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年網絡上有個熱詞叫“后浪”,是中年一代對青年一代的肯定與鼓勵,長江后浪推前浪,社會的發展的確要寄托在新一代“后浪”身上。
然而,“后浪”們一旦開始走向社會、承擔社會責任,會發現他們首先要直面的現實就是老齡化社會已然來到中國,他們面對的最大社會難題是大批的“前浪”被推到了沙灘上,累積在此,需要被關愛、被照顧。然而,坦率地說,小到每個家庭,大到一個城市、整個國家,我們對已經走向老年的我們的父輩并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和了解,尚未做好照顧他們的準備。
在這樣的歷史檔口,上海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推出的系列紀錄片《前浪》,就顯得格外及時。《不老愛神》關注的是單身老人對愛情和伴侶的渴望與追求;《愛人》講述的是一位老人陪伴和照顧患阿爾茲海默癥愛人的艱難;《明天會更好》以一位學習駕車的96歲老人為主角,呈現一對恩愛老人的希望與失望。其他還有一對母子通過寫作,重建代際溝通的《母親寫作計劃》;通過五位老人洗澡的經歷,講述著老年人生的疼痛和對生命尊嚴維護的《洗澡》;也有記錄老人網購成癮的《順水行舟》等。
這些紀錄片讓忙碌于學習與工作的我們——后浪或者中浪,第一次集中了解了老年人的孤獨、艱難、渴望與夢想。更難能可貴的是,紀錄片在處理這些議題時,不獵奇、不煽情,而是通過長時間的記錄觀察,形成了冷靜客觀的態度。
《前浪》不是一味地描摹老年的困境,也沒有美化老年生活,每一集都在用真實的影像去破除社會對老年人的刻板印象,不給年老加上悲情的濾鏡,讓人感受生命的厚度與寬度,看到生命的態度和張力。
正是因為真實的力量,《前浪》播出后,不僅吸引了老年人的強烈關注,而且收獲了大量年輕人的評論轉發。在小紅書、抖音、微信視頻號、微博等各個輿論場,年輕人紛紛留言、錄制視頻表達觀感,形成了“前浪”現象的討論。
在這部紀錄片登陸電視臺之前,總導演范士廣在電影院舉行首映禮,我有幸接到了邀請,遺憾的是因為其他工作未能到場。最近通過電視平臺觀賞,看到開篇那宏闊的大海涌浪、海邊彈鋼琴的銀發老人和傾聽海螺的兒童組成的富有電影質感的畫面,我才明白為什么導演敢于把首映放到電影院的大銀幕上。
看完這部系列紀錄片,我想到了十幾年前發生在我課堂上的一幕:一個學生詢問我可否放映一段他回家拍攝的家中老人去世前后一周的記錄影像,放映中,學生解釋他有些聲音采錄得不好,有些病床上的光也太暗。我說,這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記錄了。這位同學就是《前浪》的總導演范士廣。那年的寒假過后,他和同學帶回了拍攝家鄉養老院的紀錄長片《當一個人老了》。2011年他們到電視臺不久,就交出了多季紀錄片《人間世》,感動了無數觀眾。如今范士廣和他的同事又交出了《前浪》。我發現,他的主題一直沒變,一直在關心社會的弱勢人群,一直讓冷靜的攝影機發出溫情的目光。而這,正是中國紀錄片最可寶貴的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