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樂璇
(福建省泉州市第一醫院,泉州,362000)
醫療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個體平均年齡較過往有顯著升高,老年群體占社會構成比不斷刷新,人口普查顯示,2003年我國老年人口總數已達1.3億,2010年為1.6億,2020年激增至2.3億,預計我國老年人口總數將趕超多個歐美國家老年人總和[1]。高齡個體數量的增加使得多種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也有了一定提高,如GRACE、CRUSADE等多個機構的心血管疾病研究顯示,超30%的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年齡大于75歲[2]。同時心腦血管疾病又具有較高的致死率,約占居民病死原因的40%左右。心肌梗死是心腦血管疾病中較為常見的病種,也是致死率較高的疾病之一,目前,臨床上對高齡患者心肌梗死的治療方案已較為完善,包括藥物治療、冠脈溶栓、外科搭橋等,在提高患者生存率方面效果顯著[3-4]。但也有研究指出,高齡心肌梗死患者積極治療后生命質量仍較為低下,再住院率較高,分析原因可能與疾病應激、睡眠障礙、依從性低下等相關[5]。本研究通過設立對照分組的方式,發現行為護理有助于改善高齡心肌梗死患者睡眠和生命質量,降低患者隨訪不良事件發生率,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2年8月至2023年4月泉州市第一醫院收治的高齡心肌梗死患者90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45例。觀察組中男30例,女15例,平均年齡(76.23±5.16)歲,平均體質量指數(24.13±3.21)kg/m2,并發高血壓30例,并發高脂血癥10例,并發糖尿病21例,對照組中男29例,女16例,平均年齡(75.95±6.28)歲,平均體質量指數(23.98±3.86)kg/m2,并發高血壓29例,并發高血脂11例,并發糖尿病23例,一般資料經統計學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調研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 納入標準 1)均符合心肌梗死診斷標準者;2)年齡≥65歲者;3)資料齊全者;4)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1.3 排除標準 1)并發先天性心臟病者;2)先天性心肌病者;3)并發惡性腫瘤者;4)并發嚴重肝病者;5)納入其他未結題研究者;6)并發嚴重睡眠障礙者。
1.4 護理方法
1.4.1 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心肌梗死護理,包括入院后發放健康宣教材料,護理人員指導患者家屬照顧患者日常起居,叮囑患者按時服藥,強調戒煙戒酒、按時復查的重要性,患者在院內接受治療期間由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遵醫囑開展各項治療和康復活動,出院后定期隨訪(電話或微信),了解患者具體情況,并做好針對性指導。
1.4.2 觀察組 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增加行為護理干預,具體措施如下:1)疾病認知干預,患者入院后由護理人員與患者開展交流,了解患者對疾病的認知程度,并依據患者的認知程度開展針對性宣教,目的在于提高患者對疾病的了解程度,使患者樹立治療信心,明確治療目標,提高治療依從性;2)自護能力培訓,通過發放宣傳資料并進行詳細講解的方式,由責任護士對患者開展自護能力培訓,強調自我護理在院外干預中的重要性,并向患者及家屬進行示范,指導患者或家屬開展自我護理,培養患者良好的疾病管理習慣;3)行為護理,了解患者出現睡眠障礙、依從性低下的主要原因(如是否存在不良睡眠和飲食習慣、是否記憶力減退等),結合患者具體原因進行針對性干預,對存在不良睡眠習慣者可囑患者家屬進行監督,糾正患者不良習慣,對存在記憶力減退導致依從性較差者,可通過定鬧鐘、家屬提醒等方式提高患者依從性;4)家庭成員參與,鼓勵患者家屬參與到患者護理工作中,多鼓勵、安慰、支持患者,與患者進行情感交流、社會支持。
1.5 觀察指標 對比2組患者護理前后睡眠質量變化,睡眠質量評估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量表[6]進行,該量表得分0~21分,區分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等7個維度,每個維度均采用0~3分評分,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質量越差;生命質量采用心肌梗死多維度量表評估,該量表共35個條目,采用0~4評分法,得分越高表示生命質量越差;依從性采用依從性問卷開展,問卷包括服藥、復查、“三高”維度,區分好和差評級;隨訪統計2組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惡性心律失常、再次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發生率。

2.1 2組患者護理前后睡眠質量評分比較 護理前,2組患者匹茲堡睡眠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各維度得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護理前后睡眠質量評分比較分)
2.2 2組患者護理前后治療依從性比較 護理前,2組患者依從性量表中的服藥、復查以及“三高”維度中好的占比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上述3個維度好的占比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護理前后治療依從性比較[例(%)]
2.3 2組患者護理前后生命質量評分比較 護理前,2組患者生命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生命質量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護理前后生命質量評分比較分)
2.4 2組患者隨訪不良事件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不良事件發生率為2.22%,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的13.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隨訪不良事件發生率比較[例(%)]
相關數據推測,截至2050年全球將有105個國家的老齡人口占比達到10%以上,而中國預計至2040年65歲以上人口占比會升高至28%,老齡化趨勢形勢嚴峻。隨著個體年齡的增長,多種退行性疾病的發病率會隨之升高,同時受不良生活習慣、較高的工作和生活壓力、基礎疾病發病率升高等影響,高齡個體出現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概率大幅增加。以急性心肌梗死為例,該癥是老年心血管疾病中較為多見的急癥,起病急、進展快、預后差,是導致高齡個體死亡的重要原因,高齡個體每增長1歲,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就會升高1.6%。積極的治療與良好的護理是改善高齡心肌梗死患者預后的重要舉措,然而目前臨床上多重治療而輕護理,尤其是對諸如心肌梗死這類需要長期接受護理干預的疾病,無論是醫療資源還是患者本人都難以堅持接受規律的護理干預,影響了患者預后。
睡眠障礙在高齡心肌梗死患者中較為常見,原因包括手術誘發的疼痛、缺乏疾病認知帶來的恐懼、對后續治療的焦慮等,良好的睡眠是保證高齡心肌梗死患者康復的重要基礎,因不良睡眠會導致患者出現內分泌紊亂,激素水平也會出現改變,患者術后應激反應持續時間更長,誘發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風險更高。行為護理干預可以通過積極的生活習慣調整,改變患者的睡眠方式,同時患者家屬的協助也有助于為患者奠定良好的睡眠習慣,從而提高其睡眠質量[7]。
綜上所述,對高齡心肌梗死患者開展行為護理干預可以有效改善其睡眠質量和生命質量,提高治療依從性,且有助于降低隨訪不良事件發生率,具有一定的推廣應用價值。
利益沖突聲明: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