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水稻作為全球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承載著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責任。我國水稻栽培歷史悠久,形成了一批特色鮮明、經濟與生態價值高度統一的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在勞動教育日益受到重視的今天,將水稻栽培技術與文化傳承相結合,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還能加深學生對中華民族農耕文明的理解與認同。本文旨在探討勞動教育視角下水稻栽培技術的科學內涵、實踐操作、文化傳承的價值與路徑,以及如何通過這一過程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與民族文化自信的提升。
關鍵詞:勞動教育;水稻;栽培技術;文化傳承
中圖分類號:511"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6737(2024)06-0091-03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明確提出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直接決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勞動精神面貌、勞動價值取向和勞動技能水平。實施勞動教育的重點是組織學生參加勞動實踐,磨練其意志,培養其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和良好的勞動品質。農耕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鐫刻著中華文明的生產和生活烙印。水稻栽培作為農耕文化的精髓,從先秦時期的火耕水耨,到唐宋時期的精耕細作,已有幾千年的歷史[1],其技術傳承與文化內涵豐富而深遠,為勞動教育提供了生動的素材和廣闊的實踐舞臺。
1" 勞動教育的重要性
近年來,一些青少年出現了不珍惜勞動成果、不想勞動、不會勞動的問題,勞動的獨特育人價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視,勞動教育被淡化、弱化。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青少年勞動教育,強調“要開展以勞動創造幸福為主題的宣傳教育,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貫通大中小學各學段和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教育引導青少年樹立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的勞動觀,培養一代又一代熱愛勞動、勤于勞動、善于勞動的高素質勞動者。”勞動教育的基本理念是強化勞動觀念,弘揚勞動精神;強調身心參與,注重手腦并用;繼承優良傳統,彰顯時代特征;發揮主體作用,激發創新創造。
2" 水稻栽培技術的科學內涵與實踐操作
水稻栽培技術是一項集植物學、生物學、生態學、農學、氣象學等多學科知識于一體的綜合性技術體系。其核心在于通過科學合理的耕作管理,實現水稻高產、優質、高效、生態的目標。其內容主要包括選種育種、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灌溉排水、施肥技術等多個方面。現代水稻栽培技術還融入了精準農業、智能農業等高新技術,進一步提升了生產效率和作物品質。
選擇適應當地氣候、土壤條件及市場需求的水稻品種是栽培成功的第一步。生物技術的發展,基因編輯、雜交育種等手段的應用,為水稻品種的改良提供了更多可能性。田間管理是水稻生產的重要環節,包括整地、播種、移栽、除草、中耕培土、排水曬田等。精細化的田間管理可以優化水稻生長環境,促進水稻的根系發育,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從而實現高產。
病蟲害是影響水稻產量的重要因素。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學防治相結合的綜合防治策略,可以有效控制病蟲害的發生,減少農藥使用量,保護生態環境。合理灌溉和施肥是水稻高產的關鍵。根據水稻生長周期和土壤養分狀況,制定科學的灌溉制度和施肥方案,可以確保水稻生長所需的水分和養分供給。
3" 水稻栽培中的文化傳承
農業是中華文化的根基所在,自古以來,農業不僅是中國社會經濟生活的基石,也是文化繁榮與民族精神的源泉[2]。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勤勞的農民通過世代相傳的耕作方式,不僅滋養了萬物,也孕育了豐富而獨特的農耕文化。這種文化,不僅僅是關于土地與作物的簡單故事,還蘊含著中國人對自然的敬畏、對時序的遵循、對和諧共生的追求。在年復一年的春種秋收中,農耕文化積累了寶貴的勞動經驗,形成了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性格。同時,它也深刻塑造了中國人的生活形態,從飲食習慣到節慶習俗,從居住方式到社會結構,無不體現出農耕文化的獨特韻味。更為重要的是,農耕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民族的記憶與智慧,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它教會我們尊重自然、順應規律,也激勵我們在面對挑戰時保持堅韌不拔的精神。
3.1" 農耕文化的歷史積淀
水稻栽培在中國有著幾千年的歷史,是中國農耕文化悠久歷史的璀璨篇章,為中華民族的生存與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3]。遠古時期,先民依水而居,開創出獨特的“稻作文化”,將一片片沼澤之地變為豐饒的糧倉,這一過程不僅是對自然的征服,也是人類智慧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典范。隨著時代的變遷,水稻種植技術不斷精進,從傳統的農耕方式到現代的機械化、智能化生產,每一粒稻米的收獲都凝聚著農民的汗水與智慧。而今,“稻香文化”作為一種更加深遠且富有詩意的表達,不僅傳遞著豐收的喜悅,還蘊含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水稻栽培的每一個環節,從選種育秧到田間管理,再到收割入倉,都深深烙印著中華民族勤勞、智慧、堅韌不拔的精神品質。這些品質如同水稻根系般深深扎入這片古老的土地,成為激勵后人不斷前行、勇于探索的不竭動力。水稻不僅滋養了中華兒女的身體,還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滋養著我們的心靈,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稻香四溢中生生不息、歷久彌新。
3.2" 民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作為中華民族農耕文化的基石,水稻栽培的深厚的歷史底蘊不僅體現在耕作技藝的傳承上,還與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緊密相連,共同編織出一幅幅生動絢麗的田園畫卷。在這片孕育希望的稻田里,流傳著無數諺語,它們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蘊含著農民對天氣、土壤、作物生長規律的深刻洞察與智慧總結,成為指導農業生產的重要參考。此外,稻田還是歌謠與舞蹈的搖籃。每當農忙時節或豐收之際,村民便會聚集在田間地頭,以歌聲抒發勞動的艱辛與收獲的喜悅,以舞蹈展現對生活的熱愛與期盼。這些源自泥土的藝術形式,不僅豐富了農民的精神世界,也成為傳承農耕文化、凝聚社區力量的重要紐帶。
水稻栽培還伴隨著一系列莊重的祭祀活動。這些儀式是對土地、水源等生命之源的深刻認同與保護意識的體現。在祭祀過程中,人們通過特定的儀式與舞蹈,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同時也傳承著某些家族記憶與文化傳統。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民俗文化并未因歲月的流逝而黯然失色,反而在新時代不斷創新與發展。現代科技與傳統文化的融合,為民俗活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水稻栽培所承載的文化意義更加深遠,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傳承與發展的重要橋梁。
3.3" 生態倫理的啟示
水稻栽培蘊含著極為深刻的生態倫理思想,尤其是“天人合一”的古老哲學理念,在水稻與土地、水源、氣候等自然要素的相互作用中得到了淋漓盡致地展現[4]。在這一理念指導下,農民遵循自然規律,采用輪作休耕、有機施肥、生物防治等生態友好的耕作方式,不僅保證了水稻的優質高產,也維護了農田生態系統的平衡與穩定。
“天人合一”強調人與自然界的和諧統一,水稻栽培便是這一理念的生動實踐。農民通過精細的田間管理,如合理灌溉、適時除草、科學防蟲,既滿足了水稻生長的需求,又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對自然環境的干擾和破壞。這種以和諧共生為目標的農業生產方式,不僅保障了糧食安全,也為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4" 勞動教育視角下水稻栽培技術與文化傳承的融合路徑
隨著城市化進程加速,學生接觸作物種植和活體牲畜的機會較少。目前,在學校教育中,學生難以接觸實踐性的農業活動,無法對農作物栽培與農耕文化感同身受。以水稻栽培為載體,學生通過勞動實踐,可以學習水稻栽培歷史、水稻栽培管理技術,了解農耕傳統文化,從而養成熱愛勞動、吃苦耐勞、珍惜他人勞動成果的良好品質。
4.1" 構建勞動教育實踐基地
應建立水稻栽培勞動教育實踐基地,為學生提供親身體驗水稻栽培全過程的機會。可以聘請農業科技人員作為勞動教育指導教師,讓學生親自參與水稻育苗、移栽及田間管理的全過程。同時,結合二十四節氣開展勞動探究學習活動,讓學生撰寫觀察日記,合作探究光照、降水、濕度等氣象因素對水稻生長的影響。
4.2" 融入課程教學與課外活動
應將水稻栽培技術融入課程教學與課外活動,圍繞水稻從播種至收獲的完整生命周期,通過勞動實踐的親身體驗、科學探索的理性求知以及勞動成果的創意表達,形成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將水稻栽培技術課程搬到田間地頭,讓勞動教育真正走進學生的日常生活,讓學生親身體驗農耕生活,感受耕種的辛苦,體會豐收的喜悅,知農事、學農耕、惜農食。
4.3" 加強校內外合作與交流
應加強與農業科研機構、農業企業、農村合作社等的合作與交流,依托水稻栽培共同推進勞動教育與傳統農耕文化的傳承。可以組織學生參觀水稻科研機構,使其了解最新科研成果和技術手段,如基因編輯育種、水稻抗病基因定位、水稻病蟲害生物防治、智能灌溉系統等[5],使學生在掌握現代水稻栽培技術的同時,培養科學認知能力、培育科學素養、樹立科學意識。通過專家講座、最新科研成果展近距離接觸科研人員,激發學生對農業科技的興趣和熱情。與水稻種植合作社合作,使學生深度參與田間到餐桌的全產業鏈流程,了解稻米加工、銷售等環節,從而拓寬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勞動教育常態化。組織參與合作社的農事活動,如插秧比賽、收割體驗等,使學生在勞動中感受傳統農耕文化的魅力,增強對農耕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4.4" 弘揚農耕文化精神
在勞動教育過程中,應注重弘揚農耕文化的精神內涵。從事農耕活動,須先了解傳統文化知識。農業生產中總結、創造的諺語、歌謠、民俗、游藝活動,可以在實踐活動中重現,幫助學生真正理解其內涵。通過講述農耕故事、傳承農耕技藝、體驗農耕生活等方式,學生可以感受到農耕文化的魅力和價值。同時,學校要引導學生樹立尊重勞動、熱愛勞動、崇尚勞動的正確觀念,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5" 結語
農耕文化的精髓蘊含于世代相傳的農業實踐中,塑造了豐富的傳統規范與道德框架。在共同勞作的過程中,個體不僅積累了農業知識與技能,也潛移默化地吸收了民間信仰、文化理念及生活習俗的精髓。然而,隨著工業化浪潮的推進與社會變遷的加速,鄉村農耕文化的光芒有所黯淡,但其蘊含的堅韌不拔的耕作精神、勇于探索的創新意識以及和諧共生的生態智慧依然熠熠生輝,為現代勞動教育提供了寶貴的啟示與借鑒。在構建勞動教育體系時,我們需深刻認識到農耕文化所蘊含的多重價值:它不僅是人格塑造的沃土,也是文化傳承的橋梁,更是激發創新意識與培養生態美感的源泉。以水稻栽培技術為依托開展勞動教育,通過構建勞動教育實踐基地、融入課程教學與課外活動、加強校內外合作與交流以及弘揚農耕文化精神等路徑,既可以傳承農耕文化藝術,又可以在一系列農耕勞動實踐中使學生養成熱愛勞動的習慣,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勞動的艱辛與樂趣,感受農耕文化的深邃與魅力,從而為他們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也為鄉村振興注入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 游修齡.中國稻作史[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5.
[2] 劉啟振,史獻芝.農耕文明融入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邏輯理路、價值意蘊和實踐路徑[J].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26(3):11-20.
[3] 林建剛,于強.鄉村農耕文化的勞動教育價值及其創新發展[J].民族教育研究,2022(5):79-85.
[4] 李世峰,劉蓉蓉,任海建,等.南通水稻種植歷史與習俗:兼論新時代稻作文化的傳承和弘揚[J].中國稻米,2020,26(4):106-110.
[5] 楊璇,胡駿.雜交水稻育種技術的研究進展[J/OL].武漢大學學報(理學版),2024:1-11[2024-07-26].https://doi.org/10.14188/j.1671-8836.2024.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