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追求真實與美感,海登·懷特提出“歷史美學”概念,強調以美的眼光審視歷史。路新生教授對此有深入研究,但梁啟超是否具備歷史美學思想尚未被提及,本文旨在探討梁啟超的歷史美學思想及其具體表現。
梁啟超史學思想的核心在于批判舊史學,建構新史學理論體系,他精準把握文字闡述和敘事結構,提出史家必須具備史才、史學、史識、史德四種資格,并重新梳理和闡述“史家四長”。在《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中,他詳細論述了治史目的、歷史學家的培養和專門史研究等方面,強調了歷史學家的文學培養、專門史研究的規范性和可讀性,這些均表明梁啟超將歷史美學思想融入了治史之中。
倡導新民運動—運用歷史進行美育
維新受挫后,梁啟超認識到國民教育變革比制度改良更重要,歷史學家有特別責任推進歷史教育。他強調,史家應引導國民理解現代生活與過去、未來的緊密關系,提高生活興趣;通過展現豐厚遺產,激發國民自豪感;回顧先民未竟事業,激發繼承之志;觀察失敗與惡果,培養國民的羞恥心和矯正缺陷。這些都是為了培養個性全面發展、有自覺性的國民。
梁啟超提出了“新民說”,重構了國民審美價值體系,強調了廣博政治知識、超強政治能力與高尚愛國情操的統一。游歷歐洲后,他的史學思想有所轉變,但歷史美學思想得到進一步發展。1922年,他在《中國歷史研究法》中重新定義史學,強調其作為人類活動的記錄和借鑒。他認為,史家應總結歷史經驗,以易懂的形式傳授給國民。與此相比,他在《新史學》中將史學視為“國民之明鏡”,體現了他從歷史美育到歷史社會美的思想轉變。
歷史社會美指符合社會發展規律、國家和人類存續發展方向,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對歷史發展有積極作用的歷史事物的美。梁啟超倡導新民文化,利用歷史進行美育、創造歷史社會美是其歷史美學思想的核心之一。
發起史界革命—按照美的規律創造歷史
梁啟超在《新史學》中批判傳統史學,提出新史學理論,引導歷史走向正確道路。二十世紀初的通史和斷代史強調人的核心地位。黑格爾認為藝術應表現神圣、人類真實,作為人與美的結合,也是歷史的核心。歷史學家需深入探究人和人性,關注人的幸福和苦難,否則歷史將失去靈魂。這些觀念在中國傳統史學中有所體現,并在“史界革命”中得到強調。
歷史研究需結合理論與實證,二者缺一不可,體現了歷史哲學中主觀與客觀的融合。歷史學家通過文本研究和理論思考提升研究水平,但不應將二者對立。歷史文本研究和歷史理論是歷史科學的兩個核心要素,相互關聯。歷史研究是手段,非目標,旨在探尋歷史真相。文本研究明確歷史記錄,構建理論體系,而非歷史性作品。文本批評反映歷史學家的技能,需兼顧歷史規律和社會結構法則以取得進步。歷史與現實相連,注重文本研究與理論辯證。為探究古代史,歷史學家需理解歷史發展規律及經驗教訓,上升至歷史哲學高度。只有文本研究與理論并重,才能推動中國歷史科學發展。21世紀之初,歷史學需概括過去、創造未來,堅持理論與實證結合的研究方法,構建更科學完善的歷史體系。
馬克思主張人類按美的規律塑造物體,實現規律與目的的統一。美的本質是真實與善的結合,這也是歷史的本質。歷史美學揭示歷史中的美,引導人們以美的原則創造歷史。梁啟超雖未深入研究史學理論,但他對“新民”與“新史”的論述以及對史學在中西學術交流和弘揚民族精神中關鍵地位的揭示,為歷史學的理論探討和改革方向提供了指導,是一場按美的規律創造歷史的深層次革命。
探索新史著述—為歷史編纂提供理性指導
寫史要注重組織和文采,這是歷史美學的重要問題。梁啟超在《中國歷史研究法》中詳細闡述了歷史寫作技能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塑造歷史才能的多個要求。他認為,挑選珍貴的歷史資料、善于去渣留華、選擇合適的資料并安排順序是寫史的關鍵。同時,使用綱目體體裁和圖表補充也是必要的。為了寫出可讀性強的文字,梁啟超強調文學才能的重要性,包括簡潔和生動。好的文章應辭簡意足,讓讀者感同身受。他提倡多讀書、少寫作、多訂正,以精練文章,這反映了他多年的史學經歷和審美經驗,強調了歷史美感與審美能力的重要性。
歷史具有審美屬性,梁啟超主張歷史編纂以審美思維為指導。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形式語言優美、揭示歷史真善美。優秀歷史作品需兼具美感,使讀者在了解歷史的同時享受美感。梁啟超的歷史美學思想為其著述理念提供了重要理論指導。
梁啟超的史學論著頗多,其歷史美學思想看似分散,實則形成了獨特體系,以“美育”為核心,以“人”為主體,以“審美”為視角。此體系包括美育、歷史創造和審美史學話語體系三大范疇,具有潛隱與開放的特色,是史學與美學的結合、歷史實踐與藝術自律的統一。對梁啟超的集中性研究已有四十余年,但對其歷史美學思想的研究仍顯不足。本文旨在探討其歷史美學思想的內容、特色及其對民族文化建設的意義。梁啟超的超前思考被主流話語忽視,其“中國立場”在新時期顯示出對文化建設的前瞻性。對梁啟超的解讀仍需深入,我們應發掘其學術創作、文學實踐與新時代、新精神、新文化、新理想的契合之處,進一步探討其歷史美學思想、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轉換及對人文關懷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