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健斌 楊燕君 吳少敏 謝丹
1廣州市番禺區洛浦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廣州 511400;2廣州市番禺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大學城分中心,廣州 511400;3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系,廣州 510080;4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人事科,廣州 510317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作為嚴重影響公眾健康和衛生安全領域的熱點問題,廣泛受到全球各國的共同關注,其范圍包括重大傳染病疫情、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職業中毒等[1-6]。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交流日益頻繁,也極大提高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的概率[7-9]。為了解廣州市番禺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流行病學特征,本研究對該地區2013—2022 年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上報數據進行分析,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據。
從“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的子系統“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統”獲取廣州市番禺區2013—2022 年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信息。根據《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信息報告管理工作規范(試行)》[10]和《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11]要求,對相關數據進行分類劃定。
采用WPS Office 2023 建立數據庫,采用SPSS 25.0 進行統計分析。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流行特征進行描述性流行病學分析,采用χ2檢驗比較分類變量的差異,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013—2022年廣州市番禺區共報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740起,累計發病6 964例,波及10 479 535人,罹患率0.66‰,死亡5例。其中未分級事件728起,占98.38%(728/740),一般事件12 起,占1.62%(12/740),無較大、重大和特別重大事件。報告事件以傳染病事件為主,占98.92%(732/740),中毒事件8 起,占1.08%(8/740),無環境事件和其他公共衛生事件。
2.1.基本概況(表1) 732 起傳染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甲類法定傳染病1 起,占0.14%(1/732),為霍亂;乙類法定傳染病674 起,占92.08%(674/732),主要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649 起),其次是登革熱(13 起)和人感染H7N9 禽流感(8 起,死亡5 例);丙類法定傳染病21 起,占2.87%(21/732),主要為諾如病毒感染性腹瀉(11 起);其他傳染病36起,占4.92%(36/732),主要為水痘(31起)。

表1 2013—2022年廣州市番禺區732起傳染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基本情況
2.2.傳播途徑(圖1) 按傳播途徑劃分,呼吸道傳染病事件697 起,占95.61%(697/729),發病2 073 例,主要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649 起,占89.03%)、水痘(31 起,占4.25%)、人感染H7N9 禽流感(8 起,占1.15%),死亡5 例,病死率62.50%(5/8),均為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腸道傳染病事件17 起,占2.33%(17/729),發病1 150 例,主要為諾如病毒感染性腹瀉(11 起,占1.58%);自然疫源及蟲媒傳染病事件15 起,占2.06%(15/729),主要為登革熱(13 起,占1.78%)。從除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外的32 起事件不同傳播途徑分析,1—3 月、12 月以呼吸道傳染病事件為主;7—8 月以自然疫源及蟲媒傳染病為主;腸道傳染病事件主要發生在1—5月。

圖1 2013—2022年廣州市番禺區傳染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傳播途徑月份分布圖(不含新型冠狀病毒感染)
2.3.時間分布(圖2~4) 2013—2022 年廣州市番禺區傳染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呈上升趨勢(χ2趨勢=161.560,P<0.001),其中2015 年報告最少(5 起),2022 年報告最多(277 起)。2013—2019 年廣州市番禺區傳染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數趨于平穩(χ2趨勢=2.184,P=0.139),2017 年報告最多(16 起)。2013—2019 年廣州市番禺區共報告傳染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66 起,2020—2022 年暴發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傳染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數急劇上升,2020 年、2021 年、2022 年分別報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事件197 起、182 起、270 起,介于2019 年前7 年報告事件數總和的2.76~4.09 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事件報告高峰在10—11月。

圖2 2013—2022年廣州市番禺區傳染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年度分布圖(含新型冠狀病毒感染)

圖3 2013—2022年廣州市番禺區傳染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年度分布圖(不含新型冠狀病毒感染)

圖4 2013—2022年廣州市番禺區傳染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月份分布圖
2.4.地區分布 報告的649 起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事件,涉及番禺區16 個鎮/街中的15 個,除新造鎮無報告外,其余鎮/街均有報告,報告數前5 位為大石街162 起(24.96%)、南村鎮122 起(18.80%)、鐘村街95 起(14.64%)、洛浦街48 起(7.40%)、東環街44 起(6.78%),5 個鎮/街合計報告471 起,占全區總報告數的72.57%(471/649)。
除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外的傳染病事件共83 起,共涉及139 鎮/街次;其中有3 起事件分別涉及4~16 個鎮/街,均為登革熱事件,有1 起惡性瘧事件涉及2 個鎮/街,其余事件均涉及單一鎮/街;涉及鎮/街次前五為鐘村街17次,占12.23%(17/139),南村鎮16 次,占11.51%(16/139),沙灣街10 次,占7.19%(10/139),大龍街8 次,占5.76%(8/139),石樓鎮7次,占5.04%(7/139)。
2.5.場所分布 報告的649 起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事件主要為隔離酒店報告的464 起輸入性病例疫情,占71.49%(464/649);本地疫情185起,占28.51%(185/649)。
除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外的83 起傳染病事件中,場所主要為學校/托幼機構,報告57 起,占68.67%,報告由多到少依次為小學(30 起,占36.14%)、幼兒園(10 起,占12.05%)、大學(9 起,占10.84%)、初中(5 起,占6.02%)、高中(3 起,占3.61%)。20 起丙類傳染病事件全部發生在學校,其中手足口病5 起全部發生在幼兒園、風疹1 起發生在初中,水痘(26起,占83.87%)和流行性感冒(3起,占75.00%)主要發生在小學,諾如病毒感染主要發生在大學(6起,占54.55%)。
3.1.基本概況(表2) 8 起突發中毒事件均為食物中毒事件,其中一般事件2起,占25.00%(2/8),未分級事件6起,占75.00%(6/8);累計發病125例,波及21 674人,無死亡。

表2 2013—2022年廣州市番禺區8起突發中毒事件基本情況
3.2.時間分布 2013—2022 年廣州市番禺區突發中毒事件趨于平穩,10 年間偶有發生,有5 年有食物中毒事件報告,其中2017 年、2019 年和2021 年分別報告2 起,2014 年、2022年分別報告1起。
3.3.地區分布 分布在番禺轄區16個鎮街中的5個,分別為石樓鎮3 起,小谷圍街道2 起,洛浦街道、大石街道、南村鎮各1起。
3.4.中毒類型 涉及5種毒物,分別是河豚魚3起,金黃色葡萄球菌2 起,副溶血性弧菌、腸炎沙門氏菌、毒蘑菇各1起。
廣州市番禺區2013—2022 年網絡直報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以傳染病事件為主,食物中毒事件時有發生,與廣州市(2012—2021年)[12]及國內其他省份[13-15]情況相似。廣州市番禺區2013—2022 年傳染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總體以呼吸道疾病為主,2020—2022 年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事件報告高峰在10—11 月;除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外的其他傳染病,2013—2022 年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高峰在12 月和1—3月,以水痘、流行性感冒等呼吸道傳染病為主,與國內其他省份的結果相似[16-20],原因可能與冬春交替季節天氣變化頻繁,適宜病原體的生長繁殖有關,表明防控呼吸道傳染病在當地的暴發流行是預防和控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對經濟、社會影響的關鍵。
本研究顯示,2013—2019 年廣州市番禺區傳染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數趨于平穩,新型冠狀病毒暴發后導致傳染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數急劇上升,僅2020—2022 年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事件合計報告起數(649 起)就是2013—2022 年其他傳染病報告起數總和(83 起)的7.82 倍,與鄧舒等[21]報道安徽省2018—2022 年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數(325 起)是其他傳染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數(875 起)的37.14%、2020 年報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事件數(197 起)是其他傳染病報告數總和(2 起)的98.5 倍的結果不同,這可能與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對省市區要求報告的標準存在差異有關;與張永強等[22]報道2020 年報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事件數(119 起)是其他傳染病報告數總和(11起)的10.82倍的結果相似,表明跨區域流行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是各地防控傳染病的關鍵。
廣州市番禺區2013—2022 年傳染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從地區分布看,主要集中在大石街、南村鎮、鐘村街、洛浦街、東環街;其中大石街、南村鎮、洛浦街同時有食物中毒事件報告,可能與上述地區人員流動較其他地區更頻繁有關。從場所分布看,發病場所主要為學校/幼托機構,小學和幼兒園報告最多,與國內其他省市的研究結果相一致[23-25]。不同學業階段學生罹患傳染病類型不同,20 起丙類傳染病事件全部發生在學校,其中手足口病全部發生在幼兒園,水痘和流行性感冒主要發生在小學,諾如病毒感染主要發生在大學,與連云港市海州區的研究結果相似[26]。學校人員密集,學生學習生活接觸頻繁,人群普遍易感,應在疫情發生之初果斷及時開展處置工作,避免疫情擴散[27-29]。作為自然疫源及蟲媒傳染病的登革熱是7—8 月主要報告傳染病事件,廣州市番禺區作為登革熱疫情高發地區,要在夏季特別是利用好暑期學生離校階段,開展好愛國衛生運動,清理蚊媒孳生地,減少疫情的發展蔓延[30]。
綜上所述,2013—2022 年廣州市番禺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未發生較大、重大和特別重大事件,發生未分級事件728 起,一般事件12 起。學校/托幼機構為傳染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控重點場所,應在加強呼吸道、腸道傳染知識宣教的同時進一步做好相關疾病監測、預警和上報工作。要加強對重癥患者的早發現早診治工作,加強河豚魚中毒等食物中毒預防知識宣教,增強大眾自我防范意識。應進一步提高傳染病監測水平,及時報告疫情,增強疫情處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