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增強歷史主動”“把握歷史主動”——這是對中國共產黨人走好新的趕考之路和第二個百年新征程提出的歷史性要求,深入理解之具有重要的發展意義。“歷史主動”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范疇,“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是其理論本質,“中國社會主要矛盾”是其實踐價值。新時代新征程,在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全黨需要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指導,進一步深刻把握“歷史主動”的本質內涵、黨始終掌握“歷史主動”的根本原因、黨不斷增強“歷史主動”的實踐要求,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更加勇毅前行、團結奮斗。
關鍵詞: 歷史主動;本質內涵;根本原因;實踐要求
中圖分類號:D64;D61"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24.04.06
“在邁向未來的征程上,我們必須充分發揮我國工人階級的重要作用,煥發他們的歷史主動精神,調動勞動和創造的積極性”[1];“掌握歷史主動,在新時代更好堅持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2];“堅定歷史自信,增強歷史主動,譜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絢麗的華章”;“擁有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指導是我們黨堅定信仰信念、把握歷史主動的根本所在”[3]等。從以上簡要摘記可以探知,自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同全國勞動模范代表座談講話時提到“歷史主動”概念至黨的二十大勝利閉幕,這一概念的內涵早已超出精神范疇的界定,已經上升至我們黨治國理政科學實踐的理論范疇。對這一概念的持續認知,深刻體現了中國共產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理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深入推進的經驗總結和必然要求。新時代新征程,在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全黨需要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指導,進一步深入理解“歷史主動”的本質內涵、黨始終掌握“歷史主動”的根本原因、黨不斷增強“歷史主動”的實踐要求,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
一、“歷史主動”的本質內涵
考察“歷史主動”的本質內涵,需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根本指導。“歷史主動”這一概念的意識形式和認識形態,理路源于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是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其科學地辯證了中國共產黨人探尋真理的理論本質和推進發展的實踐價值,深刻地回答了“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的理論和實踐問題。因此,考察“歷史主動”的本質內涵,需要從“認識論”與“實踐論”兩個理論向度深入探尋。
(一)認識論向度:精神源流與本質規定
堅持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觀點,從認識論向度考察“歷史主動”概念的兩個基本問題:精神源流和本質規定。
1.精神源流——“歷史主動”是馬克思主義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意識并不是物質,而是人腦特有的機能。意識是人所特有的精神活動,其在形式上是多種多樣的,它包括感性的和理性的認識,包括感覺、思維等認識的意識形式,以及信念、理想、意志、情感等一系列復雜的心理活動形式;意識依賴于物質,是客觀世界的主觀映象。人們的思想、意見、計劃、辦法等觀念,都是對客觀世界一定方面和一定層次的反映。正如恩格斯指出的:“一切觀念都來自經驗,都是現實的反映——正確的或歪曲的反映。”[4]意識并不是客觀世界的簡單再現,其內容具有客觀實在性。正如馬克思所說:“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并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5]遵循以上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觀點的指導,考察“歷史主動”的精神源流,既要把握其“歷史”的“物質性”、又要把握其“主動”的“精神性”,才能正確理解這一概念的精神源流:“歷史主動”是馬克思主義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在社會生活中,“歷史主動”正是以感覺、思維等意識的認識作用為基礎而形成的意識形式,是在認識社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形成的對未來的認識形態。
2.本質規定——“歷史主動”是對人類歷史發展規律的正確反映。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在根本上是以能動的反映論為基石的,把認識的本質看作是對外部世界的反映,這是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基本觀點。辯證唯物主義認為,意識對物質具有積極的能動作用,即意識不僅能動地反映世界,而且通過指導實踐能動地改造世界。意識的能動作用,從根本上說,是通過實踐認識世界,又通過實踐改造世界。意識的能動作用具有兩種不同性質,一種是促進事物的發展、一種是阻礙事物的發展。符合客觀實際的意識,才能正確地指導人們的行動,促進事物的發展;反之,則把人們的行動引向錯誤的道路,阻礙事物的發展。“歷史主動”就是從客觀實際出發、符合世界規律、促進事物發展的能動意識。“共產黨人的理論原理,絕不是以這個或那個世界改革家所發明或發現的思想、原則為根據地。”“這些原理不過是現存的階級斗爭、我們眼前的歷史運動的真實關系的一般表現。”[6]同時,在反映的基礎上,意識表現出預見作用。科學理論揭示了現實生活中各個領域的客觀規律性,人們就能夠把握事物的發展趨勢,預見和預測未來的進程。人們通過認識、預見,就能夠判定事物及其發展進程“是什么和不是什么”。因此,考察“歷史主動”的本質規定,既要把握其“歷史”的“決定性”、又要把握其“主動”的“能動性”,才能正確理解這一概念的本質規定:“歷史主動”是對人類歷史發展規律的正確反映。習近平總書記指示全黨要始終掌握“歷史主動”,在本質規定上就是要求全黨深刻把握“人類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在“人類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軌道上科學推進。
(二)實踐論向度:理論本質與實踐價值
堅持馬克思主義認識論之認識和實踐的對立統一規律及方法論,從實踐論向度考察“歷史主動”的核心內容:理論本質與實踐價值。
1.理論本質——“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在認識和實踐關系中,認識和實踐是對立統一的。實踐對認識的制約是決定性方面,但認識、特別是理論認識對實踐又具有指導作用。理論是認識的高級形式,在社會發展中,理論對實踐的指導發揮著巨大的能動作用。科學理論之所以能夠指導社會實踐,在于它正確反映了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歷史主動”,其“本質規定”就是對人類歷史發展規律的正確反映,因此,在“本質規定”上謂之為“歷史主動理論”,是符合“認識和實踐的對立統一規律”的一個理論創新概念。恩格斯指出:“現代唯物主義把歷史看作人類的發展過程,而它的任務就在于發現這個過程的運動規律。”[7]以此內在聯系,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使命也是“歷史主動”的理論本質。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具體環境中,“歷史主動”的理論本質就具體地表現為由“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這一科學理論來科學注解了。只有“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才能以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規律性的知識武裝全黨,為全黨提供觀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深層次問題的思想武器,幫助全黨了解周圍世界事變的內部聯系,指明前進方向,增強繼續革命與建設、改革與發展的“歷史主動”。習近平總書記指示全黨要始終掌握“歷史主動”,在理論本質上就是要求全黨深刻把握“人類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形成“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讓科學理論走在實踐活動前面,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科學進程。
2.實踐價值——“中國社會主要矛盾”。歷史唯物主義告知我們,物質生產的發展是整個社會生活以及整個現實歷史的基礎,物質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方面。因此,認識和把握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根本在于研究物質生產方式。物質生產方式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在生產中,人與自然、人與人兩方面的關系,分別構成了物質資料生產的兩個重要內容,即生產力和生產關系。而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對立統一也就構成了社會的基本矛盾。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是一切社會形態的基本矛盾,也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在任何時期都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制定綱領、任務、方針、政策的基本依據。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社會基本矛盾在特定歷史階段的集中表現,是中國共產黨人對我國歷史發展階段與社會主義科學實踐作出的正確判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百年奮斗歷程告訴我們,黨和人民事業能不能沿著正確方向前進,取決于我們能否準確認識和把握社會主要矛盾、確定中心任務。什么時候社會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務判斷準確,黨和人民事業就順利發展,否則黨和人民事業就會遭受挫折。”[2]習近平總書記指示全黨要始終掌握“歷史主動”,在實踐價值上就是要求全黨深刻“認識和把握社會主要矛盾”,并緊緊圍繞這個社會主要矛盾推進各項工作。全黨必須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征新要求,切實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際進程。
二、黨始終掌握“歷史主動”的根本原因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總結了我國科學發展的“十條”歷史經驗: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人民至上、堅持理論創新、堅持獨立自主、堅持中國道路、堅持胸懷天下、堅持開拓創新、堅持敢于斗爭、堅持統一戰線、堅持自我革命。黨中央決議指出:這“十條”歷史經驗揭示了黨始終掌握“歷史主動”的根本原因。[2]進一步深刻把握黨始終掌握“歷史主動”的根本原因,需要我們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指導探知其內在機理。
其一,“堅持黨的領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指出,對無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事業而言,黨是領導力量、是勝利的根本保證。“國家政權的全部政治經濟工作都是由工人階級覺悟的先鋒隊——共產黨領導的。”[8]政黨及政黨領導的作用,則是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最根本條件。因此,“堅持黨的領導”是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核心,這是不可動搖的根本原則。
其二,“堅持人民至上”。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中,人民是歷史的主人,是社會發展的主體力量。“人民性”體現的是黨的無產階級性質。黨的無產階級性質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學說的核心,是執政黨條件下把黨建設成為領導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核心力量的理論依據。中國共產黨是按照這一學說建立的“先鋒隊”,是人民利益的“最忠實代表”、是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因此,堅持馬克思主義政黨性質、保持黨的“先鋒隊”政治面貌,是黨的建設的根本任務。
其三,“堅持理論創新”。黨是以“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用“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武裝全黨,這是堅持黨的無產階級性質、把黨建設成為“先鋒隊”的中心環節。因此,“堅持理論創新”,就是要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指導人民不斷推進社會主義革命從勝利走向勝利。
其四,“堅持獨立自主”。“獨立自主”是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鄧小平指出:“中國的事情要按照中國的情況來辦,要依靠中國人自己的力量來辦。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我們的立足點。”[9]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獨立自主是我們黨從中國實際出發、依靠黨和人民力量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必然結論。不論過去、現在和將來,我們都要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堅持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堅定不移走自己的路。”[10]因此,“堅持獨立自主”就是要強調,在理論創新與實踐創造中,中國的問題要始終以中國的基本國情為基本點和出發點去認識,由我們獨立解答,反對教條主義和照搬照抄。
其五,“堅持中國道路”。“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首要問題就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鄧小平指出,我們必須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這是中國人民從“五四”運動到現在的切身體驗中得出的不可動搖的歷史結論。[11]鄧小平強調:“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9]因此,“堅持中國道路”就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其六,“堅持胸懷天下”。馬克思、恩格斯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揭示了“兩個必然”的社會發展規律。為了把這種理論變為實踐和現實,他們創立了共產黨。《共產黨宣言》根據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對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對共產黨的性質、特點、綱領和策略原則都作出了科學分析和明確結論。因此,共產黨就是共產主義的政黨。“堅持胸懷天下”,這是由黨的綱領決定的,體現著馬克思主義的宇宙觀。
其七,“堅持開拓創新”。馬克思主義歷來強調,社會主義國家執政黨的任務,最根本最重要的就是發展社會生產力。因此,認識和判斷政黨在歷史上的作用,歸根到底要看政黨在生產力發展過程中起了什么作用。能夠適應和推動生產力發展的政黨就是革命的、進步的;相反,阻礙和破壞生產力發展的政黨就是保守的,甚至反動的。正是遵循這種觀點,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開拓創新”,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為我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創造了基本條件,繼而迎來了改革開放偉大創舉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進步。
其八,“堅持敢于斗爭”。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社會革命是階級斗爭的最高表現,這是歷史唯物主義的一個基本觀點。列寧指出:“馬克思主義給我們指出了一條指導性的線索,使我們能在這種看來迷離混沌的狀態中發現規律性。這條線索就是階級斗爭的理論。”[12]“堅持敢于斗爭”就是“階級斗爭”概念的時代表述,是對社會發展“直接動力”內涵的理論總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前進道路上,我們仍然會面臨各種各樣的風險挑戰,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荊棘坎坷。我們要弘揚偉大抗戰精神,以壓倒一切困難而不為困難所壓倒的決心和勇氣,敢于斗爭,善于創造,鍥而不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直至取得最后的勝利。”[10]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比起過去政權的斗爭更為艱巨復雜,是更加深刻而又廣泛的社會主義革命,因而,更加需要黨“堅持敢于斗爭”,確保黨始終成為人民的主心骨和事業的領導核心。
其九,“堅持統一戰線”。中國共產黨百余年的奮斗歷史證明,團結是黨領導革命事業取得勝利的最重要的基礎。我們黨的重大歷史責任就是更好地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同心同德、齊心協力、不屈不撓地為實現“強國”與“復興”目標而奮斗。現在,全黨全國人民正在為全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因此,黨必須“堅持統一戰線”、必須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各民族大團結、全國人民大團結、全體中華兒女大團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13],只有這樣,才能完成黨所擔負的偉大歷史任務。
其十,“堅持自我革命”。共產主義是崇高偉大的事業,也是極其艱巨的事業。要求全黨同黨中央在思想上高度認同、在政治上堅決維護、在組織上自覺服從、在行動上緊緊跟隨,必須忠誠于黨和人民的偉大事業。《中國共產黨章程》明示我們,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執政黨的建設是關系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前途的根本問題。黨的身份、地位和作用決定了黨的活動對于我國社會發展的前途關系極大。中國共產黨執政以后,黨的主要活動有兩部分:一部分,是要正確確定我國發展的戰略任務和目標,制定一條正確的政治路線,并團結和領導人民群眾為實現這條路線而奮斗;另一部分,是加強黨的自身建設,把黨建設成為一個堅強有力的戰斗整體,以保證黨的政治任務順利實現。“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在黨。”[3]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的那樣,任務的關鍵,就在于我們的黨,在于我們把黨建設好。百余年建黨經驗,一靠“民主監督”,二靠“自我革命”。全面從嚴治黨是新時代黨的自我革命的偉大實踐,是黨永葆生機活力、走好新的趕考之路的必由之路。“堅持自我革命”,“就一定能夠確保黨不變質、不變色、不變味,確保黨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成為堅強領導核心”[13]。
社會主義事業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事業。一百多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卓越領導下,中國人民與中華民族徹底擺脫了幾千年剝削制度的束縛,戰勝了一次又一次的殖民與侵略,終于走上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康莊大道。社會主義事業是在實踐中不斷前進的,黨的建設也是在實踐中不斷發展,且道遠任重。黨中央認為,“十條”歷史經驗“是經過長期實踐積累的寶貴經驗,是黨和人民共同創造的精神財富,必須倍加珍惜、長期堅持,并在新時代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2]。百余年歷程成就百年大黨,偉大事業鑄就偉大夢想。中國共產黨在百年輝煌的歷程中,向世界文明昭示著黨的光明前景、向人類發展閃耀著真理之光,這前景與光明就是:黨始終掌握“歷史主動”,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三、黨不斷增強“歷史主動”的實踐要求
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在向第二個百年目標奮進的新征程上,在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全黨需要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指導,進一步深刻把握黨不斷增強“歷史主動”的實踐要求,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
(一)站穩無產階級立場,增強人民黨性
站穩無產階級立場,增強人民黨性——這是中國共產黨抵制資產階級和其它落后、腐朽階級思想的侵蝕、克服自身種種局限性的思想路徑,也是增強“歷史主動”的首要內容。在階級社會中,階級局限性影響著人們正確認識客觀世界,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的認識尤其如此。反動階級的根本利益同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相違背,當社會實踐的發展違背他們的階級利益時,他們的認識就會陷入種種謬誤,不可能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無產階級的根本利益同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相一致、同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相一致,在理論上不存在反動階級那樣的局限性;但事實上,由于受本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種因素發展程度的制約,在認識上,無產階級也難免發生這樣或那樣的錯誤。因此,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深刻指出,我們黨面臨的“四種考驗”將長期存在、“四種危險”將長期存在。全黨必須牢記: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黨的自我革命永遠在路上,必須深入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以黨的自我革命引領社會革命。[3]“自我革命”的首要政治目的就是“站穩無產階級立場,增強人民黨性”。因此,只有在此政治目的實現的基礎上,黨才能進一步增進歷史責任感、才能不斷增強“歷史主動”。
(二)提高主體認識能力,凸顯思想方法
共產黨人認識能力的高低和是否具有科學的思想方法,對于能否正確認識客觀世界至關重要,也是共產黨人是增強“歷史主動”的重要內容。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無產階級及其政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是幫助我們提高認識能力和確立科學思想與方法的指導原則。我們黨在歷史上所經歷的諸多挫折和失誤,究其根源,都與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思想傾向直接相關,都可以從認識能力的缺陷上找到一定原因。因此,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特別是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蘊含的立場觀點方法、克服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影響、努力提高自身的認識能力,是改造“主觀世界”的又一重要內容。一個無產階級政黨理論水平的高低,是一個政黨政治上是否成熟的重要標志之一,它決定著這個政黨所領導的實踐活動的成效。歷史和現實的經驗都在證明:沒有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我們的事業就會寸步難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社會革命,在這個偉大的實踐中,理論的指導作用、特別是馬克思主義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作用將顯得至關重要。因此,“擁有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指導是我們黨堅定信仰信念、把握歷史主動的根本所在”[3]。
(三)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增強認識能力
提高科學文化水平是增強認識能力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也是我們黨增強“歷史主動”的重要環節。由于改造客觀世界的內容愈來愈深入、復雜,要求人們有與之相適應的活動方式和思維方式。這種情況在歷史轉折時期表現得就比較明顯。當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時,毛澤東就指出:“嚴重的經濟建設任務擺在我們面前。我們熟習的東西有些快要閑起來了,我們不熟習的東西正在強迫我們去做”[14]。在新時代,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偉大事業邁上新征程,迫切地要求提高全體人民的科學文化水平;特別是黨和國家的干部,要不斷進行知識更新,防止知識老化。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建設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高素質干部隊伍”,并強調:“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有一支政治過硬、適應新時代要求、具備領導現代化建設能力的干部隊伍。”[3]新時代,黨對干部素質的明確要求,有力地推動著我們更好地掌握“歷史主動”,更有能力完成歷史賦予我們的偉大使命。
(四)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增強精神動能
掌握“歷史主動”,包括改造主體的思想情操、道德和勞動態度等方面的內容。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質貧困不是社會主義,精神貧乏也不是社會主義。”[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僅要有高度的物質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物質文明建設的正確方向。新時代新征程,在精神文明建設中,中國共產黨人最重要的是大力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集中體現了我們黨最鮮明的特質和特點,能夠錘煉中國共產黨人鮮明的政治品格。在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中國共產黨人更要大力弘揚偉大建黨精神,以更加奮發昂揚的精神面貌、更加奮發有為的精神動能,不斷增強“歷史主動”,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推向前進,增強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
恩格斯指出:“外部世界對人的影響表現在人的頭腦中,反映在人的頭腦中,成為感覺、思想、動機、意志,總之,成為‘理想的意圖’,并且通過這種形態變成‘理想的力量’。”[15]“歷史主動”就是“理想的意圖”,必然產生“理想的力量”,指導著中國社會發展實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歷史發展有其規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極被動的。只要把握住歷史發展規律和大勢,抓住歷史變革時機,順勢而為,奮發有為,我們就能夠更好前進。”“在一百年的奮斗中,我們黨始終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分析把握歷史大勢,正確處理中國和世界的關系,善于抓住和用好各種歷史機遇。”[2]從而,黨始終能夠掌握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的“歷史主動”,不斷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道路。縱觀百年,“歷史主動”四個字凝聚精神力量、遵循物質規律,契合基本原理、根植中國實際,其是中國共產黨“兩個結合”的理論產物、是“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的實踐創造。這一時代理論,正在科學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歷史進程。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44.
[2]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1、30、27、27、510.
[3]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共產黨員網,(2022-10-25)[2023-10-01].https://www.12371.cn/2022/10/25/ARTI166670504747446
5.shtml.
[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44.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3.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3-414.
[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64.
[8]列寧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587.
[9]鄧小平文選(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3.
[10]論中國共產黨歷史[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63、281.
[11]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66.
[12]列寧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587.
[13]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EB/OL].中國政府網,(2021-11-16)[2023-10-01].https://www.gov.cn/zhengce/2021-11/16/content_5651269.htm
[14]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80.
[1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5-286.
收稿日期:2023-10-12
作者簡介:葛傳光,中共塔城地委黨校(行政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