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昌吉州第三中學 洪建勛
一直以來,英語閱讀都是英語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只有掌握了閱讀方法和技巧,才能靈活應對各種英語材料,提升學生的英語閱讀水平。深度閱讀的出現打破了傳統閱讀方式的束縛,給學生帶來更多閱讀空間,有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閱讀教學需要依靠閱讀文本,如果學生對文本內容不了解,那么閱讀效果也會差強人意。在新課改背景下,英語教師要指導學生挖掘文本信息,從多個角度尋找文本的意思和表達的情感,在此基礎上,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生活化的閱讀情境,讓學生體會到深度閱讀的樂趣。比如,在教學人教版初中英語“Do you like bananas?”一課時,這部分內容與實際生活緊密相連,主要討論食品名稱,學習與like 有關的肯定句、疑問句和否定句,談論一日三餐。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生活畫面,渲染逼真的生活場景,給出一個主題,引導學生扮演相應的角色,然后進行對話訓練,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同桌之間進行合作,利用本課所學句型創編一個簡單的對話,更好地聚焦文本語言,實現在用中學、在學中用的效果。
深度閱讀是對傳統閱讀教學方式的創新和探索,使學生不僅能夠理解文本表面的意思,還能深入挖掘文本的文化內涵,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在現行的英語教材中,插圖成為一種寶貴的教學資源,一幅幅形象生動的插圖能夠實現學生與文本之間的溝通,提升學生閱讀的實效性和針對性。為此,英語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創設預測情境,以插圖內容為依托,鼓勵學生預測課文講述的內容,并且帶著疑問進行閱讀和學習,更好地開發學生的潛質,積累豐富的知識和素養。由于學生的學習能力不同,預測的內容也是五花八門的,教師不要直接肯定或否定學生的想法,而是循序漸進地引導和滲透,幫助學生了解正確使用插圖的方法,不斷積累英語學習技巧,為以后更高難度的學習奠定扎實的基礎。
閱讀并不是孤立的,應該與寫作結合起來,讓學生在讀寫結合中成長,深化學生的英語學習感受。為了推動讀寫結合,教師可以巧妙創設游戲情境,將復雜的英語內容轉變為趣味游戲,帶動學生的探究熱情,從而使英語閱讀充滿樂趣,讓每個學生都信心十足,完善英語知識體系。比如,在人教版初中英語“My favorite subject is science”教學中,本單元的知識體系較為清晰,主要學習周一到周日的表達方法,學習what,why,who 引導的特殊疑問句討論自己喜歡的學科。在學生閱讀完課文后,教師設計了趣味游戲,給學生提供兩個卡片盒,一個盒內的卡片上寫著“My favorite subject”,另一個盒內的卡片上寫著“music,history,Chinese”等,讓學生“拆盲盒”,如抽到“history”,就需要在紙上寫出一段話,描述這門學科以及喜歡這門學科的理由,以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和語言天賦。為了拓展教學深度,教師可以將盒子里的卡片換成“My favorite food”“My favorite season”等,創造多樣化的讀寫機會,讓學生在游戲中成長。
在教學中,有的教師通常將教材中的閱讀內容挑選出來,讓學生一遍一遍地閱讀,閱讀后再完成教師布置的練習。這樣的方式雖然能夠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會讓學生產生厭煩的心理,對知識的掌握不連貫,不能保持長久的學習激情。所以,英語教師應該重視知識的銜接,推進英語單元教學,讓整個閱讀環節煥然一新,能夠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使其在閱讀中梳理語篇結構,豐富自身認知。教師可以運用思維導圖,為學生列出整個單元知識的框架,這樣不僅降低了閱讀難度,還可以及時查缺補漏,讓學生更有方向性地閱讀,提升閱讀效率。教師可以讓學生發揮創造力,在完成單元閱讀任務后自己繪制思維導圖,展現自己的英語綜合能力,比教師的灌輸更有效果。
英語單元閱讀教學的開展勢在必行,只有學生掌握系統化的學習方法,才能靈活地解決學習問題,更好地實現學以致用。以往教師很少關注學生的閱讀過程,只評價學生的閱讀成果,容易誤導學生的思維。為此,教師要注重追問,讓學生在閱讀中解答教師提出的問題,一方面給予學生更多的學習機會,另一方面有利于學生形成活學活用的思想,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比如,在人教版初中英語“What time do you go to school?”教學中,教師利用幻燈片播放本課的知識重點,與學生開展口語問答訓練,加強學生對篇章的理解。然后教師提出問題,考查學生對頻率副詞always、usually、never 的使用,以及與第三單元“how do you go to school?”進行聯系,增加師生互動,明確單元目標,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時間觀念和作息習慣。
受應試觀念的影響,教師占據課堂的主體地位,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阻礙了學生的長遠發展。在深度閱讀背景下,英語教師要積極轉變師生角色,將課堂還給學生,鼓勵學生扮演“小老師”,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印象,增強對英語的好感。比如,在單元閱讀中,教師會為學生安排多篇英語文本,便于向學生滲透英語核心知識點,從而構建英語知識網絡。此時,學生要抓住知識的聯想點,適當地聯想和拓展,將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引導全體學生進行互動討論,形成濃郁的閱讀氛圍。另外,學生要善于把握知識的異同點,可以利用表格的方式進行總結,這樣能夠更清晰、直觀地了解知識,形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
預習對深度閱讀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學生在預習過程中能夠反饋知識薄弱點,為后續的聽課提供幫助。但是現在很多學生沒有掌握預習的要領,只是為了完成教師布置的預習任務,根本沒有進行全方位預習,導致聽課狀態不佳,影響了整體教學效果。所以,教師要向學生推介自主性預習,講述預習的優點,為學生提供預習資料,使學生全身心展開預習,養成正確的閱讀習慣。教師將閱讀示范視頻發送到學習平臺,讓學生認真聆聽示范發音,規范自己的發音,再嘗試閱讀,鍛煉語言表現力和創造力,提升閱讀理解能力。預習過后,學生要完成教師提出的閱讀問題,并書寫一份閱讀單,使整個預習在可控的范圍內,在一定程度上確保學生的閱讀方向,使越來越多的學生在閱讀中受益。
教師應開展課堂討論活動,讓學生積極發言,發表自己的看法,在討論中達成共識,促進英語素養的深化。值得注意的是,課堂討論要遵循開放性原則,教師不要干擾學生的思維,否則課堂討論就失去了意義。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英語“Will people have robots?”教學中,這部分內容的重點是對“未來生活”的討論,學生對這一話題非常感興趣,充滿了閱讀期待。教師提出問題:機器人對我們未來的生活和工作有什么作用?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學生紛紛舉手發言,有的學生說利大于弊,可以加快生活節奏,提高生活質量。有的學生說弊大于利,容易讓人們喪失動手能力,變得懶惰和消極。教師要對每一個發言給予肯定,以增強學生的參與熱情,然后向學生講解現代科技的發展趨勢,幫助學生進行深度閱讀。討論過后,教師介紹“will+動詞原形”的相關知識點,讓學生更好地利用這一句式表達將來發生的事情。
當前很多學生沒有養成課后閱讀習慣,缺少英語閱讀環境,即使教師布置了課后閱讀任務,也只是敷衍了事,根本沒有用心閱讀,導致英語閱讀陷入困境。為了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教師要積極推廣課后閱讀,利用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打開閱讀的新天地,讓學生樂于閱讀,積累英語知識,鍛煉其整體把握能力,提升其思維品質。而且教師開發了線上閱讀打卡,要求學生每天堅持閱讀打卡,在群內分享閱讀感受,在互相監督和鼓勵下養成閱讀習慣。
初中生具有較強的可塑性,接受知識的速度非常快,教師可以引入角色扮演,讓學生將英語閱讀內容表演出來,在表演中加深理解、夯實基礎,樹立正確的閱讀觀念。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鼓勵學生自主選擇角色,自己設計表演形式,深度還原課文內容,讓學生的創意得以有效體現。
深度閱讀需要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將所學知識遷移到現實世界,讓閱讀中充滿情趣和驚喜,提升學生的知識水平以及能力素養,達到學科育人的目標。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制作宣傳海報,按照不同的主題設計個性化的海報,升華主題,擴大“讀”的外延。比如,在“We’re trying to save the earth!”教學中 ,本課要求學生關注環境,從自身做起,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由于學生已經閱讀了相關內容,在內心產生了共鳴,所以教師要求學生動手制作一份宣傳海報,向更多的人宣傳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讓學生從英語閱讀的視角去了解世界。有的學生在海報上繪制了垃圾如山的場景,有的學生繪制了地球缺水的圖案,還有的學生繪制了人們保護環境的行動。之后,教師要求學生在講臺上用英語介紹自己的海報,將閱讀中的知識進行細化和拓展,更好地傳承優秀精神品質。
在“雙減”背景下,英語閱讀教學要注重質量,做到減負增效,為學生搭建成長的平臺。為了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教師從實際學情出發,設計了閱讀闖關活動,牢牢抓住學生的興趣點,深化學生的英語見解,體驗英語學習的成功。比如,開展“Reading,makes it possible”主題閱讀闖關活動,活動分為三個關卡,第一個關卡是單詞大沖關,要想提升閱讀水平,學生必須儲備大量的英語單詞,所以這個關卡就是快問快答,教師展示一個單詞,學生立即說出單詞的意思。通過第一個關卡后,學生可以向第二個關卡——繪制閱讀手抄報發起挑戰,根據教師給出的英語文本,制作一份精美的手抄報,必須具有正確的價值觀和文化意識。第三個關卡是終極關卡,是閱讀理解環節,學生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閱讀兩篇新文本的任務,進一步增強自覺學習英語的意識。學生只有一路過關斬將,才能最終晉級,將閱讀變成“悅讀”,收獲用英語學習和思考的自信。
深度閱讀離不開作業,教師要合理布置閱讀作業,考慮全體學生的學習感受,通過多樣化的作業形式,培養學生終身學習英語的習慣,實現以學定教。在新時期,分層作業備受關注,要求教師既要對作業內容進行分層,又要對學生進行分層,做到統籌兼顧,助力學生自主閱讀。比如,在“I’d like some noodles”教學中,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設計了基礎作業、拓展作業和拔高作業。其中基礎作業要求學生掌握有關食品的名詞,能夠在教師的指導下運用新句型造句,學生要先閱讀,再完成作業,確保不遺漏任何一個知識點。拓展作業要求學生利用“what would you like?I’d like ...”進行對話或寫話訓練,學會用英語訂餐,實現在用中學、在學中用。拔高作業要求學生利用本課知識為餃子或面條寫一則宣傳廣告,引導學生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在潛移默化中滲透課程的思政內容。
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為學生布置的課后作業形式單一,而且沒有及時驗收,導致學生經常不完成課后作業,無形中浪費了教學資源。所以,教師要積極拓展課后作業,將閱讀融入作業中,以一種新穎的方式展示作業,既能拉近學生與英語之間的距離,又能深刻體會英語閱讀的魅力。比如,教師開展自主形式的課后作業,將不同類型的閱讀作業匯集到學習平臺,引導學生根據自身需求進行選擇,徹底改變“一刀切”式的作業模式,拓展了作業的寬度。教師為每一個學生制定了“習慣養成記錄卡”,記錄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和課后閱讀情況,不僅能夠成為期末總評的依據,還可以見證學生的成長,推進“五育并舉”落地生根。另外,當學生完成作業后,教師必須認真、及時批改,豐富批改方式,實現作業減負,推動教育發展。學生對傳統的對號或者錯號已經不再感興趣,教師可以創新批改符號,運用小星星或者點贊的方式,增強學生探究的內驅力。
總而言之,英語深度閱讀是一種高效、常態化的閱讀方式,有利于學生把握英語內涵、提升英語實踐能力。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立足課堂,組織形式多樣的深度閱讀活動,激發學生參與閱讀的興趣,建立知識與自我的聯系,從而積累豐富的英語知識和技能。另外,教師要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創設個性化和生活化的英語閱讀環境,改善學生淺層次閱讀的現象,真正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創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