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站在全面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起點上,提出要進一步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為了實現我國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滿足群眾公共文化需求,實現文化振興的偉大目標,國家文化主管部門提出了《“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劃》,強調未來我國公共文化建設要堅持正確導向、以民為本、協同共治、數字化網絡化的前進方向,促進供給側與需求側的高度吻合,實現公共文化服務精準供給,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但在現今的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領域,“單核”治理結構下的供需失衡成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基本矛盾,普遍存在公共文化供給錯位、供給內卷、供給碎片化等問題。因此,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應跳出傳統公共行政下的科層制供給思維模式,在尊重公共文化傳播特性的前提下,探討如何將行政命令、市場競爭、社會參與等力量納入以信任與合作為基礎的協調框架,在基于一定共同利益的目標引導與集體規則的制約下,通過相互協調適應,建設形成多元化、富有生命力的公共文化服務協同供給模式。這是促使我國鄉村公共文化服務實現精準供給的內在要求,也是促進鄉村文化治理機制創新、實現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要保障,更是推進和實現國家文化戰略目標的重要動力。
鄉村公共文化建設困境
當前,我國鄉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面臨的困境在很大程度上源于農民群眾公共文化需求表達的缺位,導致政府對鄉村公共文化需求的了解不全面、不準確,進而產生供給錯位。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需求識別困境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的原因。首先是表達機制缺失。一直以來,文化建設任務沿襲“自上而下”的服務供給機制,形成了一個從上而下進行任務傳遞,再從下而上進行任務回應的行政任務閉環,缺少鄉村公共文化需求表達機制與渠道。其次是傳統行政機制與行政理念的制約?;鶎诱峁┕卜沾蠖嘟⒃谪熑魏蛪毫C制上,“讓上級領導看見”成為一些地方干部的“方向標”和“動力源”,而當地村民公共文化需求的表達成為次要的甚至是無關痛癢的事情,農民群眾公共文化需求表達受到輕視。
公共文化資源供給是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主體環節,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是否與農民群眾需求有效對接直接決定了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水平。部分鄉村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還存在以下問題。一是供給僵化問題?;鶎诱峁┕参幕帐墙⒃趬毫C制上的,鄉村基層政府在接受上級任務時往往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和慣有的行政思維,選擇以“標準化”推行公共文化建設供給模式,忽略了地域的差異性。我國擁有極為廣闊的農村地域,而這些農村的經濟、文化、人口、社會結構都不相同,導致各地域農民群眾的公共文化需求不同。在沒有考慮地方特性與群眾需要的前提下,用“標準化”推動公共文化建設是難以實現公共文化精準供給的。二是供給錯位問題。鄉村公共文化供給側的決策制定者與需求側的農民群眾屬于兩個不同結構的社會人群,事實存在認知差距、關注差異與需求差異。在推進鄉村公共文化建設時,部分資源供給者往往將帶有“城市精英偏好”的公共文化建設思路帶到鄉村土地上來,忽略了一些落后鄉村群眾的接受能力與實際需求,造成鄉村公共文化供需耦合程度不高。
網絡化治理視域下鄉村公共文化協同供給路徑
把控鄉村公共文化發展方向
鄉村公共文化建設的目的在于滿足農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文化自信,凝聚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因此,政府在鄉村公共文化治理中應發揮自身領導優勢與責任優勢,把控鄉村公共文化發展方向,堅守中華文化立場,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新鄉村公共文化建設,并將其作為鄉村公共文化建設主脈絡。另外,鄉村公共文化的建設不應流于形式,而應在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干的同時,以原生文化為土壤,打造鄉村特色公共文化發展框架,用農民群眾樂于接受的形式展現出來,引導農民群眾文化認同,進而在強化文化認同感的基礎上提升文化自信。這就要求政府在鄉村公共文化建設中與其他建設主體間加強聯系,向各主體傳遞國家最新的文化導向,將新時代文化內容融入民族文化,并把關傳播形式與質量,預防并杜絕農村低俗演出等劣質活動,引導各建設主體探索高質量、受歡迎的演出形式,激發群眾參與公共文化活動的熱情。
構建權責邊界與監督機制
多元協同意味著追求利益角度的多元化、差異化,這就需要一個明晰的權責劃定邊界和一個有力的監督體系,預防越軌行為的發生。若沒有明確的權責邊界與監督體系,多元主體將會陷入無序競爭中,擾亂整個合作機制,治理網絡自然無法形成。因此,在制度層面,政府應在“滿足農民群眾公共文化需要”這一共同目標的指引下,針對各供給主體不同定位列出相應權責清單,涵蓋活動類型,參與方式、渠道、程度與范圍,分工要素等。在大方向上理清并確定各主體的權利與邊界,落實責任與義務,并將其作為加入鄉村公共文化供給網絡的基礎條件,成為后期各主體開展協同治理時的默認契約。此外,政府作為網絡中唯一擁有問責權利的主體,應圍繞權責制度,將監督權利下沉到各治理主體,形成網絡化監督機制,對超出邊界的供給行為進行及時糾正,保證公共文化建設各主體在規則內進行文化建設。政府自身也應不斷提升政務公開的廣度與深度,接受各主體監督。
重視鄉村內在文化力量
鄉村公共文化建設應充分發揮鄉賢力量。鄉賢作為一個村落的核心人物,也是鄉村公共文化建設的重要內生性人才。鄉賢在鄉村文化中往往扮演著代言人角色,通過他們可以了解鄉村的文化歷史,為當地公共文化建設提供基礎核心素材。此外,鄉賢也能發揮橋梁與紐帶作用。鄉賢在其村落中擁有得天獨厚的影響力,能較好地引導農民群眾參與公共文化建設。在鄉村公共文化建設中,應充分挖掘與發揮鄉賢這一特殊群體的力量,對鄉賢群體進行登記、保護、培訓,并給予鄉賢一定的物質補貼激勵,將其納入鄉村公共文化供給網絡,發揮該群體的節點性作用,當好公共文化建設的帶頭人,以解決公共文化建設人才短缺與村民參與積極性不高的問題。
鄉村公共文化建設應不斷加強農村基礎教育與成人知識文化教育,提高當地民眾的科學文化素養,在為農村學生提供更好的基礎教育資源的同時加強文化入校,探索將當地文化與知識教育相結合的培養路徑。
鄉村公共文化建設還要發揮基層群眾自治組織作用,鼓勵群眾參與公共文化建設,并為其組織的文化活動提供一定的政策與資金支持。
融匯鄉村外部文化力量
政府應建立及時的信息發布機制,讓更多潛在市場力量有機會實現優勢資源協同供給;建立嚴格的資格甄選機制,選擇優質合作伙伴;建立合理的購買機制,依據現實情況靈活選擇;建立完善的運營監管機制,防止“脫軌”現象出現;建立理性的效果評估機制,優化后續公共文化供給;建立有保障的支付機制,滿足市場需求。另外,社會力量作為極富潛力的鄉村公共文化建設力量,政府應積極挖掘其與當地公共文化建設的連接點,并與高等院校、社工機構、志愿者機構等社會組織建立合作關系,提供相關實踐所需,協助做好相應后勤保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