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先鋒
近年來,隨著移動互聯、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日益革新和交通運輸業高速發展,激發了電子商務、社區團購、網絡批發等各種新型流通業態的產生,拓寬了批發市場的空間。而與之相對是傳統批發市場面臨低效率、錢貨難兩清和交易方式落后等方面的問題。在此困境下,義烏批發商嘗試利用數字化手段與傳統批發相結合的方法來探索未來轉型升級道路。數字化技術高速發展的背景下,許多專家學者對批發市場數字化轉型的背景、本質、方法和發展方向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張小英(2017)通過對服裝批發市場數字化形勢和困境分析認為傳統批發市場數字化應當從貿易化、信息化、標準化和服務化四個方面入手[1],王超(2018)通過對傳統農產品批發市場存在的問題和數字化轉型的SWOT分析,提出傳統農產品批發市場應當與電子商務合作、培養互聯網儲備人才和完善市場環境法規等途徑轉型[2]。研究表明:數字化轉型總體上對于批發市場的發展有著積極的推動意義,古川(2021)通過模型發現數字化發展在一定時期內才有對經營效率有顯著的提升效應[3]。隨著數字網絡接入流通體系的程度不斷加深,企業、政府和社會的行為模式都發生了一定程度地轉變,傳統批發業受到猛烈沖擊,劉圣春(2006)認為現代物流體系下傳統批發業面對資本結構多元化、管理經營理念落后以及規模小和信息不暢等缺點[4]。本文以國內歷史久遠且高速發展的義烏小商品批發市場作為研究對象,研究了數字化轉型所遇到的內在邏輯,對其他批發市場的數字化轉型有較強的參考意義。
1.1 轉變為復合化商貿業態。批發兼備零售是批發市場發展的內在要求。為滿足批發商和消費者的不同結構需求,義烏國際小商品城的批發業態和零售業態在空間布局上趨于統一,商品的展示空間多于商品的存儲空間,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商業街區,拓展服務功能。
1.2 轉型為展貿一體化的專業市場。義烏批發市場通過展會擴大影響范圍。最早在1995年,義烏批發市場就舉辦了第一屆展覽會。經過六年發展,義烏批發市場積累了豐富的行業客戶資源,展會升級為國家級外向型展會。2020全年義烏小商品市場共舉辦各類會展活動249個,展覽總面積78.33萬平方米,吸引客商206.7萬人次。義烏展會通過人、貨和場互動使得市場向展貿型專業市場轉型,以展促貿,展貿一體。
1.3 完成信息化推進數字化。由于數字化轉型升級設系統性,批發商面臨前期投入大、建設周期長和成效緩慢的難題,批發商對于數字化發展往往持有保留態度。不同于數字化對于硬件、軟件、人員和數據流通各方面都有較高的要求,完成信息化所需成本更低,中小型批發商承擔成本更低,批發商更加容易接受。先完成信息化再步入數字化的好處主要有以下兩點:1完成信息化的大部分硬件設備在數字化階段仍然具有使用價值,若批發商繼續深入數字化發展,信息化階段的投入可以重復使用;若考慮中途退出,這部分損失對批發商而言也能接受。2信息化進程給予批發商更近的距離觀察和思考數字化的未來。信息化就如同數字化的窗口,帶給批發商更加真實的視角,對于數字化的發展也會有更加清晰的認知。
2.1 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批發市場數字化進程離不開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網絡帶貨孵化基地等配套設施。首先,全面提升批發市場網絡普及和覆蓋率,為數字化設備接入提供基礎。其次,完善電子商務培訓和網絡帶貨孵化基地等相關配套設施,在批發市場數字化發展中,充分考慮數字化進程對網絡交易體系的要求,合理規劃現代職業網絡培訓,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最后,結合本地文化特色,在批發市場的數字化改造過程中充分展示當地文化,將批發業與旅游業融合發展。
2.2 逐步推進批發業數字化轉型。受限于數字化轉型本身固有的投入大、周期長和見效慢的特點,批發商可以考慮逐步推進數字化轉型,即先完成信息化,逐步完成數字化,減輕批發商一步數字化的成本壓力。并且批發商可以在信息化階段應用電子信息技術建立和完善信息管理系統,詳細記錄訂單發貨、結算、包裝、分揀、出庫信息,為將來數字化轉型打好基礎。
2.3 規范數字化市場。在批發業數字化管理中,應加強市場監督,規范網絡批發秩序,提高數字市場透明度,創造公平競爭環境。雖然電子商務本身附帶的信用評價體系能對企業行為產生較強的約束和激勵效應,但是這種約束在技術層面容易突破,也會受到刷單和買好評的影響。監督管理部門應當以產品質量的監管為重點,嚴厲打擊假冒偽劣商品,同時完善電子商務信用體系,加強網絡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