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稅收激勵政策可引導水稻產業資源傾斜,是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落實我國“三農”核心政策的關鍵抓手。稅收激勵政策能有效緩解農民水稻種植積極性下降,以及耕地的“非糧化”“非農化”等問題。要利用稅收激勵政策扶持水稻產業高質量發展,需提高稅收激勵政策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加大稅收政策宣傳推廣力度,以促進水稻產業科技研發為目標制定稅收政策體系,為水稻產業的稅收決策提供參考。
關鍵詞:水稻產業;稅收激勵;政策宣傳
中圖分類號:511"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6737(2024)06-0088-03
水稻是我國三大主要糧食作物之一,也是人民福祉和國家建設的根源所在,故需要保障水稻的產量和糧食自給率。目前,部分地區水稻產業面臨著耕地的“非糧化”“非農化”現象,單季稻改種雙季稻政策落實難,稻田綜合種養實施不力,機械化率和化肥使用率偏低,影響了我國水稻產業的高質量發展。稅收作為國家宏觀經濟調控工具,能改變水稻產業生產要素的流向,并通過資源優化配置激發農民種植熱情、提升農業企業和科研機構的科研意愿,對實現水稻產業轉型升級至關重要。發揮稅收對水稻產業發展的激勵作用,需對當前稅收激勵機制現狀進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系統性的水稻產業激勵方案,促進農民收入提升和水稻產業的繁榮進步。
1" 水稻產業現狀分析
1.1" 產業規模和地理分布
根據《2022年中國稻谷產業數據分析報告》,2020年,全球稻谷播種面積達16 420億平方米,產量為7.57億噸。相較2019年,播種面積和產量分別增長了1.48%和1.07%,但單產下降了0.48%。從長期數據來看,自2012年以來,全球稻谷播種面積、產量和單產量均呈現出波動增長趨勢,其中中國、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亞、泰國、越南、緬甸等國播種面積和產量相對較高。我國是全球稻谷產業的重要核心。2020年,我國稻谷播種面積約為3 006億平方米,占全球總面積的18.31%,位列全球第二;產量高達2.12億噸,占全球總產量的28.01%,位列全球第一。可見我國水稻生產的技術含量居世界前列,能夠以有限的種植面積收獲更高的產量。2021年,我國稻谷播種面積下降至2 993億平方米,但產量增加到21 284.24萬噸,也印證了這一結論。
從產區分布的角度來看,我國水稻種植產區基本覆蓋全國,其中以黑龍江、湖南、江西、江蘇、湖北、安徽、四川、廣東、廣西、吉林等產區產量較大,共占據全國水稻產量的80%以上。按照氣候條件及稻作模式進行區分,大體可分為華南雙季稻、華中單雙季稻、西南單雙季稻、華北單季稻、西北干燥區單季稻、東北早熟單季稻六大稻作區。華南雙季稻稻作區以秈稻為主,其山區稻田則有一定的粳稻存在;華中單雙季稻稻作區稻作面積約占全國稻作總面積的59%,是我國傳統稻米產區,多種植秈稻或秈型雜交稻;西南單雙季稻稻作區的低海拔地區主要種植秈稻,高海拔地區則種植粳稻;華北單季稻稻作區的水稻種植面積較小,品種則以粳稻為主;西北干燥區單季稻稻作區的水稻種植面積最小,僅占全國總面積的1%,種植品種則多為早熟粳稻;東北早熟單季稻稻作區是我國高品質水稻的主要產區,種植品種以粳稻為主。在水稻生產消費方面,我國歷來是全球最大的稻米生產國,年產量常年領先全球,而在我國諸多水稻稻作區中,以黑龍江省的糧倉優勢最為顯著。根據2019~2020年我國水稻生產規模、消費情況及加工業分析,2017年全國有9個省水稻產量超過1 000萬噸,而黑龍江則以2 819.3萬噸的產量位居第一[1]。
1.2" 水稻產業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盡管我國水稻產業高度發達,總產和單產全球領先,但也面臨著耕地、雙季稻生產、稻田綜合種養、機械化率和化肥使用率等方面的問題。
在耕地方面,我國一些耕地存在“非糧化”“非農化”現象,影響了水稻的種植面積。部分地區存在違規占用耕地用于非農建設的問題,也有個別地區在糧食功能區內種植經濟作物。季節性拋荒與常年撂荒現象依然存在,為我國水稻產量的穩定性埋下了隱患。
在雙季稻生產方面,部分地區面臨著“單改雙”(將單季稻改為雙季稻)種植推行難的問題。其原因主要在于雙季稻的利潤率偏低,需要政策扶持才能激發農民的種植熱情[2]。一旦補貼減少或缺乏行政力量推動,則可能導致雙季稻重新改回單季稻,難以保證“單改雙”的穩定性。
在稻田綜合種養方面,采取稻田綜合種養的地區可能會出現“重漁輕稻”現象,即過于重視稻田中的水產養殖,反而忽略了水稻種植的本業,導致部分地區稻田在經過綜合種養改造后出現了環溝面積超標問題,生態失衡和水質管理等問題也隨之出現。
在機械化率和化肥使用率方面,我國水稻生產的機械化率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導致水稻產量和耕作效率難以得到進一步提升,并且部分農戶存在化肥使用超標的問題,加劇了當地土壤退化和環境污染問題。因此,如何推廣精準施肥技術,成為水稻產業高質量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2" 水稻產業稅收激勵機制現狀
2.1" 稅收激勵效果有限
“非糧化”“非農化”問題的本質,是水稻種植的市場回報率不高,稅收優惠政策為農民帶來的收益不及非農建設或種植經濟作物,導致稅收優惠激勵效果有限,難以激發農民種植水稻的積極性。對于農業企業而言,缺乏足夠吸引力的稅收優惠政策很難使其改變既定的經營策略。部分地區的稅收政策監管與執行工作力度不夠,如對違規占用耕地的處罰措施不夠嚴格、執行不夠徹底,難以形成威懾力以杜絕同類型現象,更難以遏制“非糧化”“非農化”問題。同時,部分地區的稅收優惠政策未能充分參考當地產區情況,會導致政策難以順利推行至采購、種植、加工、銷售等各個具體環節,不利于水稻產業鏈的整合發展。部分地區尚未建立耕地保護政策與稅收政策之間的聯動機制,難以通過稅收優惠等手段鼓勵農民開發、利用和保護耕地,也會導致“非糧化”“非農化”的耕地問題難以得到妥善解決。
2.2" 稅收政策宣傳力度不足
無論是“單改雙”還是稻田綜合種養,都需要從稅收政策方面提供充分的激勵和保障,同時加強政策宣傳工作,使農民能夠切實了解并享受政策所帶來的優惠。但目前部分地區仍存在稅收政策宣傳力度不足的問題。以“單改雙”為例,種植雙季稻所增加的種子、肥料、農藥、灌溉等成本,應低于“單改雙”的稅收優惠所得到的收益,才能讓農民有改種雙季稻的動力。種植雙季稻需要更高的種植技術和更嚴格的田間管理,這也會產生額外的種植風險。因此,從根源上來看,推行“單改雙”種植難的地區可能存在稅收優惠程度低于農民預期收益的問題。另外,政策推廣與農戶認知存在差異。在稅收政策宣傳推廣方面,部分地區對稅收優惠政策宣傳力度不足,很多農民不了解有哪些新政策,以及稅收優惠的申請流程、申請資質和優惠額度。不了解政策細節的農民往往不會去主動瀏覽相關政策和申請相關優惠,會導致政府所提供的政策支持落不到實處。此外,水稻產業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和周期性,這種特點導致政策的實施必須建立在連貫性和穩定性的基礎上。如果稅收優惠政策頻繁變動,不僅會增加農民的閱讀和理解成本,還會影響其未來收益預測和對“單改雙”的政策信賴度[3]。
2.3" 技術研發和推廣滯后
實施稻田綜合種養、提高機械化率和化肥使用率,需要建立在技術進步和普及的基礎上。但就目前而言,我國水稻產業存在一定程度的技術研發和推廣滯后問題,具體表現為部分先進機械和種植技術難以得到普及、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較為薄弱,并且部分農民為規避風險,更習慣于使用傳統的種植方法,而對新技術、新方法持觀望態度。這就要求各級政府加強對農民的技術培訓和指導,使其對新技術形成更為全面的認知,主動進行稻田綜合種養模式實踐,并使用各類水稻生產機械和化肥。此外,技術研發和推廣高度依賴政策宣傳,但部分地區存在政策支持力度不足、缺少激勵機制的問題,難以發揮市場的導向作用,也是造成水稻產業新技術、新方法、新設備難以有效推行的原因之一。
3" 水稻產業的稅收激勵策略優化
3.1" 提高政策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要充分發揮水稻產業稅收政策的生產激勵效果,需精準識別產業鏈中需要稅收支持較多的環節,如綠色種植技術推廣、育種技術研究、稻米精深加工等,并優先為相關產業提供發展所需的稅收優惠政策。政策實施需以經營主體的規模和貢獻為標準,采取差異化的稅收政策,基本原則是推進大型農業企業的生產技術進步,降低個體和小規模農戶的稅負壓力,綜合考慮地區差異,制定符合當地水稻種植模式、稻種類型和產業發展特點的政策框架。同時,建立以結果為導向的稅收激勵機制,對水稻產業發展貢獻大的企業和個人予以更多的稅收優惠。簡化稅收優惠政策的申請和審批流程,通過線上稅務平臺完成相關的審批環節,降低企業和農民的申請難度并提高稅收政策的實際價值[4]。此外,應探索建立可促進水稻產業長期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框架,如通過稅收優惠促進水稻產業與鄉村旅游、文化旅游等產業融合,對采取綠色種植技術的農民長期提供稅收減免等,以有效提升政策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3.2" 加大稅收政策推廣力度
為確保農民和農業企業能充分利用政府推出的稅收政策,首先,稅務部門應制訂完善的稅收政策宣傳計劃,明確宣傳內容、目標、方法等。在宣傳方法的選擇上,應采取線上和線下雙渠道的宣傳方式,不僅應采取線下走訪和開展講座等方式,讓稅務專家講解和分析新的稅務政策,還應通過電視、報紙、廣播等傳統媒體,以及微信公眾號、微博等新媒體渠道進行宣傳,盡可能擴大稅收政策的影響力。其次,為提高稅收政策的咨詢服務能力,稅務部門應印發解釋政策用語的宣傳手冊,并以通俗易懂的語言輔以案例說明來解釋政策內容。同時,設立稅收政策咨詢熱線以及線上答疑區,提供高質量的政策信息咨詢服務,確保政策宣傳能深入田間地頭,讓農民能夠得到最直接的政策支持。最后,對于水稻產業的稅收政策宣傳,稅務部門還應與農業合作社等農業組織進行合作,利用其獨特的組織網絡進行政策宣傳,針對多民族地區,還應以多語言服務的方式進行政策宣傳工作,讓稅收政策真正能為農民所用。
3.3" 加大研發支持力度
應提高對水稻產業科技發展的重視程度,專門調撥財政預算用于扶持農業企業和科研機構的技術研發工作,尤其要重視稻種培育、綠色種植、栽培技術、病蟲害防治等基礎研究,允許相關機構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其用于技術研發的部分,從而有效降低企業和科研機構的研發成本。還可通過政府采購新技術、新稻種等方式,為水稻產業的技術研發提供穩定的市場入口,解決企業和科研機構技術成果轉化的后顧之憂[5]。同時,政府還應主導設立水稻產業科研基金,對高價值的水稻科研成果予以表彰和資金激勵,對相關從業人員則可采取減免個人所得稅等措施,激發其參與水稻產業科技研發的積極性。此外,政府應以稅收減免等方式,鼓勵農業企業與高校開展深度合作,借助高校的智力資源和科技資源,加上企業自身的技術和市場優勢,開發更高價值的水稻種植加工工藝。同時,加強對技術工藝的知識產權保護,建立完善的知識產權申請和權益維護機制,保護技術研發人員以及企業、機構的合法權益。
4" 結語
本文深入分析了我國水稻產業規模與地理分布,以及水稻產業所面臨的耕地“非糧化”“非農化”等現象,并深入分析了這些問題背后蘊含的稅收問題。研究結果表明,我國水稻產業稅收激勵機制存在激勵效果有限、政策宣傳力度不足、技術研發和推廣滯后的問題,需采取提高政策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加大稅收政策推廣力度、加大研發支持力度的方式優化水稻產業稅收激勵策略。此類政策有助于激發水稻產業的內生發展動力,通過調整生產要素流動、優化產業資源配置的方式,促進水稻產業技術創新和技術普及,提高我國水稻產量和產品質量,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實現“三農”政策的落實提供助力。在未來,我國應進一步探索稅收激勵政策對自然生態、社會發展、經濟建設等領域帶來的影響,以更多元的視角剖析稅收激勵問題,并為各級政府的政策制定提供更加詳盡的解決方案。
參考文獻:
[1] 朱前濤,袁清.稅收政策助力鄉村產業振興的進展、成效與展望[J].湖南稅務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24,37(1):3-8.
[2] 張小鋒,李彤彤.數字經濟背景下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稅收政策研究[J].商業經濟,2023(10):115-117.
[3] 杜曉榮,李雨凡.農業上市公司研發強度、稅收優惠與創新績效的關系研究:基于資源基礎理論[J].資源與產業,2023,25(3):121-132.
[4] 胡蘇華.稅收政策助力鄉村產業振興:作用機理、實施現狀與完善建議[J].稅務研究,2022(10):49-53.
[5] 馬樹強.用好稅收優惠政策助力農民合作社發展[J].農村財務會計,2020(8):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