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村落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具有豐富的歷史底蘊和獨特的文化魅力,保護傳統村落對傳承文化、推進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國內很多傳統村落的保護發展面臨著諸多困境。從鄉村振興背景出發,對河北省邢臺市皇寺村開展實地調研,在現場踏勘的基礎上,對村落概況、保護價值、村落空間格局等進行歸納和分析,明確皇寺村保護與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探究有利于村落保護與發展的策略,并為其他地區的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鄉村振興;傳統村落;皇寺村;保護發展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7909(2024)6-146-4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06.033
0 引言
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明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傳統村落是彰顯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協調好保護、利用和開發的關系,對維護村落的完整性、真實性和延續性,保護村落格局、傳統風貌與自然景觀、文物古跡和歷史建筑,完善村落基礎設施,改善公共環境等具有重要作用。傳統村落是新時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載體,其保護與發展也是鄉村振興的具體體現[1]。
1 研究背景與意義
1.1 研究背景
1.1.1 傳統村落保護受到高度重視
傳統村落又稱古村落,是指建筑環境或風貌、村落選址沒有較大變動,具有獨特民風民俗的村落。傳統村落是集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于一體的綜合性遺產,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建筑藝術、社會經濟和生態旅游價值,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村落也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承載著記憶和鄉愁,是一個地區民俗文化的精神凝聚,對我國文化建設具有重要作用[2]。2000—2010年,我國自然村數量從363萬個減少到271萬個,平均每年減少9萬多個,其中包括大量傳統村落。這種情況引起了社會和政府的廣泛關注,2012年起,住房城鄉建設部先后公布了六批共計8 155個村落進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并將其納入保護計劃。2014年,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等多部門聯合發布《關于切實加強中國傳統村落保護的指導意見》,提出建立完善名錄、制訂保護發展規劃、加強建設管理、加大資金投入、做好技術指導工作5項保護措施,明確了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相關要求。隨著傳統村落保護工作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不同學科背景的研究學者開始從各個角度、不同層面探究傳統村落保護的路徑。
1.1.2 傳統村落的保護現狀不容樂觀
雖然我國對傳統村落的保護工作十分重視,中央和地方政府也相繼出臺了許多關于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的措施和政策方針,以大力推進與傳統村落有關的規劃設計工作。然而,基于現有的調查研究和文獻統計,對傳統村落實施的保護與發展規劃效果并不明顯,受到多重因素的影響,具體落實工作還存在很多問題和挑戰,主要歸納為以下3點。
1.1.2.1 重申報、輕保護
由于基層缺乏相應的技術指導人員和專業人員,許多傳統村落在列入保護計劃后得到的資金沒有做到專款專用,反而被村落中其他建設工程占用。甚至有的傳統村落為了申報而申報,僅僅是為了獲得保護資金支持,并沒有落實村落保護工作。
1.1.2.2 重營造、輕文化
不少村落在保護過程中過度關注村落外在的形象展示,僅僅對村落中建筑的外立面進行美化修飾,而不重視村落內在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將傳統村落保護與一般意義上的新農村建設混淆,導致村落“美了面子,丟了里子”。
1.1.2.3 重眼前、輕長遠
傳統村落有重要且豐富的文化和生態價值,在此基礎上發展旅游業可以為村落帶來巨大的商業價值,因此很多開發商在村內開展一些大拆大建工程,使村落失去了原有的傳統特色,加速了傳統文化的消亡,傳統村落的保護工作也因此陷入困境。
1.1.3 鄉村振興戰略可為傳統村落活化保護提供助力
鄉風文明建設既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推動力量與軟件基礎。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也是鄉村振興的精神動力[3]。鄉村振興作為重要的外生驅動力,其系列發展能夠驅動傳統村落各個要素的轉變,拓寬傳統村落的發展路徑,進而加快傳統村落活化保護的進程,具體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第一,鄉村振興為傳統村落提供了大量資金、政策和新的發展理念,有利于提高當地生產力和改善居民生活水平,重視對傳統村落的保護及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再利用,有利于增強文化自信,使村落面貌煥然一新。第二,有利于培育一批優秀的人才隊伍,鼓勵優秀人才到鄉村基層創業,為村落帶來發展活力,同時也有利于支持村民自主創業,激發內生發展動力。第三,有利于充分發揮傳統村落的比較優勢。鄉村振興要求鄉村走基于自身優勢的差異化發展道路,構建適應城鄉要素雙向流動的機制。傳統村落有其文化優勢,根植優秀的傳統文化并將其轉化為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有助于實現傳統村落經濟發展與村落文化的良性互動。因此,在新時代、新背景下,以鄉村振興發展要求為目標,能夠更好地指導未來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實踐,早日實現傳統村落活化保護的長遠目標。
1.2 研究意義
傳統村落是寶貴的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傳統村落有助于發揮地區資源優勢,豐富文化內涵,推動鄉村文化的傳播和發展。同時,傳統村落也是集科學、歷史、藝術、文化等價值為一體的重要文化載體。目前,我國對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工作已陸續開展,但對傳統村落的理論研究并不多,研究方法大多是定性研究,尚不能指導村落保護實踐,對如何保護傳統村落、提升區域發展軟實力的相關研究較少。因此,在鄉村振興背景下,了解河北省邢臺市皇寺村傳統村落的發展現狀,探索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中適合的方式方法,能夠在某種程度上拓展我國傳統村落建設理論,為省內及周邊省份的傳統村落發展研究提供更為豐富的理論基礎,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2 皇寺村概況
2.1 基本情況
皇寺村位于河北省邢臺市信都區西部丘陵地帶,村落三面環山。該村距離邢臺市區20 km,是皇寺鎮政府駐地,目前全村戶籍人口3 200人,常住人口5 000余人,有12個村民小組,耕地面積約為226.7 hm2。村內有玉泉寺、玉泉池、雷公廟、棋盤山、馬鞍山等旅游景點。村內主要礦藏為石灰石,以種植小麥、玉米、花生等傳統農作物為主。近年來,皇寺村致力于旅游開發和美麗鄉村建設,依托玉泉寺、西山康年酒店發展帶動第三產業發展。村內建筑多為明清時期所建,具有典型的北方古民居特色,被譽為“北方周莊”。2008年,皇寺村所在的皇寺鎮被評為河北省第二批歷史文化名鎮。2016年,皇寺村被評為邢臺市“十大最美古村落”。2019年,皇寺村被住房城鄉建設部列為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
2.2 保護價值
皇寺村內的玉泉寺始建于唐代,在其周圍保存有大量歷代石刻作品,從種類上分有建筑用的雕花柱礎、石臺階、欄板、玉泉排水龍頭等,也有經幢和石碑等雕刻。在棋盤山上有保存較好的唐代佛造像,雕有各樣佛像。玉泉寺內的3棵唐柏樹,歷經1 200多年風雨,是省級重點保護文物。在棋盤山頂有魁星閣一座。村南金玉河上有單拱石橋8座,均為明清時期所建,沿河兩岸民居均具有典型的北方古民居特色。此外,村內還保存有城隍廟、古鐘樓、四合院等歷史遺跡,具有較高的保護價值。
3 皇寺村現狀問題
皇寺村和我國北方大多數地區村落相似,主要面臨5個發展困境。
3.1 人口外遷嚴重,“空心化”現象不斷加劇
近年來,河北省經濟迅速發展,政府也大力推進各類項目建設,這使省內多數城市充斥著工業化與科技化的氣息,諸多企業也紛紛投資工廠,加大經濟產量。這些現象一方面加快了城鎮化的進程,另一方面導致很多村落逐漸與現代社會脫軌,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不到保障。皇寺村也是如此,村落大部分青壯年人群向城市遷移,導致村中出現了很多留守兒童和留守老人,這種“空心化”現象嚴重阻礙了傳統村落的發展進程,使傳統村落的文化不能得到較好的延續,最終導致村內特色文化、特色產業發展滯后。
3.2 居民村落保護的意識薄弱
改革開放后,人們的思想觀念轉變較大,主要表現在很多村落內的居民過度看重經濟發展,迫切希望政府部門能夠為其翻新房屋,這種現象的根源在于很多居民缺乏保護與傳承傳統文化的意識。對皇寺村實地調研后發現,村內很多老年人不了解傳統村落的概念,更不理解保護和發展傳統村落的意義,這也使得政府的宣傳普及工作無法得到有效開展。
3.3 旅游資源開發失序,形成保護與發展對立的局面
近年來,河北省政府大力倡導發展文旅產業,各地也紛紛出臺了相應措施。皇寺村也積極響應,依托玉泉寺與棋盤山等歷史資源,打造了“藝術小鎮”“空中草原”“康養度假村”等旅游項目,并引入了商業化模式。這些旅游資源項目的開發在吸引游客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多問題,地方政府一味地追求人流與經濟發展,而忽略了村落的特色價值,也忽略了村落歷史文化的傳承與保護,這就形成了保護與發展相對立的局面。因此,政府應尋找保護與發展的平衡點,適度引入商業元素,運用新手段與新模式,讓游客體驗現代化的同時也能感受到傳統村落的人文與歷史,為村落良性發展奠定長久基礎。
3.4 村落產業模式較為單一落后
就皇寺村而言,該村落的支撐產業為種植業與畜牧業,產業模式較為單一,產業資源相對匱乏,這種現象造成了居民收入較少,與城市人均收入有較大差距。除石家莊市井陘縣大梁江村、邯鄲市花駝村、保定市國公營村等一些發展較好、文化因素植入較為密集的村落外,河北省很多村落的產業模式仍較為落后,地區特色不夠突出。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
3.5 資金匱乏,難以滿足村落修繕需要
資金匱乏是我國大部分傳統村落面臨的普遍問題。從2014年開始,財政部開始關注古村落發展,采取分批次分階段撥款的形式來支持村落的保護與發展,但村落修繕耗資巨大,僅依靠財政撥款難以維持村落建設。目前,我國很多城市也在積極聯合相關企業,尋找一條合理、高效利用資金的途徑。
4 鄉村振興背景下皇寺村保護與發展策略探討
傳統村落要依托自身的文化和經濟價值,在符合自身情況的基礎上發展村落旅游,并加大宣傳力度,讓村民真正了解傳統村落的功能和價值,理解保護與發展傳統村落的長遠意義。結合皇寺村現狀調研與資料搜集情況,村落保護和發展的路徑大致有以下幾條。
4.1 以產業振興為導向,解決村落“空心化”問題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不斷推進,傳統村落活化保護也有了更多的方法和路徑。在鄉村振興背景下,首先要關注的是產業振興,產業興則鄉村興。一方面,邢臺市政府應積極與相關企業開展交流合作,嘗試建設立體化的產業模式,同時也應升級傳統業態,以新業態為導向,實現產業多元化、多樣化發展。另一方面,政府也應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將資金合理有效地利用在村落建設方面,提高鄉村公共服務設施質量,挖掘當地教育資源,留住相關人才,全力解決村落“空心化”問題。
4.2 發揮社會各界力量,增強村民的傳統文化保護意識
在鄉村振興過程中,政府有關部門必須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將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放在首要位置,杜絕對古建筑進行大規模拆建,應基于當地情況進行適當的改建修繕。民間協會也應發揮獨特優勢,在當地積極宣傳鄉村振興戰略,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村落管理方應當邀請當地高校、規劃設計院等單位的從業人員作為專家,對傳統村落開展全面的實地調研勘測工作,制訂村落保護和開發方案;應深入了解村民對村落未來發展的想法和訴求,增強村民的傳統文化保護意識。
4.3 合理利用旅游資源,堅持保護與發展并重
開發傳統村落的旅游資源對村落旅游業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就皇寺村而言,當地政府部門應制定相應的政策,在符合國家法律與地方性法規的前提下發展旅游項目。在鄉村振興背景下,當地應基于修舊如舊的原則,在保持古建筑結構形式不變的前提下,對房屋結構進行加固和完善。當地政府應制定一套完善的文化遺產保護機制,堅持保護與發展并重,讓傳統村落的文化遺產再現生機。
4.4 完善相應基礎設施建設,探索產業模式的多元化
目前,傳統村落主要存在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公共服務設施利用率低等問題。村落能否得到有效保護、能否實現長久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該村落基礎設施建設是否完善、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能否得到滿足。以皇寺村為例,村“兩委”和當地企業應重視該村落基礎設施建設,立足現狀制定相應的政策,與邢臺市相關企業開展合作,適當建設一些廢棄物處理設施(如新型垃圾處理點、廢棄物轉化利用處理點、灌溉管網等),讓居民感受到村“兩委”和當地企業對村落發展的重視。
對于村落產業模式單一的問題,政府應深入挖掘村落本體資源,在尊重村落發展基礎的情況下,采用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方式,利用科技創新手段,通過數字化模式打造農家樂、采摘園等特色休閑產業,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科技,吸引更多的游客體驗當地鄉土文化,探索村落產業模式的多元化。
4.5 設立傳統村落保護專項資金,全力推進鄉村振興建設
在具體開展傳統村落保護工作中,地方政府應為傳統村落保護設立專項資金,并在村落內開展宣傳工作。同時,政府也應建立獎懲制度,明確資金使用要求,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定期對一些修繕整治較好的維修項目給予獎勵,對因濫用資金而造成惡劣后果的行為給予處罰,在全社會營造良好的保護利用氛圍,全力推進鄉村振興。
5 結束語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與傳統村落的保護發展密不可分,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為傳統村落的保護和發展提供了新的突破點[4]。結合皇寺村的基本情況,要想真正做到讓傳統村落保護和發展同步進行,就需要關注包括村落、居民、政府等多方面的影響因素。地方政府應在平衡各方利益的基礎上,結合村落現有歷史和自然資源,合理規劃利用資金,引入新產業模式,推動村落多元化發展,促進村落展現自身的文化價值,從而助力實現鄉村振興。
參考文獻:
[1]張丹鳳,劉佑杰,周鼎.鄉村振興背景下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的路徑研究:以江永縣福洞村為例[C]//中國城市規劃學會.人民城市,規劃賦能:2023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09城市文化遺產保護).重慶大學;湖南省建筑設計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北大長沙計算與數字經濟研究院,2023:10.
[2]廖國一,韋娜,劉星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傳統村落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以桂林大碧頭村為例[J].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23,37(5):1-9,29.
[3]劉建元.鄉村振興戰略視域下文明鄉風建設的對策研究:以撫州市彭家渡傳統村落為例[J].城市建筑,2023,20(24):74-76,84.
[4]李晶晶.鄉村振興戰略下河北省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研究[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20(4):83-85.
作者簡介:郭霖琦(2000—),男,碩士生,研究方向:城鄉規劃與設計。
通信作者:曲占波(1979—),男,碩士,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鄉村規劃與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