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霍山縣漫水河鎮中心幼兒園 彭 瓊
自然意識是幼兒對客觀存在的自然環境的基本認知,只有懂得愛護自然和親近自然,幼兒才能在實際活動中明白一切物質的存在意義。但目前由于來自社會家庭的過度保護,反而讓幼兒失去了與自然親密接觸的童真快樂,喪失了與自然展開心靈對話的平臺,這樣顯然會對幼兒的身心健康成長產生不利影響。自然教育的缺失不僅會讓幼兒缺少提升實踐能力的機會,也會造成心理問題。所以幼兒園教學應合理開創自然教育課程,讓幼兒在自然環境的浸潤下找到適宜的成長軌跡。
教育的本質是讓生命更好地延續,綻放出更加絢麗的色彩。而社會在不斷進步,有關生命的思考從未停止,正是每一個生命的鮮活堆砌,才鑄就了現實世界的精彩無限。正因為生命如此重要,作為祖國未來的幼兒,更應該養成珍愛生命、守護生命、敬畏生命的良好意識。而在課堂上,教師有責任和義務將良好的生命形態傳授給幼兒,讓幼兒在學前教育中感受生命的魅力,從而進一步關注生命、理解生命。親近自然的另一層含義就是觸碰自然界中的鮮活生命,讓彼此的生命產生聯系和交融,互相影響、互相促進,只有這樣,幼兒才會更加懂得生命的可貴,懂得任何生命都值得被珍視。因此,在幼兒教育中開展自然教育的核心宗旨是提升幼兒生命質量、關注幼兒生命成長以及改善幼兒的生存狀態。教師要注重適當引導,組織實踐類的生命教學活動,讓幼兒既能動手也能動腦,在實踐中親自去感受和發現,同時找到其他生命的成長之美,當產生了美的感受,就容易讓自己的心靈得到洗滌,心生保護美的強烈意愿,這種意識也能幫助幼兒更好地善待生命,從而進一步對生命產生敬畏之心。
比如,在春季開展自然教育的時候,教師帶領幼兒去菜市場采購樹苗,讓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想要種植的植物,同時教師一一介紹不同植物的特性。觀察并了解植物的過程可以讓幼兒自我發揮,深入自然,選取一種植物進行培育。時隔一段時間后,教師在課堂組織幼兒交流,讓幼兒介紹自己培育的植物基本屬性,闡述自己所觀察到的植物特征以及生長變化,然后由教師進行總結,指出每一種在我們身邊存在的動植物都是有真實生命的個體,都是需要被呵護的,任何生物的存在都具有自身的價值,引導幼兒從小樹立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環保意識。這不僅可以幫助幼兒認識到生物存在的特性及意義,而且會提升幼兒的綜合素質,更重要的是,幼兒在記錄生命成長歷程的同時實現了自身心態的成長。
生命極其脆弱,一旦失去不會再重來,良好生命意識的建立可以幫助幼兒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形成安全第一的理念,從而有效避免一些意外事故的發生,通過自然生物的生命觀察以及實踐所形成的生命意識才最具有指導意義。而如果幼兒只有生命意識而不知道在危險來臨之際如何高效地避免事故的發生,那么生命教育也會變成一紙空談。所以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除了要強化意識,還要充分實踐,通過一些在生活中經常發生的狀況,讓幼兒在具體的活動中提高自我保護能力,并通過持續強化能力去守護更多的生命,這才是親近自然開展生命教育的實質意義。為了更好地激發幼兒珍愛自然、珍愛生命的意識,教師應當加強創新性研究,在自然教學情境創造中多融入鮮活的生物,培養學生的主動觀察意識,幼兒能夠在全新的課堂環境中獲得更多對生物這一概念的認知,教師則在課堂上通過多媒體將生物成長規律予以形象化呈現,激發幼兒對淺層次生物現象的主動探索,以此讓自然教學與生命教育更好地結合起來。
比如,在講授“人類行為對自然生物的影響”時,課程開始之前,教師為幼兒布置任務,讓家長幫忙收集親近自然的素材,通過對這些素材的了解和學習,幼兒能夠認識到珍愛自然的具體行為表現以及這種行為的實際意義,從而學會以更加理性科學的態度認識生命世界,不斷加深“保護環境就是保護人類自己”的思想認識,自覺約束自己的行為,并最終形成正確的心態和良好的行為習慣。與此同時,針對本章節知識點的學習,教師也可以組織課外實踐活動,讓幼兒親力親為,在學習過后動手實踐,到校園或者綠化帶種植樹木或給樹木澆水,親身體驗保護生命的偉大價值。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講解樹木的成長歷程以及每天需要的養分供給,可以適當引入形象化的例子,將植物的光合作用比喻成人的飲食進餐,不僅可以傳授簡單的生物知識,而且能夠幫助幼兒懂得維持生命的不易,從而讓幼兒形成更堅定的保護環境的意識。
原生的自然資源才是最動人、最真實的,才能起到最好的教育效果,這些原生的資源以其豐富性和真實性而具有更大的運用價值,所以教學內容的設計必須堅持以真實自然景觀和自然生物為核心的自然教學策略,在不浪費、不侵占自然資源合理生存空間的基礎上,在教學設計中采用最原生的自然資源,不破壞原始形態,通過合理的引入,營造真實生動的自然環境,激活幼兒的好奇心,讓幼兒自發地對自然現象展開探索。由于幼兒在這一階段的學習是相對基礎的,心智和能力不足以理解過于深奧的內容,因此自然現象不必設計得過于復雜,也不必融入過多的理論知識,而是以最原始的動植物生長行為為切入點,如帶領幼兒觀看地上螞蟻成群結隊覓食或者大雁排隊飛行的自然現象,給幼兒講解現象背后的本質原因,了解現象發生的背景以及具體情境,在活動中突出自然為主體的核心教學理念,讓幼兒全身心投入自然、親近自然,從而釋放最純真的性格,發現更多探索的快樂。這樣既可以完成既定的親近自然的教學目標,也能幫助幼兒更好地適應自然生活,培養獨立能力。
例如,城市的幼兒園布局都是比較緊湊的,閑置空間并不充足,能夠用來作為課外活動空間的資源也是不齊全的。為了模擬真實的自然景觀教學,讓幼兒有更真實的親近感,教師可以對幼兒園的現有環境進行改造,模擬自然生態景觀,引入綠色發展文化,整理園區所擁有的自然資源,形成生態、綠色的園區整體設計理念,再將“自然元素”融入其中。設計之前,教師可以充分整合幼兒的意見,讓他們用畫筆描繪出自己理想的自然世界,在參考多數幼兒意見的基礎上,進行可行性的操作。戶外環境的開發利用是影響幼兒園整體自然教學的成敗關鍵,必須進行資源合理配置,高效利用每一寸空間,如土質松軟、地勢較低之處,可以進行適當松土挖掘,打造人工溪流;充分利用平整邊角泥土,變成種植區域;根據土壤的質地以及當地的氣候環境選擇適合種植的植物類型等,一切的布局都建立在不損害現有生態結構的基礎上,保持對自然資源合理科學地利用。
幼兒由于思想稚嫩,思維發育尚不成熟,對自然現象的認識難以形成精煉的言語表達,往往通過繪畫來傳遞自己的思想意識,教師要善于利用繪畫這一手段幫助幼兒傳遞健康的價值取向,同時在反復練習中強化他們的美感,為繪畫注入更多的靈魂藝術,提升幼兒的繪畫水平。自然景觀的美輪美奐很大程度上都是通過經典的繪畫作品來呈現的,如飽含中國傳統經典文化特色的傳世佳作《游春圖》《清明上河圖》等,都以不同的藝術表現風格集聚中華文明的精髓,描繪了自然生活的千姿百態,在全世界范圍內具有很高地位,廣受贊譽、歷久不衰,甚至以更豐富的勞動美感內涵影響著當代畫家的創作。細細考量不難發現,在繪畫創作的各個環節都融入了自然現象,藝術創作者抓住自然現象的某個關鍵點展開描述,無聲勝有聲,有關自然美景的千言萬語都在美妙的筆觸中完美詮釋。因此,在戶外實踐拓展中,教師一定要注重通過繪畫為自然課程的探索注入靈魂,通過繪畫獲得自身對自然的靈感,在創作中進一步提升自然教育的針對性和實用性。
例如,在帶領幼兒學習繪畫時,穿插一些生活化的主題,讓美術繪畫更有生活的氣息。如“水資源”這一主題是幼兒比較熟悉的,水也是維系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在幼兒展開繪畫創作時,教師可以布置課外小作業,讓家長帶領幼兒去湖邊風景區玩耍,感受自然風光的美好,尤其是水資源連綿不絕的生命力,給幼兒講解有關水的故事,并陪伴幼兒一起創作,引導幼兒通過在游玩過程中對景物的觀察,適當融入自己的理解與想象,描繪所看到的最美的山水風景畫。教師總結時指出,水資源是極其寶貴的資源,可以滋潤生長,守護生命,同時,水無時無刻不在運動,在永不止息的運動中滋潤更多鮮活的生命。幼兒也會被這種不肯停下腳步的拼搏狀態所感染,通過學習讓自己的價值最大化。為了升華教學主題,教師帶領幼兒進行節約水資源的繪畫創作,張貼在社區以及公共區域宣傳欄,在自然課程實踐體驗中進一步強化幼兒的環保意識。
人的快樂感受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在一定的外界自然環境熏陶下激發的情感共鳴,自然能夠帶給人心靈上的慰藉,接觸自然、感受自然、體驗自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凈化一個人的心靈,帶來全新的生活體驗。所以在課程導入時,教師一定要注重良好環境的導入,讓幼兒更有親近感,從而在內心深處產生對自然環境強烈的熱愛之情。為此,幼兒園在正式開展自然教育之前,要對環境資源進行整理,營造干凈、整潔、舒適的教學情境,多栽種一些綠植,多鋪墊一些自然草坪,讓幼兒可以放空自我,身處在一個由自然生命組成的學習環境中,親密地與自然接觸。有條件的幼兒園還可以利用一些泥土和池水構建假山,建設一個供參觀的小池塘,周圍設置防護欄,讓幼兒仿佛置身于真實的自然景觀中,實現與自然的親密接觸和心靈對話??傊谟變簣@的有限空間里充分創造自然景象,將自然帶到身邊,讓幼兒有身臨其境之感,在凈化幼兒心靈的同時潛移默化地豐富幼兒的閱歷。
比如,幼兒園可以合理規劃空間布局,騰出一片區域用來創建自然角,這樣可以將自然生物帶到身邊,讓自然教育真正成為生活習慣。自然角的建設要突出主體化、主題化、獨立化和興趣化發展,讓幼兒不僅能夠收獲真實的感受,而且能夠運用這些感悟去守衛自然的和諧發展。對自然角課程設計中存在的經驗不足以及技術屏障等問題,教師可以積極在網上搜尋先進的教學案例,與教學實際相銜接,總結出一套適合本班幼兒發展的實踐規律。同時,幼兒教師應該從專業化視角展開探索,使自然角活動與其他領域的活動有機結合,讓自然角有更大的拓展價值。
幼兒園所有的課程設計都定位于更好地服務幼兒的身心健康成長,幫助幼兒在實際生活體驗中獲得對自然作為一個整體系統概念的深層次理解,能夠合理運用這些經驗常識去幫助自己規避風險,能夠進一步對“生命”這一概念產生更深刻的理解。幼兒園自然教育應該幫助幼兒形成尊重一切客觀存在的生物的意識,將自己想象得足夠渺小,將自然放在一個神圣的高度,因為人的一切以及在生存過程中需要的資源都來自自然的饋贈,所以課程設計也要突出自然生物多樣性,真正立足于幼兒的視角進行人性化的教學設計,幫助幼兒通過一系列的內容,加強與自然環境的接觸,從而培養幼兒對自然的敬畏意識,懂得融入自然、珍愛自然。課程設計必須立足于幼兒園發展的實際狀況以及幼兒的身心特點,全面布局充滿關愛的教學內容,統籌利用所有周邊的環境資源和教學理論資源,構建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自然教育體系。與此同時,要堅決摒棄傳統教學框架中的不合理之處,讓幼兒有更多親身感受自然的機會。
比如,在幼兒園的課程選擇上,教師既要突出自然理論課程的新穎創造,也要將實踐體驗作為一種常態化的教學習慣堅持下去。比如,在自然認知板塊,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創設趣味教學情境,播放《人與自然》紀錄片以及幼兒感興趣的自然科普視頻,同步課堂學習,這些視頻資料可以作為延伸性的補充內容。同時可以借鑒國內外先進的自然課程教學方案,與本地幼兒園發展實際狀況相融合,讓枯燥的課堂煥發生機。
除此之外,學完一個自然主題后,教師可以組織幼兒完成相關的教學實踐,如在普及完自然保護的基本概念后,教師可以帶領幼兒到園外周邊小區撿垃圾,將一些隨手丟棄的廢棄物重新收集起來,變廢為寶,二次利用。也可以在特定的活動日,如植樹節、世界水日、世界地球日、世界無煙日等開展專題環保教學活動,帶領幼兒進行各種生態保護的實地調研和現場宣傳,讓教學體驗更加深刻。
學前教育是人生成長道路上點亮的第一盞明燈,自然教育則是開啟這盞明燈的火花,幼兒只有懂得自然的價值,才會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從大自然的視角去感受生活。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積極引導不可忽視,學前教育的核心追求之一就是幫助幼兒建立正確的自然意識,在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中找到滋養心靈的成長動力。豐富的教學活動以及新穎的教學思路能夠為幼兒搭建起通往自然的橋梁,從而激發幼兒對生命和大自然的熱愛,讓幼兒真正成長為被自然所認可的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