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君
(廈門市仙岳醫院/廈門醫學院附屬仙岳醫院/福建省精神醫學中心/福建省精神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廈門,361012)
抑郁障礙是指各種原因引起的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臨床特征的一類心境障礙,而抑郁癥是抑郁障礙最常見的類型,表現為單次發作或反復發作,發作期存在顯著的情感、認知和軀體癥狀,發作間期癥狀緩解,具有較高的復發風險[1]。良好的護理干預對保證抑郁癥患者的治療效果、減少不良事件發生有重要意義。敘事護理是具有敘事護理能力的護士通過傾聽、理解患者的故事,使用外化、改寫、解構等敘事護理技巧,給予針對性護理干預幫助患者重構生命故事意義,并及時反思護理工作,改善護理質量的護理實踐,對人文護理落實有推動作用[2]。研究證實敘事護理用于腦卒中后抑郁患者可有效降低病恥感,提高患者睡眠質量、生命質量及自我護理能力,改善抑郁程度[3]。本研究即將敘事護理用于輕中度抑郁癥患者群體中,并著重探討其對患者心理狀態、用藥依從性和睡眠質量的改善作用。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廈門市仙岳醫院收治的輕中度抑郁癥患者86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3例。對照組中男21例、女22;年齡20~64歲,平均年齡(39.96±7.22)歲;病程2~7年,平均病程(3.87±0.61)年。2組一般資料可比(P>0.05)。觀察組中男23例,女20例;年齡19~62歲,平均年齡(39.82±6.83)歲;病程2~6年,平均病程(3.99±0.45)年。研究已獲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并得患者家屬同意證明。
1.2 納入標準 1)與國際疾病分類第10版(ICD-10)中抑郁癥診斷標準相匹配[4],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17項版本)評分[5]為17~24分者;2)年齡>18歲且處于疾病穩定階段者;3)有良好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可配合完成量表調查者。
1.3 排除標準 1)基于器質性因素、精神活性物質、其他相關物質濫用引發的抑郁發作者;2)處疾病發作期及病情不穩定的抑郁癥者;3)伴精神分裂癥、雙相情感障礙等其他精神病性癥狀者;4)有嚴重自殺傾向及嚴重軀體疾病者。
1.4 研究方法
1.4.1 對照組 對照組行常規護理,要求護士根據患者病情癥狀行觀察指導,如疾病宣傳、生活指導、用藥指導、心理疏導等。
1.4.2 觀察組 觀察組同時行敘事護理。1)基礎準備:護理部根據科室內人員實際情況抽調經驗豐富、資歷足夠、能力優良的護士組建敘事護理小組,行敘事護理能力培訓,如倫理培訓、案例培訓、模擬訓練等,確保所有護士有足夠的人文精神和實踐能力落實敘事護理。而后敘事護理小組根據抑郁癥患者病史資料、病情階段、個人生活資料等制定敘事護理方案,敘事護理安排為2次/周,10~60 min/次,持續6周。實施措施:在傾聽階段,護士以真誠、尊重、關注的態度與患者行面對面的積極交流,通過表情、言語等技巧引導患者向護士積極傾訴個人經歷、觀點、感受、想法等,注意此階段護士必須積極鼓勵并回應患者的交流欲望,對其個人經歷、價值觀念、生活事項、心理問題等均有清晰和明確的了解;在理解階段,護士應結合患者個人資料引導其回想個人經歷,通過附和、舉例、講解等方法幫助患者明確影響其情緒、行為乃至生活的根源性問題,進而通過實踐經歷和案例榜樣尋找問題的解決方法,最終引導患者根據經歷思考問題,根據問題尋求方法,根據方法指導行為,為患者塑造個人有關根源性問題的清楚認知;在重構階段,護士結合患者訴說內容為其分析個體的行為意義和希望藍圖,進而以此為核心幫助患者設計故事內容,通過故事內容中患者過往、現在與未來的聯系幫助其調整自我,在過往事件中尋找現在的自我和未來的希望,最終建立對個人生活、疾病治療的正確觀念,引導患者持之以恒地保持穩定積極的情緒狀態;在見證階段,護士在患者同意的基礎上邀請患者家屬、親友等社會關系見證患者敘述過程,通過對其敘述過程的傾聽引導其家屬與其建立更加親密的社會關系,給予其積極鼓勵并滿足其親情渴望。注意患者敘事過程不應打斷,護士要與患者家屬耐心分析患者敘事內容中體現的感情渴望,以此為基礎給予患者耐心的、充分的情感正向反饋。
1.5 觀察指標 1)心理狀態:于患者護理前后使用漢密爾頓相關量表行心理狀態評估,包括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為17項版本,有9項問題評分為0~4分,8項問題評分為0~2分,滿分52分,得分越高提示抑郁情緒越嚴重;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共14項,各項問題評分為0~4分,滿分56分,得分越高提示焦慮情緒越嚴重[5]。2)用藥依從性:于患者護理前后使用Morisky用藥依從性問卷(MMAS-8)行用藥依從性評估,MMAS-8根據問題回答計分,總分0~8分,根據患者得分分為依從性優秀(得分8分)、良好(得分6~7分)、較差(得分<6分)3個等級[6]。3)睡眠質量:于患者護理前后使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行睡眠質量評估,PSQI量表共主觀睡眠質量、睡眠潛伏期等7個維度,各維度計分0~3分,總計21分,得分越低說明患者睡眠質量越好[7]。

2.1 2組患者HAMD、HAMA評分比較 護理后,2組的HAMD、HAMA評分低于護理前,且觀察組評分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HAMD、HAMA評分比較分)
2.2 2組患者用藥依從性比較 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用藥依從性優良率為95.35%,高于對照組的74.4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用藥依從性優良率比較[例(%)]
2.3 2組患者睡眠質量評分比較 護理后,2組的PSQI評分低于護理前,且觀察組該項評分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睡眠質量評分比較分)
抑郁癥作為一種常見的慢性嚴重性精神疾病,其發病機制錯綜復雜且發病原因至今仍無定論,被認為是由遺傳環境、神經內分泌、免疫炎癥、腸道菌群等多種因素構成的巨大網絡共同作用的疾病結果,對人類的身體健康及經濟財產均造成了巨大的損失[8]。在中國,最新調查數據顯示中國范圍內抑郁障礙的終生患病率已經高達3.4%[9],但患者就診率極低。如一項地區統計顯示河南省18歲及以上人群中抑郁癥患者的就診率僅為32.8%,不知道這是一種病和覺得問題不大是導致患者不就診的主要原因[10]。因此,加強對抑郁癥的宣傳顯得尤為重要。另一方面,在抑郁癥的治療中必須要根據患者實際耐受情況選擇合適的、正確的和長期的治療藥物,而良好的疾病管理同樣是抑郁癥患者治療中不可或缺的一項重要內容。《抑郁癥基層診療指南(2021年)》[11]中亦指出:患者服藥依從性管理、生活方式管理與家屬健康教育、建立和維持良好的醫患關系,是抑郁癥患者疾病管理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敘事護理作為一種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模式,在實施過程中與患者個人情緒表達、家屬健康教育、醫患關系等密切相關。因此或可將敘事護理用于抑郁癥患者的護理管理中,借助敘事護理與患者個人、家屬、醫患關系、健康教育之間的親密關系,利用敘事護理的根本原理并以此取得良好的護理效果。本研究即將敘事護理用于輕中度抑郁癥患者群體中并著重觀察該項護理模式的相關功能影響。
將敘事護理用于輕中度抑郁癥患者中的過程進行具體分析,可以發現敘事護理的應用基礎在于醫院內部擁有足夠的完全掌握敘事護理實踐能力的護理人員,才能以護理人員為基礎組建敘事護理小組,結合輕中度抑郁癥患者的個體情況為其制定敘事護理方案;而在敘事護理方案的實施過程中,大體可分為傾聽、理解、重構和見證4個階段,其中傾聽階段的目的在于以患者主訴、護士傾聽的方式,讓護士全面、正確地了解患者過往經歷與個人情感。理解階段的目的在于明確護士對患者傾聽的目標要求,確保護士能夠充分理解患者個人情感表達內容,從而找出患者不良情緒與行為中的根源性問題。重構階段的目的在于以護士分析引導患者思考個人經歷,為患者描述和構建希望藍圖,最終對患者的敘事內容進行重構,幫助患者明確問題根源和解決方法。如此3個階段的實施既能通過言語交流疏導患者內心壓抑的情緒,又能通過敘事解構幫助患者構建新的希望,對患者心理狀態進行積極有效的調整。最終在見證階段聯合患者家屬的力量,通過患者社會關系給予患者整個護理過程中的正反饋力量,減輕患者內心痛苦的同時以強大的親情幫助患者建立自信心。總體而言,敘事護理可通過傾聽、理解、重構和見證4個階段的分割,于輕中度抑郁癥患者護理實踐中依照敘事護理方案落實護理措施,保證敘事護理方案落實有效的同時,還能對比方案中的護理目標對其他患者或后續的敘事護理方案進行優化改革,以框架保障護理措施、以目標改革護理計劃,充分保障護理效果的持續性和長久性。臨床研究證實:敘事護理能促使抑郁癥患者勇于表達,幫助患者積極應對并提高生命質量[12]。而本研究結果中觀察組護理后的心理狀態、睡眠質量優于對照組,同時用藥依從性優良率高于對照組,與其他研究結果[13-14]相近。充分說明敘事護理在輕中度抑郁癥患者中的良好應用效果,可對輕中度抑郁癥患者的心理狀況和睡眠質量起到積極的改善作用,同時能提高患者用藥依從性等級,全面保障疾病治療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敘事護理在臨床應用中既有優勢也有劣勢,其中劣勢例如缺乏標準實施流程和框架、整體耗費時間較長等[15]。因此敘事護理在抑郁癥患者中的應用仍需結合院內實際情況合理選擇。此外,本研究亦存在整體規模不大、缺乏長遠隨訪的不足之處,敘事護理在輕中度抑郁癥等精神疾病患者中的整體效果亦有待更加持久和大范圍地落實觀察,方能明確其標準和效果。
綜上所述,敘事護理對輕中度抑郁癥患者的心理狀態、用藥依從性及睡眠質量均有積極影響,值得推廣應用。
利益沖突聲明: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