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楚杰 杜丹丹
(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ICU,廈門,361000)
重癥監護室為收治病情危重癥患者的病房,如大型手術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等生命體征不穩定患者[1]。因病情變化快速且風險性高,若未能及時控制可直接造成患者死亡,對醫療與護理配合具有較高要求[2]。以護理為方向分析,其關鍵在于動態化掌握患者病情及生命體征波動情況,確保及時進行對癥處理[3]。除此之外,因重癥監護室為隔離病房,患者容易出現恐慌、焦慮感等,還需重視對患者不良情緒調節[4]。基于以上特征,在護理方案制定中,有必要對患者進行充分評估,確保提供符合其實際需求的護理服務。其護理關鍵在于以有效手段進行監測并保障患者安全,同時減輕治療與檢查等相關不適感,改善其生命質量。而本研究經86例重癥監護室患者開展對照調查,以此探究結構化護理實施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2年2月至2023年3月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收治的重癥監護室患者86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3例。一般資料見表1。2組患者一般資料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過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表1 2組患者一般資料
1.2 納入標準 1)均收治于重癥監護室者;2)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1.3 排除標準 1)嚴重認知障礙;2)處在昏迷狀態。
1.4 研究方法 對照組進行常規護理,依據重癥監護室規范開展護理工作,確保及時識別異常表現,并對突發情況做好緊急處理,配合醫生實施救治。觀察組進行結構化護理,具體如下,1)結構化溝通:主動與患者溝通,了解自覺癥狀及不適感,結合病情變化及時告知患者與家屬疾病相關知識。通過病情告知與治療相關宣教,輔助患者堅定治愈信念。溝通過程以患者可理解方式進行,避免過度專業語言引起患者誤會。經溝通了解患者對于護理服務需求,實際情況允許盡量滿足,獲取患者信任。2)結構化基礎護理:重視重癥監護室環境管理,按時進行消毒滅菌。進出病房動作輕柔,醫護人員溝通降低聲音,采用有效手段減小儀器設備噪聲,為患者提供舒適安靜休息環境,避免引起睡眠障礙。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評估患者疼痛程度,結合病情及治療綜合判斷,依據醫囑在情況必要時應用止痛藥物。若疼痛輕微可忍受者通過按摩與分散注意力法緩解。監測患者機體營養狀態,結合患者實際情況進行腸內或腸外營養支持,預防營養不良發生。患者有咳嗽咳痰癥狀時,若有排痰不暢現象,通過叩背、機械輔助排痰、霧化吸入等方式促進痰液排出,預防肺部感染。若有嘔吐,將頭部偏向一側,及時清理口腔內容物,以溫水漱口,預防窒息。3)結構化皮膚護理:保持患者皮膚、衣物、床單等干燥整潔,皮膚清潔后以保濕霜滋潤皮膚。有腹瀉癥狀患者,排便后及時清理臀部與私處,預防感染及皮膚潰爛。對長時間臥床患者,若病情允許輔助患者按時調節體位,對容易受壓部位放軟墊或以防護帶加以保護,預防壓力性損傷。4)結構化心理護理:加強對患者陪護與巡視,告知其有任何不適感可隨時通知護理人員,為其提供充足安全感。鼓勵患者表達內心壓力或需求,耐心傾聽,針對錯誤認知引起不良情緒及時加以糾正。在與患者溝通后,為其播放符合其喜好的舒緩音樂,分散焦慮情緒。
1.5 觀察指標 1)統計并發癥發生率。2)以VAS法評估患者疼痛程度,0~10分,分值高疼痛嚴重。3)對患者進行心理韌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評估,若分值高,提示心理彈性良好。4)應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進行睡眠狀況評價。5)參考36條簡明健康狀況調查表(36-Item Short-Form,SF-36)量表進行生命質量判斷。

2.1 2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并發癥總發生率以觀察組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例(%)]
2.2 2組患者疼痛評分比較 不同護理方案實施前后疼痛分值均有所下降,但其中觀察組患者分值相對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疼痛評分比較分)
2.3 2組患者心理彈性水平比較 心理彈性水平在護理方案實施前后明顯提升,相關指標分值以觀察組變化幅度較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心理彈性水平比較分)
2.4 2組患者睡眠質量比較 睡眠質量總分觀察組較低,且各項指標分值均以觀察組較小,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2組患者睡眠質量比較分)
2.5 2組患者生命質量比較 生命質量各項指標均以觀察組分值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6。

表6 2組患者生命質量比較分)
重癥監護室護理任務相對較多,需隨時觀察患者病情變化,便于及時處置,進而保障患者安全[5-6]。在現代化護理觀念下,還需重視患者情緒管理、生命質量干預等[7-8]。
本研究以結構化護理為方向,分析其用于重癥監護室護理工作價值。結構化護理模式具有系統化及規范化,結合患者實際需求提供相關護理服務。如安全性方面,重癥監護室患者因病情復雜,且多數患者住院時間較長,潛在并發癥風險高,需重視預防性干預。本次調查結果證實,結構化護理干預患者并發癥發生率較低。在護理工作中,預先明確患者可能發生的肺部感染、壓力性損傷等并發癥,通過衛生管理、排痰措施、體位管理等加以預防。其中多數患者存在疼痛癥狀,結構化護理經多元化疼痛干預措施應用,極大增強鎮痛效果[9]。其次,不同方案實施前后,觀察組心理彈性水平升高幅度更為顯著。因重癥監護室將患者與家屬隔離,患者內心壓力難以紓解,容易出現恐慌感、喪失信心等。結構化護理中,經病情與治療相關知識宣教,糾正患者錯誤認知,并建立信念感。經分散注意力法與主動傾聽及溝通,減輕患者心理壓力,并提供安全感。另外,睡眠質量總分在觀察組中相對較低,且各項指標分值均以觀察組較小。重癥監護室為確保及時對患者進行搶救,配備多種監護及急救儀器設備,所產生的噪聲容易引起睡眠障礙[10]。不良情緒作用及生理不適感同樣可作用到睡眠障礙。結構化護理中,采用有效措施降低室內噪聲,降低出入病房及溝通聲音分貝,確保患者在安靜舒適環境下改善睡眠質量。最后,生命質量各項指標均以觀察組分值較高。疾病與治療對機體損害可引起疼痛與消化道反應等,加之長時間臥床加重生理不適感,進而造成生命質量下降。結構化護理中,輔助患者按時調節體位,并對受壓部位給予保護,以有效手段減輕疼痛感。經各項措施應用,實現生命質量提升。為發揮結構化護理最大化價值,對患者進行預先評估較為關鍵,如掌握其病情程度、整體健康狀態、性格特征、疾病了解情況等。其目的在于為后續有針對性實施干預計劃提供指導。在護理工作開展中,明確患者心理及治療相關護理需求,并將其作為護理計劃制定核心。對于重癥監護室患者而言,首要需求為保障患者安全,其次為減輕患者痛苦,提升舒適度及健康信念。
綜上所述,結構化護理實施,在調節重癥監護室患者心理、睡眠質量、生命質量方面優勢顯著。
利益沖突聲明: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