王雁卿. 云岡石窟的考古發現[N]. 山西日報,2014-
12-03(C08).
[14]張焯.云岡筑堡與古寺衰微[J].敦煌研究,2007(6):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