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體育科普是我國體育科技創新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廣泛普及體育科學知識、倡導科學健身方法、提高全民體育科學素質、促進體育科技創新發展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日前,國家體育總局和科學技術部聯合開展了首批國家體育科普基地申報評審工作,最終58家國家體育科普基地脫穎而出獲得認定,重慶郵電大學健身與健康智慧技術科普基地位列其中。當科技融入體育健身,將發生怎樣的化學反應?
[一、新型科普基地:緊跟國家戰略,科技融入體育]
重慶郵電大學健身與健康智慧技術科普基地著眼“健康中國”和“體育強國”國家戰略,聚焦智慧化體育與健康智慧化領域,致力于滿足大眾與日俱增的“運動促進健康”科學知識的需求,是兼具展覽與宣傳、體驗與交流、教育與研發等功能于一體的新型體育科普基地。
基地圍繞“評估—訓練—康復”科學運動體系與可穿戴智慧感知技術兩大主題,借助新的設計理念與管理手段,打造融知識性、體驗性、趣味性、形象性于一體的體育科技場景?;赜?個展示體驗區、3個智慧影音宣講廳和若干科普知識展示墻組成,面積近2000平方米,展示了重慶郵電大學自主研發的智慧健身與健康技術與設備為主的智能健身產品50余件,涉及圖文資料200余幅,視頻內容40余個。
[二、體育科普成果:精準捕捉需求,優化運動體驗]
重慶郵電大學健身與健康智慧技術科普基地共建有科學健身技術館、智慧運動技術館以及未來體育科技館。科學健身技術館展示以自主研發為主的運動康復訓練設備和軟件,旨在以研究驅動科普,依托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健康與健身中的應用,設置多項體驗項目,包括智能康復外骨骼系統、太空漫步機、體成分測試儀等,為大眾帶來個性化、精準化的、科學化的科學健身科普宣傳與體驗。
智慧運動技術館圍繞運動監測主題設置多樣化運動項目,實現風險預警及科學鍛煉。如智慧騎行訓練平臺,以運動功率與生理參數為基準,實現主動疲勞指標量化評估;動作捕捉系統,在三維空間中精準獲取人體運動姿態和運動學參數,并與標準數據的自動比對。
未來體育科技館運用“5G+AI”技術,以交互式智能運動設備為主,營造互聯互通式健身體驗,給參展者帶來與眾不同的科技感受和視覺沖擊。展示智慧化、互動化的健身與健康服務,體驗智能平臺、智能系統,智能終端等健身與健康產品。眾多“黑科技”薈萃于此,讓參與者在健身的同時感受科技的無窮魅力。
[三、特色科普活動:深入群眾宣介,助力全民體育]
基地自建設以來,積極參加重慶市科技周等活動,廣泛開展體育科普活動。
1. 設置校園廣播專欄,建設專用網站,在微信公眾號、微博等新媒體發布科普相關作品50余項,點擊量30000人次以上。同時,基于Nature Outlook最新發布的關于體育科學(Sports Science)的科技???,整理形成了關于如何科學運動與科學訓練的科普宣傳冊,自主研發了智能康復外骨骼系統,根據個體肌肉模型推薦最優康復訓練計劃,機器人輔助精準運動功能康復,精準高效。
2. 針對大、中、小學生等主要對象開展體育科普校園開放日活動,以“普及運動知識,提高健康素養,培養創新精神”為目標,重點面向青少年開展健康體育科普。其中主題科普活動參與人數達12000人次,科普體驗活動受眾人數達1000人次,科普講座受眾人數300人次。
3. 開展大型體育科普特色活動——體育科技嘉年華,推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活動走深、走實。2023年6月2日至6月4日,市體育局、南岸區人民政府、重慶郵電大學共同舉辦2023“重慶長嘉外灘”重慶體育科技嘉年華。
重慶郵電大學健身與健康智慧技術科普基地積極擁抱數字文明新時代,認真學習體育強國建設要求,充分發揮科技引領作用,共舉辦包含國家體育科普基地展、青少年體育科技繪畫比賽、體育科技表演、體育科技挑戰在內的6項主題活動,吸引1.2萬余名觀眾到場參觀互動,全面展示了科技健身、智慧運動新場景,與觀眾共同大膽暢想未來體育科技新空間。
央視新聞、重慶體育科技、掌新南岸、南岸發布等媒體對活動進行了10余場直播,人民網、新華網、重慶日報、上游新聞、新重慶等媒體廣泛報道。央視新聞直播時長約34分鐘,包含“打卡重慶體育科技嘉年華" 體驗5G智慧體育新模式”“獲悉參數" 捕捉動作" 人體健康的數字守護者”“課堂秘密武器" 帶來醫療教學新體驗”“競技感滿滿" 跆拳道新模式趣味十足”等章節,反響熱烈,媒體報道總體受眾超過1000萬人次。
該活動圍繞“評估—訓練—康復”科學運動體系與可穿戴智慧感知技術兩大主題,全面展示了重慶郵電大學自主研發的智慧健身與健康技術、設備以及產品。活動過程中,基地成員充分發揮社會責任感與公眾服務意識,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此外,活動也產生了豐碩的成果,配套舉辦的青少年體育科技繪畫比賽在10余天征集到了300余幅繪畫作品,最終10幅獲評一等獎的作品由基地捐贈重慶體育博物館收藏。
重慶郵電大學以辦好此次活動為契機,搶抓數字經濟發展機遇,堅持以創新為引領,找準產業發展的需求點,推動重慶體育科技嘉年華長效發展,形成體育科普展覽、教育、表演、比賽全方位體育服務產業體系,幫助市民“玩在體育科技”“學在體育科技”“賽在體育科技”,并努力推動國家體育科普基地走進社區,率先在重慶市南岸區建成社區示范點。
[四、對話科普基地:立足科技創新,引領體育科普]
嘉賓介紹:滕金生,重慶郵電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體育學院黨總支書記,健身與健康智慧技術國家體育科普基地負責人。主要從事體育管理、體育教學、體育產業科技創新及智慧化研究,入選教育部研究生教育評估監測專家庫和重慶市教育科學規劃項目評審專家庫,榮獲國家科技部科技人才與科學普及司2023年全國科普工作先進工作者稱號。在《光明日報》等高水平刊物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出版學術專著1部,在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出版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審定教材1部。承擔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11項,其中主持省部級以上重點項目7項,研究成果為地方高等教育體育學科的改革提供了理論支持和政策建議。
漫科學:您認為科技應如何賦能體育健康事業發展?
滕金生:我認為科技賦能體育健康事業,首先是對于群眾健身規范的引領。在科技加持下,群眾“盲目練”“隨意練”的現象越來越少。從技術角度來看,各類智能運動產品不斷豐富,通過穿戴式傳感器與鞋、服、帽及配件等傳統體育用品的結合,能夠實現對人體運動狀態的監測和數據采集,實時記錄運動數據等。
其次,科技能夠深度挖掘全民健身的社交需求。人們在進行體育運動時,不僅希望能夠強身健體,還渴望滿足社會交往的需求。通過科技手段,體育運動可以發生在一個個社交場景中。比如近年來,國家體育總局群體司成功舉辦了“全民健身線上運動會”等大型群眾性線上體育活動,讓人們即使身處不同的城市也能參加同一體育項目的比拼和交流。
最后,科技能夠提升全民健身的普惠功能。VR、AR等虛擬技術讓人們在家中就能享受“大自然”帶來的魅力。有了科技的支撐,不同人群都能得到有針對性的運動健身處方或運動指導服務,從而提高全民健身水平。
漫科學:您認為高校在體育科普方面能發揮哪些作用?
滕金生:以我校打造的基地為例,基地以“普及運動知識,提高健康素養,培養創新精神”為目標,重點面向青少年開展健康體育科普活動。幫助中小學生樹立科學運動與安全運動的健康體育意識,知道運動傷害發生的原因,掌握必要的運動安全防范知識與技能,促進他們在健康體育運動中合理活動;幫助少年中學生形成健康體育鍛煉意識和群體合作運動意識,掌握適合個人身體特點的運動技能,感受運動帶來的身體健康與心理快樂,促進他們身心同步健康成長;幫助青年大學生培養體育科學意識和煥發青春活力,掌握健康體育鍛煉技巧,增強運動能力和健康水平,形成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并促進他們主動投入健康體育前沿技術研究。
漫科學:重慶郵電大學健身與健康智慧技術科普基地入選首批國家體育科普基地的優勢有哪些?
滕金生:重慶郵電大學是國家布點設立并重點建設的郵電高校之一,是工業和信息化部與重慶市共建的一所特色鮮明、優勢突出,在信息通信領域具有重要影響的高水平教學研究型大學。學校主動適應健康信息產業和大眾健康的需求,拓展學科專業建設,建有體育學、生物學、生物醫學工程等體育和健康信息領域的研究生學科點;建有醫用電子與信息技術、智慧醫療、生物大數據與智能等一批省部級高水平科研平臺。
學校高度重視體育教學和體育學科發展,圍繞“評估—訓練—康復”科學運動體系與可穿戴智慧感知技術兩大主題,已建成包含各類健身設施和運動場地的智慧體育館1個。目前正在建設集教學管理、運動訓練與競賽、體育資源管理、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與管理和大數據分析決策等為一體的“智慧體育信息管理平臺”和移動服務,打造以智慧體育支撐的高校體育發展示范模式。此外,學校堅持開放辦學,不斷深化產學研合作,提升國際化辦學水平。堅持立足信息行業,主動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不斷探索產學研結合新模式,努力構建開放辦學大平臺。
漫科學:您對科普基地未來的發展有怎樣的規劃與期待?
滕金生:基地未來擬聚焦健身與健康信息技術,通過發布高質量科普宣傳作品、開展主題式科普活動和舉辦現場展示與互動體驗等重要抓手,為公眾和學校團隊提供免費服務,以期達到體育科技知識普及、科學健身知識宣傳推廣、健身與健康科技成就宣傳等目的,旨在推廣全民科學健身理念,提高全民健康素養以及進一步滿足人民群眾期盼,為推動國家體育事業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同時,基地準備以健身與健康信息技術科學研究為主驅動力,通過自主研發、校企合作和國際合作等產學研協同模式,篩選較為成熟和具備應用前景的前沿科技知識與成果轉化為科普資源,保證科普內容的前沿性、多樣性與趣味性。爭取在國家級、省部級等科研項目以及學校自籌經費的大力支持下,完成科普基地基礎設施升級、豐富科普資源、增加展示體驗項目、完善基地管理與服務模式,更好地開展社會性、群眾性、經常性的體育科普活動發揮示范引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