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精神與中國電影密不可分,而孔子音樂美學思想是其中的集大成者。本文分析了孔子音樂美學對影視音樂的影響,音樂在影視中塑造形象、營造氛圍、作為情節要素來表現主題的作用以及教化作用。
孔子音樂美學思想
1.美與善
孔子音樂美學思想高度重視美與善的統一。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美屬于藝術范疇,而善包含道德評判標準。
2.仁與樂
孔子認為,在音樂中仁與樂的統一是藝術的最高境界,藝術應表現道德,道德反過來影響藝術,要做到藝術與道德共生、統一。
孔子音樂美學思想對影視音樂的影響
音樂作為載體,進入電影后必然會對影像產生重要影響,成為傳遞語言信息的重要工具。
1.音樂對人物形象的塑造作用
音樂通過旋律、音調等傳達信息。在一小時左右的電影中,如果只用畫面就想詮釋一部完整影片所要傳達的信息和敘事,是遠遠不夠的。這時,音樂就起到了重要作用。在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中,《紅娘》四平調:“本來是千金體大家風范,最可憐背人處紅淚偷彈。”幾句簡單的唱詞就刻畫了四太太頌蓮因家道中落而被迫嫁人,在不見天日的高墻大院里腐爛,被男權文化戕害的悲劇人物形象。
2.音樂對情節的推動作用
音樂作為影視作品中視聽語言的重要一環,對情節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在電視劇《開端》中,公交車每次爆炸前,女主人公李詩情的手機鈴聲《卡農》都會響起。在令人緊張和窒息的節奏中,主人公通過《卡農》找到了循環和終止循環的關鍵,發現了公交車司機王興德與“鍋姨”之間的關系,找出了公交車爆炸的原因,推動情節,循環往復,一環扣一環。
3.音樂的氛圍烘托作用
音樂作為聽覺藝術,本身就具有無可替代的抒情性。例如我們在聽到歡快的音樂時,心情會不自覺慢慢放松,而在聽到低沉哀傷的曲調時,情緒也容易變得低沉。在周星馳導演的《大話西游》中,《一生所愛》這首歌表達了刻骨相思之情。當悟空經歷五百年輪回,知道自己無能為力但還是無可救藥地愛上了紫霞仙子,通過音樂表達了相愛的兩人卻無法在一起的悲痛。
4.音樂的思想主題表達作用
音樂可以在電影關鍵情節深化思想主題。在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中,監獄里播放的音樂表達了被束縛和想要爭取自由的理想信念。在第四代導演吳貽弓導演的《城南舊事》中,《送別》這首歌每一次的出現都表達了“人生或許本來就是在不斷地送別”這一深刻主題。
5.音樂的教化作用
孔子十分重視音樂對受眾人格意識和主體精神的作用,在他看來,學習音樂可以塑造人的品格,使人的行為符合社會標準和道德規范。電影同樣可以通過音樂的旋律、節奏、曲調和唱詞來謳歌光明、引人向善。
綜上所述,孔子音樂美學思想對電影音樂起到了重要作用,這對電影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現代電影要更加注重音樂的作用,以更好地指導電影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