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題速遞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俗話說“眼見為實”,但孔子卻說“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可信”。
對此,你怎么看,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要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
初稿呈現
眼見若為實,更往何處尋?①
一考生
常言道:“百聞不如一見。”但眼見的就一定是可信的嗎?這倒也未必。②
那為什么強調眼見為實呢?“眼見為實”其實是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式,注重個體的直接經驗、親身實踐,強調“禪要自參”“丹須親煉”,而流傳于口耳之間,記錄于文字之中的不必然是事物的原貌、全貌。以訛傳訛、因歷時之久傳播信息受損或者傳播者提供的是競爭性真相等姑且不論,便是因文字過簡,因謬誤的出處是專家大拿,所謂執(zhí)牛耳者而使一般人丟掉了求證的信心尚是一處,畢竟不是人人都可如蘇軾親去石鐘山,聽磔磔之鳥鳴,聞窾坎鏜鞳之水聲,而嘆酈元之簡笑李勃之陋。其次,“丹青難寫是精神”,王安石曾為毛延壽翻案,因為昭君的風姿乃在舉手投足的動作之間,必得見真人,才得其妙,這也正如輪扁對話齊桓公,“得之于手而應于心,口不能言”,這些由實踐而來的直接經驗往往無法經由語言或文字轉達給他人。所以由此,我們可以發(fā)出“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的質問。這種質疑的精神在當今后真相時代尤為重要。③
既然這樣,孔子為何又說“目猶不可信”呢?一方面是因為“目見耳聞”的頻次有差,像蘇軾獨與邁乘小舟親身實踐的精神固然可頌,但據清末湘軍將領彭玉麟考證是因“全山皆空,如鐘覆地”,這更接近真相。那為何同為目見,二人卻又有不同?蓋因彭將軍屯兵于此,天長日久,冬去暑來之故。④“目猶不可信”的例子在生活中也很常見,海市蜃樓、杯弓蛇影,“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再者,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我們才能更深刻地感覺它,你目見的在表,而真實、實質在更高一層的山水之中,我們常常說詩比歷史更真實,正在于此。
所以,作為沒有神秘力量的凡夫俗子,我們又該如何穿越表象的迷霧,抵達遠方的真相呢?首先是多實踐,增加廣博的直接經驗,增加目見的廣度與深度,增強感性認識,其次是學習前人知識,善于總結自己經驗,形成理性認識,作為以后目見的基石;同時,將自己目見交由實踐檢驗,不斷補充、修改。如此反復,方可接近可信的真相。當然,限于主客觀局限,我們無法總是獲得絕對的真相,這便交由時間,交給大家了。⑤
綜上,“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可信”,若使其可信,使眼見為實,我們還需撐一支長蒿,向實踐與思考的更深處漫溯。⑥
①考場作文的題目要亮眼,最好是觀點的呈現。
②材料作文由材料起始,不妨直接概引原材料。
③由問題引領思路,很好,段尾呼應時代需要,體現文以載道。中間表述應再清晰一些。
④此處很容易被舉反例,即以《石鐘山記》此篇中的長年累月居住在此處的寺僧和小童卻不得真相,他們也目見了,也注重頻次了,區(qū)別在于沒有以心辨。
⑤考場作文應更注重段首句的使用,使結構更清晰,更亮眼。
⑥結尾總結全文,回扣題目,但還應再升華一下。
【對癥下藥】
這篇文章寫得很扎實,由題目中的問題起,每一段都是由問題引領,問題與問題之間環(huán)環(huán)相扣,嚴謹有序。但若想得高分,還需要亮眼,做到結構清晰、層次感強,要注意段首句的使用。
升格展示
由目及心,由表及里①
一考生
俗話說“眼見為實”,相較于道聽途說,我們更愿意相信親眼所見,但孔子卻說“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可信”。這兩句話似乎相悖,但掩卷沉思,又不難發(fā)現其中的關聯。而要實現“目之可信”,既要不斷地觀察、實踐,更需要用心思考,探究內蘊本質。②
“眼見為實”其實是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式,注重個體的直接經驗、親身實踐,強調“禪要自參”“丹須親煉”。③
為什么說耳聽為虛呢?因為流傳于口耳之間、記錄于文字之中的不一定是事物的原貌、全貌,而在信息的傳遞過程中或因傳播者有意挑選信息,或因傳播過程中的以訛傳訛,或因信息過簡等,真相多有受損。就如寓言故事“穿井得一人”,并非打井打出一個人而是省下了一個人的勞力;再如“夔一足”,并非是樂師夔只有一只腳,而是表示其水平高。“丹青難寫是精神”,王安石曾為毛延壽翻案,因為昭君的風姿乃在舉手投足的動作之間,必得見真人,才得其妙。由此,我們應當學習蘇軾親去石鐘山,聽磔磔之鳥鳴,聞窾坎鏜鞳之水聲,得出“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的結論,而這種質疑的精神在當今后真相時代尤為重要。④
“目猶不可信”強調的眼睛所見的真實并不等于事情的真相,也有可能是具有欺騙性的假象。⑤
眼睛欺騙我們的例子在生活中也很常見,海市蜃樓、杯弓蛇影,“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再者,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我們才能更深刻地感覺它,你目見的在表,而真實、實質在更高一層的山水之中。
唯有在目見的基礎之上,用心去思考感悟,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更客觀更全面地看問題,才能穿越表象的迷霧,抵達遠方的真相。⑥
多實踐,能夠增加廣博的直接經驗,增加目見的廣度與深度,積累豐富的感性認識,廣泛深入地學習前人知識,善于總結自身經驗,又能形成理性認識,作為以后目見的基石;同時,將自己的目見交由實踐檢驗,不斷補充、修改,臻于至善。一言以蔽之,博學之、審問之、明辨之、篤行之。如此反復,方可接近可信的真相。
莫看江面平如鏡,要看水底萬丈深。時代風起云涌,現象龐雜多變,吾輩青年當由目及心,由表及里,由此可破障目之難題,見熠熠之星輝。⑦
①題目體現材料關鍵詞,體現二元作文中的二元關系,是觀點句。
②第一段概括引出材料觀點。
③以獨句段的形式呈現分論點,更醒目,側重其中一元,即“眼見為實”。
④對論據進行刪減,增加了“穿井得一人”和“夔一足”的例子,使“眼見”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⑤獨句段,呈現二元作文的另一元,“目猶不可信”。
⑥從“怎么做”的層面將二元進行融合。
⑦引用詩句,聯系時代與青年,對文章進行總結,對題目進行回扣,完成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