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也是人民政協成立75周年,人民政協又迎來一個重要節點。1949年9月21日至30日,我國召開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史稱“新政協”,這次會議無論是對中共黨史、多黨合作史,還是新中國史來說,都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件,一個嶄新的中國呼之欲出。
一呼百應拉開新政協使命的序幕
早在1946年1月,中國共產黨、國民黨、各民主黨派和社會賢達共38位代表在重慶召開政治協商會議,商討和平建國的問題,史稱“舊政協”,舊政協達成了一系列有利于民主的協議,但不久后國民黨蔣介石集團便撕毀了協議,公開發起全面內戰。1948年4月30日,國共兩黨的戰爭局勢發生逆轉,中國共產黨逐步掌握戰爭主動權,并把戰場推進至國民黨統治區。在這一有利形勢下,中國共產黨及時發布了著名的“五一口號”,號召“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社會賢達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討論并實現召集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民主聯合政府”。受到中共的邀約,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代表人士紛紛北上協商建國。 1949年6月15日,新政協會議籌備會在北平(北京舊稱)中南海勤政殿開幕,大會組建了以毛澤東為主任的新政協籌備會常務委員會,并成立6個工作小組,分別負責擬定新政協會議的單位名單和代表人數,起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制度文件。經過3個多月的籌備工作,新政協會議的召開條件已經成熟。
揚帆起航新政協搭建國家政權架構
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中南海懷仁堂開幕。參加代表涵蓋黨派代表、區域代表、軍隊代表、團體代表及特別邀請人士共46個單位662人,其中,中共代表約占44%,各民主黨派代表約占30%,工農代表和無黨派人士代表約占26%,這一會議代表人數的比例安排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多黨合作政黨制度的特色和優越性。9月30日,大會順利閉幕并通過一系列重大決議,主要包括:一是通過了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體、政權機關、軍事制度、經濟政策、文化教育政策、民族政策、外交政策作出具體規定,這是新民主主義國家建設的根本大法,明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一個怎樣的國家。二是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組織法》,對人民政協的性質、參加單位及代表、全體會議、全國委員會、地方委員會作出具體規定,為人民政協的組建和運轉提供制度保障。三是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對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政務院、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最高人民法院及最高人民檢察署的組建和職權作出具體規定,搭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的組織架構。四是通過了一系列決議,如新中國的國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將北平改名為北京,首都定于北京,采用公元紀年,以《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1982年12月4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決議,《義勇軍進行曲》正式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五星紅旗為國旗,每年的10月1日為國慶節,在天安門廣場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紀念碑等。五是選舉毛澤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劉少奇、宋慶齡、李濟深、張瀾、高崗為副主席,周恩來、陳毅、董必武等56人為委員。選出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會委員180人,毛澤東為全國政協主席,周恩來、李濟深、沈鈞儒、郭沫若、陳叔通為副主席。六是大會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宣言》,向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嶄新一頁展示多黨合作的廣闊前景
從中國共產黨邀請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北上協商建國,到召開政協籌備會成立政協籌備工作小組;從新政協參會單位名單和代表人數的最終確立,到新中國國名、國旗、代國歌的最終確定,都經過了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民主協商、親密合作,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民主人士意見的充分尊重。更值得一提的是,這次會議選舉出的國家領導人中,黨外人士占有較高的比例,組建了名副其實的民主聯合政府。比如,第一屆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共6人,黨外人士有3人,占總數的50%;第一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共5人,黨外人士有4人,占總數的80%;政務院副總理共4人,黨外人士有2人,占總數的50%;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共56人,黨外人士有27人,占總數的48%;政務院政務委員共15人,黨外人士有9人,占總數的60%;政務院各部委正職共34人,黨外人士有15人,占總數的44%;政務院各部委副職共75人,黨外人士有34人,占總數的45%。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的召開,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它是中國100多年來革命運動特別是30多年來新民主主義革命運動歷史積累的結果。今天,我們仍要隆重紀念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仍要學習在新政協籌備和召開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及無黨派人士坦誠相待、緊密團結、共商國是的感人故事,以及這些開創性舉動所蘊含的歷史性意義。這次會議搭建起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權組織和制度框架,明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旗、國歌、國都等國家標識,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做了全面準備;同時也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正式確立,標志著中國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在組織上的形成,中國共產黨同各民主黨派和黨外各界愛國人士的團結合作更加密切,展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的廣闊前景。這次大會后,我們國家舉行了隆重的開國大典,毛澤東主席向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從此我國歷史翻開了嶄新的一頁,中華民族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