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敦煌永安寺僧人借糧糾紛案研究

2024-01-01 00:00:00陳大為馬聚英
敦煌研究 2024年5期
關鍵詞:敦煌

內容摘要:P.3223《勘尋永安寺法律愿慶與老宿紹建相諍根由狀》是目前所見相對完整的敦煌僧人民事訴訟案卷之一,反映了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人民事訴訟案件的審理過程。審理程序大致包括四個環節,即訴訟人提起訴訟、官府立案受理、官員調查取證和審判官判決結案。負責案件的官員主要通過訊問當事人來調查取證,查明案情。此案中除了有當事人的陳述,還要簽字畫押以保證其所述的真實性,構成了相對完整的證據體系。

關鍵詞:敦煌;永安寺;借糧糾紛;審理

中圖分類號:K870.6;K8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24)05-0081-11

Study on a Dispute Regarding the Borrowing of Grain between

the Monks of Yong’an Temple in Dunhuang

CHEN Dawei1 MA Juying2

(1. History Department,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34;

2. Shanghai Vocation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1620)

Abstract:Dunhuang Manuscript P. 3223, entitled Investigating the Reasons for the Debate on the Borrowing of Grain between Yuanqing and Shaojian of Yong’an Temple, is one of several relatively complete civil litigation files involving the Buddhist monks of Dunhuang. The manuscript is valuable because it reflects the trial process of civil litigation cases used to resolve legal matters related to religious practitioners at Dunhuang during the Tang, Five Dynasties and early Song dynasty periods. The legal procedure at the time generally included four steps: the litigant initiating a lawsuit, the local government accepting the case and entering it in official records, the official investigation and collection of evidence, and the sentencing of the case by a judge. The primary means by which the officials in charge of the case investigated and collected evidence was by interrogating the two parties to find out the basic facts and perspectives involved in the dispute. In this case, in addition to the statements made by both parties, both litigants were required to sign their names and make a mark with their fingerprints immediately after submitting their statements in order to ensure the authenticity of their information. This procedural method of collecting evidence and keeping official records constitutes a relatively complete legal process for the time.

Keywords:Dunhuang; Yong'an Temple; dispute over borrowing grain; trials

收稿日期:2022-12-04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上海藏敦煌吐魯番社會歷史文獻整理與研究”(23BZS033)

作者簡介:陳大為(1979—" ),男,北京市順義區人,上海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敦煌學與隋唐史研究。

馬聚英(1993—" ),女,山東省青島市人,上海科創職業技術學院教師,主要從事敦煌學研究。

敦煌文獻保存了幾件僧尼訴訟案卷文書,是記錄晚唐五代敦煌司法制度的重要載體。P.3223《勘尋永安寺法律愿慶與老宿紹建相諍根由狀》是目前所見相對完整的敦煌僧人民事訴訟案卷之一,反映了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人民事訴訟案件的審理過程,為研究中古時期敦煌司法運行的實際狀況提供了珍貴史料。故本文擬以P.3223號永安寺僧人爭訟案卷為依據,參考傳世文獻及敦煌吐魯番出土的其他訴訟案卷材料,對歸義軍時期敦煌僧尼民事訴訟審理情況進行探討。

一 案件的審理程序

P.3223《勘尋永安寺法律愿慶與老宿紹建相諍根由狀》文書首尾殘缺,現存24行。此件文書最早由唐耕耦、陸宏基先生全面錄文,命名為《永安寺法律愿慶與老宿紹建相諍根由責勘狀》[1],王震亞、趙熒先生《敦煌殘卷爭訟文牒集釋》亦有錄文并加注釋,文書名同前[2]。其后,業師郝春文教授《〈勘尋永安寺法律愿慶與老宿紹建相諍根由狀〉及相關問題考》對此文書進行了專門研究,將其定名為《勘尋永安寺法律愿慶與老宿紹建相諍根由狀》。作者除了錄文,還對文書中涉及的敦煌寺院倉庫的管理機構、管理人員以及僧人借貸現象等進行了較為詳細地考察[3]。我們參考以上諸氏錄文并對照文書圖版(圖1)將該文書重新加以釋錄,希望提供一個盡可能完善的釋讀文本[4]:

1 一車見折麥粟肆碩。愿慶亦下檉一車,恰折豆粟伍碩,檉

2 則共法德一般。折儻中間,上人面孔不等。因茲愿慶向老

3 宿說此偏并之事,便乃老宿掉杖打棒愿慶。不是四面

4 人捉卻,打死愿慶,一賞(償)萬了。并是實理,因茲陳告者。

5 法律愿慶。中指節

6" "問老宿紹建:既登年侵蒲柳,歲逼桑榆,足合積見如

7" "山,添聞似海。何用不斟寸土,不酌牛津。隨今時昏

8" "騃之徒,逐后生猖強之輩。官人百姓,貴賤而息。明

9" "知將肘宣棒,而皆了覺幻化。何期倚仗年老,由(猶)

10自不息忿嗔,掉棒打他僧官,臨老卻生小想。有何

11" "詞理,仰具分析者。

12責得老宿紹建口云:年逾耳順,智乏荒愚,發白年尊,齒

13 黃耆舊。數年永安寺內,不曾押弱扶強。紹建取僧政指

14 ,是事方能行下,今年差遣次著執倉。當初以(與)僧政

15 商量,倉內谷麥漸漸不多。年年被徒眾便將,還時折入

16干貨。因茲倉庫減沒,頓見圌轉不豐。" " " " 官中稅麥

17 之時,過在倉司身上。昨有法律智光依倉便麥子來,

18 紹建說其上事,不與法律麥子。鄧法律特地出來:沒時

19 則大家化覓,有則寄(借)貸;須容若僧政共老宿獨用,

20 招提余者,例皆無分;阿你老宿是當尖佛赤子,作

此偏

21 波(頗)。抵突老人,死當不免。實乃紹建掉杖打僧官,過重丘山

22 僭深滄海,更無余訴者。

老宿紹建。中指節

23 右謹奉勘尋法律愿慶以(與)老宿紹

24 建相諍根由,兼及寺徒責勘。一一

(后缺)

此件文書年代缺失,文書中出現的僧人“紹建”和“智光”又見于10世紀初的S.2614背《沙州諸寺僧尼名簿》、918年的S.474背《戊寅年三月十三日行像司算會分付紹建等斛斗數》、937年前的P.2250《 狀》等文書中。結合以上文書所載兩人僧職的變化,可知文書的年代應在P.2250文書之后,即屬曹氏歸義軍時期。就文書性質而言,P.3223是一份永安寺僧人民事訴訟案卷材料,由文書第23—24行“右謹奉勘尋法律愿慶以(與)老宿紹建相諍根由,兼及寺徒責勘”可知,此件殘存部分是整個案件卷宗材料的一部分,即主持審理官員關于案情的調查報告,故郝師將其擬名為《勘尋永安寺法律愿慶與老宿紹建相諍根由狀》是正確的。以下從四個方面分析本次永安寺僧人借糧糾紛案的審理程序。

(一)提起訴訟

晚唐五代時期,敦煌官府在受理訴訟案件時遵循“不告不理”的司法原則,訴訟的開始須由訴訟當事人(即原告)向官府提供訴狀。訴狀既是推動訴訟程序的基本法律文件,也是案件審理的重要依據,《唐六典》卷18《大理寺》條:“凡有犯,皆據其本狀以正刑名。”[5]《唐律疏議:卷29:斷獄》規定:“諸鞠獄者,皆須依所告狀鞫之。若于本狀之外,別求他罪者,以故入人罪論。”[6]《疏議》對此解釋為,審判官員都必須依原告的本狀審問,如在舉告的原狀之外另加推問,另外審出應判笞刑、杖刑、徒刑、流刑和死刑罪名的,按故意判人有罪或罪重之類的罪同樣處罰。假如因所告罪狀,或者應進行秘密襲捕搜查,因此查出別項犯罪的,也得審問。其中如身居統轄監督職位之官,對自己轄下部屬在已被告發的罪狀之外,還知道有別的犯罪的,就必須以官方文書另作糾舉查辦,不得就原來的告發而擅自審問新的犯罪。如果不是位居監臨之司的官吏,也不能在已有的舉告狀之外另外糾舉審問別的犯罪。可見,據狀訴論是唐代法司審理各類案件的必備要件,凡是審訊必須要有狀,法官根據告狀的內容進行審理,不得審理告狀之外的行為。起訴人以書面形式起訴,如有不能自書者,可請主典之吏代為書寫。開元七年(719)《獄官令》載:

諸告言人罪,非謀叛以上者,皆令三審。應受辭牒官司并具曉示虛得反坐之狀。每審皆別日受辭。若使人在路,不得留待別日受辭者,聽當日三審,官人于審后判記,審訖,然后付司。若事有切害者,不在此例。切害,謂殺人、賦盜、逃亡,若強奸良人及有急速之類。不解書者,典為書之。[7]

普通百姓除了讓主典代為書寫起訴書,也可雇請專門幫人寫作訴狀的人代寫。P.3223文書所載永安寺僧人借糧糾紛案,雖為民事訴訟案件,但僧人愿慶上狀提起訴訟仍是本案審理程序中的第一個環節,不過遺憾的是,由于案卷材料殘缺,愿慶遞交的訴狀并未保留下來。

(二)立案受理

提起訴訟是司法程序的首要環節,但當事人遞交訴狀后,并不是所有的訴狀都會被法司立案受理。唐代訴訟的立案方式按照訴訟途徑的不同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法司主動干預直接立案處理的,主要有當事人主動投案、官府糾舉等情況,另一類是先由案件當事人向官府呈遞訴狀提起訴訟,達到法司的受理要求后方能立案審理,此類案件法司遵循的是“不告不理”原則[8]。如若勘定發現起訴情況不實,則法司不但不受理,提起訴訟人還要承擔相關責任。從敦煌吐魯番文書所保存的訴訟案卷材料來看,法司立案的標志是長官在訴狀上的受案批示,如文書中常見的“付某某,某示”或“付司,某示”字樣,長官的此類批示相當于獲得立案證明。

由于P.3223號文書內容殘缺,此案受理審判官的批示并未保留下來。慶幸的是,敦煌文獻中保留了諸多唐宋時期敦煌爭訟文書,特別是有相當一部分寺院僧尼爭訟文書①,據此可知吐蕃至歸義軍時期受理這些案件的審判長官的變化情況。

吐蕃占領敦煌后,統治者在敦煌建立了完整的僧官體系。隨著佛教勢力的發展,敦煌僧官的地位不斷增強,權力也越來越大,其中僧官擁有一定的司法審判權是吐蕃統治時期敦煌司法制度的一個顯著特點。州一級僧官和重要僧人可以與節兒、都督等世俗官員一起審理寺院僧尼糾紛案件。如P.t.1079《比丘邦靜根訴狀》是一起關于奴仆歸屬問題的糾紛案件,參與此案判決審理的人員有僧統、沙州節兒總管、財務官和親教師。這里的僧統和親教師即為吐蕃沙州都僧統和副僧統[9]。P.3730《寅年正月尼惠性牒》載尼惠性的外甥賀阇梨死后將部分遺物留給 司,請 司為其操辦喪事,但 司將賀阇梨安葬后并未舉辦法事活動。因此惠性便向教授洪遞交訴狀,詳述緣由。洪了解后命 司按照賀阇梨遺囑辦理。P.4810《普光寺比丘尼常精進狀》是一件寺院經濟糾紛訴狀,普光寺比丘尼常精進因參與法事活動未領得 利便上狀僧官進行申訴。又P.3730《寅年九月式叉尼真濟等牒并洪判詞》與此件性質相似,大乘寺尼真濟參加了宗教活動,但在分配 利時卻被 司漏掉了名字,于是上狀申訴。教授洪接到訴狀后,令 司調查核實后再支給。

歸義軍時期,司法與行政合一,敦煌地區的最高司法權由最高行政長官節度使掌管,節度使負責受理案件,下達判詞。統治者在大力崇信、扶持佛教的同時,也采取一系列措施制約、干涉佛教僧團事務。表現為僧人的民事糾紛也要由歸義軍節度使裁決。如S.528《三界寺僧智德狀》記載了三界寺僧人智德因財產糾紛遞交訴狀給歸義軍節度使,這是歸義軍政權受理民事糾紛的典型案件。又如S.9227《永安寺僧紹進上表》,永安寺僧人紹進因寺內房舍糾紛向歸義軍節度使上表,證明節度使對僧人的房舍等不動產糾紛也有裁決權。

通常來說,訴狀上長官的批示內容,有的是命令下級官員對案情展開進一步調查,有的則要求盡快將被告緝拿到案。下面以敦煌所出法制文書P.3257《后晉開運二年(945)敦煌寡婦阿龍訴訟案卷》為例,加以印證說明②。P.3257號文書完整記錄了歸義軍時期敦煌官府審理民事訴訟案件的過程,整個案件,先由寡婦阿龍向歸義軍官府呈訴狀提起訴訟。阿龍在訴狀中敘述了其子索義成的口分地被索佛奴占據的過程,請求節度使曹元忠將索佛奴已占用十余年的22畝口分地產判還與她,以濟接性命。曹元忠接到訴狀后予以批示,即將此案交給官員都押衙王文通勘問審理。王文通就案件調查取證,在審問當事人索懷義、索佛奴和寡婦阿龍后,將阿龍的訴狀、勘問三人的口供報告及阿龍提交的佃種契約一并上交至歸義軍節度使曹元忠,最后由曹元忠對案件作出最終的判決批示。很顯然,受理本案以及最終下達判詞的是節度使曹元忠,而主持審理的官員是都押衙王文通,他行使了主典之職。雖然此件是歸義軍節度使處理敦煌世俗百姓民事訴訟案件的文書,但鑒于敦煌僧尼世俗化程度較高,在流程上與其處理敦煌僧尼爭訟案件應無太大差別。

綜上,雖然由于案卷材料殘缺,本次永安寺僧人借糧糾紛案的審判長官闕載,但結合敦煌其他爭訟文書,從案件審理程序上可推出,受理此案的長官是曹氏歸義軍節度使,節度使批示后交由其下屬官員勘問調查案情,最后再由節度使根據案情的調查情況直接作出判決。

(三)調查取證

本案原告愿慶遞交的訴狀經審判官批示后,官府正式立案,之后案件交由其下屬官員,即撰寫本案問案記錄的經辦官員,前去調查傳訊取證,查明案情。P.3223文書殘存部分即是案件經辦官員關于本次永安寺僧人糾紛情況的調查報告,是訴訟審理環節中調查取證過程的實錄。

P.3223文書第1至5行是當事人愿慶的陳述筆錄,可擬名為《起訴人法律愿慶口辭筆錄》。這部分內容雖然殘缺不全,但仍可得知愿慶上訴的原因。愿慶本想和法德一樣用檉向寺院折抵糧食,卻遭到了老宿紹建的拒絕,由此愿慶因不滿紹建對人有偏向而遭到其杖打,若非旁人攔著,險些被打死。第6至11行為案件經辦官員的訊問語。依文書所示,官員依據原告訴狀責問被告紹建,要求其對愿慶所訴紹建拒絕借糧的控告進行說明。“有何詞理,仰具分析者”為庭審時官員要求堂前下跪的被告仰首陳述之習語。第12至22行是當事人紹建的口供,可擬名為《被告人老宿紹建口辭筆錄》。據紹建所述,他作為倉庫的負責人,之所以不借糧食是由于徒眾之前頻繁向寺院借貸斛斗,還抵干貨,導致寺院的糧食不多,運轉困難。因此法律智光想從倉庫借麥子時,紹建才予以拒絕。后鄧法律(愿慶)替智光抱不平,認為寺院財物不能只供僧正和紹建獨用,應該全寺僧人共用,而且還辱罵了紹建,紹建這才杖打愿慶。除了案件當事人外,該案承辦官員還詢問了永安寺其他僧人。這部分僧人應是此次糾紛案件的見證者,知悉事件經由,他們就案件情況所作的陳述是審理案件不可缺少的言證,可以證明或補充案件當事人的陳述,還原案件事實。

在經辦官員的訊問調查之下,本次永安寺僧人借糧糾紛案的起因和過程一目了然,同時該調查報告也將當時原被告雙方接受訊問的情景較為真實地呈現了出來。雖然敦煌文獻中也保存了一批寺院僧尼爭訟材料,但從這些訴訟案卷的內容來看,文書多以原告遞交的訴狀為主,這類文書對糾紛的起因和過程記錄較詳,少部分訴狀后面還附有審判官的判詞。而像P.3223號文書這種案件經辦官員整理的案情調查勘問報告是極為少見的。

(四)判決結案

判決結案是本案審理程序的最后一個環節。該案承辦官員調查完案情后,將所撰寫的調查報告上交給審判長官,由其作出最后判決,案件即結案。不過由于記載本次糾紛的案卷材料殘缺,受理審判官的判詞并未保留下來,因此該案的最終判決結果不明。從本案審理過程中的判決這一環節來看,晚唐五代敦煌地區僧尼民事訴訟案件的處理過程,既有與中原地區相同者,也有自身的特色,以下試從訴訟審級和連署審判制度兩個方面進行說明。

1. 訴狀不是向某機構申訴,而是直接上訴至敦煌最高長官節度使

逐級上訴是唐代訴訟制度的基本原則,各類民事案件的訴事人如欲啟動訴訟程序,均需先向縣司呈遞訴狀陳訴,如果冤屈未得審理,則可自下而上逐級向上申訴,由此形成基于當事人告訴申冤的縱向逐級申訴制度[8]135。《唐六典》卷6《尚書刑部》對唐代的訴訟制度有系統總結:

凡有冤滯不申欲訴理者,先由本司、本貫;或路遠而躓礙者,隨近官司斷決之。即不伏,當請給不理狀,至尚書省,左、右丞為申詳之。又不伏,復給不理狀,經三司陳訴。又不伏者,上表。受表者又不達,聽撾登聞鼓。若惸、獨、老、幼不能自申者,乃立肺石之下。[5]192

“本司”意為負責管轄本案的官司,“本貫”有兩層含義,一為訴訟當事人的戶籍所在地,二指案發地的官府。由上可知,唐代民、刑案件先由基層審判機構縣司受理,原告若對判決結果不服,可依次申訴至州(府)、尚書省(左右丞)、三司。若經過這些環節冤滯仍未申理,則可通過撾登聞鼓、立肺石等方式直訴至皇帝。此外,唐代《獄官令》對各級法司部門受理案件的管轄權也有明確規定:“諸有犯罪者,皆從所發州縣推而斷之。在京諸司,則徒以上送大理,杖以下當司斷之。若金吾糾獲,亦送大理。”[10]即州縣負責審理其管轄地內發生的犯罪案件,而大理寺受理京城地區徒刑以上的案件。

為防止訴事人越級起訴或上訴,《唐律疏議·斗訟律》規定:“諸越訴及受者,各笞四十。若應合為受,推抑而不受者笞五十。三條加一等,十條杖九十。”[6]482《疏議》說,凡各種辭牒訴狀,都是從下級官府開始。從下級到上級,在《公式令》上有明文規定。呈訴應該先經過縣一級官府后依次至州、府直到尚書省,若有越級上訴及受理的官員,各應處笞刑打四十小板。如果官府不受理,則越級呈訴的人沒有罪。對于法令規定應受理的屬不越訴的案件,官府應予以受理審判。如推諉、壓制不予受理則處笞刑打五十小板。“三條加一等”,是說凡不受理有四件事的,處杖刑打六十大板,不受理有十件事的,罪到處杖九十大板為止。倘若越過州級官府呈訴,接受訴狀的官員已批交縣級官府審理判決罪刑的,不予判罪。請求官府發給批準文狀上訴,不給予文狀上訴的,判以違反法令規定,處笞刑打五十小板。可見,訴事人所啟動的辭狀訴訟是有嚴格的程序的,訴狀必須是經縣而州,由州到尚書省,如此逐級上訴,如訴事人越級起訴或上訴,將追究當事人的法律責任。換言之,一紙訴狀不經過縣級機構的轉達是不能直接到州長官面前的。

然而,在永安寺本次借糧糾紛案中,訴事人遞交的訴狀并未經過縣,其上訴對象直接是敦煌地區的最高長官歸義軍節度使,由節度使負責審理判決此案。其實,從敦煌保存的晚唐五代訴訟案卷材料來看,此案并不是孤例。如前揭敦煌所出法制文書P.3257《后晉開運二年(945)敦煌寡婦阿龍訴訟案卷》,該案訴事人寡婦阿龍并未向縣上訴,而是直接上訴至歸義軍府衙,請求歸義軍節度使曹元忠個人處分,“伏乞司徒阿郎仁慈祥照,特賜孤寡老身,念見苦累。伏聽公憑裁判處分”[11]。又前引S.528《三界寺僧智德狀》中三界寺僧智德因家里的財產糾紛,上狀請求歸義軍節度使給予裁奪,“伏乞令公阿郎念見口承邊鎮百姓些些,分壞毛時,亦要諍論,纏裹難有”[12]。

以上案卷材料反映的這種上訴程序不免引人深思。究其原因,這一現象與晚唐五代敦煌特殊的政治格局有關。晚唐五代宋初,敦煌地區處于歸義軍管轄之下,敦煌全部的地方政務都控制在節度使直接領導下的軍政系統,原來的州縣行政體系已經被打破[13]。因此,原先那種訴狀通過州縣行政機構之間級級上達申理的逐級上訴制度瓦解,代之而起和所見較多的是節度使下級官員、世俗百姓或僧尼等直接向節度使或府衙長官申訴。這種情況下,訴事人所呈遞的訴狀,也就有了“通上”或直達的意義。同時,訴事人不是向某機構申訴,而是在訴狀中明確請求官員個人處分,這也意味著在行政上,下級也只對長官而不是上級行政機構負責了。

2. 審判主體減少,審判程序簡易化

唐前期實行“四等官”連署審判制度,即中央、地方各級審判機關的審判官員分為長官、通判官、判官和主典四個等級[8]94。長官、通判官、判官為官,主典為吏,這四個等級的官即是同職官,他們在案件審判過程中各司其職,共同在文書上批示意見和簽名,同時這四者又互相牽掣制約,承擔連帶責任[14]。

從具體的審理程式來看,主典官主要負責經辦文書、檢核等工作,其在檢請訴狀文書后將整理好的案卷移交給判官,判官依據主典檢狀繼續調查案情并擬定判決,后將判決結果依次呈報通判官和長官審核、批示。案件最后還需勾檢官稽查勾訖,如果沒有勾檢官的勾檢,則整個案件的判決無效。敦煌吐魯番出土的大量爭訟文書向我們展示了唐代“四等官”審判制度的大致流程。如敦煌文獻保存的P.3899《唐玄宗開元十四年(726)二月至四月沙州敦煌縣判追馬社錢案卷》,該案敦煌縣從受理到判決完全符合“四等官”連判連署的流程。又如吐魯番出73TAM509《開元廿一年(733)正月——二月西州都督府勘問蔣化明失過所事案卷殘卷》[15],案卷記載了當事人蔣化明失過所一案的審理過程,該案先經主典官檢案,后由戶曹擬判,再依次交給通判官、長官批示,最后是勾檢官覆核,經過這一系列的審理步驟,蔣化明最終獲得行牒。“四等官”連署審判制度主要存在于唐前期,中唐以后,由于這一審判制度的手續較為繁瑣,特別是在行政效率方面,通判官一環使文案運作手續繁雜,責任不明,互相牽制,這在唐代前期一切以律令格式為原則的舊制度下尚可應付,卻無法適應唐后期新的政治、經濟、軍事形勢[16]。因此,唐中期以后,在訴訟程序簡明高效的要求下,“四等官”連署判案自身也在不斷發生著變化,突出表現為通判一環從訴訟審判程序中的消失,案件處理逐漸形成主典檢請、判官擬斷、長官判定的基本程序[8]111。

然而,相比于長官、主典、判官三者連署的審判過程,從敦煌保存的晚唐五代訴訟案卷材料來看,敦煌地區訴訟案件的審判主體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減少,案件處理過程更加簡明高效。本次永安寺僧人借糧糾紛案即是例證,整個案件的審判官員只有兩位,即歸義軍節度使和負責勘問調查的官員。P.3257《后晉開運二年(945)敦煌寡婦阿龍訴訟案卷》所載寡婦阿龍地產糾紛案亦為我們全面認識歸義軍時期的審判環節提供了佐證,從中可以看出,整個案件的審理過程只有歸義軍節度使和都押衙兩位審判官員參與,從而極大提高了案件的審理效率。

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歸義軍之所以形成這種極具自身特色的審判程序,除了與訴訟程序簡明高效的要求、歸義軍節度使加強集權有關以外,還應與唐宋之際敦煌地區官制變革導致的行政運作方式改變有關。作為晚唐的一個地方藩鎮,歸義軍在職官制度上大體依照唐代藩鎮而建,自節度使以下分設文、武兩班僚屬。《新唐書·百官志》記:“節度使、副大使知節度事、行軍司馬、副使、判官、支使、掌書記、推官、巡官、衙推各一人,同節度副使十人,館驛巡官四人,府院法直官、要籍、逐要親事各一人,隨軍四人。”[17]這是節度使文職僚屬的組成,武職軍將則有都押衙(押衙)、都知兵馬使(兵馬使)、都虞侯(虞侯)、都教練使(教練使)等官職[18]。但是,由于歸義軍地處瓜沙一隅,遙距中原,加之晚唐中央政府無力西顧,使其具有很強的獨立性,表現之一即為官制方面的靈活多變,呈現出鮮明的地域特征,極具敦煌地區特色。

晚唐五代宋初,敦煌官制具有明顯的階官化傾向,這一變化在軍將方面體現得尤為明顯。晚唐時期是一個藩鎮林立的動蕩年代,武人檀權跋扈,文吏卑賤輕微,軍將在整個藩鎮歷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歸義軍政權中亦是如此。晚唐五代時期,歸義軍節度使重用押衙、都頭等親信軍將,為了加強節度使對內外權力的集權控制,這些軍將不但統兵帶將,而且還可以兼知他官,活躍在使府衙內與地方州縣軍鎮的各個機構中,權勢極大。如押衙起初是藩鎮幕府中一個重要的實職軍將,并不帶兼職,入掌衙內事務,出則統兵作戰。但發展到后期,由于押衙是節度使的親信軍將,為加強對藩鎮內外實權的控制,節度使常常派遣押衙兼任使府內外與地方上的其他官職,或為高級軍將,或為顯職衙吏,或者外鎮一方,其主要職責覆蓋了歸義軍內政外交的方方面面[19]。如上揭歸義軍官府審理寡婦阿龍地產糾紛案,該案最先由節度使曹元忠受理批示,后交由官員左馬步都押衙王文通勘問調查,這即是都押衙兼職使府衙吏的例子,說明歸義軍時押衙一職可以兼知文吏,已不再是純軍將意義了。

唐宋交替之際敦煌官制的這種階官化傾向改變了唐代官吏的構成體系,是對原有官制的一種沖擊,新的行政運作方式由此形成。就訴訟案件的審理程序而言,由于押衙等官可兼知文吏,其實際差職便是它所兼知的使府衙吏的官職,這無疑使一部分衙吏官員被取而代之。故節度使受理案件后,便可直接交由押衙等官調查案情。加之歸義軍時期,節度使權力極大且著力加強對內外的控制,因此審理主體便進一步減少,審理程序也更加簡易化。

由此可見,P.3223文書記載了永安寺僧人本次借糧糾紛案的緣由,調查過程中的訊問和答辯這兩個環節基本得到呈現。雖然由于案卷材料缺失,本案完整的處理過程存在殘缺的遺憾,但借助敦煌保留的其他訴訟材料,庶幾可將審理過程復原。概言之,此案所展示的訴訟審理程序大致包括四個環節,即訴訟人提起訴訟、官府立案受理、官員調查取證和審判官判決結案,這為我們認識晚唐五代敦煌地區的訴訟審理程序提供了鮮活的例證,唐代訴訟程序之運行情況亦可由此窺其一斑。

二 審理案件的手段

P.3223《勘尋永安寺法律愿慶與老宿紹建相諍根由狀》是一份永安寺僧人民事訴訟案卷資料,展現了歸義軍時期案件經辦官員調查審理案件的全過程。我們依據文書內容,主要從官員訊問和當事人指節畫押兩方面分析該案的調查過程,以期對了解歸義軍時期僧尼訴訟案件的調查方式以及歸義軍司法體系中的證據制度有所裨益。

(一)審判官訊問

從P.3223號文書所載永安寺僧人糾紛案的訊問記錄來看,該案承辦官員在審理案件時的處理調查手段類似于現代審理民事案件的取證方式,即主要通過訊問當事人來調查取證,查明案情。作為法司審理判決案件的主要依據,證據是唐代司法程序中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唐代證據制度比較完備,口供、書證、物證、證人證言、勘驗筆錄等證據類型多樣。其中,通過訊問獲得的當事人的陳述口供是民事訴訟中重要的證據材料,也是民事訴訟活動中審判官定罪量刑的基本依據。作為案件的親歷者,訴訟中原被告雙方最了解糾紛事實,也清楚與事實相關的證據,因此原告的控訴和被告的申辯最為接近案件事實本身,這是司法官重視通過訊問獲得當事人口供的動機之一。

P.3223號文書所存永安寺僧人爭訟案卷雖不完整,但仍相對詳細地記錄了當時官員勘問的情況,以及原被告雙方的陳述情況。除了案件當事人外,該案承辦官員還問詢了永安寺其他僧人。這部分僧人應是此次糾紛案件的見證者,知悉事件經由,他們就案件情況所作的陳述是審理案件不可缺少的言證,可以證明或補充原被告雙方的陳述,還原案件事實。唐代法司在審理案件時非常重視當事人的陳述,但由于原被告雙方的利益與案件審判結果休戚相關,因而案件審理過程中當事人為了達到各自的目的,其陳述可能存在違背案件事實的情況。基于此,為了弄清事實真相,審判官必須要靈活運用多種審判技巧,在綜合分析當事人口供的基礎上,找出案件的突破口,查明案情[8]117。從P.3223號文書的記載可以看出,當事人愿慶和紹建關于此次糾紛事件起因的敘述并不一致,甚至可以說是大相徑庭,這就需要審判官在綜合當事人口供、相關僧人陳述等各方面情況的基礎上辨別真偽,查明案情。遺憾的是,由于文書后面殘缺,審判官的判決結果我們不得而知。

在永安寺僧人的本次爭訟案件中,當事人愿慶的控告和紹建的申辯是推動案件程序發展和最終解決糾紛的基本途徑。案件承辦官員運用訊問這種調查取證的方式,通過勘問原被告雙方、調查了解案情的相關僧人,對此次糾紛案件的起因和過程有了詳細的了解,案件當事人及證人的口供也因此成為官員查明事實本相的主要依據。

(二)當事人指節畫押

在本次永安寺僧人爭訟事件的調查審理過程中,案件承辦官員除了通過訊問獲得當事人愿慶和紹建的口供外,在他們二人陳述完畢后還都要在案卷上簽字畫押。簽字畫押是訴訟案件審理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步驟,亦是唐代證據體系中至關重要的一環。

P.3223號文書第5行“法律愿慶中指節”(圖2),第22行“老宿紹建中指節”(圖3),在這兩行文字上面各畫有兩人中指的輪廓和指節,這是唐宋時期敦煌流行的一種畫押方式,即指節印。指節印是古代一種較為獨特的留憑證方法,指把自己的手指平放在文書上,沿著手指的外圍,按男畫左手中指節,女畫右手中指節的規定畫出各指節的長短,由此可代替本人簽字畫押,用作日后驗證。畫指的習俗在唐代十分流行,敦煌吐魯番所出唐代官府訴訟文書中,原告、被告和證人等陳述完畢后都要在案卷上“畫指為記”,如吐魯番文書73TAM509:8/1(a)、8/2(a)《唐寶應元年(762)六月康失芬行車傷人案卷》,案件當事人金兒、想子和康失芬名下都畫有指印[20];又66TAM61:24(a)、23(a)、27/1(a)、2(a)、22(a)《麟德二年(665)五月高昌縣勘問張玄逸失盜事案卷殘卷》,原告和被告譯語人名字下面均畫有指印[15]530-536。此外,諸多買賣契約文書中的交易雙方、保人等也在契約上畫指以為信驗,如S.5820+S.5826《未年(803)潤十月廿五日尼明相賣牛契》中麥主、牛主和保人的名字旁都畫有指節印[21],P.2686《巳年二月六日普光寺人戶李和和等便麥契》第一件保人名旁亦畫有指節印[22]。

敦煌文獻中關于指節印的畫法按照繁、簡、略可依次分為三種[23]:一是畫出中指的輪廓,男為左手,女為右手,同時勾勒出中指各節位置,P.3223號爭訟文書中愿慶和紹建陳述完畢后所畫的指節印即屬于這種,圖案十分逼真;二是比量標畫男左女右中指長短及各節位置,如P.3379《后周顯德五年(958)陰保山等團保牒》中具名者有四十五名男性,每人名下都量畫其左手中指節(圖4),又如P.3257《后晉開運二年(945)敦煌寡婦阿龍訴訟案卷》,本案中三位當事人索佛奴、寡婦阿龍和索懷義陳述完畢后分別畫有左手中指節、右手中指節和左手中指節(圖5),此外像S.2385《陰國政賣地契》、S.2199《咸通六年(865)十月廿三日尼靈惠唯(遺)書》、S.1285《后唐清泰三年(936)百姓楊忽律哺賣舍契》等文書中的指節印都屬于此種畫法;三是最簡略的一種畫法,即不畫出中指的全部長度,僅用點標記出男左手女右手中指各節的位置,呈現距離不等的三個點,形作“ミミミ”,如大谷文書3836背《圣歷二年(699)敦煌縣平康鄉里正氾素等檢校營田牒》所載諸檢校人押記。敦煌文獻中保存的諸多指節印,以實物為證,讓我們得以窺見其全貌,彌補了傳世文獻闕載的不足。

P.3223號文書所載爭訟案中,當事人愿慶和紹建在他們的口供后面都以指節印的方式畫押,向我們呈現了訴訟案件審理的過程,對我們了解唐代司法制度中的證據體系亦大有裨益。

小 結

通過以上我們對敦煌永安寺僧人訴訟審理過程的論述,可以看出P.3223文書所記永安寺僧人借糧糾紛案的審理程序大致包括四個環節,即訴訟人提起訴訟、官府立案受理、官員調查取證和審判官判決結案。直到今天,法院處理訴訟案件仍遵循這一程序。該案承辦官員在調查案情時的處理調查手段類似于現代審理民事案件的取證方式,即主要通過訊問當事人來調查取證,查明案情。此案中除了有當事人的陳述,每位當事人陳述完畢后都有簽字畫押以保證其所述的真實性,構成了相對完整的證據體系。總而言之,P.3223號永安寺僧人民事訴訟案卷為我們研究唐五代敦煌地區的法律文化,了解敦煌僧尼法律生活的真實情況提供了珍貴資料。

參考文獻:

[1]唐耕耦,陸宏基. 敦煌社會經濟文獻真跡釋錄:第2輯[M]. 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1990:310.

[2]王震亞,趙熒 .敦煌殘卷爭訟文牒集釋[M]. 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3:47-50.

[3]郝春文. 《勘尋永安寺法律愿慶與老宿紹建相諍根由狀》及相關問題考[M]//戒幢佛學:第2卷. 長沙:岳麓書社,2002:79-84.

[4]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國國家圖書館.法藏敦煌西域文獻:第22卷[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99.

[5]李林甫. 唐六典:卷18:大理寺[M]. 北京:中華書局,1992:503.

[6]長孫無忌. 唐律疏議:斷獄律[M]. 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596-597.

[7]天一閣博物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天圣令整理課題組. 天一閣藏明鈔本天圣令校證(下冊)[M]. 北京:中華書局,2006:646.

[8]陳璽. 唐代訴訟制度研究[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28-29.

[9]陸離. 敦煌的吐蕃時代[M]. 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13:156.

[10]仁井田陞,池田溫. 唐令拾遺補:獄官令第三十[M]. 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97:1423.

[11]劉進寶. 敦煌文書《后晉開運二年寡婦阿龍牒》考釋[J]. 敦煌研究,2016(3):60.

[12]郝春文. 英藏敦煌社會歷史文獻釋錄:第3卷[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34.

[13]吳麗娛. 從敦煌吐魯番文書看唐代地方機構行用的狀[J]. 中華文史論叢,2010(2):53-113.

[14]童光政. 唐宋“四等官”審判制度初探[J]. 法學研究,2001(1):96-103.

[15]劉俊文. 敦煌吐魯番唐代法制文書考釋[M]. 北京:中華書局,1989:552-555.

[16]黃正建. 中晚唐社會與政治研究[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41.

[17]歐陽修,宋祁. 新唐書:卷49下:百官志[M]. 北京:中華書局,1975:1309.

[18]馮培紅. 晚唐五代宋初歸義軍武職軍將研究[M]//鄭炳林. 敦煌歸義軍史專題研究. 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97:97.

[19]趙貞. 歸義軍押衙兼知他官略考[J]. 敦煌研究,2001(2):89-95.

[20]唐長孺,中國文物研究所,等. 吐魯番出土文書:第4冊[M]. 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329-333.

[21]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等. 英藏敦煌文獻:第9卷[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165,169.

[22]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國國家圖書館. 法藏敦煌西域文獻:第17卷[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245.

[23]李正宇. 敦煌遺書一宗后晉時期敦煌民事訴訟檔案[J]. 敦煌研究,2003(2):45.

猜你喜歡
敦煌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敦煌壁畫中的消暑妙招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敦煌
敦煌之行
學生天地(2020年35期)2020-06-09 03:01:06
亮麗的敦煌
當代陜西(2019年16期)2019-09-25 07:28:32
在敦煌,感受千年絲路的不同開放
金橋(2019年12期)2019-08-13 07:16:22
敦煌,跨越千年的美
金橋(2019年12期)2019-08-13 07:16:22
絕世敦煌
金橋(2019年12期)2019-08-13 07:16:18
釋敦煌本《啓顔録》中的“落?”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乱人伦99久久| 欧美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 在线免费看片a| 极品av一区二区| 久久国产精品77777| 国产精品男人的天堂| 国产一区三区二区中文在线|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视频| 欧美成人精品高清在线下载| 免费中文字幕在在线不卡| 国产第八页| 亚洲开心婷婷中文字幕| 91福利免费视频|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r| 日本免费新一区视频| 国产99欧美精品久久精品久久| 2021国产在线视频| 中文字幕久久亚洲一区| 国产日韩欧美中文| 亚洲一区第一页| 国产精品微拍| 狠狠色丁香婷婷| 在线另类稀缺国产呦| 这里只有精品免费视频| 在线va视频|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观看| 欧美午夜视频在线| 国产日韩AV高潮在线| 亚洲综合天堂网| 国产福利观看| 久久综合九九亚洲一区 | 久久福利片| 毛片在线看网站| 中文字幕不卡免费高清视频| 怡红院美国分院一区二区| 999精品在线视频| 色国产视频| 日韩精品专区免费无码aⅴ| 久久www视频| 蜜桃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久久呦| 中国毛片网| 日韩av资源在线| 国产精品福利尤物youwu| 国产精品亚洲天堂| 国产亚洲精品自在线|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人| 欧美人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第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第二页|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孕妇大杂乱 | 国产一区二区人大臿蕉香蕉| 日韩欧美国产综合| 人人看人人鲁狠狠高清| 老司机午夜精品视频你懂的| 97视频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国产啪在线| 2020久久国产综合精品swag| 日韩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精品国产欧美精品v| 亚洲精品不卡午夜精品| 再看日本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国产视频大全| 亚洲黄色激情网站| 成人va亚洲va欧美天堂| 中文字幕中文字字幕码一二区| 久久久久免费看成人影片| 久久semm亚洲国产| 亚洲无码不卡网| 99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亚洲高清在线天堂精品|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专| 色欲不卡无码一区二区| 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躁88| 不卡无码h在线观看| 成人福利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乱码不卡| 成色7777精品在线| 亚洲精品男人天堂| 亚洲第一精品福利| 久久人午夜亚洲精品无码区| 国产午夜福利片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