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英 林 凱
(福州市長樂區醫院內分泌科,福州,350200)
糖尿病屬于一種以血糖升高為主要特征的內分泌代謝性疾病,其發病率一直居高不下,且好發于老年群體中,嚴重影響著患者的身心健康[1-2]。睡眠障礙屬于老年糖尿病患者較為常見的一種并發癥,患者以早醒、易醒、淺睡以及入睡困難作為主要臨床表現,睡眠障礙會影響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因此需及時加以診治。老年糖尿病睡眠障礙患者在接受治療期間還需配合護理干預,具體方式則為生理-行為睡眠護理[3-4]。為了探究生理—行為睡眠護理在老年糖尿病睡眠障礙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本研究選取了70例患者進行研究,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2年7月至2023年7月長樂區醫院收治的老年糖尿病睡眠障礙患者70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5例。對照組中男19例,女16例,年齡63~77歲,平均年齡(70.34±1.26)歲。觀察組中男20例,女15例,年齡64~76歲,平均年齡(70.33±1.32)歲。2組患者一般資料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 納入標準 1)符合糖尿病的診斷標準者;2)伴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礙;3)積極配合調研。
1.3 排除標準 1)伴有精神異常或溝通能力障礙者;2)伴有嚴重肝腎功能疾病者;3)伴有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者。
1.4 研究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干預,常規護理包括血糖水平監測、作息指導、飲食指導、環境干預以及健康宣教等。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開展生理-行為睡眠護理干預,1)生理干預:在患者睡前指導其對足底的失眠區域、腰反射區域及大腦反射區域進行按摩,放松身心,按摩5 min。2)行為層面:在患者入睡前半小時,練習睡眠內視法,主要的步驟為:患者在夜臥時指導患者右側臥位,右腿屈膝,左腿微微屈膝與右腿上方呈同一水平線,主要以患者自身舒適為主。讓其右肘自然彎曲,并在胸肋處、右手除大拇指外的手指自然張開,在耳垂后的凹陷位置將大拇指貼上。在右側太陽穴的位置將中指及食指貼上,并將頭部安置在枕頭上,對患者的左肘指導其自然彎曲,掌心靠在右肩的位置,輕輕閉合雙眼,換換呼吸,不要控制呼吸頻率,使全身得到放松,練習時間由于患者的不同而不同,當患者出現困意時,可結束練習。
1.5 觀察指標
1.5.1 睡眠質量測評 根據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予以評價,總分21分,分數越低,睡眠質量越好,指標包括覺醒次數、入睡時間、睡眠障礙以及睡眠效率等。
1.5.2 血糖水平測評 對患者抽取血液樣本并檢測其血糖水平,指標包括三餐前血糖及睡前血糖水平等。
1.5.3 自我管理能力測評 根據《自我管理能力調查表》予以測評,指標包括有血糖監測、飲食管理、生活管理以及遵醫用藥,分數期間0~100分,分值越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越強。
1.5.4 護理依從性測評 護理依從性的測評等級包括完全依從、部分依從以及未依從,總依從率=(完全依從+部分依從)/35×100%。

2.1 睡眠質量測評 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睡眠質量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睡眠質量測評分)
2.2 血糖水平測評 測評患者血糖水平的結果顯示,觀察組血糖水平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血糖水平測評
2.3 自我管理能力測評 測評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結果顯示,觀察組自我管理能力較強,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測評分)
2.4 護理依從性測評 測評患者護理依從性的結果顯示,觀察組總依從率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護理依從性測評[例(%)]
糖尿病屬于臨床上十分常見的一種內分泌系統疾病,該病具有并發癥多、發病率高、病程較長以及難以根治的特點,患病后會造成患者生命質量水平降低,同時患者的身心健康也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及威脅[5-6]。睡眠屬于人體正常的一種生理狀態,通過睡眠可以修復并調整患者機體的神經與免疫系統功能,良好的睡眠質量有助于患者各項生理功能的維持[7-8]。據相關調查研究表明,睡眠障礙屬于老年糖尿病患者非常常見的一種并發癥,導致其發生睡眠障礙的原因較多,其中常見的包括老年群體睡眠特點、環境因素、心理因素、生理因素以及年齡因素等,老年患者大多存在易驚醒、睡眠淺、早醒以及夜間睡眠時間較少等特點;環境因素是指醫院環境對患者來說較為陌生,加之親友探視、護理行為以及治療行為等;心理因素主要是受疾病影響患者出現的抑郁以及焦慮等負性情緒等;生理因素主要是指患者患病后會出現三叉神經痛、夜尿頻率增加以及全身持續性瘙癢等情況;年齡因素是指由于患者年齡較大,其機體各個組織器官會發生退化,這會影響患者舒適度,從而影響其睡眠質量[9-10]。對于老年糖尿病睡眠障礙患者而言,患病后要及時就診,目前臨床上針對老年糖尿病睡眠障礙患者的治療主要以改善其睡眠質量以及提升血糖水平控制效果為主,但臨床實踐表明,常規治療效果較為有限,因此還需在對癥治療的基礎上配合護理干預。現階段,臨床上主張在老年糖尿病睡眠障礙患者的護理中引入生理-行為睡眠護理干預,生理-行為睡眠護理屬于一種綜合性的護理模式,該護理模式的依據為個體綜合性評估結果,并以此為根據了解行為方式以及生理狀態對患者疾病的具體影響,從而制定出具體護理措施,以此為基礎的護理模式可以充分滿足患者的臨床需求,且具有較強的針對性與全面性,這有助于提升護理效果[11-12]。本研究對比結果顯示,采用生理-行為睡眠護理干預的觀察組中,患者的睡眠質量、血糖水平、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護理依從性等各項臨床指標均顯著優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對于老年糖尿病睡眠障礙患者來說,應采用生理-行為睡眠護理干預,其應用效果十分顯著。
利益沖突聲明: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