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新華 李紅艷 李戰青 呂洋 劉修萍
黃河三門峽醫院口腔科,三門峽 472000
口腔種植技術為目前用于治療牙體缺失患者的主要方法,該技術憑借其無破壞性、操作簡便、舒適等優勢已在臨床得到了十分廣泛的應用[1]。除具有美觀、方便、功能強大等優勢外,種植牙可像真牙一般深深扎根于患者口腔,相較于傳統鑲牙來說,種植牙更不易發生移位,在修復缺損牙體時也不會對周圍健康牙齒造成損壞[2]。現階段我國口腔種植技術已相對較為成熟,但臨床有絕大部分患者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種植體周圍感染情況,如何有效防治種植體周圍感染已成為目前臨床研究的重點及熱點[3]。有研究指出,厭氧菌、需氧菌為口腔種植體周圍感染的常見病原菌類型,而發生種植體周圍感染的影響因素較多,明確患者的具體感染類型及其感染的危險因素對防治種植體周圍感染具有重要意義[4]。據此,本研究主要觀察口腔種植體周圍感染常見的病原菌分布特點,并經歸納種植體周圍感染的危險因素后,對如何防治感染的具體措施進行深入探討。
回顧性選取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期間在黃河三門峽醫院接受口腔種植治療的150 例患者,以及同期在他院治療后發生種植體周圍感染到本院就診的患者9 例,根據治療后是否發生種植體周圍感染將患者分為感染組(13例)和未感染組(146例)。(1)納入標準:①符合口腔種植技術指征[5]:牙齒缺失或義齒摘帶困難;②種植體材料均為復合材料;③均在75 歲以下,意識清楚、體征穩定;④均已知悉此次研究內容及目的,同時,研究成員獲取既往臨床資料;⑤患者及其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①自身伴有感染性疾病史;②耳免疫功能障礙或伴炎癥反應;③治療期間接受過抗菌治療;④臨床資料不完整或無法順利查閱。感染組中男7 例、女6 例,年齡30~75(52.54±0.38)歲,體質量指數21.50~24.50(23.16±0.45)kg/m2,種植原因:前牙缺失8 例、磨牙缺失3 例、義齒摘帶困難2 例;未感染組中男77 例、女69 例,年齡32~74(52.71±0.42)歲,體質量指數22.00~25.00(23.24±0.36)kg/m2,種植原因:前牙缺失92 例、磨牙缺失38 例、義齒摘帶困難16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
本研究通過黃河三門峽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W00212)。
應用無菌醫用棉簽蘸取感染組患者齦溝內部的分泌物,需從齦溝底部取樣,采集樣本置入無菌容器內立即送入實驗室并接種于巧克力平板,將樣本置于37 ℃環境下培養,培養時間至少48 h,后按臨床檢驗操作規范進行病原菌分離,設備為法國梅里埃提供的VITEK 2 COMPACT 型全自動微生物鑒定系統。
(1)統計學單因素分析:對比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種植原因等一般資料和吸煙史、飲酒史、種植體周圍骨結合情況、牙周炎病史、合并癥、口腔衛生習慣等臨床資料,其中合并癥包括糖尿病、高血壓;骨結合情況:若治療結束后1個月內經口腔X 線檢查可見種植體周圍牙槽骨愈合良好,治療結束半年內未出現松動、移位等不良事件時判定為愈合良好,反之則為愈合不良;口腔衛生習慣評估:若患者每日早晚正確刷牙、三餐后漱口,每間隔半年進行1 次全面口腔檢查則判定為口腔衛生習慣良好,反之則判定為口腔衛生習慣不良。(2)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由于自變量、因變量直接存在非線性關系,結合統計學單因素分析結果,本研究將是否發生種植體周圍感染設定為自變量,一般資料、臨床資料的各項指標設定為因變量,經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當P<0.05 時認為該因素為可引發種植體周圍感染的危險因素。
數據均采用軟件SPSS 22.0 處理,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 13例口腔種植體周圍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離情況統計(45株)
對感染組患者齦溝液樣本的病原菌進行培養并分離后結果顯示,13 例患者中共分離出45 株病原菌,包括厭氧菌62.22%(28/45)、需氧菌26.67%(12/45)、有益菌11.11%(5/45)。

表2 口腔種植體周圍感染患者的單因素分析[例(%)]
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兩組患者的吸煙史、飲酒史、骨結合情況、牙周炎病史、合并糖尿病、不良口腔衛生習慣等指標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
由表2 可知,兩組患者各臨床指標間均存在一定差異,現分別對不同單因素進行賦值(表3);將上述單因素均納入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后結果顯示,吸煙、飲酒,合并糖尿病、骨結合不良、不良口腔衛生習慣均是導致種植體周圍感染的危險因素(均P<0.05)(表4)。

表3 自變量賦值情況
種植體與自然牙雖然存在一定區別,但經植入后也可與周圍的牙組織緊密結合,憑借其功能強大、操作方便、美觀度高等諸多優勢,口腔種植體已在臨床多種牙體缺失患者的治療中得到了廣泛應用,針對部分年齡較大、存在義齒摘帶困難者來說,口腔種植也不失為一種理想的替代療法[6]。目前,我國口腔種植醫學及相關技術已取得了較為顯著的進步,但仍有研究指出,受醫生手術操作、患者病灶恢復情況以及術后并發癥等因素影響,導致部分患者種植失敗,種植體周圍感染是此類患者常見的術后并發癥,也是導致種植失敗的重要原因[7]。
本研究結果提示,厭氧菌、需氧菌是口腔種植體感染的主要病原菌,通過對患者進行藥敏試驗后針對其主要病原菌實施抗生素治療,對降低種植體周圍感染風險具有重要意義[8]。本研究通過對13例確認存在種植體周圍感染患者的齦溝液作病原菌培養分離后結果顯示,厭氧菌[62.22%(28/45)]、需氧菌[26.67%(12/45)]為其主要感染類型,與滕建平等[9]研究結果近似,該研究分離出的病原菌株中厭氧菌占69.23%、需氧菌占30.77%。劉中林等[10]也指出,厭氧菌、需氧菌是種植牙患者的常見感染類型。目前,認為可導致種植體周圍感染的因素較多,除醫護人員手術操作影響外,患者自身也存在較多可導致種植體周圍感染的風險因素[11]。本研究通過對口腔種植患者進行統計學單因素、多因素回歸分析后結果顯示,吸煙、飲酒,合并糖尿病、骨結合不良、不良口腔衛生習慣均是環境因素之外,自身存在的可導致種植體周圍感染的危險因素[12]。明確此類患者種植體具體感染的病原菌類型及分布特點,通過比較該群體與未發生感染患者的臨床資料可歸納出導致種植體周圍感染的危險因素[13]。胡楊[14]指出,結合種植體周圍感染危險因素對患者進行干預是防治感染的重要手段。本研究的單因素、多因素回歸分析結果提示,除個人吸煙、飲酒及糖尿病合并癥病史外,患者治療后牙槽骨的愈合情況及個人口腔衛生習慣也是導致種植體周圍感染的主要原因[15]。現結合本研究結果,筆者提出以下的應對措施。(1)規范患者日常生活習慣:本次研究結果提示,吸煙、飲酒均是導致種植體周圍感染的危險因素,除此之外,若患者自身口腔衛生習慣不良其發生種植體周圍感染的風險會更高,因此,醫護人員在完成對患者的種植治療后,需叮囑患者戒煙、戒酒,避免種植體周圍感染或種植失敗,指導患者保持口腔衛生,養成早晚正確刷牙、三餐后漱口的習慣,定期做好口腔衛生檢查,一般情況下,普通群體需每半年進行1 次全面口腔檢查;針對實施口腔種植治療者,可將口腔檢查頻率增加至每3 個月1 次[16-17]。(2)做好日常血糖等基礎體征檢測及管理:若患者自身伴有牙周炎病史或合并糖尿病時,種植體周圍感染的發生風險更高。糖尿病是一種代謝性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發生種植體周圍感染考慮與高血糖狀態下患者自身免疫功能障礙這一因素相關[18-19]。針對此類患者需定期進行血糖檢查,通過服用降糖藥、居家動態監測水平等方式實現對血糖及其他體征的有效管理[20]。(3)密切關注口腔種植后骨結合情況:種植體的生物相容度較高,一般經治療后可與骨組織有效密合,但也有部分骨結合不良患者可發生種植體周圍感染[21]。因此,在接受口腔種植治療后,醫護人員需叮囑患者定期回院復查,復查頻率可設定為1次/月,也可根據患者情況酌情增加至15 d/次或1 次/周等,在復查期間若發現骨結合不良則應及時采取相關措施干預。
綜上所述,厭氧菌、需氧菌是口腔種植體周圍感染的主要病原菌,為避免發生感染,需叮囑患者戒煙、戒酒并保持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同時,需定期對患者個人血糖及種植體骨結合情況進行居家或臨床動態監測。
利益沖突 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作者貢獻聲明 陳新華:醞釀和設計試驗,實施研究,采集數據,分析/解釋數據,文章撰寫,統計分析,指導;李紅艷:實施研究,采集數據,分析/解釋數據;李戰青、呂洋、劉修萍:采集數據,統計分析,行政、技術或材料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