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對于推動美麗鄉村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均具有重要的意義。目前我國農村的生態環境治理仍然面臨著治理理念落后、治理方法不當和治理法律法規不完善等困境,因此從我國農村的生態實際出發,厘清農村生態治理的理論邏輯,探索農村生態治理的實踐路徑,提供鄉村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范式顯得尤為重要。本研究以江蘇省南京市某鄉村為具體案例,剖析農村生態環境治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梳理農村生態治理體系的影響要素。結果表明,南京市江寧區A村和浦口區B村,分別有57.84%和61.70%的村民認為自己生活的地區存在生態環境問題,村民們認為當地生態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生活垃圾污染、河道污染和生產污染。調查顯示,造成目前生態環境現狀的原因包括環保宣傳力度不夠、個人環保意識不強、政府治理的力度不夠、缺乏相應的環保制度和法律、缺乏相應的資金治理長期積累下來的環境問題以及農村環境污染防治責任主體不明確。未來,需通過加強農村生態環境治理頂層設計,創新發展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模式,優化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實踐路徑,繼而為完善鄉村振興的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鄉村振興;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治理模式;實踐路徑;優化設計
中圖分類號:F323.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1302(2024)04-0245-05
收稿日期:2023-07-21
基金項目:江蘇省現代農業職業教育行業指導委員“鄉村振興”專項研究課題(編號:nyhzwz202202);江蘇基層社會治理研究協同創新基地資助項目。
作者簡介:吳 珂(1989—),男,安徽阜陽人,博士,講師,主要從事植物營養與肥料研究。E-mail:wuke@jsou.edu.cn。
通信作者:干方群,博士,教授,主要從事環境污染控制與生態修復研究。E-mail:qunfanggan@163.com。
在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上,建設什么樣的鄉村、如何建設鄉村,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強調“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要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助推鄉村振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上,以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為抓手,以生態振興賦能鄉村振興,建成宜居宜業新農村,切實回應農民群眾對建設美麗家園、過上美好生活的愿景和期盼。鄉村是具有自然、社會、經濟特征的地域綜合體,與城鎮共生共存。在全面推進我國現代化進程中,農村的任務最為艱巨[1-3]。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目標的實現,必須建立在做好農村生態治理這項長期工作的基礎之上。因此,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踐中,必須高度重視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工作,探索有效舉措,加強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扎實開展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優化農村治理體制機制建設,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實現鄉村生態振興。
目前,由于我國農民生產和生活方式發生變化,農村的生產和生活污染問題仍然很突出,因此對鄉村生態治理領域進行研究依然是鄉村治理的重點,同時也是難點。但縱觀鄉村這些年的發展,農村河道黑臭水體、生產生活垃圾處理不到位等問題仍然是鄉村生態問題中的癥結所在。習近平總書記就鄉村生態治理工作作出的重要部署與系統的論述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我國屬于農業大國,農村有7億人口,農村地域存在較大差異,鄉村生態治理工作的推進,需要科學把握各地差異,結合地域特色和實際情況優化實現路徑,有效提升推進效能。因此,本研究旨在通過對目前農村生態治理的現實情況進行一個系統、詳細的梳理與歸納,全面分析農村生態治理的內容與特征,尋找生態治理理論與實踐的相關論斷,力圖為我國農村地區的生態治理實踐提供一個全面而系統的應用范式,進而完善我國鄉村生態治理的實踐路徑。
1 我國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現狀分析
1.1 農村生態環境的現狀
我國農村生態治理的進程是一個長期持續的過程,在這個不斷完善的進程中,仍有一些突出問題亟待解決。根據文獻不完全統計,我國不同省市農村區域生態環境的現狀問題主要表現在農村黑臭水體仍然存在,土壤和空氣污染仍較嚴重等方面,鄉村的整體人居環境水平不高等,具有較一致的相似性,但基于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其原因卻存在較大的差異(表1)。例如浙江、江蘇經濟發展較為迅速,它們的環境問題大多是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造成的,包括農村工業的大規模增長、農村工業產業園區的增多、農村產業的快速轉型等;安徽、湖北、湖南、云南、黑龍江等省市地區的農村環境問題主要是由于城鄉一體化發展過程中,農村經濟發展相對粗放和滯后,資源消耗強度過大,特別是土地資源沒有合理規劃利用,農村污水、垃圾等各項處理設施裝備不齊備等眾多原因造成的。因此不同省份乃至同一省份的不同農村地域的生態環境問題成因差異較大,因此基于其個性差異應給予針對性的解決方案。
1.2 南京市社區村案例分析
以南京市江寧區A村和浦口區B村為案例,采用問卷調查的形式了解分析鄉村在生態環境治理成效方面的具體差異,從而為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實踐模式提供例證樣本。
在江寧區A村,本次調查問卷選取了102位村民和11位村鎮干部完成問卷。問卷結果顯示,57.84%的村民認為自己生活的地區存在生態環境問題,65.69%的村民認為有必要采取措施改善現在的生活環境,愿意參加生態環境治理的村民比例達到了76.47%。村民們認為當地生態環境污染主要表現在生活垃圾污染、河道污染、生產污染和其他,分別占到65.69%、44.12%、24.51%和18.63%;81.37%的村民認為政府應該為農村環境治理買單,51.96%的村民覺得自身也要積極投身農村環境治理,還有31.37%的村民認為周邊企業需要負責;造成目前生態環境現狀的原因:62.75%的村民認為在環保宣傳上力度不夠、個人環保意識不強;60.78%的村民認為政府治理的力度不夠,缺乏相應的環保制度和法律;42.16%的村民認為缺乏相應的資金治理長期積累下來的環境問題;25.49%的村民認為農村環境污染防治責任主體不明確(圖1)。90.91%的村鎮干部希望加強政府資金與社會資本投入,54.55%的村干部認為公眾參與協調性要大大加強;其次18.18%的村干部認為要加強治理體系建設,9.09%的村干部認為要加強制度保障(圖2)。村鎮干部覺得目前本村生態環境的提升100%來自于政府考核的力度,且已采取全部建設污水處理站、垃圾處理配套設施,科學劃定畜禽養殖禁養區等有效的環境治理措施。
在浦口區B村,調查選取了94位村民和21位村鎮干部完成問卷,問卷結果顯示61.70%的村民認為自己生活的地區存在生態環境問題,有必要采取措施改善現在的生活環境,愿意參加生態環境治理的比例達到了95.75%;村民們認為當地生態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生活垃圾污染、河道污染和生產污染,分別占到68.09%、35.11%和28.72%;政府、自己和企業都是農村環境的治理主體,分別為86.17%、71.28%和29.79%;造成目前生態環境現狀的原因50.00%的村民認為在環保宣傳上力度不夠、個人環保意識不強,42.55%的村民認為政府治理的力度不夠,缺乏相應的環保制度和法律,40.33% 的村民認為農村環境污染防治責任主體不明確,33.00%的村民認為缺乏相應的資金治理長期積累下來的環境問題(圖1)。61.90%的村鎮干部認為需要加強治理體系建設,加強公眾參與協調性占52.38%,33.33%的村鎮干部希望加強政府資金與社會資本投入,其次28.57%的村鎮干部認為需要加強治理技術與能力,9.52%的村鎮干部認為要加強制度保障(圖2)。目前本村生態環境的提升95.23%來自于政府考核的力度;61.90%的村干部認為已采取了建設污水處理站、 垃圾處理配套設施,科學劃定畜禽養殖禁養區等有效環境治理措施。
以上2個社區村均為美麗鄉村建設示范點,基于以上調查與文獻分析,不難發現,隨著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人民對日益增長的美好環境生活的需要也愈來愈強烈,但基于2個社區村的具體發展和治理現狀,村干部和村民對本村目前生態環境問題的成因認識以及可能的措施建議存在一定的差異。江寧區A村40.20%的村民以農為主,半工半農占37.25%,其他為22.55%;浦口區B村65.96%的村民以農為主, 半工半農占24.47%, 其他為9.57%,對周邊農業生產資源依賴更多的浦口區村民更加注重生態環境的提高,希望通過各種不同途徑的努力來提高本村的生態環境,打造自己的宜居家園。
1.3 農村生態環境現狀的原因分析
蘇星鴻認為,新時代農村生態治理的現實困境主要為治理理念相對落后、治理主體建設不力、治理客體矛盾復雜、治理制度尚未定型[12]。現有的法律制度多針對城市污染,在農村地區生態文明建設中,與之對應的政策制度和法律法規依然欠缺[13-14]。符明秋等認為,我國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還存在諸多問題,如空氣、水、土壤等污染嚴重、產業綠色發展薄弱、鄉村文化發展滯后、法律體制機制不完善等,均嚴重阻礙了鄉村振興的進程[14]。梁超等指出,制度法規缺陷體現在生態稅收監管范圍不全面、生態保護補償機制不完善等方面[15]。張婉等認為農村居民生態意識薄弱、農村生產方式落后、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等是主要原因[16]。同時政府相關部門監管力度不夠、共同聯合執法平臺的缺乏與工作機制也存在缺陷[17]。此外,由于農村的獨特地理特征、鄉鎮企業布局和低水平環境治理,也會加深農村環境污染。尹俊指出,當前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存在思想認識有待進一步提高、治理進程需進一步加快、村民自主參與到生態環境防治的比例較低、可用于生態防治的資金缺乏、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等問題[18]。
2 我國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頂層設計
2.1 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模式
要實現鄉村振興,有效的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是前提,目前已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如政府治理、社區治理以及農戶自治等模式[19]。政府治理模式主要體現在資金支持和技術支撐上,可利用物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建立現代農業科技生態園,推動農村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在綜合管理水平較高的社區,社區治理模式更為合適,社區在農村生態環境建設中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具體來說,社區通過入戶教育、座談、發放相關手冊、網絡等方式來加強村民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提升村民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農戶自治模式是以農戶意愿為主,充分發揮農戶主觀能動性,積極參與鄉村環保防治工作,對環保意識強的區域較為適用。比如農戶轉變農業生產方式,增加有機肥使用,盡可能減少對農藥、農膜的使用,實現對農業秸稈等廢棄物的循環再利用,自覺踐行垃圾分類,從源頭減少生活垃圾污染[20]。
2.2 農村生態治理的措施建議
關于農村生態治理的措施與建議,不同的專家學者從剖析問題來源的角度給予了不同的看法。莊能紅提出進一步完善政府的政績考核制度,形成激勵機制,強化政府的責任意識,并且通過健全生態環境保護問責制和環境損害補償制度,完善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相關法律法規[21]。趙美玲等認為,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除了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外,還需優化農村水、土資源管理制度[22]。霍建云指出生態文明教育是解決當前農村生態環境問題、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途徑之一[23]。而生態文明教育以及宣傳工作可以通過多種媒介如廣播、電影、電視、報刊、網絡等載體進行生態知識、生態道德、生態法制、生態文化等方面的教育,引導廣大村民形成綠色理念,養成環保健康的生活生產方式習慣。其次,加強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未來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方向,“新型職業”農民也將直接參與新農村建設[22]。曾雅麗從管理學的角度分析市場體系與政府體系組成的二元模式不能覆蓋社會的全部,需要引入農民組成的非政府合作組織這樣一個公共治理模式,將治理與自治結合起來,培養公共精神、提高公共政策效率,形成農村生態治理的多中心模式[24]。由于農村生態環境呈現面源污染特點,因此,多元治理協同模式是農村生態環境防治的主要趨勢,集聚各方資源和力量投入到農村環境治理當中[25]。農業生態文明建設很大程度上也需要技術升級,通過科技實現循環經濟,實現農作物秸稈、農村生活垃圾、集約化養殖糞便等綠色可持續循環利用,同時要求鄉鎮企業的污染物排放必須達到排放標準[26-27]。同時要優化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制機制,從而確保鄉鎮企業生產中合理利用綠色科技,實現資源的有效、循環利用[17,28]。綜上所述,農村生態環境的治理路徑包含制度建設、生態文化建設、農村基層組織建設、農業生產技術升級等方方面面,并且需要依據各個地區經濟發展狀況和生態環境質量,合理制定相對應的治理方案[29]。
3 我國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實踐路徑構建與優化
基于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影響要素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本文列舉出環境治理涉及到的要素,并按照邏輯關系進行科學整合,形成不同村鎮生態環境治理實踐路徑的個性化方案(表2)。農村生態環境治理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為根本,旨在提升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水平與能力水平,然而,我國地域遼闊,各個區域自然人文環境差異較大,使得我國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工作成為一項艱巨的宏大工程,因此針對農村環境問題,還需要進一步深入調查研究,從而充分了解各個地區的自然人文特點,建立各種農村生態系統。
當前背景下,鄉村生態治理要面向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鄉村綠色發展之路,推動鄉村經濟、社會和環境協同發展。只有通過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推動農業產業升級、促進鄉村文化發展和加強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等措施,才能夠實現鄉村的可持續發展。未來,需要繼續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走鄉村綠色發展之路,高效協同推進鄉村生態環境治理,為鄉村振興和生態文明建設作出更大的貢獻[31]。
參考文獻:
[1]潘雅輝. 浙江地區農村生態環境污染問題及治理對策研究[J]. 農業經濟,2021(11):40-42.
[2]黃盼盼,沈建新. 江蘇省泰州地區農村環境治理現狀及改善對策[J]. 江蘇農業科學,2016,44(12):540-543.
[3]于阿專. 鄉村振興戰略視野下的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問題研究:基于泰州市的考察分析[J]. 湖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23(4):10-14,28.
[4]孔德新. 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農村生態環境問題與對策研究——以蕪湖市為例[J]. 安徽農業科學,2012,40(24):12257-12259.
[5]周 彬. 鄉村振興背景下荊州市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研究[D]. 荊州:長江大學,2021:5-6.
[6]劉 峰. 推進“美麗湖南”建設機制創新研究[J]. 湖南社會科學,2017(3):72-78.
[7]王 歡. 生態文明建設下的農村環境現狀研究[J]. 法制與社會,2021(10):110-112.
[8]孔江鑫. 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現狀及對策探究[J]. 現代農業,2021(4):92-94.
[9]齊 琦. 四平市城鎮化過程中的生態文明建設[J]. 美與時代(城市版),2023(1):40-42.
[10]蔡玉秋,趙 靚,劉辰洋. 黑龍江省生態文明建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 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1):103-105.
[11]周茂春. 欠發達地區農村生態環境存在的問題及多重治理對策[J]. 現代農業科技,2020(17):162-163.
[12]蘇星鴻. 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中的農村生態治理:理論邏輯、現實困境和實踐路徑[J]. 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20,40(1):34-41.
[13]崔夢飛. 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生態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鄉村科技,2021,12(15):114-116.
[14]符明秋,朱巧怡. 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現狀及對策研究[J]. 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21,35(4):43-51.
[15]梁 超,龐付玲. 論綠色發展理念的實踐困境及建構向度[J]. 勝利油田黨校學報,2017,30(5):58-61.
[16]張 婉,劉笑冰. 美麗鄉村建設背景下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現狀及展望[J]. 農業展望,2020,16(10):44-48.
[17]吳歆岑.習近平新時代鄉村生態治理的重要論述研究[D]. 揚州:揚州大學,2019:4-5.
[18]尹 俊. 生態文明建設攻堅期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思考[J]. 連云港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9,36(4):41-44.
[19]毛 薇,王 賢. 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模式及推進策略研究[J]. 生產力研究,2021(7):48-51.
[20]張慧霖,王海志. 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意義、現狀及對策研究[J]. 農村經濟與科技,2022,33(8):13-15.
[21]莊能紅. 社會主義新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路徑研究——以福建省美麗鄉村建設為例[D]. 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14:8-9.
[22]趙美玲,馬明沖. 基于戰略視角的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探析[J]. 理論學刊,2013(7):72-75.
[23]霍建云. 農村生態文明教育研究[D]. 石家莊:石家莊鐵道大學,2017:15-17.
[24]曾雅麗. 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視野下新型農民培育的角色轉化[J]. 廣東農業科學,2013,40(9):225-228.
[25]韓從容. 新農村環境社區治理模式研究[J]. 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5(6):108-112.
[26]陰 冰. 21世紀中國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問題及路徑探析——以肥城市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為例[D]. 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5:9-10.
[27]文楚琪. 新型城鎮化背景下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研究[D]. 武漢:湖北大學,2017:6-7.
[28]王紹芳. 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科技需求及對策[J]. 科技管理研究,2010,30(21):34-36.
[29]孫慧波,趙 霞. 中國農村人居環境質量評價及差異化治理策略[J]. 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9(5):105-113.
[30]孫妮娜. 鄉村振興戰略下鄉村旅游景區規劃中視覺藝術設計的原則與實踐應用[J]. 江蘇農業科學,2023,51(1):238-247.
[31]劉羿良,冷 娟. 鄉村振興戰略下鄉村多元主體協同生態治理路徑研究[J]. 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22,38(11):1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