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端端
(福建省惠安縣醫院急診科,惠安,362100)
急性心肌梗死為臨床上一種發病率較高的心血管疾病,因冠脈發生供血不足而影響心肌細胞,使其缺氧、缺血和壞死,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1]。該病極易發生各種并發癥,其中心律失常較為常見[2]。相關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75%會合并心律失常,而患者多數會存在負性情緒,比如抑郁、焦慮等,同時影響睡眠質量,不利于患者治療和康復[3]。因此,為促進患者康復,縮短住院時間,需在患者治療中做好護理干預,然而常規護理卻缺乏人性化和針對性,進而不能達到護理目標[4]。優質護理是一種高質量的護理干預方法,有利于患者睡眠質量改善,可縮短住院時間,促進患者康復,進而使生命質量得以改善[5]。本研究探討優質護理對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睡眠質量、生命質量及負性情緒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2年8月至2023年7月福建省惠安縣醫院急診科就診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86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3例。觀察組中男23例,女20例,年齡31~70歲,平均年齡(51.45±3.15)歲,病程1~6 h,平均病程(3.55±0.45)h。對照組中男24例,女19例,年齡32~71歲,平均年齡(52.05±4.23)歲,病程1~6 h,平均病程(3.58±0.42)h。2組一般資料經統計學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 納入標準 1)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臨床明確診斷;2)患者溝通能力良好;3)完整的臨床資料;4)患者和家屬對本研究知曉。
1.3 排除標準 1)精神疾病者;2)其他心臟疾病者;3)惡性腫瘤者;4)無法配合而退出者。
1.4 研究方法
1.4.1 對照組 給予常規護理。指導患者飲食,保證患者臥床休息,做好監護、吸氧、并發癥預防等基本護理措施。
1.4.2 觀察組 給予優質護理。1)構建優質護理小組。組長為護士長,組員為助理護士和責任護士,且保證較深資歷、護理經驗豐富,在護理前需強化護理培訓,充分掌握優質護理的相關知識和技能,保證考核合格,以便為優質護理的開展奠定好基礎;2)確定護理目標。在對優質護理知識系統學習后,針對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確定護理方向,依據護理目標,查閱相關資料,了解護理文獻,科學分析文獻知識,確定可行性后,科學制定護理計劃;3)護理措施。a.病情觀察和護理。待患者病情改善且未加重,各項生命體征穩定,開始實施優質護理;因心律失常多數會在5:00~12:00發生,在這個時間段,要加強巡視力度,密切關注患者血壓、心率、體位、尿量等,熟悉搶救措施,一旦出現不良情況,要與醫生積極溝通,做好急救處理工作;參考相關文獻,在注意觀察和改善病情的同時,盡量采用各種措施使機體各項功能得以改善;注意分析和明確潛在危險因素,對猝死進行預防;b.心理護理。基于患者病情嚴重,多數患者會產生各種負性情緒,具有較大的心理壓力,進而會影響患者病情和治療。因此,護理人員需強化護患間的交流和溝通,告知患者和家屬治療的預期效果、治療目的和方式,消除其內心顧慮,將疾病知識告知家屬,做好心理準備工作,對家屬盡量安撫,減輕其不良情緒;指導家屬為患者提供情感和精神支持,促進治療信心提升,以便患者積極配合治療;c.睡眠護理。因疾病會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患者會有較大的心理壓力,且疾病會伴有疼痛,進而影響患者睡眠質量。因而,護理人員應做好環境護理,保證住院環境舒適、溫馨,合理控制室內濕度和溫度,注意控制出入病房人員,避免患者受到外界干擾;病床與病床間設置隔簾,以保護患者隱私,使其充分休息;一旦患者胸痛,遵醫囑予以止痛干預,避免影響睡眠。d.健康教育。向患者詳細講解急性心肌梗死預防方法、治療過程和發病因素,利用手冊發放、海報粘貼等方式,促進患者認知程度提升;如果患者依從性較差,應強化護患間的溝通,找到原因,與家屬聯合做好協助工作,耐心解答患者疑問,尊重患者,保證構建良好護患關系,提升治療配合度。
1.5 觀察指標
1.5.1 臥床時間和住院時間 觀察2組臥床時間和住院時間。
1.5.2 睡眠質量 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SQI)于護理前后做出評估,21分為總分,分數越低睡眠質量越好。
1.5.3 不良情緒 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評估護理前后不良情緒,總分均為80分,分數越低情緒越好。
1.5.4 生命質量 采用世界衛生組織生命質量測定量表(WHOQOL-100)對護理前和護理后生命質量做出評價,共5個維度,分別為社會關系、總體健康、獨立能力、心理狀態、生理健康,每項0~100分,以分數越高生命質量越好。
1.5.5 護理滿意度 護理后,向患者發放問卷調查表,并做好解釋工作,并保證填寫正確,共3個維度,即不、基本和非常滿意,(基本滿意例數+非常滿意例數)/總例數=總滿意度。

2.1 2組患者臥床時間和住院時間比較 觀察組臥床時間和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臥床時間和住院時間比較
2.2 2組患者護理前后睡眠質量比較 護理前2組PSQI總分和各維度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護理后,2組PSQI總分和各維度評分均較本組護理前降低,且觀察組護理后PSQI總分和各維度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護理前后PSQI評分比較分)
2.3 2組患者護理前后生命質量評分比較 護理前2組生命質量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護理后,2組生命質量評分均較本組護理前均降低,且觀察組護理后生命質量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護理前后生命質量評分比較分)
2.4 2組患者護理前后不良情緒比較 護理前2組SDS、SAS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護理后,2組SDS、SAS評分均較本組護理前降低,且觀察組護理后SDS、S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護理前后SDS、SAS評分比較分)
2.5 2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97.67%(42/43),對照組護理滿意度76.74%(33/43),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見表5。

表5 2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例(%)]
急性心肌梗死為臨床上一種常見心血管疾病,近年來其發生率呈現逐年持續增長的趨勢,對患者生命質量、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均造成嚴重影響[6]。急性心肌梗死常常會合并多種并發癥,其中心律失常為常見并發癥,使病情加重,治療難度增加[7]。因病情危重,患者對疾病和治療知識認知程度相對較低,因此常常會產生各種負性情緒,進一步會影響治療依從性、病情和治療效果[8]。同時會伴有胸痛、憋悶等癥狀,疼痛甚至會向其他部位放射,其持續時間也較長,在很多程度上會加重心理壓力,也會影響患者睡眠質量[9]。相關研究表明,在心腦血管疾病發生、發展中睡眠質量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一旦睡眠質量較差、睡眠時間較短,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發生概率,同時在心血管疾病治療中一旦睡眠質量較差,也會影響病情、治療和患者康復,因睡眠質量差會對代謝功能和內分泌造成影響,使其發生紊亂,對心臟健康造成影響[10]。而睡眠良好可使疲勞消除,可促進免疫力提升[11]。心理狀態與睡眠質量也關系密切,不良情緒會對睡眠質量造成影響,而睡眠質量差也會導致不良情緒產生[10]。因此,為促進患者康復,使患者不良情緒和睡眠質量得以改善,需在患者治療過程中予以患者有效的護理干預,然而一般護理在不良情緒和睡眠質量改善方面效果卻不佳,不能滿足患者護理需求[11]。我院經實踐發現優質護理具有較高的護理價值,可達護理目標。
優質護理以患者為護理中心,重視臨床護理文獻的參考,并結合本科的實際,對護理目標確定,并分析和評價相關措施的可行性[12]。在整個護理中,以患者差異性為依據予以患者針對性、全面的護理干預,以保障患者生命質量[13]。重視患者身心護理需求的滿足,重視患者心理護理和睡眠護理,以減輕或消除患者不良情緒,使睡眠質量提升,以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以保證治療效果,可縮短住院時間[14]。優質護理重視提升患者認知程度,使其治療信心恢復,并構建良好的護患關系,以提升患者配合度,以有效改善患者病情,促進患者康復,可使患者生命質量得以改善[15]。
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臥床時間和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護理后PSQI總分低于對照組(P<0.05),SDS、SAS評分和生命質量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進一步證實優質護理可縮短臥床和住院時間,使睡眠質量、不良情緒、生命質量得以改善,促進患者護理滿意度提升。
綜上所述,對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施以優質護理效果滿意,可縮短臥床和住院時間,使睡眠質量、不良情緒和生命質量得以改善,可保證較高的護理滿意度,值得推廣。
利益沖突聲明: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