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成為共識。為深化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改革,文章提出了幾點建議。首先,應堅持五育并舉,立體化推進評價改革;其次,需數字賦能,全程支撐智能評價;再次,實施項目驅動,多場景增強評價參與;最后,應堅持以評促學,一體化推進精準教學等實踐路徑,以提升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時效性、科學性和實用性。
【關鍵詞】 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五育;項目驅動;以評促學
一、研究現狀:共同關注以評價促育人
綜合素質評價是伴隨著素質教育和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出現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詞語。國外沒有對應的英文,只有學生評價(Student Assessment Evaluation)一詞,但國外學生評價蘊含了綜合素質評價的理念與做法。綜合素質評價已成為我國基礎教育研究中的焦點與熱點問題,研究成果不斷豐富,研究內容不斷深入。通過對中國知網、維普期刊網及萬方數據庫等相關數據庫進行檢索,近十年以“綜合素質評價”為主題專著共203部,學位論文486篇,期刊2028篇,綜合素質評價成為教育研究領域的熱點話題,從研究領域占比觀察,普通高中一直是關注的焦點,具體研究情況如下。
國內外相關研究在三個方面存在相似之處。首先,對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目的普遍認同,即研究目的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推進素質教育。其次,在評價方式、評價方法和評價過程方面,國內外都強調評價內容的全面性、標準的多樣化以及評價方法的多元化,將評價過程視為主客體合作、動態生成的過程。最后,關于評價結果的使用,國內外都注重實證研究,國外強調在自然與社會的生態環境中進行研究,而國內倡導基于問題導向的實證研究,以提煉總結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實施過程中的經驗成效。此外,國內研究還著重于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實施保障措施的研究,提出推動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深入實施需要切實扭轉評價導向、加強宏觀政策和制度的系統設計。
通過對國內外文獻的系統分析與梳理發現,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日益成為共識。因此,在實施過程中,要構建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實施模型,通過實施模型建立理論與實踐溝通的橋梁,解決綜合素質評價實施中過程性、操作性等關鍵問題,實現綜合素質評價的核心功能,并通過在區域內學校的實踐應用,不斷優化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實施的策略路徑。
二、聚焦問題: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短板
通過評價掌握學生的發展特點和成長規律,對開展教育教學活動至關重要。評價反饋對學生、家長、教師、學校管理者、政策制定者將形成重要的導向作用。因此,合適的學生評價對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具有重要意義。調研發現,對綜合素質評價的重視度不夠,在評價目的、評價結果運用、評價主體等方面依然存在突出問題。
(一)評價目的功利性
綜合素質評價主要具備兩個功能——育人和選拔。其中育人的功能應該占據重要位置。任何教育情境下,育人是目的,評價是手段,通過評價促進學生發展始終是綜合素質評價的本體功能、首要功能。然而,部分地區和學校在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實施過程中過于強調學生的分數或者等級的評定,將選拔的功能放在第一位,忽視了學生評價的育人功能。在綜合素質評價等級評定上與考試分數掛鉤,把學業成績的分值與等級進行對照組合,使得綜合素質評價出現變相追求等級、追求分數的現象,讓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與育人目標相背離,客觀上導致了綜合素質評價的功利主義和形式主義。
(二)評價結果使用率不高
新時代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旨在探索基于統一考試和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參考綜合素質評價的多元錄取機制,簡稱為“兩依據、一參考”,將招生與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緊密結合。然而,在實際招生錄取過程中,雖然成績作為硬性、可衡量的標準能夠直接使用,但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檔案卻無法逐一調閱并有效評判,導致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結果難以高效、合理應用。同時,綜合素質評價的結果具有多個維度,且主要以等級形式呈現,因此需要解決諸如不同等級的界定、質性材料如何體現在評價結果中以及如何有機整合分數與綜合素質評價結果等問題。
(三)評價主體工作量較重
綜合素質評價要求教師指導學生如實記錄、整理篩選材料、審核公示,并將其導入系統形成檔案等工作,使得綜合素質評價成為師生教學之外的重要任務和負擔。尤其是,成長檔案需要長期收集大量資料,整理和審閱程序繁瑣,填寫活動記錄單和大量成長信息任務繁重。綜合素質評價涉及學生的知識、技能、態度和行為等復雜因素,因此用傳統方法進行全方位評價具有較大難度。有研究者指出,綜合素質評價存在評價標準模糊、評價效率較低、檔案應用不充分等問題。同時,如果評價主體負擔重、評價任務工作量大,而評價者自身評價能力較為有限,可能會影響評價記錄內容的真實性和客觀性。
三、系統融合:探索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現實路徑
重慶兩江新區在實施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過程中,注重在評價目標、評價工具、評價方式、評價運用等方面協同發力,通過課題研究、試點探索、案例推廣、總結提煉等方式逐步推進,成功立項重慶市教委教育綜合改革試點項目、教育綜合改革課題、考試招生改革課題和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以課題研究牽引學生評價改革實踐。
(一)五育并舉,立體化推進評價改革
重慶兩江新區堅持科學的教育發展觀、人才成長觀,以學生發展為中心,著力解決學生評價中的“唯分數、唯升學”頑瘴痼疾,構建更加科學有效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提高育人質量。以承擔的課題、項目為載體,組織項目研發團隊,搭建評價指標框架,制訂學生綜合評價指標,形成了育人導向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框架,評價重點聚焦于學生適應未來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以評價為驅動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升學生綜合素養(如圖1)。
重慶兩江新區各學校根據學校、教師及學生的具體情況,建立學生評價的框架模型,形成各學校具體的學生評價方案,把立德樹人落到實處,堅決克服重智育輕德育、重分數輕素質等片面辦學行為。重慶兩江新區金渝學校以“五育并舉”“共話同愿”“閃耀童年”三大主題,圍繞“思正德尚、優質文化、必備技能、實踐創新、多元發展”五維育人目標,設計開發“五育并舉成就群星閃耀”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系統,實現對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數據化呈現和兒童化表達。云錦小學構建“1335”五育評價體系,“1”指以學生核心素養為中心,兩個“3”分別指包含學科課程、跨學科課程、融學科課程的三大課程群與包含積分、吉祥物、小神獸的三級進階式評價,“5”指德智體美勞五育融合。星湖學校基于學生成長需求,建設正德場、樂智場、健體場、尚美場、慧勞場“五位一體”評價體系,實現教師、家長、工作人員、學生等“一鍵掃碼”,成長信息和評價反饋及時可見。
(二)數字賦能,全過程支撐智能評價
教育智能化時代也是數據說話的時代,以數據技術為本追求教育評價的智慧實現已經成為現代性教育的主導方式。重慶兩江新區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全過程記錄、分析學生成長信息,構建大數據支持下的多維度綜合評價平臺,將全過程記錄的學生成長數據可視化、關聯化,推進全過程、全要素評價。依托“網絡學習空間”,建立教師、學生的電子評價檔案。當前,已建成包括1個區級空間、189個校級空間、2643個班級空間、22402個師生空間、207間技術賦能的智能教室、34個區校多級的數字化管理應用在內的一體化智慧教育云平臺。以先進的科學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實現智能化學生評價交互反饋,繪制學生發展圖譜,準確描述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情況。
學校運用數據伴隨式收集、態勢感知、能力評測和服務集成等技術,形成對學生的全過程評價。星光學校通過云校App記錄學生的全息數據,包括學生晨午檢信息、健康打卡信息以及學生課堂表現等。博雅小學全面推進數字“五彩博雅”課程評價,建立線上線下觀評課交叉共存、教學研討與評價協同運行新機制。禮嘉實驗小學通過語音評價、識別上傳、客觀作業自動批改、圖文音視作業上傳等方式實施對年級、班級、學生的動態管理與評價。
(三)項目驅動,多場景增強評價參與
綜合素質評價要聚焦對學生形成“三觀”產生重要影響的關鍵事件、重要節點,注重真實情境下學生解決實際問題、開展跨學科實踐的過程及關鍵表現,爭取整體、深入地把握學生的個性潛能。兩江新區不斷拓展評價的場域和空間,通過走進智慧公園、參觀科技館、機器人挑戰賽、科普嘉年華等場景,引導學生在創設情境項目中運用所學知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教師則引導學生、家長、社會等多元主體對學生的知識運用情況、問題解決過程及結果等進行綜合性評價。有效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激發學生運用知識的積極性,并且幫助學生找到知識漏洞,進而針對性地進行輔導。
各學校圍繞特定的主題或場景研發項目式評價工具。星光學校的期末測評有別于傳統的期末考試,沒有試卷,取而代之的是“抽盲盒”看圖說話、走上臺變“演說家”,“‘紅領巾’樂游井岡山”主題測評等各種闖關游戲。重光小學舉行“草木之華四季游”綜合素養測評暨“草木之華”生物課程成果展。橡樹灣小學的樂學嘉年華,以游戲闖關方式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禮嘉實驗小學創設以春節為背景的“心中有路”“胸中有數”“手中有活”“眼中有物”等九大場景,引領各學科深度融合。
(四)以評促學,一體化推進精準教學
教育評價是對教育質量效果的評定,評價內容與評價方式的改革直接影響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兩江新區將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與改進教學管理、改進學習方式結合起來,將評價要素融入教育教學過程中。通過及時反饋評價結果,幫助學生改進學習方式,了解自身發展優勢和不足,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學校積極運用評價結果,把握學生發展狀況的主要特點和潛能,及時調整教育教學方式,改進對學生的學習指導和發展指導。教師根據評價結果,精心設計教學目標,精選教學內容,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學校在通過評價準確把握學生學情的基礎上,基于學生認知發展特點和規律,結合現代學習理論、教學理論的最新成果,探究各學科精準教學的具體策略,在教學模式等方面形成創新。禮嘉實驗小學通過智慧教育云平臺數據分析,為學生提供每日、每月、每年甚至六年的成長畫像。兩江西附星辰學校依托兩江新區智慧教育云平臺,及時分析、反饋學生學習數據,形成以學情研判、學科教研、課前導學、課堂教學、作業管理、教學評價六大方面形成的精準教學模式,實現教育教學個性化和精準化。通過學生評價改革的探索,各學校更加注重全方位育人,立德樹人能力明顯提升。
參考文獻:
[1] 劉志軍. 新時代綜合素質評價的創新實踐[J]. 課程.教材.教法,2023,43(02):28-31.
[2] 王萍,余海燕,廖敏. 教師視角下小學綜合素質評價的問題與改進[J]. 中國基礎教育,2023(04):63-66.
[3] 張紅霞,劉志軍. 關于綜合素質評價若干問題的再思考[J]. 教育發展研究,2022,42(08):21-29.
[4] 柳夕浪. 一些流行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模式亟待糾偏[J]. 人民教育,2023(02):40-42.
[5] 于會祥. 以綜合素質評價撬動學校育人方式變革[J]. 中國教育學刊,2022(10):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