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琳 鄧倩
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第一附屬醫院神經內科,南陽 473000
卒中后癲癇是指腦卒中發病后一段時間內出現的癲癇癥狀,經腦電監測可見患者癲癇灶與卒中部位具有一致性特征,此類患者一般無其他腦部疾病或代謝性疾病,且首次癲癇發作前并無相關病史[1]。目前認為,卒中后癲癇的發病原因較為復雜,考慮與血腦屏障損傷后導致神經細胞膜穩定性異常及梗死血管再通后的再灌注損傷密切相關[2]。卒中后癲癇可給患者腦組織造成實質性損害,多數患者發病后可伴明顯記憶、學習、行為等認知障礙表現。目前,針對卒中后癲癇臨床多以應用抗癲癇藥物為主要治療措施,丙戊酸鈉為一種鈉通道調節劑,可通過上調抑制性神經遞質表達而降低神經元的興奮性,為目前用于治療癲癇等腦神經性疾病患者的常見藥物[3]。但實踐表明,卒中后癲癇患者病程較長、病情易反復,長期應用抗癲癇藥可引發藥物不良反應,不利于患者預后[4]。中醫認為,此病屬“癇證”范疇,為一種本虛標實證,其發病與痰濁瘀阻、氣機逆亂所致頭部神經損傷及臟腑功能失調密切相關[5]。豁痰開竅、息風止痙為其主要中醫治法。本研究通過應用菖蒲麻膽湯結合丙戊酸鈉治療卒中后癲癇患者獲得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本文為前瞻性研究。選取2021 年1 月至2022 年12 月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第一附屬醫院收治的121 例卒中后癲癇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60 例)和聯合組(61 例)。對照組男32 例,女28 例;年齡50~70(61.22±5.33)歲;卒中病程2~6(4.33±1.36)年;卒中類型:缺血性卒中38 例,出血性卒中22 例;癲癇發作類型[6]:單純性發作40例,復雜性發作20例。聯合組男31例,女30 例;年齡48~72(60.33±5.25)歲;卒中病程3~5(4.14±1.21)年;卒中類型:缺血性卒中40 例,出血性卒中21 例;癲癇發作類型:單純性發作41 例,復雜性發作20 例。納入標準:⑴入組患者均符合缺血性卒中[7]、出血性卒中[8]診斷要點;⑵經臨床診斷為腦卒中后癲癇[9];⑶入院時體征穩定、意識清楚;⑷均已知悉此次研究試驗目的及內容,同意且自愿參與本研究。排除標準:⑴存在其他感染癥狀或免疫功能異常者;⑵凝血功能異常者;⑶惡性腫瘤者;⑷有精神、認知障礙性疾病者;⑸依從性差,不愿配合完成研究者。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經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第一附屬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212lW)。
所有患者針對原發病予以相應調脂、降壓、降糖、抗凝、腦神經保護及改善微循環治療,然后予以口服左乙拉西坦片(浙江京新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43178,規格0.5 g),1.5 g/次,2次/d及拉莫三嗪片[葛蘭素史克(天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30026,規格50 mg],50 mg/次,1次/d;在上述常規治療基礎上對照組采用丙戊酸鈉(遼寧格林生物藥業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1022462,規格200 mg)治療,首先按15~20 mg/kg,3次/d劑量連續服藥7 d,若癥狀控制不佳則將單次用藥劑量增加至20~30 mg/kg,3次/d,本組連續治療1 個月。聯合組采用菖蒲麻膽湯結合丙戊酸鈉治療,菖蒲麻膽湯組方及用法如下:取15 g 石菖蒲、15 g 天麻、15 g 白芍、15 g 茯苓、15 g 太子參、15 g 丹參、10 g 膽南星、10 g 法半夏、10 g 白術、10 g 陳皮、10 g 僵蠶、6 g 全蝎及炙甘草一同加入至500 ml清水中以文火煎煮,煮開后去除渣滓并取藥汁450 ml 為1 劑,于早、中、晚三餐后30 min 服用,本組連續服藥1個月,其余常規治療及丙戊酸鈉用法同對照組。
⑴于治療開始前24 h 內、連續服藥1 個月后分別記錄并對比兩組患者癲癇癥狀發作情況,包括每月發作頻率和每次發作持續時間。⑵于治療開始前24 h 內、連續服藥1個月后分別采集患者外周靜脈血作抗凝處理,然后按轉速3 000 r/min,半徑10 cm,離心5 min 后將血清樣本送入AU5800 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美國貝克曼庫爾特公司,國食藥監械(進)字2010 第2402510 號]中檢測并對比兩組患者腦神經功能生化指標改善情況,檢測方法為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檢測指標包括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神經元軸突輕鏈(NF-L)等;同期采用簡易精神狀態檢查量表(MMSE)[10]評估兩組患者認知功能,MMSE 量表滿分30 分,分值越高提示認知功能越好。⑶于治療開始前24 h 內、連續服藥1 個月后分別采用Fugl-Meyer 運動功能評分(FMA)[11]評估兩組患者運動功能,FMA 量表評分項目包括上肢運動功能和下肢運動功能,分值范圍分別為0~66 分、0~34 分,分值越高提示運動功能越好。⑷于連續服藥1 個月后統計并對比兩組患者藥物相關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數據均采用軟件SPSS 22.0 處理,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 表示,組間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卒中后癲癇患者治療前后癲癇發作情況比較(± s)

表1 兩組卒中后癲癇患者治療前后癲癇發作情況比較(± s)
注:對照組采用丙戊酸鈉治療,聯合組采用菖蒲麻膽湯結合丙戊酸鈉治療;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
組別聯合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61 60癲癇發作次數(次/月)治療前5.26±1.33 5.41±1.25 0.639 0.524癥狀持續時間(min/次)治療前4.66±1.23 4.58±1.41 0.333 0.740治療后1.25±0.36a 2.29±0.46a 13.862<0.001治療后2.15±0.27a 3.31±0.42a 18.102<0.001
治療前,兩組患者癲癇發作情況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后,聯合組癲癇發作次數低于對照組,癥狀持續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
表2 兩組卒中后癲癇患者治療前后神經功能康復情況比較(± s)

表2 兩組卒中后癲癇患者治療前后神經功能康復情況比較(± s)
注:對照組采用丙戊酸鈉治療,聯合組采用菖蒲麻膽湯結合丙戊酸鈉治療;NSE 為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F-L 為神經元軸突輕鏈,MMSE為簡易精神狀態檢查量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
組別聯合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61 60 NSE(μg/L)治療前60.33±10.61 60.24±10.35 0.047 0.962 NF-L(μg/L)治療前1 844.33±200.61 1 825.71±200.26 0.511 0.610治療后35.25±10.61a 42.11±10.77a 3.560<0.001 MMSE評分(分)治療前20.25±5.12 20.32±5.23 0.074 0.941治療后1 033.46±200.27a 1 192.72±200.64a 4.370<0.001治療后26.11±5.15a 23.32±5.19a 2.968 0.004
治療前,兩組患者神經功能康復情況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后,聯合組NSE、NF-L均低于對照組,MMSE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
表3 兩組卒中后癲癇患者治療前后運動功能康復情況比較(分,± s)

表3 兩組卒中后癲癇患者治療前后運動功能康復情況比較(分,± s)
注:對照組采用丙戊酸鈉治療,聯合組采用菖蒲麻膽湯結合丙戊酸鈉治療;FMA 為Fugl-Meyer 運動功能評分;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
組別聯合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61 60 FMA上肢功能評分治療前40.22±5.15 40.33±5.21 0.117 0.907 FMA下肢功能評分治療前15.22±5.33 15.16±5.41 0.062 0.951治療后28.72±5.31a 25.21±5.28a 3.643<0.001治療后58.44±10.33a 51.15±10.11a 3.923<0.001
治療前,兩組患者運動功能康復情況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后,聯合組FMA上肢功能評分、下肢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

表4 兩組卒中后癲癇患者用藥安全性比較[例(%)]
經不同方案治療1 個月后,聯合組藥物相關不良反應發生率[6.56%(4/61)]與對照組[5.00%(3/60)]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卒中后癲癇為腦卒中患者發病后,因神經功能損傷所致的常見并發癥,此病可見于卒中任何階段,但卒中后24 h內及卒中后6個月或12個月為其發病的高峰階段[12]。目前認為,卒中后癲癇患者病情嚴重程度與其卒中部位密切相關,大腦皮質受損為導致卒中后癲癇發病的危險因素[13]。此前臨床多會通過應用丙戊酸鈉等抗癲癇藥物對患者進行治療,但此病病程較長、病情易反復,單純依賴西藥可有效緩解臨床癥狀,但卻難以從根本上消除病因,多數患者經西藥治療后病情復發風險仍較高[14]。中醫認為,卒中后癲癇的病機與機體遭受痰濁侵入,導致體內氣機逆亂、臟腑功能受損等密切相關[15]。此病屬“癇證”范疇,頭部神經損傷為其本,臟腑功能紊亂為其標,痰瘀互結、氣機逆亂為其根本病機,針對此類患者需施以豁痰開竅、息風解痙為其主要治法[16]。
菖蒲麻膽湯是一種可息風止痙的中藥方劑,此方由石菖蒲、天麻、膽南星及其他多種中藥材制成,其中石菖蒲為其君藥,此藥歸心、胃經,有開竅、豁痰、理氣、活血等多種功效,天麻、膽南星均為其臣,天麻歸肝經,為息風止痙、祛風通絡之要藥;膽南星歸肝、膽、肺經,有清火化痰、息風定驚之效果。除上述主要藥材外,方中白芍、茯苓、太子參、丹參、法半夏、白術、陳皮、僵蠶、全蝎及炙甘草可分別用于平抑肝陽、利水消腫、活血祛瘀、化痰散結,以上諸藥合用即可共奏扶正固本、豁痰開竅之功效。本研究結果顯示,聯合組癲癇發作次數低于對照組,癥狀持續時間短于對照組,這提示將此中藥聯合常規西藥治療能促進患者癲癇癥狀恢復,考慮原因如下:現代藥理研究證實,石菖蒲內含有0.11%~0.42%揮發油成分,石菖蒲揮發油能有效減少大腦功能區支配的自發活動,進而緩解癲癇癥狀[17]。且經水煎此藥后亦可通過抑制大腦神經中樞系統而改善腦組織缺氧或記憶、認知障礙。NSE 為反映大腦神經功能的重要生物學指標,可通過參與糖酵解途徑而廣泛分布于神經組織及神經內分泌組織,其表達水平會隨腦神經功能損傷而不斷上升[18]。Gaetani 等[19]研究指出,NF-L 為一種可反映大腦軸突功能的生物學指標,也是用于診斷多種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前沿指標,高表達NF-L與腦損傷患者不良預后也有密切關聯。本研究中,聯合組治療后NSE、NF-L 均低于對照組,MMSE 評分高于對照組,這提示通過應用菖蒲麻膽湯結合西藥治療能顯著改善患者大腦神經功能并促進認知功能恢復,其機制考慮與菖蒲麻膽湯的鎮靜作用相關。隨大腦神經功能逐步恢復,受中樞神經支配的肢體功能也能得到明顯改善,故聯合組治療后FMA 上肢功能、下肢功能評分也均高于對照組,與范建嶺和汪愛萍[20]研究結果近似。本研究中,聯合組經此中藥配合治療后的藥物相關不良反應發生率與對照組無明顯差異,這提示此中西醫結合療法的安全性較高,具有一定推廣價值。
綜上所述,菖蒲麻膽湯聯合丙戊酸鈉治療卒中后癲癇能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對促進神經功能、運動功能康復有積極意義,且聯合應用此藥未明顯增加不良反應發生風險,安全性較高。
利益沖突 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作者貢獻聲明 李琳琳:采集、分析/解釋數據,起草文章,統計分析,指導;鄧倩:統計分析,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