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鼓樓是侗族傳統特色建筑,主要分布在我國廣西壯族自治區、湖南省和貴州省等地的侗族聚居區。侗族鼓樓通常為木結構建筑,多三至五層,莊嚴壁立,是侗族村落的標志性建筑之一。侗族鼓樓的建筑風格獨特,結構復雜精致,木雕、彩繪等裝飾豐富,體現了侗族人民的智慧和藝術才華。侗族鼓樓不僅是侗族文化的代表,更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如今,侗族鼓樓已成為吸引游客的重要景點,也是侗族文化傳統與現代社會發展相結合的典范。保護和傳承侗族鼓樓這一獨特的文化遺產,有助于弘揚侗族文化,維護民族團結,促進文化交流和共享。
侗族鼓樓的來源
侗族鼓樓是侗族傳統建筑的代表,它的起源與侗族特有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社會組織等密切相關。一方面,在古代侗族社會,鼓樓可能是侗族部落或村落的集會場所,用于舉行各種重要的活動和儀式,如婚禮、慶典等。部落之間產生沖突時,鼓樓還能起到一定的防御作用。另一方面,鼓樓可能與侗族的宗教信仰和文化傳承有關。在侗族的宗教信仰中,鼓是一種重要的祭祀樂器,鼓樓可能是鼓樂演奏的場所。侗族鼓樓的建造與當地的地理環境和建筑技術密切相關。侗族主要分布在中國南方山區,其鼓樓的建造可能受到地形地貌和氣候條件的影響,采用了適應當地環境的建筑技術和材料。綜合考慮這些因素,侗族鼓樓的起源和發展是一個復雜的歷史過程,反映了侗族文化、宗教、社會組織和建筑技術等多方面的特點。鼓樓作為侗族的公共建筑,是合款講款、執行款約、祭祖祭神、多耶踩堂、對歌合唱、節令慶典、說古道今、彈琴聽戲、舉辦合攏宴、迎送典禮等民俗活動場所,是滋養、傳承與發展侗族文化的園地,是培養侗族民族精神的中心。
侗族鼓樓的藝術特點
建筑形制獨特
黑格爾說:“房屋完全是一種有目的的結構,由人按照人的目的而建造出來的。”侗族鼓樓的建筑結構采用木質榫卯結構和斗拱結構,這種特殊的結構設計不僅堅固耐用,還給人美的感受和藝術享受。從外觀看,鼓樓主要有歇山式和攢尖頂兩種;按造型,則有寶塔式和亭閣式兩類。其中,寶塔式鼓樓形如古塔,高大挺拔;塔的尖頂部分修筑了寶葫蘆或千年鶴,意在庇佑整個寨子的吉祥平安。樓心較為寬闊,約十平方米,正中用石塊砌筑大火池,用來舉辦重大節日活動,外有木制圍欄,內設木制長條凳,供人歇息、娛樂。亭閣式鼓樓的亭檐大多為室內裝飾重點,屋檐高高豎起,樓頂也多呈傘形,整體造型比較簡樸。侗族鼓樓通常為木質結構,呈多層閣樓式樣,外形莊嚴壯觀,其建筑風格受到了明清時期漢族建筑風格的影響,但又融入了侗族傳統建筑的特點,形成了獨特的風格。侗族鼓樓的柱子、梁架、門窗等部分常常雕刻豐富的圖案,工藝精湛,體現了侗族人民的藝術造詣和審美情趣。
豐富的彩繪藝術
侗族鼓樓的彩繪通常表現為精美的木雕和色彩斑斕的壁畫,描繪了各種吉祥圖案和民族風貌。木雕圖案多為植物、動物、神話傳說中的人物或神靈等元素,吉祥圖案包括龍鳳紋、螺旋紋、云紋等,表達祝福和美好的愿望。鼓樓的彩繪內容還包括侗族人民的生活場景、民俗風情和傳統文化,如侗族服飾、舞蹈、婚禮等。
音樂和舞蹈的表演場所
在各種節慶和重要活動中,侗族人民會在鼓樓前進行舞蹈表演,如侗族蘆笙舞、木鼓舞、喜宴舞等。鼓樓內通常設有鼓臺或演奏區域,供侗族人民進行音樂表演。侗族人民擅長演奏各種樂器,如侗族特有的鼓、笛、板胡等。在鼓樓內,侗族人民舉行各種音樂演奏活動,如鼓樂、笛子演奏等,還有集體舞蹈和歌唱。
新視野下侗族鼓樓的保護與更新策略
現存問題
1.建筑本身
在侗族傳統建筑中,木材是最常見的建筑材料,因此,木結構建筑成為村落中最具特色的景觀之一。然而,經歷風雨的侵蝕和歲月的洗禮后,不少房屋的外表逐漸發黑,內部開始腐朽,木質構件的開裂、變形等問題屢見不鮮。一些關鍵部件如雷公柱,由于長期承受重壓和風雨的侵蝕,出現了嚴重的劈裂和變形。此外,鼓樓的屋面也經常出現漏雨的情況,各重檐垂脊均有裂縫和松動現象。在氣候潮濕地區,鼓樓的構件更容易受損,導致整體傾斜甚至有坍塌的風險。
2.環境影響
進入侗寨,新建的寨門隨處可見。如城步縣安營鄉巖寨寨門兼風雨橋和大寨侗寨寨門、三江縣林溪鄉高秀村馬哨侗寨寨門、黎平縣茅貢鄉流芳侗寨寨門等,都是近年新建的侗寨寨門。很多地方在保護和利用傳統文化時忽略了傳統文化的關鍵價值,沒有認真思考如何在保護和傳承的前提下保持它的原生性。大部分侗寨在修繕鼓樓、風雨橋、寨門等建筑時會改變原有的建筑形制、色彩,融入新樣式,缺乏系統的規劃,失去了原本的功能,空有其表。
雖然旅游業的興起為村莊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但也對鼓樓的文化空間造成了不小的沖擊。一方面,現代建筑風格的沖擊使傳統鼓樓建筑逐漸失去市場,許多年輕人傾向于現代、時尚的建筑風格;另一方面,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侗族青年離開家鄉,前往城市謀求發展,導致鼓樓文化傳承面臨人才斷層的困境。
保護與更新
合理的保護與更新策略在傳承和發展侗族鼓樓建筑文化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這一策略旨在確保侗族鼓樓建筑這一獨特的文化遺產得以延續,與時俱進,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
首先,制定專門的法規和政策是保護侗族鼓樓建筑的關鍵。這些法規和政策應涵蓋對鼓樓建筑本身和周邊環境的全面保護,明確禁止任何形式的破壞行為。同時,還需規范對文物的修復和維護工作,確保修復過程符合專業標準,維護其歷史原貌。此外,政府應加大對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形成有效的威懾,從源頭上杜絕破壞行為。
其次,傳承和發展侗族鼓樓建筑的營造技藝至關重要。當地要通過各種培訓課程傳授侗族鼓樓建筑的營造技藝,培養新一代的傳統建筑工匠。這些培訓課程應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讓學員在掌握技藝的同時,深入了解侗族鼓樓建筑的歷史淵源、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在修繕鼓樓建筑時,組織當地居民參與修繕工作,不僅可以提高他們的技藝水平,還能增強他們對文化遺產的責任感和歸屬感。相關部門要在專業建筑師的指導下,設計出更多既滿足當代居住需求又富有鄉土氣息和地方傳統特色的建筑方案。
再次,建立侗族鼓樓建筑的博物館或文化中心,向公眾展示其歷史淵源、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是增強人們對侗族文化的認知和理解的有效途徑。這些博物館或文化中心可以通過展覽、講座、互動體驗等多種形式,讓公眾深入了解侗族鼓樓建筑的魅力。
最后,在保護侗族鼓樓建筑的同時,合理開發旅游資源,吸引游客前來參觀,也是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要注意的是,在開發過程中,必須確保對文物的保護,避免過度商業化對鼓樓建筑造成損害。為此,可以制定嚴格的旅游開發規范要求,限制游客數量、游覽時間等,確保鼓樓建筑在旅游開發中得到妥善保護。
侗族鼓樓是侗族社會文化和建筑文化的代表,蘊含歷史民俗、地域環境和哲學思想。鼓樓木結構上的圖案反映了侗族人民的生活和信仰,具有裝飾和文化傳承價值,展示了侗族文化魅力,是研究歷史、文化和社會的重要資料。侗族鼓樓還融入了地域特色,體現了侗族人民對自然和文化的理解??傊弊骞臉菆D案是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結合侗族愿景、生活場景和信仰,呈現出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畫卷。我們應珍視并傳承這些圖案,讓侗族文化煥發光彩。
作者簡介:戴月蓮,女,漢族,安徽蚌埠人,廣西科技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服裝設計。
通訊作者:嚴建云,女,漢族,福建福州人,廣西科技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服飾文化、服裝結構等。
第三作者:代亞娟,女,漢族,河南駐馬店人,廣西科技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服裝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