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志鵬 劉雪雪
新時代高職院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需要大力培養現代工匠人才。高職院校弘揚工匠精神,培育大學生工匠文化與我國走向制造強國需求相吻合,具有重要意義和時代價值。分析當前高職院校工匠精神培育過程中存在重視程度不夠、校企聯動不強、價值取向偏差問題。通過優化師資隊伍結構,完善工匠育人體系,營造工匠文化育人氛圍,構建高職院校以工匠精神為品牌的特色育人體系,為大學生職業發展奠定基礎。
(一)突出工匠精神是高職院校培養高端人才的需要。以工匠精神為核心的專業課教育是高職培養高端專業人才,提升大學生未來核心競爭力和職業素養的必然要求。學習和掌握新時代工匠精神的深刻內涵,增強對所學專業的認同感、歸屬感和自豪感,大力弘揚工匠精神是高職院校培養卓越人才的必然指向。(二)融入工匠精神是高職學生提升專業素養的需要。高職院校作為培養綜合技能型人才的主陣地,需要工匠精神融入提升大學生的專業素養。高職人才培養越來越重視培養精益求精、專注嚴謹、吃苦奉獻、誠實守信的專業人才滿足社會和行業的發展需求,弘揚工匠精神提升大學生專業素養是高職院校必須肩負的使命。(三)學習工匠精神是高職學生提升人文素養的需要。高職院校提升專業課教育質量不容忽視工匠精神蘊含人文素養的重要作用。人文素養是高職院校專業人才技能掌握和知識創新的動力源泉,工匠精神具有人文性的特征能改善高職院校重“技能”輕“文化”的不良局面,人文素養提升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
(一)工匠文化挖掘缺乏足夠重視。高職專業課教學往往以傳統理論灌輸和實習實訓為主要教學模式,存在一定局限性。以工匠精神為核心的職業教育教學方式及時更新需要加強重視,不同專業之間工匠文化元素較為混亂,影響專業課教育和工匠精神融入的契合度。同時,社會、企業、學校協作機制尚未形成,運行體系均以教學管理和學生管理為主,工匠精神培育呈現簡單化。(二)校企合作機制缺乏有效聯動。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與企業用人標準存在一定脫節。其一,學校對快速發展的企業人才需求調研不足,與企業實際生產和實踐用人標準有差距,人才培養目標和行業需求存在偏差。其二,校企雙方在育人機制方向缺乏深度溝通,企業需要掌握高端人才擁有的專業技能、職業素養、道德品行未全部納入人才培養方案,培養模式需要優化。(三)學生主體意識出現價值偏差。高職學生受個人成績和學制限制,學習能力、獨立思考及創新意識較為薄弱,學生缺乏對工匠文化、工匠技藝、工匠事跡的深度理解和學習,僅以就業為導向,滿足于日常教學任務量和實習實訓內容,缺少核心素養的養成,淺層次的學習容易造成職業操守和理想信念不堅定,不利于大學生健康成長和綜合發展。
(一)培養具備工匠精神及產學研經驗豐富的教學團隊。高職院校要圍繞“工匠精神”“工匠文化”“工匠技藝”“工匠案例”為主題,開展形式多樣的專業培訓和研討計劃。教師團隊形成濃厚的工匠精神學習交流氛圍,以身作則,在進行教案設計、內容講授、專題討論融入工匠精神層面更加貼近大學生的實際生活,逐步提升高職學生對工匠精神的理解能力和參與程度。在考核評價環節重點考查學生對工匠精神的獨立思考、實踐效度、創新思維方面進行過程性考評打分,將工匠精神的核心要素融入專業課教學工作日常,進一步發揮工匠精神在大學生群體中的價值導向作用。(二)加強高職學生日常行為的內化引導提升職業素養。高職院校要著重從企業、學校、院系、教研室層面對學生日常行為進行內化引導。由淺層的說教逐步轉變成為宣傳“大國工匠”“能工巧匠”的先進事跡,增強大學生的價值認同和情感共鳴,提升自身工匠素養;以專業技能課學習為基礎,弘揚工匠精神為導向,培養學生精益求精、堅忍不拔、積極樂觀的意志品質和心理素養;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創新創業大賽,增強動手能力,在競賽過程激發學生創新思維,明晰行業標準,遵守職業規范,積累工作經驗,提升專業素養,逐步培養大學生的職業情感。(三)營造校園良好工匠文化氛圍提升高職學生人文素養。工匠精神融入校園文化建設是對大學生進行隱性教育的重要方式。校園軟硬件的改造升級融入更多“工匠文化”元素,特別是進行專業課教學結合實訓基地進行濃厚的工匠文化熏陶,潛移默化地提升大學生的價值認同;邀請行業領袖、勞動模范、杰出校友、專家學者進行成才教育,樹立優秀榜樣,培養學生奉獻意識,提升道德品質,正確認識自身價值;動員學生積極參與所學專業技能大賽,通過比賽深刻理解工匠精神的內涵和價值,敦促自身嚴于律己、勇于拼搏,不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