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階段國內鄉村生態文明建設和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仍舊存在著一些問題,突破這些困境的關鍵點就在于掌握生態文明建設和農業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之后在此基礎上應用生態文明去對農業資源開發進行指引,以綠色、可持續的生態發展理念去提升鄉村生態文明建設成效。本文將立足于實際角度,對農業經濟和生態文明建設的融合發展策略予以詳細分析和闡述。
關鍵詞:農業經濟;生態文明;建設;融合;發展
隨著社會主義時常經濟的穩步發展,當前時期農村經濟正在由之前的“追求速度”朝著“追求質量”的方向邁進。在生態學和經濟學原理的支撐下,再與目前農村經濟發展現狀相結合,將現代科學技術模式和現代管理模式融為一體,最后便構成了新型的生態農業發展模式。但需要注意的一點是,怎樣讓鄉村生態文明和農村經濟協同發展,則儼然成為了鄉村振興過程中必須要面對的問題之一。
一、鄉村生態文明建設和農業經濟發展現狀解析
(一)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情況
第一,耕地面積減少且人口外流增加。目前城鎮化發展程度日漸加深,很多農村人口逐步流向城市,此時農村范圍內的勞動力變得匱乏,若想構建優質的農業發展模式就會變得十分困難。再者,城鎮化格局的形成,致使諸多農村耕地被占用,如此就會造成農村耕地面積連年減少,且也接連衍生出了很多生態環境問題,而后生態農業也就不能發揮出其原有的價值。
第二,環保理念薄弱。經濟發展質量的提升,尚不能帶動農民群眾環保理念的強化,譬如說很多農民依舊沒有認真的進行垃圾分類,垃圾隨意丟棄的情況時有發生,更有甚者會將垃圾直接傾倒在河流、土壤中,給周邊環境造成了不良影響。再就是為了增加農業產量,很多農民使用化肥時會毫無節制,這樣就會出現水體富營養化的問題,同時亦會嚴重影響農村生物的多樣性。
(二)農業經濟發展的基本情況
第一,農業比重有所下降。近些年,國內鄉村產業結構得到了深度調整,農業比重有所下滑,農村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比重有所上升。盡管說農業發展模式被優化,同時政府的扶持力度也開始逐步增加,很多助農方案得以落實,但因為生態環境未能得到良好的改善,因此現代農業建設就會遭受桎梏,農業經濟也不會得到可持續發展。
第二,農業經濟發展弊病猶存。首先,農村屬于是開展農業生產活動的主陣地,因為物流體系和網絡化建設難以做到與時俱進,再加上很多農民未能努力學習互聯網知識和互聯網技能,如此就不能使用特色化的網絡銷售模式去提升農產品營銷額;其次,目前農業本身的應急處理機制和預防機制仍有待建立健全,農產品抵抗病蟲害和氣候以及傳染病的能力顯著不足,如若說遇到重大的公共衛生事件,那么很多農產品都極有可能滯銷。
二、農業經濟與生態文明建設之間存在的主要關系
第一,后者是前者的發展基礎。隨著大眾環保理念的日益提升,再加上近些年的整頓力度、治理力度逐步加大,目前農村生態環境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觀,與之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等得以完善,大眾環保意識和鄉村治理水平均得到了一定的提升。由上可知,只有農業生態環境得到了改善,那么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的農業資金投入比例才會減少,農業投入成本也才會因此減少,自此農業經濟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第二,前者是后者的發展保障。加強鄉村生態文明建設力度,可以全面優化農作物的生長環境,與此同時,亦可對鄉村經濟產品的提檔升級起到助推效果,并且還可以推動農業局經濟朝著綠色、穩定、可持續的方向發展。若是形成以上良好的農業經濟發展狀態,那么必然會反哺鄉村生態文明建設,讓廣大農民群眾的環保意識得到增強。需知,只有農作物茁壯成長,那么土壤環境方可得到改善,水土流失的情況也會減少,此時土地利用率才會得到大幅度提升。
三、農業經濟和生態文明建設的融合發展策略
(一)通過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去合理的開發農業資源
農業資源涵蓋了農業發展的諸多基本要素,譬如說土地和水資源以及種子、化肥等,有效的進行農業資源開發,一定要按照農業資源種類的不同,去針對性的制定具體開發策略。土地開發過程中,應認真根據耕地法律條文規定,主動響應退耕還林的號召,在不使農業用地受損的基礎上,將綠色種植理念作為指導,借助先進的農業技術去從事一系列的農業生產活動,同時還要禁止胡亂種植、破壞植被等不良情況出現。水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應對目前的灌溉技術予以完善,加大農業灌溉改革力度,加強對滴灌技術和噴灌技術的推廣,避免對水資源造成浪費,同時還要嚴格進行污水處理。農業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最為重要的就是要對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進行有效控制,在此期間,需要對噴灑模式和使用方法等予以優化,通過此種方式去減少對土地資源和水資源的污染程度[1]。
(二)樹立綠色發展理念,推動鄉村生態農業發展
農業經濟建設可謂至關重要,但是要以綠色的生態發展理念去作為指引,關鍵點在于對主流的農業生產技術予以充分應用,再就是應和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相互結合,進而振興鄉村經濟。在構建新型農業發展模式時,應將生態學原理和經濟原理作為支撐,接著就是要和現代化農業技術、現代化農業管理模式相互融合,在提升農業經濟發展水平的基礎上,竭力去保護廣大農民群眾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綠色生態農業模式的建立,應將傳統農業作為基礎,要融洽鄉村經濟和生態文明之間的關系,如此才能保證農業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升。綠色生態農業格局的構建,首當其沖就是要與現階段的農業發展戰略目標要求相契合,使用優秀的生產理念、絕佳的管理模式去對農業生產模式做出指導,再就是要始終秉承因地制宜的生產原則,如此才能讓生態環境和農業經濟協同發展。
(三)打造出優質的現代生態農業發展體系
鄉村振興是國之大計,推動鄉村經濟和生態文明的協同發展,關鍵點就是要打造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現代農業發展體系。
第一,需對鄉村經濟結構和鄉村產業結構進行完善、升級,需要在一系列的生產活動中持續增加先進科技的應用程度,之后在此基礎上提升農業生產的機械化能力以及網絡信息技術的應用水平。再就是要大力推行農業生產技術,由此去減少對鄉村生態環境的依賴,這樣才能減少對環境的破壞,亦可進一步提升產量,使得農戶生產效益得以增加。
第二,應該主動借鑒國內外優秀的管理經濟和管理模式,日漸優化國內現有的現代化農業發展結構體系,通過運行先進的農業體系,對原有農業發展模式進行升級提檔,全方位、多角度創建出具備集約化特質的農業發展模式,用環保來促成綠色農業經濟發展格局,走可持續的現代生態農業發展之路。
(四)科學合理的使用信息化技術
鄉村經濟建設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支撐和幫助,鄉村經濟和生態文明的協同發展,就更加離不開先進農業科技的全力推動。基于上述所言,我們要對先進的農業科技進行大力推廣,通過此種方式去不斷增加農業科技的使用率,再就是要對農業科技進行深入行的創新,同時要及時跟進相關的資金投入、科研投入,更要全面做好農業科技知識產權的保護工作,此時政府方面應及時出臺相關政策、頒布相關法案,為現如今農業科技的創新和發展保駕護航。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現代農業發展體系中,鄉村經濟和鄉村生態文明,二者實際上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關系,因此生態環境和鄉村經濟的共同發展,一定要在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上去進行,這樣才能促進農業資源的合理分配。處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我們需要在注重鄉村生態環境建設的過程中,確立綠色生態發展理念,主動進行綠色生態農業建設,基于此用生態環境幫助鄉村經濟發展,再由鄉村經濟發展去反哺鄉村生態文明建設,這樣才能為鄉村振興目標的早日實現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精神基礎。
參考文獻:
[1]王寶峰.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與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協同機制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全文版)經濟管理,2023(9):124-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