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呈現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
肖像
(哈薩克族)艾克拜爾·米吉提
那一天很熱,他提著相機隨意走在喀什老城,用鏡頭擷取一些畫面。走著走著,忽然一幅畫面吸引了他。在一個低矮的鐵匠鋪前,一個白須齊胸的長者,正在叮叮當當地敲打著一塊紅鐵。那長者形象實在是太慈祥了,他想為他拍一幅肖像。他們語言不通,他只好舉起相機示意可否拍照,那長者停下手中的活兒擺了擺手。他明白了。
但是,這幅畫面刻進了他的腦海,他覺得自己不能離開這幅畫面而去。他就安靜地坐在那里。他觀察到這是一個小小門臉的鐵匠鋪,店門甚至低于路面有半米多,但是店門口收拾得干干凈凈,他覺得眼前這是一位勤勞的長者。
時不時有一些驢友和拍客經過鐵匠鋪,拿起鏡頭就想拍攝,一律被長者擺手謝絕。
他靜靜地坐在那里,時不時地看看那位長者的面龐,他覺得實在是完美無缺,他內心甚至漾起微瀾。
有那么一次,他和長者的視線對視了一下,他自己歡喜地笑了一笑。他感覺到了長者雙眸深處的一絲溫暖。他為之有一些小小的激動,他覺得有一種希望正在萌生。
長者依然叮叮當當地敲打著手中的活兒,他也依然靜靜地坐在那里觀察著長者的面部輪廓。不經意間,他們的視線又一次相遇了,他自己笑了,他看到長者臉上也有了笑容。
這時,長者停下手中的活兒,從一旁拿起一茶缸酸奶喝了起來。他不失時機地舉起相機示意可否拍攝,長者沒有擺手拒絕,而是臉上漾起一副笑容。他明白了,立即咔嚓咔嚓按動了快門。隨即他調出這些畫面一看,他內心十分激動,真的拍攝到了從未遇見過的肖像。他調轉相機給長者看了一看,長者臉上一副輕松的笑容。他于是向長者親切地擺了擺手,示意感謝和告別,便走向那條老街的拐彎處,尋找著他所探尋的新的畫面。
后來他回到北京,調出那天在喀什老城街頭拍攝的長者肖像,內心十分溫暖。他選了其中兩幅畫面洗印出來,裝了兩幅畫框,擺在屋里,感覺美妙極了。他想把這兩幅肖像寄給那位長者。
不過,他為自己當時的疏忽有點兒小小的懊惱,那天一時激動,竟然忘了要長者的聯系方式,現在無法給長者寄出這兩幅肖像。但他轉而一想,那天他也無法要長者的聯系方式,他倆語言不通,只是以手勢視線和笑容交流,所以又有些釋然。
翌年夏天,他決定再次飛往喀什故地重游,順便把兩幅肖像送到長者手上,了卻一下自己的心愿。
他來到了喀什老城那條熟悉的老街,找到了那個小小的鐵匠鋪。令他意外的是,鐵匠鋪門鎖緊閉,在低于路面的店面口,陳著一些枯枝敗葉。
他來到左近的一個店鋪,展示手中肖像畫框,詢問這位長者上哪兒去了,怎么店鋪關著。
店鋪里的人看了看他手中的肖像畫框,淡淡地說了一句,他死了。
他啊了一聲,內心很是驚訝。
他說,什么時候死的。
店鋪里的人告訴他,就在去年秋天,突然心梗去世的。
他竭力控制著內心的悲傷,使自己盡可能平靜下來,問他們,長者還有家里人嗎。
店鋪里的人說有一個女兒,說著拿起手機撥通了女兒電話。
不一會兒,長者的女兒出現了。當他拿出長者的兩幅肖像交給女兒時,女兒禁不住淚水橫流,淚水沖刷著描摹過的黑眼眶,在她美麗臉龐畫出了一道道不規則黑線……
他和滿臉淚痕的女兒合了影,有點愴然地離開這里,他感慨生命有時候真是脆弱,想不到自己這幅肖像攝影竟成了與那位長者的永別。
(選自《光明日報》)
“智讀”文本
內容概述:
這篇小小說講述的是一位攝影愛好者為喀什的一位打鐵老人拍攝肖像的小事:這位打鐵老人起初并不同意拍攝,后來同意了,攝影者拍到了他認為最滿意的肖像照片。但當他再次回到喀什準備把照片送給打鐵老人時,卻發現老人已意外去世。這肖像照片于是成了攝影者與打鐵老人的永別紀念品。
小說的情節并不復雜,但讓人讀后心中卻久久不能平靜,總是在思考:攝影者為什么認為打鐵老人的面龐是“完美無缺”的?打鐵老人起初為什么不同意攝影者拍攝,而后來又同意了?從這件事中我們可以領悟出什么道理?而這些問題的答案,有些似乎作品已給出了,但有些卻又似乎有待每個讀者的不同思考。
寫法特色:
細致的細節描寫:(1)利用細節描寫表現人物之間的心理交流:比如對打鐵老人和攝影者的幾次行為動作和視線情況的細節描寫,寫出了二人之間心靈逐漸溝通、理解的過程。(2)通過細節描寫表現人物性格特點:比如當攝影者“舉起相機”向打鐵老人“示意可否拍照”時,用打鐵老人“停下手中的活兒擺了擺手”這個細節,表現打鐵老人對人尊重的善良性格;用鐵匠鋪“店門口收拾得干干凈凈”這一細節表現老人勤勞的特點等。(3)利用細節描寫暗示情節:比如在寫攝影者將肖像裝幀后來到喀什的鐵匠鋪時,寫“鐵匠鋪門鎖緊閉”,店面口“陳著一些枯枝敗葉”,暗示下文的老人已經去世。(4)通過細節描寫為小說采用的寫作方法交代原因:比如小說中沒有一句打鐵老人的話語,就因為開頭交代的“語言不通”的細節。
一試身手
1.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他”想為白發齊胸的打鐵匠“長者”拍一幅肖像,主要原因是“他”覺得這位勤勞的勞動者實在是慈祥得完美無缺了。
B.打鐵匠“長者”對那些驢友和拍客的拍攝也一律拒絕,這說明這位“長者”內心十分封閉,不愿和不認識的人結交。
C.小說對長者的描寫,全都有關動作、視線和笑容,沒一句語言描寫,原因全在于小說開頭所交代的“他們語言不通”。
D.小說的最后,“他”“有點愴然”,主要是因為“他”感慨生命的脆弱,僅一年時間肖像攝影就成了和“長者”的永別。
解析:回答此類題目,應先在文本中找出與各選項所述內容相關的文字,再仔細分析該選項表述意思是否正確。題中,A項相關內容在文本前4段。B項相關內容在文本第3-7段。C項相關內容貫穿全文。D項相關內容在文本結尾一段。
2.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小說一開頭就用不少細節為下文做好鋪墊,比如,寫長者打鐵的動作和慈祥的形象,實際上是為了交代“他”拍攝肖像的動機。
B.小說多次反復地描寫“他”對“長者”肖像的拍攝,同“從未遇見過的肖像”“內心十分溫暖”“美妙極了”等詞語相呼應。
C.小說在描寫第二年“他”重游故地時,說“鐵匠鋪門鎖緊閉”,“店面口陳著一些枯枝敗葉”,表明“他”已經知道“長者”的去世。
D.小說在結尾部分用了好幾個較短的段落,較好地表現了“他”當時不平靜的心理活動,有利于抒發“他”驚訝、悲傷的感情。
解析:回答此類題目,首先要抓住各選項中有關藝術特色的字眼,然后再緊扣這個藝術特色以文本內容為依據進行分析。比如,A項應抓住“鋪墊”一詞重點分析此鋪墊的目的。B項應抓住“反復”和“呼應”二詞分析選項說法的正確性。C項應抓住“描寫”一詞,分析該項所說的景物描寫的作用。D項應抓住“心理活動”一詞,分析此種心理描寫的作用。
3.小說對“他”和“長者”之間視線的對視進行了多次不同的描寫,試對這幾次不同描寫所傳遞的不同意思加以賞析。
解析:本題考查鑒賞作品的文學形象,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的能力。回答此類題目,先要根據文本找出各次描寫的不同之處,再分析這些不同之處所表達的不同意思,分析這些不同對于小說情節的發展、主體的表達所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說為什么選“肖像”為題?請結合文本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題考查探討作者的創作背景和創作意圖的能力。回答此類題目,主要應從標題跟小說內容、小說情節的發展、小說人物性格的表現、小說主題的展示、對激發讀者閱讀興趣所起的作用等方面進行分析。
讀寫聯通·文題
請根據下面的材料,寫一篇文章。(2017天津卷)
我們在長輩的環繞下成長,自以為了解他們,其實每一位長輩都是一部厚書,一旦重新打開,就會讀到人生的事理,讀到傳統的積淀,讀到時代的印記,還可以讀出我們自己,讀出我們成長時他們的成長與成熟,讀出我們和他們之間認知上的共識或分歧……
十八歲的我們已經長大,今天的重讀,是成年個體之間平等的心靈對話、靈魂觸摸,是通往理性認知的幽徑。請結合自己的生活閱歷深入思考,圍繞“重讀長輩這部書”寫一篇作文。
要求:①自選角度,自擬標題;②文體不限(詩歌除外),文體特征鮮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襲,不得套作。
讀寫聯通·片段
重拾舊時光
天津一考生
“從前啊,我們的日子大多是在田地里過的,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時候的日子過得真慢啊!很累……也很充實……”我的童年,是和外公外婆度過的。在那遙遠的青山綠水的小鄉村里,有著太多舊時光的記憶。他們那一輩人和我們這一輩人,在生活經歷、生活方式、思想觀點方面有很多不同。但我們兩輩人,卻是在這同一片土地上,同一片天空下,生長了一年又一年。
我們這一代人,從長輩那里聽到最多的,應該就是“吃水不忘挖井人”“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這樣的話了吧。猶記五六歲的時候,吃飯的時候不小心掉了幾顆米粒兒在桌子上,也會被外婆嘮叨一通。若是飯剩得多了,更是要訓上好幾日。她常常跟我說“過去過的苦日子多了,什么都格外珍惜”,聽她說的多了,我就漸漸養成了不剩飯菜的習慣,這是現代人提倡的光盤行動吧!他們那一輩人,最懂得這一粥一飯來之不易,他們身上勤儉節約的品質潛移默化地感染著我。
…………
我漸漸長大,外公外婆慢慢老去,頭發里不知何時多了幾縷銀絲,笑起來眼角又多了幾絲皺紋。周末偶爾回老家,我抱著手機、電腦沉迷在網絡的世界,晚睡遲起,雙眼迷離,四肢乏力,不知道自己該干什么。舉目遠望青青稻田,悠悠綠水,我早睡早起的外公,在那幾畝薄田里揮汗如雨,拔草間苗,手臂上肌肉硬扎得很。外婆則把屋里屋外收拾得井井有條,小豬、小狗安排得妥妥當當。其實我挺羨慕他們的,他們盡自己所能謀劃生活,不偷懶,不耍滑,勤勞務實,過得心安理得,充實又安適!
時間永是流逝,新的東西總會裹挾進時間這條長河。老一輩人忘不了養育他們的那片土地,忘不了數輩人延續下來的家風禮數。其實,我們這輩人又何曾忘記過?
長輩是本厚重的書,重新打開書頁,我又讀到了人生的事理,讀到了傳統的積淀,讀到了我與他們心靈的共識。
本期讀2~讀3版參考答案
1.B(“‘長者’內心十分封閉,不愿和不認識的人結交”錯,可從下文寫“長者”臉上的笑容以及“他”對長者的拍攝成功等情節可以看出。)
2.C(“表明‘他’已經知道‘長者’的去世”錯。根據文本,“他”是在之后問了左近一個店鋪里的人才知道“長者”去世的消息。此項中所說的描寫只是一種暗示而已。)
3.①第一次,“他”“舉起相機示意”,“長者”擺手拒絕。這時“他”和“長者”之間還沒能進行內心交流。②第二次,“他”“和長者的視線對視了一下”,“他”感覺到“長者”的“雙眸深處的一絲溫暖”,這說明“長者”的心中已經開始對“他”有了初步好感,為下文“他”的拍攝打下成功的基礎。③第三次,“他”和“長者”的視線“又一次相遇”,“長者”的“臉上也有了笑容”,這說明“他”和“長者”之間的隔閡已開始消融,初步具備了“他”拍攝的條件。④第四次,“長者”端起茶缸喝酸奶,“他”舉起相機示意,“長者”沒擺手拒絕,臉上“漾起一幅笑容”,說明“他”和“長者”之間已經消除拍攝隔閡,拍攝宣告成功。⑤這樣的多次描寫,逐層遞進地將“他”同“長者”之間的心靈交流寫得合情合理,令人信服。
4.①以“肖像”為題,符合小說行文的線索。全篇小說的情節按照“發現肖像-拍攝肖像-裝幀肖像-送交肖像”的順序展開。②以“肖像”為題,有利于抒發作者對普通勞動者的敬仰心情。“長者”作為勤勞的普通勞動者的代表,作者對他有一種發自內心的關心和尊重,他被“長者”所吸引,他尊重“長者”的意愿,他同“長者”能進行內心的交流,這幅肖像的產生過程一直貫穿著作者的這種感情。③以“肖像”為題,能使讀者在未讀作品前就對肖像產生一種好奇,從而激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再加上小說結尾的情節,更能讓讀者掩卷長思,思索肖像的代表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