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區潮海第一小學 江玉娟
2018 年的全國教育大會對美育與德育作出了重要強調,體現了教育事業對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的追求;2020 年在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再次強調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
在小學階段,小學美術教師應根據新課改要求,主動融合美育與德育,通過教學實踐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文化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培養有道德、有創造力、有文化素養的優秀人才。
美育和德育在培養學生全面發展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美育通過引導學生對美的認識、理解、欣賞和創造,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幫助學生拓展想象力,表達情感,讓學生從藝術作品中感受到美的力量和情感的共鳴。同時,美育能夠培養學生的良好品位和審美情趣,讓學生對美的追求成為他們一生的追求。德育主要關注道德教育,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和精神,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培養學生的道德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德育也注重培養學生的情感和心理素質,使學生具備健康的心態和積極的心理品質。
美育和德育在學生成長過程中相互交融、相互促進,通過美育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情感表達能力,促進情感素質和道德情操的發展。而德育則可以引導學生從美的角度去思考道德問題,加深學生對美和善的認識。兩者相輔相成,共同構建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體系。
小學美術教學是一門充滿趣味和創造性的學科,涵蓋了豐富多樣的課本素材。教材內容包括世界各地的優秀美術作品鑒賞,讓小學生在課堂上欣賞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藝術作品。這些鑒賞內容簡單易懂,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能夠引發他們對美的感知和興趣。此外,小學美術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造力。課程中常常包含一些簡單的手工制作活動,讓學生動手去創作自己的作品。通過動手制作,小學生可以親身體驗藝術創作的樂趣,培養創造性思維和實踐能力。在美術學習過程中,小學生有機會輕松地領略美術作品的美學價值,并與這些作品產生共鳴,感受作品表達的情感和意境,從而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美術作品中蘊含著深厚的情感,可以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啟發他們對生活、自然、人物等不同主題的感悟。
美術作為一門綜合性的學科,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有效的平臺,通過藝術的表達和欣賞,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道德情感,從而促進其全面健康地發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扮演著關鍵的角色,要不斷探索各種方法,加強美育與德育的融合。
在小學階段,美育具有激發學生情感體驗和培養學生情感態度的重要作用,為形成健康的人格奠定基礎。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的教學目標不僅是培養學生的繪畫技巧,更重要的是注重培養學生的情感體驗。美術是一門情感表達的藝術,通過藝術作品,學生可以表達自己的情感、感受他人的情感,進而理解社會和人生的豐富多彩。
例如,在教學《繪畫作品中的勞動者》一課時,本課的目標是引導學生欣賞和理解勞動場景中的情感主題。為此,教師可以選取幾位著名藝術家的繪畫作品,這些作品生動地展現了勞動者辛勤勞作的場景。通過對畫作中勞動者形象、姿態和表情的觀察,學生能夠從藝術中汲取正面的情感信息。比如,在一幅描繪農民耕田的畫作中,學生能夠感受到農民勤勞的精神,從而理解勞動的意義;而在一幅表現工人在生產線上忙碌勞作的畫作中,學生能夠感受到工人的工作熱情,從而樹立勞動的積極態度。
教師應利用這樣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欣賞不同題材和不同表現手法的藝術作品,挖掘積極的情感,培養其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使其逐漸形成對美的獨特認知。學生會從中體驗到快樂、悲傷等情感,進而理解情感的多樣性,形成對世界的敏感度。這樣的情感體驗與欣賞過程不僅增強了學生對藝術的熱愛,還為他們日后的個人發展提供了積極的情感支持。教師應當成為學生的藝術引路人,創設豐富多樣的學習場景,引導他們從藝術作品中汲取美的力量和情感滋養,讓學生在情感體驗中得到深入發展。不僅在美術課堂上,教師還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展示藝術作品、帶領學生參觀美術展覽等形式,持續激發學生對美的興趣,為學生塑造積極的情感態度奠定堅實的基礎。
小學美術教材在美育和德育方面都承載著重要的教育價值。教師在進行美育與德育教學時,要仔細觀察教材內容,并根據教育目標進行分類和篩選,以確保教學內容與教育目標相匹配。
1.愛國主義。
在小學美育與德育中,愛國主義教育是至關重要的內容。教師在美術課堂上可以展示民族文化藝術作品,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感。然而,許多美術教師只注重作品的技巧和表現形式,忽視了作品的思想性和內涵。因此,教師在美育與德育中,應該重視作品的思想性,引導學生感悟深刻的愛國主義情感。
例如,在教學《在戰斗中成長》這幅作品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了解作品的歷史背景和故事情節。這幅畫講述了兩名游擊隊員凱旋的故事,體現了革命者的樂觀精神和對勝利的信心。教師可以與學生一起討論作品中的細節和情感表現,讓學生從中體驗革命者的堅定信念和責任感。通過欣賞,學生可以聯想到革命者在戰斗中的艱辛,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這些情感體驗與當今的美好生活相對比,從而讓學生認識到祖國的繁榮和人民的富足離不開前輩的奮斗。這樣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受到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加深了對祖國的熱愛。
在引導學生理解作品的思想性和情感表達的同時,教師可以結合歷史事件、文化背景等多方面的內容,讓學生對國家歷史和文化有更深入的認知。例如,在教學一幅展現古代農民勞動場景的畫作時,教師可以介紹中國農耕文化的發展,讓學生了解農民的辛勤勞作對國家繁榮的貢獻,激發他們對勞動人民的感恩之情。
又如,帶領學生去觀賞瓷器,瓷器能夠給學生帶來美的感受。學生可以看到瓷器優美的造型、流暢的線條和豐富的釉色,這種美的感受無需語言傳達,通過視覺和觸覺就能得到充分體驗。在瓷器欣賞中,教師不僅注重學生對外在美的感知,還引導學生了解瓷器制作的歷史背景,以便學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文化內涵,從而產生對勞動人民的尊重。這樣的教學方法能有效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讓他們對祖國的瓷器文化產生認同。
再如,在手工課上,教師可以介紹我國民間的手工藝品,如春節的剪紙與年畫,學生會被手工藝人的巧思和技藝所折服,感受到民間手工藝的獨特魅力。通過手工藝品的欣賞,學生能夠更深入地了解傳統文化,形成對傳統文化的熱愛。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有助于學生提高審美能力和藝術欣賞水平,還能促進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傳承。
2.感恩教育。
小學美術教學應當注重融入感恩教育,例如,在教學《收獲的季節》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體驗秋天的美麗,了解收獲的季節,并引導他們思考為什么要感謝大自然和勞動者。在課堂上,教師可以播放有關秋天的視頻,讓學生體會秋天的氣息,如向學生展示秋天碩果累累的場景,以及農民伯伯在田地中辛勤勞作的情景,學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秋天的美麗和豐收的喜悅。通過學生的互動交流,可以從不同角度表達對秋天的認知。然后,教師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說秋天是收獲的季節?我們應當感謝誰呢?”這樣層層遞進的教學方法可以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收獲的含義。
通過這樣的教學過程,學生可以從藝術作品中感受到美的價值,同時了解到收獲來之不易,要感謝大自然的賦予和勞動者的辛勤付出。通過感恩教育,學生形成了感恩心態,更懂得珍惜所擁有的一切,以及感謝那些為社會做出貢獻的人。
小學美術教育具有一定的特點,如美術語言的容易接受性,并能夠轉化為實際行動。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下,教師可以很好地引導學生認識感恩的重要性,特別是對父母的感恩。比如,在教學《生日快樂》一課時,教師可以通過美術作品展示過生日的歡樂場景,讓學生體會到生日是一個值得慶祝和感恩的日子。然后,教師可以向學生講解生日最應該感謝的是父母的養育之恩,而不僅僅是關注禮物的收獲。通過講解和討論,學生可以更深刻地了解父母的付出。在教師的帶領下,學生參與制作手工小禮物,以表達對父母的感激之情。這樣的教學實踐將感恩理念轉化為實際行動,讓學生在制作禮物的過程中體會感恩的真摯情感。同樣,在教師節時,學生可以制作賀卡,以表達對教師的敬意和感謝。在這樣的教學中,學生在美術課堂不僅學會了欣賞美的作品,而且懂得了如何用心去感受父母和教師的愛,從而形成感恩的情感態度。這樣的教育效果是積極而深遠的,為學生的成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道德觀念。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除了注重學生的美育素養,還應著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品行,包括尊重他人作品和勤儉節約的價值觀。通過富有啟發性的教學活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正視自身的不足,賞析他人作品,并利用廢舊物品創作實用品,從而培養學生的勤儉節約意識,這樣的教育將對學生的健康成長產生積極影響。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展示不同藝術家的作品,引導學生欣賞和尊重他人的創作成果。同時,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賞析活動,讓他們了解每位藝術家都有自己獨特的創作風格和藝術表達方式,從而使學生形成尊重他人作品的態度。通過這樣的教學手段,學生將逐漸樹立起尊重他人勞動成果的意識。另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廢舊物品進行手工創作,如利用廢紙制作賀卡、利用礦泉水瓶制作花瓶等。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學生不僅能夠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和想象力,還能體會到廢舊物品再利用的價值,從而形成勤儉節約的意識。同時,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創作的過程中,可以著重強調節約資源的重要性,讓學生明白減少浪費對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意義。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要采用多樣化的教育方法來適應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僅依靠語言說教往往會使學生感到疲倦,因此教師創新教育方式至關重要。
首先,讓美術走進生活,將育人內容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是一種有效的教育方法。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參觀城市藝術博物館或藝術展覽館,讓學生近距離欣賞優秀的作品。通過觀賞名家的繪畫、雕塑等藝術品,學生可以感受到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增強文化自豪感。這樣的活動將激發學生對藝術的興趣,使他們在藝術的世界中得到啟迪。
其次,組織戶外寫生活動,讓學生走出教室,親身感受大自然的美麗。在戶外寫生的過程中,學生可以觀察和記錄自然景觀,用繪畫表現大自然的壯麗之處。這樣的活動將激發學生的觀察力和表現力,提升他們對美的敏感度。同時,通過觀察大自然,學生可以形成熱愛自然環境和保護自然環境的意識,增強熱愛家鄉的情感。
最后,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尋找美術素材,鼓勵他們用繪畫表現生活中的人、景、事。學生可以通過繪畫表達自己的情感,展示對生活獨特的觀察視角。這樣的創作過程將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培養其藝術表達能力。同時,教師可以以學生創作的作品為媒介,引導其共享作品的喜悅,增強學生對藝術創作的自信心。
美育與德育的融合使美術教學不再局限于技巧和表現,而更加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通過欣賞和創作藝術品,學生可以體驗美的感受,在美的啟迪下接受德育的熏陶。美術作品中的情感、思想和價值觀將成為教師引導學生樹立正確道德觀念的重要媒介,融合美育和德育不僅是一種教育策略,還是一種教育理念,這種綜合教育的理念將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他們未來的成長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