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深入推進,林業發展在國家戰略中的地位日益凸顯。新時期營造林技術作為推動林業發展的關鍵力量,其應用與實踐對提高林業資源的優質化和產值化水平、促進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推動林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以及提高森林防災減災能力具有重要意義。結合三都水族自治縣林業發展實際,深入分析了新時期營造林技術在林業發展中的多維應用,并提出了創新營造林技術的策略,為林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
關鍵詞:營造林技術;林業發展;生態環境;GIS技術;防災減災
中圖分類號:S725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4)06–00-03
三都水族自治縣是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貴州省10個重點林區縣之一,規劃“十四五”期末,全縣森工產業園全面建成并實現產值10億元以上,到“十五五”期末,森工產業園建設更加完善并實現產值100億元以上。面對發展形勢的轉變,該地應及時轉型應對挑戰,適應社會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新時期營造林技術,憑借其科學性、系統性、可持續性等鮮明特點,正在為林業的蓬勃發展注入前所未有的新活力,這些技術的應用有助于增加林業資源數量,提高林業資源質量,維護生態平衡,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1 新時期營造林技術對林業發展的影響
1.1 提高林業資源的優質化和產值化水平
新時期營造林技術在于增加森林植被的密度和優化森林植被的結構,進而提高林木的產量和質量,通過科學的統籌規劃和精細化管理,合理控制林木的種植密度、樹種搭配和林分結構,確保森林植被生長茂盛、樹木材質優良。同時,該技術還能促進特色林業品種的種植和培育,如商品用材林、經濟林、觀賞林等,提高森林資源的附加值和經濟效益,為林業企業帶來可觀的收益。此外,新時期營造林技術還強調精細管理林木,包括合理施肥、修枝、疏伐等措施,確保林木生長健壯、木材質量上乘,為木材加工提供充足的原材料保障。
1.2 促進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
新時期營造林技術強調人工干預和生態修復相結合,有助于促進森林植被的恢復和更新,提升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抗逆性。該技術注重對退化林地、跡地、疏林地、石漠化土地、陡坡等生態脆弱區域進行植被重建,通過退化林修復、人工造林、封山育林、森林撫育等措施,逐步恢復和重建森林植被,隨著成林后郁閉度和森林質量提高,將形成結構更穩定、景觀更豐富的森林生態系統。同時,該技術還能有效改善土壤和水質環境,通過合理的植被布局和樹種選擇,能夠防止水土流失,保持水源涵養,凈化空氣和水質,為人類創造良好的生存環境。
1.3 推動林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科學利用資源和合理經營管理,可促進新時期營造林技術實現林業產業高效利用和可持續發展。該技術注重合理規劃和科學利用林地資源,避免過度采伐和破壞,確保林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同時,還強調林分經營的精細化管理,通過適時采伐、補植、撫育等措施,保持林分的穩定更新,實現林業生產的可持續性。此外,該技術還能促進林業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發展林下經濟,實現多種經營類型,拓展林產品的種類和提升林產品的附加值,推動林業產業向高端化、多元化方向發展。
1.4 提高森林防災減災能力
新時期營造林技術的應用,可以有效提高森林防災減災的能力,通過對森林資源的科學管理,可以減少病蟲害的發生,降低森林火災的風險,從而提升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安全性。該技術注重林木品種的優化選擇,培育具有抗性強、生長旺盛的優良鄉土樹種,提高林木對病蟲害的抵御能力。同時,還通過合理的林分結構設計,增加林分的異齡化和多層次特征,減少同種林木集中分布,從而降低病蟲害的暴發風險。此外,新時期營造林技術還強調生物防火阻隔林帶的建設,通過在林區周邊種植阻燃樹種,設置防火隔離帶,切斷火勢蔓延的路徑,最大限度地降低森林火災的發生風險。
2 新時期營造林技術在林業發展中的應用研究
2.1 精準林業與GIS技術的結合
GIS技術可以實現對林地資源的高精度采集、存儲、分析和可視化呈現,為林業規劃和管理提供科學依據。具體而言,GIS技術可以支持森林資源調查數據的收集和管理,通過對數據進行空間分析和建模,實現林地分類和評估,全面掌握林地的類型、面積、立地條件等基本信息。同時,GIS技術還可被用于林地利用和景觀格局分析,揭示林地利用變化的時空特征,評估林地景觀的破碎化程度和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為精準的林地管理決策提供重要參考。此外,GIS技術可以與其他先進技術融合應用,如與遙感技術結合進行林地變化監測,或與物聯網技術結合實時監控林木生長狀況[1]。
2.2 遙感技術在營造林監測中的應用
作為一種高效、快捷的林業監測手段,遙感技術通過處理和分析衛星或航空遙感影像數據,可以實時掌握林木的生長狀況、林地覆蓋度、林地景觀格局等信息,為林業管理提供及時、全面的數據支持。具體來說,遙感技術可以利用不同波段的光譜特征,識別和測量林木的種類、冠幅、高度等,并通過時間序列數據分析林木的生長變化情況。同時,遙感技術還可以有效監測林地病蟲害的發生和蔓延情況,通過分析影像數據,可以發現林木葉片的變色、枯萎等異常情況,及時發現病蟲害的發生,并根據其擴散趨勢制定防治措施。此外,遙感技術還可以評估營造林工程的實施效果,通過測量造林面積、成活率等指標,為后續的營造林規劃和管理提供寶貴經驗。
2.3 林業碳匯(碳票)
森林生態系統為人類社會提供了諸多不可替代的服務功能,而這些服務功能長期以來缺乏有效的量化評估,導致其價值被低估,在政策制定和資源配置中未能充分體現。三都水族自治縣積極探索“金山銀山變現”能力,挖掘林業產業潛力。近年來,三都水族自治縣圍繞“兩山”理念,先試先行開展林業碳匯(碳票)工作,成功簽約森林面積5.19 hm2、碳減排量361.828 t
(5年監測期)、交易金額20 986元的碳票交易合同,成為貴州省林業首單碳票交易,實現了林業碳票變鈔票,讓青山變銀山。通過量化評估,可以直觀地了解森林生態系統為人類社會帶來的綜合經濟效益,為制定針對性的營造林技術提供指導。
2.4 林下經濟產業發展
新時期林業發展不僅關注林木的種植與管護,還積極拓展至林下種植養殖的多元化經營。三都水族自治縣立足得天獨厚的森林資源稟賦,搶抓國儲林項目和森工園建設發展機遇,大力推進林下經濟發展,保護好綠水青山,利用好金山銀山。2023年,三都水族自治縣完成林下經濟經營和利用林地面積2.4萬 hm2,林下經濟產業鏈產值達8.15億元,在該年度農林牧漁業總產值中,林業產值達4.18億元。主要采取“林—菌”“林—藥”模式發展林下種植,大力發展林菌種植。香菇、木耳、馬桑菌、茯苓等林菌的市場需求大,能夠與林木形成共生關系,促進林木生長。鉤藤、黃精、草珊瑚、板藍根、艾草等中藥材的種植,豐富了林下經濟,為當地帶來了可觀的收益,這些藥材不僅供應量大、價格高,且對保護生物多樣性也具有重要意義。采取“林—禽”“林—蜂”養殖方式,通過“平臺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推進“國儲林+林下經濟”輻射帶動全縣林下養殖產業發展。依托充足的林下空間和生態養殖條件養殖綠殼蛋雞、柳源香雞、巫不香豬、蜜蜂等特色品種,提高林地的利用率,為當地農民增加了收入來源,這些特色品種營養價值高、口感好,深受市場歡迎。
2.5 構建森林防火體系
新時期營造林技術在林業發展中的應用研究中,森林防火體系的構建是至關重要的一環。為了切實保障森林資源的安全,必須堅持“預防為主、積極消滅”的防火方針,并依據“科學分區、分類施策”的治理原則,構建一個全方位、多層次的森林防火體系。首先,建設縣級森林防火指揮中心,通過定期數據采集與上報,以及一鍵報警設施的合理布置,能夠確保信息的及時傳遞與處理。同時,推進省、州、縣三級森林防火指揮中心信息系統的全面聯網,將已建成和新建的視頻監控設備連接起來,形成一個高效、流暢的森林防火通信和信息指揮體系。其次,加強森林防火監測預警系統的建設,通過電子眼、森林火險觀測、高山瞭望、視頻監控等手段,構建一個立體的森林防火監測預警系統,配備必要的瞭望和通信設備,可視化表達森林火險等級,提高預警監測效率[2]。最后,森林火災撲救體系的完善。組建專業、均衡的森林消防隊伍,提高基礎設施和裝備水平。同時,通過營造生物防火隔離帶、制定最短路徑規劃等措施,提高森林自身的防御災害能力,有效防止林火蔓延。
3 新時期營造林技術發展面臨的問題
3.1 機構改革職能轉變對營造林提出新高度
新一輪機構改革后,林業部門結構發生重大調整,基層林業站劃轉鄉鎮屬地管理,三都水族自治縣8個鎮(街道)林業站,每個站只有2~4人,甚至有些鎮(街道)已將林業站并入農業服務中心,只保留1~2人開展林業工作,林業技術服務人才缺乏,基層林業力量薄弱。與此同時,林業部門職責發生重大轉變,林業的公益性、社會性更強,對林業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機構改革后,林業行政執法、森林防火等體制機制尚未理順,部門協作還處于磨合期,營造林技術指導和管理水平亟待提升,難以從容應對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帶來的挑戰。
3.2 樹種結構單一,發展資源儲備不足
三都水族自治縣林地總面積18.05萬 hm2,占國土總面積的75.72%,森林面積16.79萬 hm2,但樹種結構單一,主要為杉木、馬尾松,占蓄積總量68.42%,缺乏優質闊葉樹種資源儲備,無法滿足不同種類的林產品加工對木材材質的要求,導致林產品品種少,高端化林產品發展路徑狹窄,周邊資源分布300萬立方原料,預計可供50億產值,但距100億級產值缺口較大。杉松林木商品采伐周期長,需要25~30年,循環發展能力不強,難以保證森林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3.3 林業治理保障能力不足
當前,營造林工程投資標準低,以國家投入為主,多為補助性投入,林業全產業鏈投入缺乏有效保障,導致項目實施質量不高、后續保障乏力,建設成效未達預期。資金投入不足,直接影響營造林工程的規劃設計、苗木培育、造林施工、撫育管護等環節,造成項目實施質量不高,后續管護措施乏力,難以實現預期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同時,由于缺乏長效的投融資機制和多元化的投資渠道,林業治理保障能力不強,難以為營造林工程提供全方位、全過程的支撐。這不僅影響了營造林工程的建設成效,還制約了營造林技術的創新和推廣應用。
4 創新營造林技術的策略
4.1 暢通溝通機制,補充基層力量
要實現創新營造林技術的有效推廣,需要建立健全的溝通協作機制。完善林業行政執法、森林防火等體制機制,建立有效的溝通機制,加強各部門之間的信息交流和協作,促進資源共享、經驗互鑒,避免職能交叉、重復勞動等現象發生。充實基層工作人員的力量,確保其具備足夠的專業能力和責任意識,能夠將創新技術落實到實際工作。
4.2 加強基礎研究與技術儲備
相關政府部門應持續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投入力度,為營造林技術的長遠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鼓勵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深入開展營造林技術的基礎理論探索,系統性地進行實驗研究,不斷豐富我國營造林技術的理論知識體系,發掘新的技術突破口,通過縝密考量,優中選優,選拔出具有應用前景的技術成果,及時加以轉化,使之成為實用技術。與此同時,應建立健全的技術儲備機制,全面梳理和總結已有的研究成果,建立系統化的知識庫,為未來應對復雜多變的生態環境問題做好充分準備[3]。政府部門應高度重視基礎研究和技術儲備的重要性,為營造林技術的創新發展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和制度保障。政府還可設立專項基金,用于支持營造林技術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發,鼓勵創新,吸引更多科研人才投身于該領域[4]。
4.3 加強資源開發管護,拓寬原料供給渠道
三都水族自治縣森林面積大、森林資源豐富,但可利用率低、樹種結構單一,要多舉措多渠道補齊原材料供給不足短板,以便滿足發展“百億級森工產業園”森工產業對原材料的需求。一是加大對三都水族自治縣4.67多萬 hm2低產低效林地的改造力度,增加速生豐產樹種的種植面積,增加速生材種植比例,推動木材合理分級利用,增加木材有效供給,為三都水族自治縣木材加工產業可持續發展不斷提供原料。二是在森林采伐、火燒地等土地上及時更新林地,大力發展生長快、周期短的樹種(如楓香、光皮樺、泡桐、榿木、華南樺、紅椿、南酸棗等,5~8年可采伐),通過推廣混交林種植模式,增加樹種多樣性,提高森林的生態穩定性和木材品質。三是積極推進三都水族自治縣人工商品純林改造行動,逐步扭轉馬尾松、杉木等純林比重過大的局面,不斷擴大大徑級用材林、珍貴及鄉土樹種和木本糧油基地面積,優化三都水族自治縣樹種結構和林分結構,提升森林效能和固碳能力。
5 結束語
新時期營造林技術在林業發展中的應用展現了其多元化和深遠的影響力,這項技術不僅顯著提高了林業資源的優質化和產值化水平,還能有效促進生態環境的改善。在高質量發展的今天,相關部門必須持續創新并不斷完善營造林技術體系,借助科技的力量,推動林業實現現代化轉型和全面升級。
參考文獻
[1] 李共欣,王伶利.新時期營造林技術在林業發展中的應用[J].鄉村科技,2021,12(30):79-81.
[2] 楊愛華.新時期營造林技術在林業發展中的應用分析[J].種子科技,2021,39(2):139-140.
[3] 宿利軍,白云鵬,烏成鵬.新時期營造林技術在林業發展中的應用[J].農村實用技術,2021(1):153-154.
[4] 齊光,于理明.新時期營造林技術在林業發展中的應用探析[J].農家參謀,2020(22):120.
收稿日期:2024-01-13
作者簡介:蒙興明(1989—),男,貴州三都人,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為營造林、園藝綠化、生態環境修復、綠色有氧運動場地建造與維護、綠色和有機養殖業飼草生產供給技術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