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堅持數量質量并重,深入實施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人工造林面積逐步擴大。落葉松由于具有生長快、成林早、產量高和易于更新等諸多優點,目前已成為我國速生豐產林基地建設的主栽樹種之一。然而,在落葉松人工造林過程中,造林規劃不科學、造林管理不嚴格等問題,常導致落葉松成活率達不到預期。基于此,研究以洮河生態建設管護中心的落葉松人工造林為例,從育苗、造林、幼林撫育3個方面闡述了落葉松人工造林及撫育技術的應用要點,旨在為其他林區科學、高效開展落葉松造林、撫育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落葉松;人工造林;幼林撫育
中圖分類號:S791.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7909(2024)6-134-4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06.030
0 引言
落葉松[Larix gmelinii (Rupr.) Kuzen.]是松科落葉松屬喬木,是一種對陽光、水分要求較高的樹種,在沼澤、草甸、河谷等不同環境下均可生長,其繁殖方式主要是種子繁殖。落葉松具有樹干筆直、材質偏硬等特性,是家具制造、建筑施工中的常用材料。由于落葉松市場需求量較大,因此部分林區大規模營造落葉松人工林。然而,在落葉松人工林營造過程中,會因育苗、造林、撫育等技術應用不到位而影響人工造林效果。為此,有必要探討落葉松人工造林及撫育技術要點。
1 洮河生態建設管護中心概況
為積極推進生態可持續發展,洮河生態建設管護中心大力推進林草重點工程及人工造林項目,逐步提高了森林覆蓋率。甘南藏族自治州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12月,洮河生態建設管護中心總經營面積為18.226 0萬hm2,其中林業用地面積為15.775 2萬hm2,活立木蓄積量為523.6946萬m3,森林覆蓋率為31.05%。“十三五”時期,管護中心的人工造林、封山育林、森林撫育面積分別為3 976.9 hm2、6 450.5 hm2、11 560.6 hm2。
2 洮河生態建設管護中心落葉松育苗技術要點
2.1 種子選擇與處理
培育高質量幼苗是落葉松人工造林的關鍵,而良種篩選則是保障幼苗培育質量的重要環節。落葉松育苗前,要篩選飽滿、均勻、質量符合造林標準的優質種子,要求種子純度與凈度分別接近100%及95%、發芽率不低于60%[1]。由于落葉松在苗期抵御病害能力不強,選種后要做好種子消毒工作,以消滅種子上附帶的病菌及蟲卵。從優質母樹上采集球果,球果先經過晾曬與脫粒,用0.5%高錳酸鉀溶液對種子浸泡處理3 h,撈出種子并用清水沖洗干凈,再放入40 ℃溫水中浸泡24~48 h,之后再將種子撈出放入催芽室進行催芽。催芽過程中每日翻動種子1次,若種子表面變干要立即噴水,當種子露白率達到30%時便可播種。
2.2 育苗地選擇與修整
落葉松幼苗培育前,需要在洮河生態建設管護中心選擇地勢平坦、通風性好、距水源地近、具有良好排灌能力的地塊作為育苗地,要求育苗地土壤呈微酸性或中性。選地后翻耕土壤,翻耕深度要大于30 cm,同時在土壤中施入硫酸亞鐵進行土壤消毒,每667 m2硫酸亞鐵施入量為5.5 kg(可殺死土壤中的病原微生物及蟲卵)。為滿足落葉松幼苗的營養需求,要結合其根系不發達、扎根較淺的特性,在土壤中施加適量肥料,主要施加腐熟的有機肥,并添加少量氮磷鉀復合肥,這2類肥料每667 m2的施加量分別為4 000 kg和40 kg。施加時將這2類肥料均勻混合,而后一同施入土壤,并再次翻土將肥料埋入地下。
2.3 播種
2.3.1 播種時間
落葉松適宜早播,早播具有提升木質化抗性、延長落葉松生長期的優勢。結合洮河生態建設管護中心的氣候特征,綜合考慮育苗地的土壤理化特性,該管護中心工作人員一般在每年3—5月、氣溫在8~12 ℃時開始播種,播種時間不可過早或過晚,否則會導致落葉松苗木品質下降或發生病害。
2.3.2 播種方法
播種前要測定落葉松種子的發芽率,確認發芽率達到規定要求后才正式播種。由于洮河生態建設管護中心培育落葉松幼苗時選用的是高質量品種,每667 m2播種量應為5.0~5.5 kg。落葉松有多種播種方式,如撒播、條播及穴播等,根據落葉松造林要求及林區實際情況,通常采用條播方式進行播種。播種時先在育苗地挖出深度1.0~1.5 cm的播溝,而后將種子均勻撒在播溝中。
2.3.3 覆土澆灌
播種完成后,需要用濕潤的土壤覆蓋種子,覆土厚度為0.5~1.0 cm,并用稻草或地膜覆蓋育苗地,以提高土層溫度,降低水分散失速度,營造有利于種子萌發的溫濕度環境,從而加快種子萌發。落葉松種子播后至出苗期間,要求育苗地土壤持水率保持在60%~70%,若土壤墑情不足,需要及時噴水[2]。
2.3.4 煉苗與遮陰
當落葉松種子萌出率達到50%后,在氣溫較高的午間去除部分覆蓋的稻草或地膜,待幼苗適應環境溫度后,去除全部稻草或地膜。幼苗萌出后,隨著氣溫升高、光照強度增大,落葉松幼苗會被強光灼傷。因此,需要在育苗地搭建遮陽棚,用于遮擋陽光,以降低落葉松幼苗灼傷率,遮陽棚透光率應控制在70%~75%。
2.4 施肥
落葉松幼苗生長過程中,需要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則追施肥料。幼苗生出新梢、長出4個左右側根后,追施尿素,施加量為0.1 kg/m2,每15 d施肥1次;施肥量需逐步增加,最大施肥量不可超過0.25 kg/m2。當落葉松幼苗進入速生期后,洮河生態建設管護中心正值雨季,因此自7月下旬起應停止施加尿素,追施磷鉀肥(每667 m2施肥量為1~3 kg),注意磷鉀肥不能施加過多。
2.5 澆水與排灌
落葉松喜濕,因此在幼苗萌出前,要保持土壤濕潤,每日噴水2~3次;幼苗萌出后,適當減少噴水次數。若天氣較干燥,需要根據土壤缺水情況酌情增加噴水次數。雨季要加強排水管理,及時排出育苗地的積水,避免積水過多導致落葉松幼苗爛根或被淹死。
2.6 苗期管理
落葉松幼苗出土至脫殼前,要安排專人負責驅趕鳥雀,避免種子被啄食而降低出苗率。幼苗出土后,需要營造良好的生長環境,通過控制溫度及濕度,保障落葉松幼苗健康生長,并采用藥物預防立枯病、螻蛄等病蟲害[3]。此外,還要定期松土除草,可以采用人工除草及噴灑化學除草劑相結合的方式,防止雜草與落葉松幼苗爭搶營養。除草時要同步松土,以提高土壤透氣性。
3 洮河生態建設管護中心落葉松人工造林技術要點
3.1 造林地選擇
造林地質量對落葉松人工林建設具有重要影響。洮河生態建設管護中心技術人員應結合林區實際情況,遵循定向培育、科學造林原則,篩選適宜的造林地,盡可能集中連片栽植落葉松。通常選擇林區內地勢較高、通風性好的地塊作為造林地,造林地坡度不可超過15°。同時,要求造林地土壤肥沃且有效層高于50 cm,并具備良好的排水灌溉條件。
3.2 造林地修整
人工造林前,需要提前修整造林地。造林地修整有2種方法:一是全面整地,二是局部整地。造林時需結合不同造林地的實際情況合理選用整地方式。整地時,要去除造林地內殘留的植物根莖、灌木枝條及雜草,以提高落葉松幼苗栽植后的成活率。
3.3 造林密度
造林時需要結合造林地的立地條件,科學設置造林密度。若營造小徑材林,造林密度應設置為每667 m2栽植350~400株;如果營造大徑材林,則應將造林密度控制在每667 m2栽植170~200株[4]。
3.4 造林時間
落葉松人工造林時間有春季、秋季2個時段。洮河生態建設管護中心通常選擇在春季造林,一般在每年4月上中旬栽植落葉松幼苗,此時氣溫逐步升高,氣候條件較適宜落葉松幼苗快速生長。若在降水較多的年份,則選擇在秋季造林,秋季造林對落葉松苗木的生長及營養積累均十分有利,一般在10—11月完成造林。
3.5 起苗與運苗
落葉松人工造林前,需篩選高度為1~2 m、2 年生優質種苗作為栽植苗。起苗時需附帶土球,結合苗木高度確定具體的土球尺寸,遵循輕、慢、緩的原則移動苗木。起苗后,立即打捆,進行包裝處理,避免運輸時土球松散脫落。幼苗包好后,采用擔架運送至造林地,不可徒手抓住苗木樹干搬運,以免落葉松苗木受損而影響成活率。
3.6 苗木栽植
由于洮河生態建設管護中心通常在春季實施造林,此時土壤剛解凍,造林時要注意深植落葉松苗木。栽植時,先將苗木放入栽植坑正中心,擺正后覆土,覆土過程中向上輕提苗木,使苗木根系充分舒展;然后將所有土壤回填到栽植坑中,踏實表土,并立即澆一次透水;將稻草覆蓋在栽植坑周邊,覆蓋厚度應控制在5~10 cm。落葉松苗木移栽時,需邊取苗邊栽植,防止落葉松苗木根系長時間裸露導致水分散失過多,從而影響落葉松苗木移栽后的成活率。
4 洮河生態建設管護中心落葉松幼林撫育技術要點
4.1 松土與除草
處于幼林期的落葉松,對環境適應能力不強。為此,需要在幼林期做好撫育管理,定期疏松土壤,拔除造林地內的雜草,防止雜草生長茂盛與落葉松爭搶營養。科學開展松土除草工作,可以增強落葉松根系長勢,有利于落葉松根系充分吸收土壤中的營養,增強土壤抗寒保水性能、降低水分流失率。松土除草時,需遵循由內而外、從上到下的原則,謹慎清除雜草,防止落葉松根系及新生枝干受損。通常在幼林生長高峰期,每年5—6月、9—10月均松土與除草1次。定植前3年每年松土除草2次,定植后每年1次即可。
4.2 追肥
落葉松幼林撫育期間,需要適時追肥。洮河生態建設管護中心通常在每年9月進行追肥,施加緩效復合肥,施肥量為5 kg/株,施肥量每年逐步增加,遞增率為20%。施肥時可采用人工施肥法或機械施肥法,對于面積較小的造林地,通常采用人工施肥法,即由人工將肥料均勻撒在落葉松苗木根部;對于大面積落葉松林,則采用機械施肥法進行施肥,將肥料稀釋后利用小型打藥車輛進行噴霧施肥[5]。
4.3 修枝
為降低落葉松樹體營養消耗量、確保樹干筆直生長、提高林分質量,需在幼林撫育期采用人工修枝方法及時修剪落葉松枝干。修剪后的落葉松,林內通風透光條件更佳,落葉松會獲得充足的光照,可降低病蟲害的發生率及流行率。對于定植密度大、分枝多的落葉松幼林,要適度加大修枝力度;反之,則要降低修枝力度。修枝時主要剔除樹干下部枯死枝、感染病害枝,以及影響林分通風性、透光性的樹干上部枝條。修枝要徹底、全面,不可損傷落葉松樹皮。
4.4 間伐
在幼林撫育期,還需要對落葉松幼林實施透光采伐。要以幼林中確定保留的樹木為依據,合理間伐其余苗木來調整林分結構,確保落葉松苗木的生長需求得到有效滿足。透光采伐時,要將整個林分的特征納入考量范圍,綜合分析林區交通環境、勞動力,并結合具體情況選擇全面伐、局部伐、帶狀伐或團狀伐4種方式。在落葉松苗木定植后5~6年,進行首次透光伐,之后間伐(間隔4年左右),待林分成熟后停止間伐。
4.5 病蟲害防治
4.5.1 病害防治
褐銹病是落葉松的常見病害,其病原菌是擔子菌亞門落葉松的擬三胞銹菌。發病初期,落葉松尖部可見褐色病斑,之后病斑葉背部會出現鐵銹色的凸起斑塊,感染褐銹病會導致葉片逐步變黃枯萎與脫落。修枝、間伐撫育對褐銹病具有良好的防控作用。林內落葉要定期清理、集中焚毀,并控制苗木栽植密度,做好林內通風及降濕處理,以此降低落葉松患褐銹病的概率。在落葉松幼林內,還可采用化學藥劑防治褐銹病,通常采用代森銨1 200倍液進行灌根防治(用藥量為0.25 kg/株),或使用敵銹納200倍液進行噴霧防治(每667 m2用藥量為60~65 kg),每月噴藥1次,共給藥2次,可獲得良好的防治成效[6]。對于郁閉度較高的林分,可以通過釋放煙劑來防治褐銹病,通常采用硫黃煙劑,用量為15 kg/hm2,防治效果較明顯。
4.5.2 蟲害防治
落葉松的蟲害主要為松皮小卷蛾,其幼蟲會啃食落葉松樹干表層,造成多條細小坑道,進而導致苗木死亡。可用多種方法來防治松皮小卷蛾。①人工防治法。人工摘除低矮林分中的蟲苞,剪除并焚燒被害枝條,還可利用黑光燈誘殺處于羽化期的成蟲。②生物防治法。在林區內釋放松皮小卷蛾的天敵赤眼蜂,每667 m2釋放量為4萬只,對此蟲害抑制效果明顯。③化學防治法。利用質量分數為40%的氧化樂果乳油1 500倍液進行噴霧防治(每667 m2用藥量為50~60 kg),或用質量分數為50%的敵敵畏乳油1 000倍液進行噴霧防治(每667 m2用藥量為50 g)。除此之外,還可將“741”煙霧劑與硫黃粉按照8∶2的質量比混合后,采用熏殺方式來消滅此蟲害,每667 m2用藥量為1~1.5 kg[7]。
5 結束語
落葉松具有環境適應能力強、生產潛力大的特點,對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落葉松是洮河生態建設管護中心人工造林中應用率較高的樹種。營造落葉松人工林時,需要結合造林要求,做好造林規劃,嚴格把控種子選擇與處理、育苗地選擇與修整、播種、覆土、澆水、遮陰、施肥、排灌、松土除草各個環節。造林時,還要科學選擇造林地、把控好造林時間、規范起苗與運苗流程,并嚴格落實苗木栽植工作;還應加強松土除草、追肥、修枝間伐、病蟲害防治等撫育環節控制,以此保障落葉松人工林的造林質量。
參考文獻:
[1]程志忠.落葉松造林及撫育技術[J].廣東蠶業,2022,56(2):97-99.
[2]藺忙碌.落葉松造林管理技術探究[J].廣東蠶業,2022,56(1):115-117.
[3]張靜.落葉松育苗、造林及撫育技術要點分析[J].廣東蠶業,2021,55(12):104-106.
[4]霍志發,高顯進,湛金龍.落葉松造林技術及撫育管理[J].廣東蠶業,2021,55(8):93-94.
[5]張素清.試析落葉松人工造林和人工撫育技術[J].林業科技情報,2018,50(1):4-5.
[6]魏瑋.山西省靈石縣人工造林常用樹種主要生長指標分析[J].山西林業科技,2023,52(3):38-40.
[7]陳繼東.落葉松速生豐產林營建主要技術淺析[J].花卉,2018(24):214-215.
作者簡介:李艷桃(1991—),女,大專,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林業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