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建筑集團是我國第一批“走出去”的企業之一,海外業務最早可以追溯至新中國建國之初,至今在海外擁有近萬名管理及工程技術人員,在境外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累計承建項目8000 余個,涵蓋房建、制造、能源、交通、水利、工業、石化、危險物處理、電訊、排污/垃圾處理等多個專業領域,其中一大批項目得到中外兩國元首或政府首腦見簽,成為當地標志性、代表性建筑。
中國建筑集團從2006年首次進入世界500強,到如今排名第13位,實現了“每10年多環比增長10倍”的快速發展目標。多年來,中國建筑在服務國家戰略中壯大競爭優勢,在重大任務中勇于擔當,在傳承創新中打造品牌,在推動投資建設事業發展中始終發揮著國家隊和主力軍的作用。
胸懷光榮與夢想 恪守初心使命
1982年6月,國家機關進行調整改革,撤銷原國家建筑工程總局,組建原中國建筑工程總公司,成為中央、國務院機關中第一批自負盈虧的獨立法人,被推向市場化的浪潮之中。
當時的中建二局、中建三局、中建四局等許多企業還分布在內地三線、四線城市,生存緊迫感使他們調整力量,率先進入深圳、廈門、珠海、廣州等開放城市,搶抓發展的機遇。
1984年中建三局締造的“深圳速度”,樹立起中國建筑的品牌,鞏固了中國建筑在高層、超高層建筑領域的技術優勢、管理優勢和品牌優勢,以至于中國建筑在后來深圳地王大廈施工中,創造了“兩天半一層”的20世紀90年代新的“深圳速度”。
1986年,中建二局在核電施工領域實現突破,聯合日本前田建設株式會社、法國CB公司和中國核工業部華興公司組成的HCCM核電合營建設公司,中標當時中國最大的中外合資項目——大亞灣核電站土建工程。從大亞灣出發,走向嶺澳核電站、臺山核電站、紅沿河核電站、廣西防城港核電站,中國建筑在學習中走出了一條適應、提升的超越之路,打造出核電“金名片”,成為我國少數幾個同時掌握核電、火電、風電、水電、清潔能源電廠等各類電廠施工技術的企業之一。
改革開放下的求索之路,只有敢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才能獲得別樣的風景。1985年的香港,房地產正在節節攀升。能否用承建支撐地產,用地產帶動承建?中海集團投資1.15億港元,在香港獨資開發首個房地產項目—海寶花園,此項目成為中國建筑投資開發業務的新起點。
進入21世紀,建立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成為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的新方向。2007年12月,中國建筑重組改制順利完成,創立了中國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標志著一家制度完善、與國際接軌、充滿市場競爭活力的特大型現代企業集團的誕生。兩年后,中國建筑整體上市,成為當年全球最大的IPO。隨著內部10多家專業公司(集團)相繼整合成立,中建設計、中建鋼構、中海地產等子品牌成為相關領域業主首選。同年,中國建筑一舉跨入“中央企業利潤過百億俱樂部”。
上市后,中國建筑加快戰略重組步伐,先后重組新疆建工、山東筑港、上海港務、河北路橋、遠東環球、美國PLAZA等公司,優化了市場布局,完善了產業鏈,實現了由單一生產經營向生產經營與資本經營相結合的轉型升級。
中國技術創造世界硬實力
“中國基建,讓全世界獲益。”這樣的贊譽,讓“中國建造”品牌享譽海外。究其根源,這一美譽歸結于以“中國質量”為底色的“中國建造”品牌力的持續提升。
中國建筑建造了中國樓、中國路、中國橋、中國港、中國核電等系列奇跡般的工程,從三天到兩天半再到兩天一層樓,不斷突破建設速度,投資建設了我國90%以上300米以上的摩天大樓、3/4重點機場、3/4衛星發射基地、1/3城市綜合管廊、1/2核電站,每25個中國人就有一人居住在中國建筑建造的房子里。全球300米以上的超高層建筑,一半出自中國建筑之手。長期以來,中國建筑在全球推動中國建造,輸出中國技術,推廣中國標準,出色地詮釋工程擔當、技術擔當和事業擔當。
2008年,在廣州西塔工程中,中國建筑以自主研發的“低位三支點長行程頂升鋼平臺可變模架體系”綜合施工技術,攻克數項世界級難題,創造了“兩天一層樓”的施工速度,領先世界水平。多個馳譽全國的項目奠定了中國建筑在超高層建筑領域里的冠軍地位。
中國建筑不斷勾勒出新的城市天際線,一座座象征祖國繁榮富強的紀念碑次第高聳。中國建筑從20世紀80年代開拓性地使用爬模體系,到如今智能平臺不斷改良創新,已經發展出第四代產品和技術,高效性、適應性、安全性和智能化實現了飛躍式提升。中國建筑自主研發的“超高層建筑智能化施工裝備集成平臺”,是世界房建施工領域中面積最大、承載力最高的平臺。該項技術實現的創新與突破,領先于世界水平,被人喻為“在工廠里造摩天大樓”。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中國建筑深入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科技創新擺在企業高質量發展的突出位置,建立健全體制機制,研發經費投入強度保持在2%以上,著力攻堅建筑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深入實施“中建136工程”,加快數字化轉型步伐,打造數字化業務場景的先行示范項目,布局研發建筑工業機器人和建筑產業互聯網。積極承擔國家重大攻關任務,自主研發的工程建造軟件底層圖形平臺技術軟件(AECMate)實現市場化應用;與相關高校共建國家數字建造技術創新中心,推進中國建筑首批創新平臺建設。
出海弄潮打造“中國名片”
從美國漢密爾頓大橋到莫斯科國貿,從剛果(布)一號公路到巴拿馬國家會展中心,一個個“地標”擦亮著中國建筑的“名片”。憑借國內外一系列舉世矚目的大型建設項目,“中國建筑”成為全球頂尖建設水平的代名詞。
中國建筑用一座座精妙恢宏的建筑,烘托了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大國風范。作為國內最早“走出去”的投資建設企業,中國建筑已經成為全球配置資源的國際化公司。截至目前,中國建筑已累計在海外129個國家和地區承建了近6000項工程,成為服務國家“走出去”戰略和助力大國外交的一支重要力量。

近年來,中國建筑實施“大海外”戰略,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搶抓“一帶一路”機遇,調整優化海外布局,加快轉型升級,不斷提升國際化水平,增強國際核心競爭力。
中國建筑建設了剛果(布)國家一號公路、巴基斯坦PKM高速公路、阿聯酋伊提哈德鐵路網二期工程、新加坡岌巴地鐵站及隧道、斯里蘭卡南部高速公路、文萊淡布隆跨海大橋、阿爾及爾新機場、泰國曼谷素萬那普國際機場等一大批重點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打通了區域交通和物流設施瓶頸,有效助推東道國實現可持續發展。同時,中國建筑還堅持統籌考慮中外產業分工和比較優勢,大量使用當地分包商、采購當地原材料。在阿爾及利亞大清真寺、巴哈馬度假村等大型項目上,參與建設的本土合作伙伴達數百家,帶動東道國乃至周邊國家地區多個細分產業的發展。
萬山磅礴,必有主峰;龍袞九章,但摯一領。塑造國際知名品牌往往能夠產生巨大的榜樣力量,不僅有助于增強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同時也能增強國家在全球經濟體系中的話語權。
中國建筑在開拓海外市場的過程中,一直秉承著這樣的理念:必須展現出中國創造的卓越品質,以傳世之作塑造“中建品牌”“中國品牌”“全球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