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些年伴隨著我國新媒體發展速度的全面加快,新聞宣傳工作者對傳播手段、傳播模式的全方位創新,改善新聞主題傳播的影響力,成為了新聞工作者的重點研究課題。中央、省市及地方各級媒體紛紛加強了融媒體平臺的建設,并深入貫徹落實了融媒體建設戰略。作為主流媒體,如何在較短時間內做好主題報道的策劃,改善新聞主題報道的傳播力、影響力成為了新聞媒體的重點研究課題。在這一過程中,媒體需始終以報道為主線,堅持移動優先策略,展現出新媒體平臺具有的優勢和價值,創新新聞內容的傳播模式,進一步拓寬傳播渠道,提高新聞主題報道的影響力。在這一過程中,鏡頭語言可以發揮出重要作用[1]。
鏡頭語言概述
所謂鏡頭語言,主要指的是在視頻媒體中,依托于燈光、聲像、音樂、圖像等眾多元素的融合運用,實現對情感、思想、意境的表達,可以為受眾帶來身臨其境感,以幫助受眾理解故事、人物。
基于圖像角度來看,通過鏡頭語言,可以站在不同的拍攝角度,通過對焦距、鏡頭、色片、灰片、電子快門、光圈等方面的調整,以塑造不同的情感及氛圍。例如利用近景鏡頭,可以凸顯人物情感;利用遠景鏡頭,可以展示場景的開闊;通過快速剪輯鏡頭和移動鏡頭,可以表現出人物的緊張情緒和刺激情緒;通過穩定運動鏡頭,可以凸顯環境的平靜和溫馨。
基于音樂和聲效角度來看,依托于鏡頭語言,可以與不同的音樂及聲效配合,進而塑造不同的情感氛圍。例如,通過高亢的音樂聲效,可以凸顯緊張氛圍、沖突氛圍;通過輕柔的音樂聲效,可以凸顯安靜氛圍,讓受眾融入角色和事件,進而感受其內涵。
基于燈光角度來分析,通過鏡頭語言,可以利用不同的燈光效果,塑造不同的環境氛圍。例如,明亮燈光可以展現出陽光和希望;黯淡燈光可以展現出悲傷及恐懼;通過背景和色彩的融合搭配,可以帶來不同的意境,例如紅色代表熱烈,藍色代表冷靜。
借助鏡頭語言提高新聞主題報道的傳播影響力實踐
人物拍攝角度的選取
人物角度的選取需要從人物關系、情感入手,也就是在對拍攝對象進行選擇之前,需要了解人物的背景和信息,從中選擇信息較為豐富或者是關聯度多元化的人物,將其作為拍攝核心對象。
例如,在對“23·7”特大暴雨的采訪中。2023年7月31日,北京市遭遇了140年一遇的特大汛情,房山區作為重災區之一,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受到了嚴峻挑戰。雨情就是警報,災情就是命令。7月29日-8月3日期間,攝像記者連續參與了房山區防汛視頻調度會、琉璃河鎮受困人員轉移安置等宣傳報道,乘坐沖鋒舟深入受災中心,拍攝記錄黨政領導干部、消防官兵、志愿者等珍貴的救援瞬間。在8月3日凌晨1:30結束報道后,攝像記者接到了前往十渡鎮汛情重災區采訪報道任務,義無反顧奔赴防汛搶險救災一線,用最樸素的文字、聲音和影像,盡可能立體化地反映救災搶險一線那一幕幕真實而感人的場景。在受災最嚴重的十渡鎮十渡村采訪時,很多基層干部根本來不及接受采訪,攝像記者只能跟隨他們一起,記錄他們救災當時最真實的場景。攝像記者看到,他是村干部跋山涉水,過斷橋翻峻嶺,只為將“失聯村”的受災信息傳遞出去;他是鎮干部,徹夜奮戰,不畏艱險,只為保全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他是普通群眾,將自家米缸菜地僅存的食物背到防汛一線人員身邊,只為“戰士們”不用空腹作戰。4 位火車司機組成的黨員先鋒小隊,小心翼翼地的觀察著前方的鐵路,為確保安全行駛全身心地的投入到本職工作中。房山區應急搶險救災隊員們拿出黨旗,在紅色的鐮刀錘子旗幟下宣誓要完成好進山任務,救出更多的受困群眾。隨著火車一路疾行,穿越了大量隧道,在經過近2 個多小時的顛簸后,記者順利抵達十渡火車站。8 月4 日13:00,火車站內外已經聚集了大量受災民眾,經了解他們將乘坐“搶57001號”臨時客運列車轉運到安全地帶,這是暴雨被困一周后,首個臨時客運專列,“搶 57001 號”臨時客運列車承載了大家的希望。列車上的攝像人員用攝像機捕捉到了寶貴的瞬間:4名列車駕駛員作為一支黨員先鋒隊,仔細地注視著前面的鐵軌,將自己的全部精力都集中在了工作上,保證行車的安全性。攝像師架著相機,圍繞著“搶57001號”,對十渡鎮的領導,對十渡鎮防汛救災臨時指揮部統籌調度的區領導、十渡鎮主要領導、救援隊伍以及外鄉省親的老鄉進行了拍攝。雖然被困在這里已經很多天,但依然精力充沛,對即將到來的新生活充滿了期待,當火車駛進車站時,他們或哭或笑,或百感交集,攝像人員及時定格了這一瞬間,成為了珍貴的歷史資料。
再比如,武漢的 ICU,因為媒體的采訪時間比較短,因此央視記者在采訪時,選取了孫丹平的治療經驗,記錄了她患病時的心理狀況狀、兩次高強度手術后的狀態,最后是她的康復。圖片為孫丹平治療時的現場抓拍,記錄了病人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從住院到出院的過程,突出了人物的情緒。
事件拍攝角度的選取
事件拍攝角度的選取需注意可以顯現出主要信息。例如在“23·7”特大暴風雨發生后,房山區融媒體中心作為區內主流媒體,是房山區委區政府聯系群眾的重要宣傳輿論陣地,講好房山故事,傳播房山好聲音,記錄制作出精良的廣播電視融媒體節目是房山記者的首要任務。攝像人員了解十渡基本情況后,由于當時衛星電話信號原因難以與房山區融媒體中心聯系,攝像以多年從業的專業性和敏銳性,理順脈絡脈落,確定拍攝方向。決定做好4個方面的工作:做好《房山新聞》鐵路“生命通道”這一選題;挖掘尋找十渡鎮防汛救災典型人物事跡;記錄好十渡居民生產生活自救,守望相助情況;配合十渡鎮政府真實記錄下十渡損毀情況,認真做好臺賬。因為此時的十渡鎮宣傳科的攝像機等設備已經全部被洪水損毀,工作人員手機也沒電,充電寶有限,領導還要打衛星電話向外求援。只有記者手中還有設備,攝像記者成為記錄下這歷史時刻的重要一環。8 月 4 日 16 點,“搶 57001 號臨時客運列車”滿載著1050名群眾,駛離大山,開往燕山火車站。在記者的鏡頭下,受困群眾有序上車,揮手向前線的工作人員的致意。有的村民接受了記者的采訪,他們對政府的“生命通道列車”都贊不絕口,十分感恩。身處重災區的攝像人員,通過拍攝貫通京原鐵路十渡站至燕山站的生命線、當地防汛搶險抗災的感人事跡、道路、橋梁等基礎設施損毀情況,記錄了洪災過后留下的滿目瘡痍,留下的是一片廢墟和泥濘的土地,也記下了黨員干部們齊心協力、共克時艱的一幕幕,展現了房山區的抗洪精神,為《京原鐵路十渡站至燕山站——房山區十渡鎮防汛搶險救災生命線》《一筐蔬菜一份真情》等新聞的報道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新聞一經報道,受到房山區有關部門的高度評價,也為房山區委、區政府進一步開展十渡鎮災區的建設工作,積累了詳細的資料。
另外,在拍攝過程中,身為攝像師,還可以用捕捉人物對話的方法,用細節來突出人物之間的聯系,建立起關系空間,比如病人和家屬之間的視頻通話,比如孫丹平和家庭成員之間的視頻通話。這種鏡頭語言,可以在限定的時空中,將各種關系都表現得淋漓盡致,還能給后面的素材整合和創作提供更多的可能,不僅能夠保留現場聲音,還能夠確保消息的質量。其次是拍攝事件,在新聞報道中,過程性記錄至關重要,既需要抓住人物動作,還需要抓住情感爆發點。例如,人物在某一時刻的精神狀態和眼神,只有做到拍攝過程的細致入微,才可以讓情感得以外化。例如,在重癥病房中,醫生握住患者的手、患者依靠在護士人員身上、治療時醫護人員不經意地保護動作等,都可以成為新聞報道提高傳播影響力的精彩畫面[3]。最后,拍攝細節,在武漢重癥病房ICU系列新聞報道中,總臺記者通過鏡頭語言,抓住現場細節,展現出了醫務工作人員的辛苦。例如眼鏡上的水珠、找不到的血管、醫護人員直不起來的腰。通過這些細節,可以讓受眾了解到醫護人員抗擊疫情、救治人民的辛苦和不易。只有通過抓住這些細節,才可以讓受眾感受到醫者仁心,傳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借助鏡頭語言提高新聞主題報道的傳播影響力思考
靈活運用鏡頭語言
目前在新聞報道過程中,比較常用到的鏡頭語言包括推、拉、搖、移、跟、甩、升降。推主要指的是沿著被拍攝主體所在方向,讓攝像機向前推進,或是通過對鏡頭焦距的變動處理,讓畫面框架可以從遠到近,實現與拍攝主體距離的不斷縮短。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改變觀眾的視覺空間,引導受眾視線;拉主要指的是在拍攝過程中,攝像機逐漸遠離被拍攝主體,或是通過對鏡頭焦距的變動處理,讓框架可以從近到遠。拉與推鏡頭完全相反,但是其創作規律和一般性要求基本相似,差距在于,在推鏡頭的過程中需要以落幅為核心,而在拉動鏡頭時需要以起幅作為核心;搖主要指的是攝像機機位維持不動,利用三腳架活動底盤,對攝像機的光學鏡頭軸線進行對應的調整。在搖鏡頭使用過程中,需要始終保障其目的性,拍攝速度適當合理,讓觀眾視覺產生微妙性變化,并保障和整體畫面的和諧性;移主要指的是把攝像機架在活動物體上,伴隨著物體的運動而不斷運動。這種拍攝手法會讓觀眾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尤其是對于現場報道來說,這種鏡頭語言的運用可以為觀眾帶來現場感;跟指跟拍指的是跟推,包括跟搖、跟推、跟拉、跟升、跟降等多種攝像手段手,跟拍的技巧較為豐富,可 讓觀者視線總是緊緊地鎖定在被攝人體和物體上;甩是指甩鏡頭,是從一個被攝體甩向另一個被攝體,表達劇烈的轉變,用作場景轉換;升降是指拍攝時的鏡頭上升和下降。
使用無技巧的真實記錄法
在進行新聞報道時,無技巧主要指的是通過簡單的拍攝手法,對新聞場景進行客觀記錄,是還原新聞事件真實性的重要拍攝手段。一般使用到的是長鏡頭和抓拍的方式。在抓拍時,記者需要對新聞現場有價值的畫面進行及時捕捉,要求抓拍畫面有較強的感染力和震撼力。新聞攝像主要是用于對新聞事件的真實記錄,必須要保證其內容的真實性。因此,作為新聞工作者,需要牢記個人職責,捍衛媒體形象。因此,在進行新聞攝像時,不能利用概括、綜合、虛構故事情節的拍攝方法。而是需要在掌握現場信息的情況下,基于當事人口述和現場證據的搜查,拍攝真人真事,從中選擇比較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事件形象、瞬間形象,展現出現實生活中的人情百態和事件發展態勢。并依托于對拍攝手法、構圖的合理調整,轉變為藝術形象,呈現于新聞平面。這就代表著在拍攝時,攝像記者需要始終保持機敏性和能動性,始終秉承事實性的基本原則對事物進行抓拍,凸顯主題,避免擺拍。并在發現拍攝內容存在爭議時,及時站出來澄清,端正工作態度,優化個人綜合素質,從根源上捍衛新聞攝像的真實性。
真與美的統一
在新聞傳播中,鏡頭語言是主要載體,也是新聞攝影的靈魂所在,更是進一步提升新聞主題報道傳播影響力的核心手段。鏡頭語言作為一種較為特殊的語言表達形式,主要是以畫面為手段,通過獨具特色的藝術感染力和表現力來傳遞新聞主題和思想情感。近些年中央及地方各級媒體十分關注新聞鏡頭語言表達的創新運用,通過新聞鏡頭語言的合理運用,除了可以提高新聞主題的傳播力、影響力、公信力,還可以增強廣大人民群眾對媒體工作的認可和理解,營造出更為良好的輿論氛圍。在新聞報道過程中,“真”是重點,其主要指的是新聞報道的真實性;“美”是藝術魅力,需要通過鏡頭語言來進行表達。在拍攝時,要求畫面內容真實,始終堅持著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基本原則,加強對群眾關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新聞報道,并做好拍攝工作。結合受眾審美需求,實現對拍攝角度、鏡頭語言的合理選擇。
綜上所述,伴隨著近些年我國媒體融合速度的日益加快,新聞主題報道面臨的挑戰也不斷增多,基于融媒體語境之下,如何提高新聞主題報道的傳播力和影響力,成為成為了亟待解決的重點問題。本文以新冠肺炎疫情發生時的新聞報道為實例,分析了其新聞作品傳播過程中的鏡頭語言特征,并提出了利用鏡頭語言提高新聞主題報道傳播影響力的建議,旨在為我國新聞傳播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借鑒。未來,作為攝像工作人員,需要發揮出各大融媒體平臺具有的作用和價值,利用移動設備,在新聞主題報道中通過對人物、事件拍攝視角、方法的合理選擇,傳播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傳統媒體的轉型和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作者單位:北京市房山區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