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伴隨著新中國的成立,電影也走過了輝煌的歷程,從紅色經典到主旋律佳作,每一幀畫面都承載著國家記憶與民族情感。走進這些光影盛宴,我們共同見證了中國革命戰爭的英勇無畏,建設初期的艱辛輝煌以及新時代中國夢的蓬勃生機。近日,由上海市文聯指導,上海電影家協會、上海圖書館主辦的“海上電影論壇”在上圖東館舉行,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陳犀禾,以中國電影為脈絡,以“新中國電影發展中的國家形象”為題,帶聽眾一起領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共享光影交織的感人瞬間。
很多人一談到世界電影,最熟悉的一定是好萊塢電影,它的動作片、科幻片,以前還有西部片,都令大家印象深刻。歐洲電影呢?它的藝術電影也有一個很長久的傳統。印度的歌舞片呢?在世界上也是很有特點的。包括近年來韓國電影比較受到關注,比如近幾年的《寄生蟲》《分手的決心》都得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回頭看看我們的電影,新中國電影最顯著的特征是什么?是對中國國家形象的塑造和展示。這些年電影界、文化界都在講“中國電影學派”“中國模式”或者“中國話語”。要是講電影中的“中國特色”或者“中國模式”,我覺得最有代表性的應該就是對國家形象的塑造,也就是從新中國成立早期至今一路發展下來的紅色電影、主旋律電影的傳統,其核心是對國家形象的塑造。
“主旋律電影”這個名詞是1987年提出的,它主要是指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影。當時,全國故事片創作會議上“突出主旋律,堅持多樣化”的創作方針被提出,可以看作是政府當時對電影創作的頂層設計。這是“主旋律”首次見諸文字。
同年,在中共中央書記處批準下,電影局成立了“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視創作領導小組”。在接下來的幾年中,在政府資金的支持下陸續誕生了《巍巍昆侖》《開國大典》《大決戰》等一系列在當時有影響力的影片。
我對主旋律電影的定義是,從新時期以來由政府力量直接或者間接推動的,代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中國電影。和其他國家電影模式、制作模式、生產模式和故事類型、影像類型相比,它具有強烈的中國特色。它強調政府和國家主導,在理論和美學上強調要為黨的國家主流意識形態服務。
1949年前后的中國電影既一脈相承,也有其變化。上海是中國早期電影和進步電影傳統的發祥地,1949年以前,上海電影建立了一種關注底層民生、抨擊社會不公、強調人道價值和描寫現代城市社會生活的成熟的現實主義傳統,電影的主人公通常是城市平民、普通知識分子或勞苦大眾,他們掙扎在戰爭或日常生活的磨難中,但仍閃耀出人性的光輝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一江春水向東流》《八千里路云和月》《烏鴉與麻雀》《萬家燈火》等等。這些電影為中國電影在世界上贏得了重要的地位,這些電影后來在國際上進行巡回展映的時候,有歐洲的專家就提出來,他們常常把這些電影和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進行類比,因為中國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就已經有了很成熟的現實主義電影的傳統。
這個傳統在1949年之后有了變化。新中國建立了國營的電影工業系統,以前的電影機構多數是民營的,后來大都收歸國有。在藝術創作方面也開啟了嶄新的傳統,主要的美學特征是影片的主人公通常是革命戰士(這里的戰士更多是廣義的),他們可以是革命軍隊的士兵,也可以是為革命事業而奮斗的普通人,如工人、農民、干部、知識分子。影片的主要內容是主人公為國家、民族、社會正義和進步以及無產階級革命事業而奮斗并取得勝利的故事,展現了人們戰斗在工業戰線、農業戰線、軍事戰線等各條戰線上的正面形象。
這一時期中國電影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描寫1949年以前的電影,大多數都是革命戰爭題材,描寫中國共產黨領導農民,當然也包括工人階級如何打江山。另一類是描寫1949年以后領導我們國家的無產階級、工人農民或者是其他參與革命的社會群眾,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
這些電影的總主題是揭露舊社會、舊政權的腐敗、不公、黑暗、罪惡,以及新的國家政權的正當性、崇高性、進步性和合法性,新的電影和新的主題是圍繞國家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展開的,塑造新的人物形象最終是為了塑造國家形象。
革命戰爭題材可以分成幾類:革命歷史正劇,描寫的是主力部隊的大規模戰役;民兵和游擊隊片,描寫配合主力部隊的人民戰爭;英雄傳記片,描寫隱秘戰線的戰斗,以及多層次的英雄人物塑造;革命建設片,有工業題材、農業題材、城市題材,也包括婦女與少數民族題材電影。
大家比較熟悉的如《鋼鐵戰士》《趙一曼》《呂梁英雄》《新兒女英雄傳》《南征北戰》《董存瑞》《劉胡蘭》等都可以納入革命戰爭片的范疇。《白毛女》《紅色娘子軍》《小兵張嘎》《雞毛信》《渡江偵察記》《鐵道游擊隊》《平原游擊隊》等則是描寫人民戰爭的。《永不消逝的電波》《51號兵站》《冰山上的來客》都是展現地下斗爭的。民主革命時期的戰爭影片有《林則徐》《甲午風云》等。從《老兵新傳》《沙漠里的戰斗》開始就是描寫新中國建設的影片。如《紅旗歌》《我們村里的年輕人》《北國江南》都是描寫新社會農村題材、工業題材。《暴風驟雨》是寫土改的,《今天我休息》是寫人民警察的,《大李小李和老李》是一部喜劇片。《李雙雙》《萬紫千紅總是春》《護士日記》都是描寫社會主義建設的。《女籃五號》描寫新舊社會變化下的體育工作者。還有少數民族、婦女題材的,比如說《五朵金花》《劉三姐》《阿詩瑪》《農奴》等。
特殊年代以后,“傷痕電影”“傷痕文學”這樣反思“文革”的題材一時很流行,其間出現了一些很著名的電影。當時由于市場的發展,要求各個電影制片廠除了拍主旋律電影、紅色電影之外,也能夠拍一些市場上商業表現良好的電影,因為當時香港的電影也進入內地市場了。商業片、娛樂片也多起來了,進入了中國電影很繁榮的一個時期,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導演都涌現了,影片的類型和風格也很多樣化。當年影片《神秘的大佛》很賣座,即使當年電影票價才0.25元一張,居然也賣出了上億票房,換算下來觀影人次超過4億。當年受歡迎的影片,還包括《咱們的牛百歲》這樣的農村題材影片,當時是很賣座的。這些影片一方面豐富了整個電影創作局面,另一方面也對紅色電影和主旋律電影有很多沖擊,如果創作者還用老的方式來講革命、建設的故事,可能觀眾就不買賬了。這個問題其實至今仍然存在,就是如何把主旋律故事,把紅色故事、革命故事講好,在今天仍然是電影創作者面臨的挑戰。
1980年代后半期,《巍巍昆侖》《開國大典》等一批具有史詩性的影片接連出現。由于電視的發展、好萊塢電影的引進、卡拉OK的興起……1990年代人們的娛樂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例如1979年全國電影觀眾人次達到了292億人次,當時中國總人口接近10億,按照大數300億來算,一個人一年要看30部電影,可見當時電影在娛樂生活中所占的比重,是今天的我們難以想象的。
尤其是電視的普及,很多火爆的電視連續劇,比如《孽債》等都是那個時候出來的,當時老百姓在家里看電視劇就是一個很主流的休閑娛樂活動,同時也接受教育,對電影帶來很大沖擊。
到了2002年,張藝謀的《英雄》問世,當時年度全國電影票房才10億,電影票價是五六十元,可見整個電影市場狀況是非常慘淡。2009年中國電影出現了“主流大片”的概念,它是在“主旋律電影”的概念上發展而來的,意即把主旋律電影的規模拍得更宏大些,比如為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時的獻禮大片《建國大業》,邀請了一眾當紅明星參演,從而在主旋律電影的拍攝中吸取了一些商業電影的拍攝和營銷手段。后來的《戰狼》《湄公河行動》等,甚至將故事情節拓展到了國境之外。
這一時期的主旋律電影有《百色起義》《開國大典》等,革命戰爭題材、歷史題材仍然是主流。還出現了領袖題材電影,比如《孫中山》《毛澤東的故事》等,領袖題材在“十七年”時期是沒有的,在改革開放以后出現,這是中國電影發生的一個重大變化。而英模人物題材在“十七年”時期就有,例如《孔繁森》《焦裕祿》等。
新時期以來的主旋律電影發展到今天,發展了“十七年”時期新中國電影的相關歷史經驗,創作了許多新作品,呈現出許多新特征。它們可分為四類題材:革命戰爭題材、革命領袖題材、英模人物題材和海峽兩岸題材。前三類題材可以看作是前面所提到的1980年代提出的主旋律所強調的“革命歷史題材”的進一步細分,并把歷史延伸到當代的敘事。第四類海峽兩岸題材,則回應了國家統一發展的當代愿景,所以也納入了關于國家形象的研究。兩岸的統一、國家的統一,其實是在新時期提出來的或者是共和國面臨的一個新的問題,在這方面也拍了很多電影。
革命戰爭是立國之本,我們的政權是靠革命戰爭建立起來的,所以革命戰爭題材永遠不會消失。例如今年國慶節期間又上映了《志愿軍》等,這是主旋律電影中最基本的。
政治領袖是一個國家、政黨的集中代表,往往與國家社會心理與時代特征呈現密切關聯。電影中的領袖形象塑造所引起的社會政治效應是表達意識形態、塑造國家形象的重要手段。
除了領袖人物之外,共和國也應該有“脊梁”,基層干部或者是基層民眾、知識分子等,他們可以拍成英模題材。英模人物題材,我把《中國合伙人》也列進去,它講了一個民營企業在國外上市的故事,也豐富了影視人物形象。
對于我們整個國家的統一大業來說,海峽兩岸題材在國家形象的建構方面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所以兩岸題材從《云水謠》開始,一直是主旋律中的一個重要脈絡。1980年代最著名的《廬山戀》,寫的是一個國民黨將領的女兒從海外回來,和大陸的青年戀愛的故事,當年這部電影很轟動。聽說廬山電影院現在還在放這部電影,成為廬山旅游打卡的一個重要景點。其他的還有《親緣》《海望》等,都涉及國家統一愿景的電影題材。
這些題材的電影雖然隨著社會語境與政治政策的變遷會發生一定的變化,但它們共同構筑了國家形象不同的方面。革命戰爭題材在黨和國家政權的來源和合法性上作出了闡釋;革命領袖題材電影塑造了領袖形象,提供了國家形象的靈魂和核心;英模題材電影則為民眾樹立了學習和效仿的榜樣;國家統一題材是對國家完美主權形象的表達。主旋律電影巧妙吸收了商業類型片的元素,使其作為傳達國家意識形態、構建國家形象的有效載體。
總而言之,主旋律電影回答了幾個問題:國家的性質、國家的核心、國家的脊梁和國家的統一愿景。
今天,這種國家理論的思路在習近平總書記的“中國夢”和“講好中國故事”的論述中得到了進一步的繼承和發展。在這些論述中,國家的主題躍然而出,并且還增加了一種全球化的視野。所以在2000年以后,《戰狼》《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這樣的電影,中國的英雄人物不斷在中國大地上活躍,而且在銀幕上都是走向世界的。
(本文即“海上電影論壇”內容摘要,由陳雷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