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寶強,吳春陽,王云濤著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
黃河文化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挖掘黃河文化的精神內涵并助力其思政教育價值的實現有助于培育當代青年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并增強民族凝聚力,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供動力。《黃河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書以黃河文化的思政教育價值為切入點,以習近平總書記有關思政教育的重要講話為指導,深入分析了黃河文化與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的可行性,對新時代進一步挖掘黃河文化的精神內涵和助力思政教育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該書包含八個章節:第一章概述黃河文化的形成基礎、基本形態、主要特點與發展現狀;第二、三章分別闡述了黃河文化的時代價值與思政教育價值;第四章通過梳理黃河文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傳統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分析了黃河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理論基礎;第五、六、七章分別深入闡述了二者融合的內在邏輯、現實動因與模式建構;第八章總結了黃河文化與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徑,提出了守牢高校主陣地、發揮教師主導力、激發學生內生力等具體舉措。
黃河已經演變為一種文化符號,以華夏文明最具代表性的主體文化向世人傳遞著其背后的深層精神力量,激勵著中華兒女繼續奮勇拼搏,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了精神支撐,其精神內涵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以中國古代的農業生產技術、瓷器制作技術及四大發明等為代表的物質文化,無論是仰韶文化遺址遺存,還是民間剪紙、羊皮筏子等,都彰顯了黃河流域先民過人的智慧及其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這些都是黃河流域珍貴的物質及精神財富。
二是以當時先進的農耕經濟為基礎構建的一系列政治制度、宗法體系及治理體制為代表的制度文化。早期的制度文化源于水患治理,為了抗擊自然災害,黃河治理工程在歷史時期就是維持社會穩定、鞏固政治統治的重點工程,長此以往,逐漸形成了黃河沿岸頗具地方特色的管理機制,國家強大的治理能力由此逐漸顯現。隨著社會的發展,黃河流域的制度文化逐漸成熟。
三是以斗爭精神、創新精神、包容精神、奉獻精神等為代表的精神文化。黃河文化的精神實質并非一成不變,而是隨社會的發展在不斷演進更新。在這一過程中,黃河文化不斷吸收其他地域的優秀文化,取其精華,將其融入自身的文化體系,以極大的包容度與開放度推動中華文明的繁榮發展,并以此引領中華兒女為實現中國夢而頑強拼搏、奮斗不息。
黃河文化傳承發展有助于強化我國民眾的文化認同,堅定民眾的文化自信,其價值引領力既是中華兒女艱苦奮斗的強大精神支持,也在一定程度上賦予了黃河文化新時代的生命力,使其精神內涵不斷外延,并產生了跨國界、跨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助力中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黃河文化的精神內涵與高校思政教育內容存在共通之處,思政教育是黃河文化的傳承載體,將黃河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既有助于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助力文化自信自強意識的樹立,又能夠充實高校思政教育的內容,擴寬高校的育人渠道,助力高校立德樹人教育目標的實現。總的來說,黃河文化的思政教育價值具體可以總結為以下幾個層面。
第一,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堅定國民的文化自信。黃河流域作為中華文明的發源地,為我國造就了豐富的物質文化遺產與人文精神遺產,其中蘊含著艱苦斗爭、自強不息、奮勇拼搏的精神品格,彰顯著中華兒女的精神追求、價值理念與道德準則,是滋養新時代文化持續繁榮發展的重要“棲息地”,將其作為思政教育的素材開展思政教育能夠引導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文化觀念,助力其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新時代人才。
第二,充實思政教育內容,提升思政教學實效。目前高校思政教育圍繞教材開展教學,理論化的知識體系使學生難以提起對思政知識的學習興趣,長此以往不利于培育學生的綜合素質。教師如果能夠以教材為核心,以黃河文化為例延伸教學內容,通過向學生講述黃河文化的歷史背景、發展脈絡、人物故事等內容的方式使學生對黃河沿岸地區的民風民俗、自然風光、社會文化等產生興趣,有助于學生自覺關注黃河文化,提高其學習思政知識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激發學生對黃河文化的情感認同,有助于進一步提升高校思政課程的教學實效。
第三,樹立生態安全理念,助力黃河生態文明建設。黃河安瀾、海晏河清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偉大夢想,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將黃河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可以借助思政教育平臺擴寬學界對黃河文化的研究范圍,從而為黃河流域的生態保護提供數據支持、技術支持及理論指導,這也有助于讓學生形成自覺保護黃河流域生態安全的理念,將保護黃河視作中華兒女的共同使命,助力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為中國現代化建設提供環境保障。
作者簡介: 張盼盼(1999—),女,山東沾化人,河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22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