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忠成,李國寧主編
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出版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要加快數字化發展,建設數字中國。水利部《關于大力推進智慧水利建設的指導意見》也提出,要按照“需求牽引、應用至上、數字賦能、提升能力” 要求,加快推進水利水電工程技術優化改造。隨著數字化時代來臨,水利水電行業積極響應政策號召、順應時代浪潮,將新技術引入工程實踐,提高水利水電工程施工標準化、信息化水平,提高水利水電工程建設質量。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出版的《水利水電工程BIM 數字化應用》一書介紹了數字化時代新技術在水利水電工程規劃設計施工中的實踐經驗,總結了數字化時代將新技術融入水利水電工程施工的方法,為水利水電工程施工技術優化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實踐參考。
《水利水電工程BIM 數字化應用》由技術篇、管理篇和案例篇三個部分組成。技術篇介紹了以BIM(Building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技術為代表的水利水電工程施工技術在多個水利水電工程項目中的應用實例;管理篇講述了水利水電工程中利用BIM 技術的項目實施方案及BIM 私有云搭建前后的投資對比等;案例篇詳細總結了數字化時代BIM 技術在引烏入通工程、琥珀溝水庫工程等項目中的應用。
BIM 技術被廣泛應用于水利水電工程建設過程中,包括施工前期規劃設計和成本控制、施工后期的維護修復等,使水利水電工程施工技術得到優化。水利水電工程施工中,BIM 以數字模擬、相互聯系性與可視性為特點,在工程施工前期進行3D 建模,并加入時間維度,方便工程施工人員制定應急預案,對工程項目進行整體把控;將水利水電工程項目每個環節緊密聯系起來,用云端共享數據的方式將工程信息分享給每個項目人員,完成多人協同工作。下文以數字化時代為背景,從工程模擬現實、工程安全構建、工程治理三個方面入手,簡要說明數字化時代水利水電工程施工技術的優化。
工程模擬現實是基于數字化時代的新技術——VR(Virtual Reality,虛擬現實技術)、AR( Augmented Reality,增強現實技術)與三維仿真技術衍生而來的工程技術。工程模擬現實采用虛擬現實和結構仿真等方式,在多種數字技術軟件的協同群組工作下,建立工程模型、模擬施工過程。與傳統二維圖紙不同,工程模擬現實先利用數字軟件建模,再利用軟件創設虛擬工程施工環境,隨后定義數學運動關系,根據運動關系設定運動順序,接著模擬工程施工過程、分析模擬結果、判斷是否滿足需求。若不滿足需求,則調整參數或方案,重新定義運動關系;若滿足需求,則進行綜合分析,判斷是否為最優方案,最終選定方案并執行下一步。以上過程完成后,可以對施工方案進行實時交互模擬,方便工程項目人員掌握施工過程中各個階段的實況,完善與改進施工方案,提高施工效率。水利水電工程耗資較大,工程模擬現實先試后建的特點有助于降低施工過程中的返工率,有效解決傳統平面圖紙審校時間長、效率低、不易發現缺陷的問題,避免出現資源浪費和成本過高的情況。
傳統安全管理方式方法與水利水電工程施工脫節,無法及時發現存在的安全隱患。數字化時代,水利水電工程安全構建技術得到優化,相比傳統安全管理優勢更加明顯,具體體現在數字軟件可以計算水利水電工程施工過程中的安全表現參數,規避諸多安全風險。以《水利水電工程BIM 數字化應用》中提到的基于BIM 技術的灌區典型建筑物項目為例,灌區項目施工一般會使用塔式起重機,其起升高度和質量較大,導致回轉和行走的慣性較大,是施工過程中較為危險的機械,每年全國各地因塔機發生事故的新聞很多。數字化時代,工程安全構建技術經過全方位優化,只要在程序內輸入相應代碼,就能提前確定塔機回轉半徑,確定塔機與周圍高壓電線和高層建筑物等設施的安全距離,4D 模擬識別墜落風險,監測施工實時動態,輔助工程項目人員定期模擬安全規劃建設活動,能在節省工程建設成本的同時,為工程項目人員的生命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與傳統的工程治理不同,數字化時代水利水電工程施工可靈活運用數字化技術和專業軟件平臺,集成分析施工各環節信息,提高溝通效率,開展高效工程治理。在實際使用中,先制訂項目計劃,確定工程進度、成本、所需資源等;隨后通過三維可視化技術布局場地、規劃施工線路;最后進行管線綜合、碰撞檢測等工作,并對施工質量進行檢查和驗收。同時,實現水利水電工程治理技術優化,可將模型直接運用于施工設計階段,減少重復建模工作,精準施工計劃和預算成本,優化協調,減少實際施工時的錯誤。
在數字化時代,各項新興技術不斷發展,“互聯網+” 全面來臨,水利水電工程施工只有持續跟進信息技術發展步伐,推進“BIM+”建設,才不會落后于社會前進的腳步,為水利水電事業高質量發展添磚加瓦。
作者簡介:梅雄(1985—),男,湖北松滋人,河南省地礦建設工程(集團)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水利水電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