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持續推進, 新質生產力作為生產力發展的新階段、新模式和新動能, 不僅推動了科學技術的顯著進步, 還促進了產業結構的深度優化。新質生產力理論立基于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新質生產力具有中國特色的內涵特征, 其自身的發展要求彰顯了對新時代的呼應。因之, 新質生產力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寶貴結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視域下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蘊含了多重邏輯, 即理論邏輯與實踐發展相統一、歷史邏輯與時代要求相契合、內在邏輯與外在動力相互促進的邏輯。發展新質生產力是進行中國式現代化實踐的重要任務。新質生產力的實踐路徑在于堅持以科技創新為核心, 推進產業結構升級優化, 強化人才隊伍建設, 踐行綠色發展道路。
關鍵詞:新質生產力;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中國式現代化;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中圖分類號: F12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1217 (2024) 06-0001-09
收稿日期: 2024-10-10
基金項目: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21YJA710061):中國共產黨黨建話語體系百年演進與時代創新研究。
作者簡介:朱前星(1966-), 男, 湖南郴州人, 浙江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法學博士;
盧虹霞(2002-), 女, 浙江金華人, 浙江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助教。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生產力是社會存在發展的物質基礎, 是人類進步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生產力的內涵隨著時代的進步也在不斷拓展。2023年9月, 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時首次提出了“新質生產力”
《習近平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強調 牢牢把握東北的重要使命 奮力譜寫東北振興新篇章》, 《人民日報》2023年9月10日。的概念, 并在同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部署“發展新質生產力”。此后, 他在多個場合論及新質生產力, 深刻闡述了何謂新質生產力、為何發展新質生產力、如何發展新質生產力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2024年7月, 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上, 習近平總書記對“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問題作出重要指示, 強調指出:“決定稿對健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作出部署。圍繞發展以高技術、高效能、高質量為特征的生產力, 提出加強新領域新賽道制度供給, 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 以國家標準提升引領傳統產業優化升級, 促進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
習近平:《關于〈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的說明》,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 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7/content_6963773.htm 。從“生產力”到“新質生產力”表述的轉變, 是中國共產黨結合中國具體實際和時代發展而做出的科學判斷, 表明中國共產黨對生產力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新質生產力理論追求新時代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社會發展和國家治理更好相適應, 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思想引擎和強大動力。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公報》, 《中國社會科學報》2024年7月19日。因之, 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視域下對新質生產力進行理論審視和邏輯透析, 進而探討其實踐路徑, 就顯得極為必要。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視域下新質生產力的理論審視
新質生產力理論立基于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 具有中國特色的內涵特征, 其自身的發展要求彰顯了對新時代的呼應。因之, 新質生產力理論是新時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寶貴結晶。
(一)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
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是馬克思和恩格斯所創立的關于社會發展的基本理論之一, 是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生產力在社會發展中起決定作用, “人們所達到的生產力的總和決定著社會狀況”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第533頁。。生產力是由多個要素組成的復雜系統, 在《資本論》中, 馬克思使用“勞動生產力”這一術語來描述生產力, 并提出了著名的“三要素”理論, “勞動過程的簡單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動或勞動本身, 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
③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5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第208頁, 第53頁。, 即勞動者、勞動對象、勞動資料。根據馬克思主義的觀點, 勞動生產力體現的是人們在勞動過程中展現出來的創造力, 而這個過程是有目的的勞動者運用一定的生產資料作用于勞動對象并創造出新事物的過程。生產力水平的高低由多種因素決定, “勞動生產力是由多種情況決定的, 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練程度, 科學的發展水平和它在工藝上應用的程度, 生產過程的社會結合, 生產資料的規模和效能, 以及自然條件”
③。
但在這些影響因素中, 馬克思和恩格斯更為注重科學技術的作用, 認為“科學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④
④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3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第602頁。。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 生產力也不斷提升。
馬克思、恩格斯闡述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辯證關系, 為科學的經濟基礎概念和唯物史觀理論的構建奠定了重要思想基礎
⑤
⑤ 唐正東:《新質生產力與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中國化新境界》, 《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2024年第4期, 第15-26頁。。“隨著新的生產力的獲得, 人們便改變了自己的生產方式, 而隨著生產方式的改變, 他們便改變所有不過是這特定生產方式的必然關系的經濟關系。”
⑥
⑥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7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 第478頁。例如, 工業革命帶來了機器生產, 取代了手工勞動, 由此帶來生產方式的根本變化。生產力的進步使得舊的生產關系與新的生產力難以相互適應, 從而引發劇烈的社會沖突, 最終導致社會形態的變革。換言之, 生產關系必須同生產力的發展相適應, 新質生產力必然引起生產關系的新變革。
(二)新質生產力的內在特征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我國生產力的發展也隨之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這一新階段的生產力——新質生產力, 它是以創新為主導力量, 能夠突破傳統經濟增長模式, 優化生產力發展路徑的先進生產力形態。新質生產力具備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的特點, 并且完全符合新發展理念的要求。新質生產力的“新”體現在其起點上, 而“質”則是其核心所在。它強調新技術、新模式、新動能等要素的融合與運用, 是對傳統生產力的全面改造與升級。只有深刻理解新質生產力的內在特征, 才能基于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的特定場景發展新質生產力, 推進新質生產力理論與中國實踐的有效結合。在實踐過程中, 新質生產力展現出三大特征:質量更優、效率更高、動力更強
⑦
⑦ 董超:《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學理內核、內在依據與實踐路徑》, 《黨政干部學刊》2023年第11期, 第21-27頁。。
1.新質生產力具備質量更優的特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 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變成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 人民對生活質量有了更高品質的要求。新質生產力用科技創新帶動產業創新, 可以更好滿足人民更高品質的需求, 使得發展成果更好惠及人民, 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在勞動者質量方面, 新質生產力強調勞動者具備更高的教育水平和技術技能, 具備更強的創新意識、問題解決能力。在產品質量方面, 新質生產力強調以創新驅動品質提升, 通過研發高科技含量的產品, 確保產品的功能性能、安全性能以及環境友好性能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服務質量和用戶體驗方面, 科學技術帶動“互聯網+”、共享經濟等新興業態, 重構產業鏈和服務模式, 可以極大豐富用戶的使用體驗和滿足用戶的情感需求。在可持續發展方面, 新質生產力注重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協同共進, 注重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的平衡, 倡導綠色低碳生產方式, 力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這本質上也是生產力質量的提升。
2.新質生產力具備效率更高的特征。“質的躍升是新質生產力的基本內涵, 新質生產力是由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的進步而形成的。”
索寒雪:《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史丹:新質生產力要求生產力三要素“質的提升”》, 《中國經營報》2024年4月15日。新質生產力對于這三方面的要求也在不斷提升。首先, 新型勞動者指的是科技原創人才, 他們通常接受過高級的教育和培訓, 具備更強的專業知識、技術能力和創新思維, 能更快適應新技術, 善于利用最新軟件工具、自動化設備和其他高科技手段來完成工作任務, 提高生產效率。其次, 新質生產力的勞動資料更為注重數字化和智能化, 用更新的生產工具、生產技術, 改造、提升傳統產業, 發展新興產業, 培育未來產業, 促進產業升級。最后, 新質生產力的勞動對象向新興、綠色、深度領域拓展, 不斷完善產業布局和推動國土空間的開發利用。在生產效率方面, 新質生產力憑借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 促進勞動資料高度智能化, 實現對復雜任務的自主或半自主完成, 顯著提升生產效率和精準度。在數據分析方面, 依托大數據和云計算技術的發展, 勞動資料能夠實時采集、分析海量生產數據, 使得企業能夠從海量信息中快速篩選出有用的信息, 減少資源和時間的浪費, 提高全鏈條生產效率, 同時也可快速分析市場變化, 靈活調整生產結構與規模, 滿足消費者個性化、多樣化需求。在網絡協同效應方面, 經濟全球化大背景下, 技術創新、數實融合等加速發展催生出共享經濟和平臺經濟等新業態, 實現全球范圍內的資源配置優化和協同生產, 大大提高社會整體生產力水平。
3.新質生產力具備動力更強的特征。創新是第一動力, 新質生產力通過科技創新推動生產力向更先進、更高級的質態演進, 加快科技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同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變革使得經濟體制活力不斷增強, 為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新動能。新質生產力通過智能化生產、數字化轉型以及人工智能的應用, 形成以智能為導向的新的生產方式, 驅動科技創新, 使新質生產力具備更強的動態性和前沿性。新質生產力推動產業融合和結構升級, 形成新的業態和增長點, 從而增強整個經濟體系的動力, 推動經濟更高質量發展。新質生產力強調勞動對象的獲取和利用要深入到深海、深空、深地等未充分開發的領域, 以及風能、太陽能、月球資源等新型資源, 展現出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新質生產力強調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的統一, 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由資源消耗型向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轉變, 實現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和諧共生, 從而賦予生產力更持久的動力, 推動社會長期可持續發展。
(三)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要求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涵, 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是一個全方位、多層次的系統工程, 是符合新發展理念的新質生產力。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本要求可以概括為創新驅動、以人為本、綠色低碳等
姜長云:《新質生產力的內涵要義、發展要求和發展重點》, 《西部論壇》2024年第2期, 第1-13頁。。
1.新質生產力要求創新驅動發展, 符合創新發展理念。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新質生產力強調通過創新來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包括科技創新、制度創新、產業創新、 生產管理創新, 等等。創新驅動戰略強調科技創新的核心地位, 注重原創性和顛覆性的技術創新, 推動科技成果能夠轉化成為現實的生產力。但要注意的是, 并非所有的科技創新都是新質生產力, 只有為社會帶來質變的科技創新才算新質生產力。在社會信息化、智能化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 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不斷出現, 例如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與應用, 都對新質生產力的培育與發展有著重要作用。發展新質生產力只有堅持創新驅動, 才能不斷產生新的經濟增長點, 推動經濟快速發展, 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持久動力。
2.新質生產力要求以人為本, 符合共享發展理念。以人為本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理念。勞動者在生產中是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 勞動者對于發展生產力是必不可缺的, 因而堅持以人為本, 提高勞動者素質和技能, 實現每個人自由全面發展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迫切要求。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要圍繞人民美好生活日益增長的需求, 通過技術創新來提高產品的質量與效率, 提升人民生活品質。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還要注重社會公平正義, 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不斷夯實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 防止數字鴻溝等問題的產生, 實現發展的紅利由人民共享;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還要注重人才的作用, 培育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的高素質人才隊伍, 積極發揮領軍人才、戰略性科學家等的創新引領作用。發展新質生產力只有堅持以人為本, 才能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的愿望和利益, 讓現代化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 逐步實現共同富裕。
3.新質生產力要求綠色低碳發展, 符合綠色發展理念。“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的底色, 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
《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 《旗幟》2024年第2期, 第6頁。新質生產力在強調通過科技創新來提升經濟效率和社會福祉的同時, 也要注重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新質生產力的躍升需要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協調統一。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 也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要求, 我們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中, 關注環保材料、清潔能源、循環經濟等, 以應對氣候變化挑戰, 符合全球綠色轉型趨勢。同時我們應該積極踐行“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生態思想, 尊重自然, 順應自然, 保護自然, 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 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經濟, 為人們的生產生活創造出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發展新質生產力只有堅持綠色低碳, 加快產業結構向綠色低碳轉型, 促進資源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 才能更好應對氣候變化挑戰, 保障經濟社會長期健康穩定發展和推動全球經濟高質量發展。
(四)新質生產力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結晶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蒸蒸日上。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新質生產力理論是中國共產黨對現實問題的及時回應。新質生產力理論進一步推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 也為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增添了新元素、提供了原創性的貢獻。這對于深化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具體應用和發展提供了重要方向和指引
倪華:《新質生產力: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偉大創新》, 《科學導報》2024年9月20日。。新質生產力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結晶。
1.新質生產力理論創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關于生產力要素的內涵。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 它包括了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這三個基本要素, 是將勞動者作為首要環節、勞動資料作為中間環節以及勞動對象作為必要環節的系統性存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新質生產力著重強調了“優化組合”和“質變”。在勞動者要素上, 新質生產力強調智能型勞動者是能夠適應現代先進技術和裝備、具有知識快速迭代能力、主要從事知識性勞動和復雜勞動的勞動者; 勞動者需要具備更高的技術水平和技術能力, 才能適應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生產要求; 在勞動資料要素上, 新質生產力以各種先進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人工智能以及大數據分析工具等作為勞動資料的新形式; 在勞動對象要素上, 不再局限于原材料和半成品, 而是擴展到了數據、信息乃至服務等非物質化的對象, 其范圍和領域隨著科技創新的推進而不斷擴大。新型勞動者、新型勞動資料、新型勞動對象等新質要素和傳統要素優化組合和更新躍升, 提高了全要素生產率, 進而促進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的提高。新質生產力的論斷賦予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更豐富的時代要素, 從而科學指導著技術進步和整個生產體系的優化升級。
2.新質生產力理論創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生產力發展動力的理論。習近平總書記深刻認識到了新一代科技革命對中國的重要作用, 創造性地將科技創新, 特別是原創性和顛覆性創新, 放在發展新質生產力各要素的統領地位, 創新并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
謝富勝、江楠、匡曉璐:《馬克思的生產力理論與發展新質生產力》,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24年第5期, 第1-13頁。。新質生產力以科技創新為引領, 是符合新時代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形態, 這是技術上的突破性進展、生產要素的新穎配置和產業深層次轉型所共同促進的結果。這與馬克思關于生產力是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的觀點一致, 也突出了科技創新在當前經濟環境中的重要地位。科技創新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要素, 意味著我國不僅要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 注重原創性和顛覆性的技術創新, 還要將這些科技成果應用于實際生活之中, 在改造傳統產業的同時培育新興產業。因此, 發展新質生產力不僅是對現有生產力的一次升級, 也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創新發展。
3.新質生產力理論創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生產力發展規律的理論。馬克思主義認為,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 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 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是我們必須要遵循的發展規律。我們黨不斷調整生產關系以適應生產力的發展, 不斷完善上層建筑以適應經濟基礎。新質生產力強調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以及產業深度轉型升級, 這就要求形成與完善科技創新體制、生產要素配置方式和產業轉移升級相適應的生產關系
季正聚、王瀟銳:《新質生產力是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重要創新》, 《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24年第4期, 第17-22頁。。因此, 要形成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 就要創新體制機制和人才工作機制, 促進經濟和社會結構優化調整; 發揮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黨的堅強領導制度優勢, 激發新質生產力發展活力; 不斷深化改革完善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生產關系, 發展新型生產關系, 更好地釋放新質生產力潛能, 構建一個能夠有效支撐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框架, 從而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視域下新質生產力的邏輯透析
新質生產力順應了新時代發展要求, 深深植根于中國土壤。它不僅是對傳統生產力的一次升華, 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具體彰顯。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遵循著理論與實踐相統一、歷史與時代相契合、內在與外在相促進的原則。
(一)理論邏輯與實踐發展相統一
對生產力的理解和發展應該緊密結合中國實際。生產力是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 生產關系必須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水平。這一基本原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得到了充分的應用和發展。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 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如何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是一個重要議題。這不僅要求在理論上深入探討新時代背景下生產力的本質特征及其演變規律, 也需要我們在實踐中探索出一條符合中國實際的路徑。
從理論角度來看, 新質生產力理論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發展與超越。傳統意義上講, 生產力主要指的是物質資料生產的效率和能力, 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 生產力的形式也在不斷發展變化, 尤其是在信息經濟時代, 生產力概念已經擴展到了包括知識創新、技術革新等多個層面。在新時代背景下提出的“新質生產力”, 是對傳統生產力概念的一種超越和拓展。它強調國家要更加注重科技創新、信息化、智能化等因素的作用, 指出只有通過持續的技術革新才能實現經濟結構優化升級, 并為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提供強有力支撐。這種觀點符合馬克思關于技術進步推動社會發展的一般原理, 同時也豐富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生產力的思想。
從實踐角度來看, 新質生產力理論緊密結合中國具體國情, 創造性地回答了如何在新時代背景下推進生產力革命性變革的重大課題。自改革開放以來, 特別是十八大以來, 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 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在實踐中探索形成了許多寶貴的經驗。這些實踐經驗表明, 依靠科技進步提升國家綜合國力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特征之一。隨著中國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大以及國際形勢的變化, 傳統的勞動密集型、資源消耗型發展模式已難以滿足高質量發展需求;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 消費者更加注重產品的品質和服務的質量; 隨著中國社會生產的不斷發展, 環境問題也是制約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瓶頸之一。“新質生產力”的提出是基于對中國當前發展階段特征及未來發展趨勢的深刻洞察。 為此, 政府要通過加大科研投入, 強化自主創新能力, 突破關鍵技術瓶頸; 淘汰落后產能, 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新興產業, 實現產業升級改造, 促進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 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 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 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除此之外, 我們還要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改革, 利用好國內國外兩個市場資源, 增強國際競爭力。
(二)歷史邏輯與時代要求相契合
中國近代以來的發展進程表明, 每一次重大的中國社會變革都無不相應促進了生產力的顯著提升。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過渡期間發生的辛亥革命, 到新中國成立后實施的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啟大規模工業化進程, 再到改革開放快速推進的城市化進程, 都體現了這一發展規律。新質生產力是歷史邏輯與時代要求相契合的產物。其產生與發展既符合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也必須順應所處時代的新要求。
從歷史邏輯的角度來看,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是歷史發展的體現, 是把握歷史機遇的結果。從19世紀中后期清朝政府發起的旨在學習西方先進技術、增強軍事力量的洋務運動, 到辛亥革命后宣揚平均地權和發展實業思想, 到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前的大規模工業化迅速增長了物質財富, 再到改革開放與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 都從整體上提升了社會生產力。從農業社會邁向工業社會, 再逐步過渡到信息社會, 每一次跨越都伴隨著生產力質的飛躍, 同時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歷史進程, 也是生產力不斷發展和解放的過程。進入21世紀以來, 隨著全球經濟格局深刻變化以及國內經濟社會發展, 傳統依靠要素投入驅動增長的方式已難以為繼, 新質生產力作為一種更高級更具有適應性的生產力形態應運而生。這是在繼承發揚前人歷史積淀的基礎上, 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取得輝煌成就的歷史經驗的基礎上所做出的戰略調整。
從時代要求的角度來看, 新質生產力理論的發展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 各國都在尋求機遇, 以期在全球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然而, 中國在關鍵核心技術方面仍面臨諸多“卡脖子”難題, 城鄉之間、地區之間乃至不同群體間仍存在較大差距, 過去依賴資源消耗和勞動密集型的增長模式難以為繼, 必須要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驅動才能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 必須根據時代的要求來調整生產力的發展方向。新質生產力正是在這種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 它強調通過技術的突破性創新來實現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 促進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為此, 必須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 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開放格局, 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 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此外, 在全球氣候變化問題日益嚴峻的情況下, 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已成為國際共識。因此, 將環保理念融入生產過程, 大力發展清潔能源、節能環保技術等也成為新質生產力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新質生產力不僅注重經濟效益, 還強調可持續發展和社會責任, 旨在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協調統一。新質生產力是對時代脈搏的精準把握, 為如何推動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指明了方向。
(三)內在邏輯與外在動力相促進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是內在邏輯與外在動力相互促進的結果。內在驅動因素主要包括技術創新、提質增效等方面; 而外部條件則涉及市場需求變化、國際形勢影響等因素。只有當這兩者能夠形成良性互動時, 才能共同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 為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注入強大動能。
從內在邏輯角度來看, 一方面, 創新驅動是新質生產力形成的核心動力。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新中國成立以來, 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發展生產力, 特別是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 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掌握核心技術成為企業競爭力的關鍵。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 生產力的發展不再局限于傳統的物質生產能力, 而是涵蓋了知識、技術、信息等新型生產力, 且創新驅動戰略被置于更加突出的地位。新質生產力以創新驅動為核心要素, 要求企業在研發方面加大投入力度, 營造一個開放包容的工作氛圍, 通過技術進步和管理創新來提升社會整體的生產效率, 提高物質生產的效率, 催生新的產業形態和社會分工模式, 促進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另一方面, 提質增效是新質生產力提升的重要路徑。面對資源環境約束加劇、人口紅利逐漸消失等挑戰, 必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從數量擴張轉向質量效益轉型。為此, 企業可以通過優化生產工藝流程、采用先進的管理和運營模式以及加強員工技能培訓等方式來提高產品質量并提高工作效率, 在追求經濟增長的同時更加注重增長的質量。
從外在動力角度來看, 一方面, 市場需求的變化對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消費者對產品和服務的需求不斷變化和升級。這種需求的變化促使企業不斷提高產品附加值和服務水平, 推動著企業不斷創新以滿足市場的新需求, 進而推動產業結構向更高階段演進。市場競爭促使企業必須持續提高自身競爭力和不斷創新, 以便在市場中占得有利地位。另一方面, 國際形勢復雜多變給新質生產力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 各國之間聯系日益緊密, 同時也面臨著挑戰。中國經濟已經深度融入到世界經濟體系中, 國際市場的變化、國際貿易規則的調整以及國際科技合作的趨勢等, 都會對中國內部的生產力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為了在全球價值鏈中占據有利位置, 中國必須積極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 以應對外部挑戰, 通過對外開放吸引外資和技術, 加快自身技術創新步伐。
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視域下新質生產力的路徑探頤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
《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 《人民日報》2024年7月22日。不斷在改革開放實踐中優化新質生產力, 推動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任務。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使科技創新、數字經濟、體制機制創新、人才資本、綠色低碳等成為時代熱詞。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堅持以科技創新為核心, 推進產業結構升級優化, 強化人才隊伍建設, 踐行綠色發展道路等。
(一)以科技創新為核心
科技創新是新質生產力形成和發展的重要驅動力。生產力的發展是社會進步的基礎, 而科技則是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推手。新質生產力強調科技的價值, 在實踐中以科技創新為主導, 以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為重要抓手, 實現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科技創新可以為我們帶來新的產品和服務, 從而催生出全新的產業領域; 可以推動傳統行業實現產業升級, 提高產品的質量和技術含量, 從而提升市場競爭力以及調整優化經濟結構。
第一, 國家要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加強國家科技力量建設。要完善國際實驗室體系、優化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定位和布局, 推進科技創新央地協同, 統籌各類科創平臺建設, 并鼓勵和規范發展新型研發機構。加大政府和社會資本對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的支持力度, 為科技創新提供充足的資金保障。建立和完善技術轉移服務體系, 促進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的緊密合作, 加快科研成果從實驗室到市場的轉化速度, 實現技術的產業化。第二, 政府要打造開放包容、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鼓勵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要培育壯大科技領軍企業機制, 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 建立企業研發準備金制度, 并支持企業主動牽頭或參與國家科技攻關任務。與此同時, 要簡化行政審批程序, 減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預, 降低創業門檻, 激發全社會創新創業活力。第三, 在科技快速發展的背景下, 加強關鍵核心技術的研發并克服制度性障礙尤為重要。針對人工智能、集成電路、航空行業技術等尖端領域所面臨的挑戰, 應積極開展專門的研究與開發工作, 以期獲得一批具有創新性和前瞻性的科研成果。政府和企業需要構建圍繞產業鏈關鍵技術的公關項目集群, 并鼓勵以企業為核心建立技術創新聯盟, 通過促進開放合作與資源共享, 形成一個既包容又互補的產業創新生態系統, 增強產業鏈整體韌性, 為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王曉寒:《新質生產力的內涵與實踐路徑》, 《秦智》2024年第9期, 第62-64頁。
。
(二)推進產業結構升級優化
產業結構升級優化在新質生產力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是提高經濟效率、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和技術進步, 產業結構升級優化已成為各國和地區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 為此, 必須加快我國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步伐。優化產業結構, 提高資源使用率, 減少浪費, 從而提高整體經濟效益, 可以更好滿足市場對高品質、個性化產品的需求。這有助于提升產業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 使企業和產業在全球市場競爭中處于更有利的地位, 提高國內企業抗風險能力, 適應全球化的經濟環境。
第一, 政府和企業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淘汰落后產能。落后產能具有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率的特點, 已經不能適應新時代的市場競爭要求。而淘汰落后產能可以釋放出更多資源用于支持新興產業的發展, 改善環境質量, 促進經濟的可持續增長。政府應當出臺相關政策, 明確落后產能的界定標準, 提供合理補償或轉型支持, 幫助企業平穩過渡; 同時嚴格執行環保法規, 提高排放標準, 對不符合要求的企業實施停產整頓, 以此倒逼企業進行技術改造或退出市場。第二, 發展數字經濟與綠色經濟, 培育新增長點。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 數字經濟成為了推動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政府要加快構建數字經濟發展體制機制, 完善促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政策體系, 發展工業互聯網, 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 要加快信息基礎設施建設, 促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應用, 推動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 加大對新能源、節能環保等領域的投入力度, 推廣綠色生產和消費模式, 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雙贏; 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設備、生物醫藥、量子科技等戰略性產業發展政策實施和治理體系建設, 引導新興產業健康有序發展。第三, 注重區域協調發展, 發揮比較優勢, 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根據我國各地區的資源稟賦, 探索個性化和具象化的新質生產力發展路徑。不同地區應根據自身的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 因地制宜發展比較優勢的特色產業, 政府應加強區域間的合作與交流, 共建產業園區, 共享創新資源, 促進產業鏈上下游對接, 實現資源共享和協同發展。這些措施都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 才能更好推進產業結構升級優化, 為實現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三)強化人才隊伍建設
人始終是在生產力中唯一能動的、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拔尖創新人才是科技創新的重要動力, 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主體力量, 尤其是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以及試驗發展等方面, 高水平的研究人員能夠推動科學發現和技術突破。技術型人才在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的過程中起到橋梁作用, 能夠加速科技成果的商品化進程, 能夠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促進技術進步等方式直接貢獻于經濟增長。只有構建起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拔尖創新人才隊伍, 才能夠為新質生產力提供源源不斷的智力支持和技術保障, 進而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第一, 國家要堅持教育強國戰略, 以優質教育推動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在教育領域, 要完善立德樹人機制, 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改革創新, 健全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體系。明確將培養拔尖創新人才作為教育體系的戰略目標, 融入到各級各類教育政策中, 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以學生的需求為導向, 著重于激發他們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學校要創新課程與教學方法, 設計并提供能夠激發學生興趣、促進批判性思考和解決問題能力的課程。鼓勵企業和高等教育機構及科研單位之間形成穩定的合作機制, 共同推進技術研究和人才培育。第二, 政府和企業需要通過政策改革創造一個有利于人才發展的環境, 激發拔尖創新人才的積極性和能力。政府和企業要促進跨學科融合和跨界合作, 讓學生能夠獲得更多學科的知識和技能, 在多元化環境中學習和成長。政府可以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 如稅收減免、資金補助或研發補貼等, 降低企業在關鍵技術領域的投資風險; 政府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獎勵體系, 表彰那些在創新方面表現突出的個人和團體, 激發整個社會的創新熱情。第三, 完善選拔與培養機制, 設立拔尖創新人才的培育項目。通過公平公正的選拔程序, 及早發現并重點培養在某一領域有特殊才能或潛力的學生, 確保其潛能得到充分開發。建立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牽引的學科設置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 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和拔尖人才培養。創新人才的培育項目也需要注重國際交流與合作, 讓拔尖創新人才具備國際視野, 在全球競爭中取得有利地位
汪大本:《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視域下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邏輯進路》, 《蘇州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年第3期, 第6-12頁。
。
(四)踐行綠色發展道路
綠色發展在實現新質生產力中具有重要地位, 是追求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 堅持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方式, 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綠色發展通過推動清潔能源、節能環保、循環經濟等領域的發展, 為經濟增長提供新的動力源。這有助于淘汰落后的生產方式, 促使產業向更高效、更清潔的方向升級; 有助于緩解環境壓力, 保護生態系統。綠色發展不僅是實現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途徑之一, 而且對于促進經濟增長、提升產業競爭力、改善生態環境等都有重要作用。
第一, 通過構建綠色低碳產業鏈與供應鏈實現對產業結構、生產模式和能源消耗模式的根本革新。政府應當出臺相關政策, 鼓勵企業投資于綠色技術的研究, 在整個供應鏈過程中加強環境監督, 確保每個環節都遵循生態設計原則; 要對現行的產業結構進行全面審視和優化, 包括技術升級、流程改進以及管理模式創新, 利用信息技術、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現代科技手段, 打造智能化的綠色供應鏈體系。第二, 以關鍵技術的創新和產業鏈內外的協同創新實現綠色低碳轉型。國家和企業應研發新型節能材料和技術, 推廣生物技術和可再生能源技術, 如生物質能、太陽能、風能等, 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 要促進上下游企業之間的緊密合作, 形成高效的產業生態系統, 確保各環節都能參與到綠色轉型中來; 要建立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共同參與的綠色發展新機制, 鼓勵各方積極參與綠色轉型, 形成合力。第三, 創設基于中國實際的綠色低碳產業鏈供應鏈的檢測與評估機制。建立涵蓋環境影響、資源利用效率、社會效應等多個方面的評估指標體系, 確保評估的全面性; 實施全面且透明的碳排放信息公開制度, 增強企業的社會責任感和公眾監督力度; 建立完善的環境責任評價體系, 定期評估企業在環境保護方面的表現, 促進持續改進。
The Theoretical Review, Logical Analysis and Practical Path of the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under the Vision of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ZHU Qian-xing, LU Hong-xia
(College of Marxism Studies,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inhua 321004,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advancement of Marxism in China, the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as a new stage, new model and new driving force of productivity development, has not only promoted the remarkabl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ut also promoted the deep optim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theory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is based on Marxist productivity theory. The new quality of productive forces has the connot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own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show its response to the new era. Therefore, the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theory is the precious crystallization of Marxism in China. The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m’s sinicization contains multiple logics, that is, the unification of theoretical logic and practical development, the conformity of historical logic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and the mutual promotion of internal logic and external power. Developing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s an important task to carry out the practice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The practical path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lies in adhering to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s the core, promoting the upgrading and optim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human resources, and practicing the green development path.
Key words: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責任編輯 常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