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玲 楊燕君 吳少敏 謝丹
1廣州市番禺區大龍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公衛部,廣州 511400;2廣州市番禺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大學城分中心,廣州 511400;3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系,廣州 510080;4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人事科,廣州 510317
水痘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所導致的急性傳染病,人群普遍易感,初次感染時引起水痘,患者是唯一傳染源,主要通過飛沫和直接接觸傳播[1]。易感兒童接觸后90%發病,重癥或并發腦炎者預后差,可導致死亡[2]。水痘極易在密集場所免疫空白人群中引發暴發流行,且好發于學校和托幼機構[3-9]。為了解廣州市番禺區水痘疫情特點,本研究對2013—2022年番禺區水痘流行病學特征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情況進行分析,為制定針對性防控策略提供參考。
從“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的子系統“監測報告管理系統”報告的現住址為廣州市番禺區的水痘病例中,導出發病時間為2013 年1 月1 日—2022 年12 月31 日的各年已終審卡,獲取有效報卡35 080 張納入本研究;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統”子系統中導出2013 年1 月1 日—2022年12月31日報告的水痘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資料;人口資料來源于廣州市番禺區統計年鑒。
使用EpiData 3.1 建立數據庫,采用SPSS 25.0 進行統計分析。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分析水痘流行病學特征,非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M(P25,P75)表示、比較采用多個獨立樣本的非參數檢驗,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013—2022年廣州市番禺區共報告水痘病例35 080例,均為臨床診斷病例,無死亡,年均發病率193.05/10 萬,報告發病率呈中間高兩邊低的單峰型,不同年份發病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總體呈下降趨勢(χ2趨勢=10 644.262,P<0.001)。其中2013—2017 年發病率在161.19/10 萬~371.14/10 萬之間,總體呈上升趨勢(χ2趨勢=2 557.741,P<0.001);2018—2022 年發病率在67.54/10 萬~317.28/10 萬之間,總體呈下降趨勢(χ2趨勢=7 667.350,P<0.001)。報告年發病率居前三的為2017 年(371.14/10 萬)、2018 年(317.28/10萬)和2019年(294.01/10萬),報告年發病率最低的為2022年(67.54/10萬)。見表1。

表1 2013—2022年廣州市番禺區水痘報告病例數和發病率情況
2.1.時間分布 2013—2022 年各月份均有水痘發病報告,季節性較為明顯,有一個高峰一個低谷,分別為11 月至次年1月的冬季和8—9月的暑假和秋季開學初,見圖1。

圖1 2013—2022 年廣州市番禺區水痘報告病例35 080 例發病月份分布
2013—2022 年報告的35 080 張水痘報告卡顯示,從發病到診斷最短耗時0 d,最長374 d,將耗時超水痘最長潛伏期(21 d)的269張卡片視為異常卡剔除,余下34 811張卡片納入統計顯示,從發病到診斷耗時2(1,3)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2014—2016年、2018—2022年從發病到診斷耗時均為2(1,3)d,2013 年為1(0,3)d,2017年為1(1,3)d。見圖2。

圖2 2013—2022 年廣州市番禺區水痘報告病例34 811 例發病到診斷耗時分布圖
2.2.地區分布 2013—2022 年廣州市番禺區下轄16 個鎮/街道均有水痘病例報告,累計報告發病數前三位的是南村鎮(4 578 例,占13.05%)、市橋街(4 089 例,占11.66%)和鐘村街(3 736 例,占10.65%)。各鎮/街道年均發病率介于59/10萬~231/10萬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 319.790,P<0.001);其中年均發病率前三位的是鐘村街(231.25/10萬)、小谷圍街(209.19/10 萬)和市橋街(177.38/10 萬),年均發病率后三位的是大龍街(59.98/10 萬)、石壁街(68.98/10 萬)和沙頭街(78.96/10萬)。
2.3.性別分布 男性18 984 例、女性16 096 例,男女比例1.18∶1,男、女年發病率分別為165.08/10萬和157.80/10萬,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23.057,P<0.001)。
2.4.年齡分布 年齡(13.06±10.22)歲,最小1 d,最大86歲;各年齡組病例數依次為:0~3歲(3 721例,占10.61%)、≦3~7 歲(8 171 例,占23.29%)、≦7~13 歲(9 007 例,占25.68%)、≦13~16 歲(1 772 例,占5.05%)、≦16~19 歲(2 207例,占6.29%)、≦19~24歲(3 578例,占10.20%)、≦24~31 歲(4 238 例,占12.08%)、≦31 歲(2 386 例,占6.80%);各年齡組病例數前五位的為6~歲(2 290 例,占6.53%)、5~歲(2 282 例,占6.51%)、7~歲(1 970 例,占5.62%)、8~歲(1 969例,占5.61%)、4~歲(1 899例,占5.41%)。各年齡組發病情況見圖3。

圖3 2013—2022 年廣州市番禺區水痘報告病例35 080 例年齡分布情況
2.5.職業分布 病例職業前三位為學生(15 366 例,占43.80%)、托幼兒童(5 990例,占17.08%)、散居兒童(4 907例,占13.99%),另有家務及行業2 671 例(7.61%)、商業服務2 274 例(6.48%)、工人1 278 例(3.64%)、農民421 例(1.20%)、教師338 例(0.96%)、醫務人員254 例(0.72%)、餐飲食品業和公共場所服務人員173 例(0.49%)、其他1 408例(4.01%)。
10 年間廣州市番禺區報告水痘突發公共衛生事件31宗,共報告發病811例,占總病例數的2.31%(811/35 080)。除2013 年無報告外,其他年度均有報告。其中,2014 年4 宗,分別為農村小學2 宗,農村幼兒園和小區私立小學各1 宗,共報告發病91 例;2015 年2 宗,農村小學和小區私立小學各1 宗,共報告發病48 例;2016 年1 宗,為縣鎮小學疫情,報告發病23 例;2017 年7 宗,分別為城市小學5 宗,農村小學和農村幼兒園各1 宗,共報告發病171 例;2018 年5 宗,分別為農村小學和縣鎮小學各2 宗,城市高中1 宗,共報告發病119 例;2019 年3 宗,均為縣鎮小學,共報告發病127 例;2020 年2 宗,城市小學和縣鎮小學各1 宗,共報告發病35 例;2021 年3 宗,為農村小學、小區私立小學和大學各1 宗,共報告發病99 例;2022 年4 宗,分別為城市小學2 宗,縣鎮小學和農村小學各1宗,共報告發病98例。見表2。

表2 2013—2022年廣州市番禺區水痘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情況
本研究顯示,廣州市番禺區2013—2022 年共報告水痘35 080 例,年均發病率193.05/10 萬,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005—2015年,23.04/10萬;2016—2019年,55.05/10萬)[10],亦高于黑龍江省(2011—2021 年,17.43/10 萬)[11]、上海市松江區(2013—2021 年,77.03/10 萬)[12]和重慶市(2018—2020 年,127.94/10 萬)[13]。番禺區水痘發病率于2017 年快速上升,并在2017—2019 年維持在高水平,于2020 年迅速下降,2022 年達到10 年內的最低,呈單峰型態勢,與上海市松江區2017 年和2021 年分別為歷年發病率最高和最低(2013—2021 年,單峰型)相似[12],與濟寧市2019 年和2014 年分別為歷年發病率最高和最低(2014—2021 年)[14]、六安市水痘發病總體呈上升趨勢(2010—2022 年)[15]不同。番禺區2020—2022 年水痘發病率迅速下降可能與新冠肺炎暴發疫情防控工作的開展有關,勤洗手、戴口罩、避免去人群密集場所等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也是控制水痘傳染的途徑之一[16-17]。
2013—2022 年番禺區水痘季節性流行趨勢顯示,有一個高峰一個低谷,分別為11 月至次年1 月的冬季和8—9 月的暑假和秋季開學初,與國內一些報道顯示水痘發病有夏秋和秋冬季兩個發病高峰的結果不同[18-19]。這提示當地可在秋季開學后進一步加強水痘防控知識宣教工作,以應對冬季傳播高峰期所帶來的沖擊。本研究水痘病例從發病到診斷耗時2(1,3)d,作為水痘唯一傳染源,第一時間得到明確診斷,隔離治療是疫情是否傳播漫延的關鍵,特別是校醫應重點為疑似病例學生提供可及性強的的轉介治療服務;同時,醫生應提高填卡質量,在填寫傳染病報告卡時應規范填寫并認真核對病例發病時間和診斷時間。年均發病率前三位的是鐘村街、小谷圍街和市橋街,這可能與上述街道人員結構特點有關,廣州火車南站在鐘村街,人員交流頻繁;小谷圍街轄10 所大學高校,人員密集;市橋街中小學校云集,存在大量易感人群。本研究男性(165.08/10 萬)水痘發病率高于女性(157.80/10 萬),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與國內一些學者的研究結果相似[20-21],這可能與男性較女性社交活動更活躍有關。同時,5~7 歲的幼小銜接時期發病人數最多,這可能與人群易感年齡有關,提示適齡兒童應及時規范接種水痘疫苗[22-23]。馬茂等[24]研究報道,提高1 劑次水痘疫苗接種率可在保護低年齡兒童的同時延遲水痘發病年齡,采用2 劑次水痘免疫程序可進一步降低水痘發病率。一項來自廣東的血清流行病學研究結果顯示,2 劑次水痘免疫組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免疫球蛋白G(IgG)陽性率(67.86%)明顯高于1 劑次免疫組(35.47%)和未免疫組(31.19%)[25]。Sun 等[26]研究結果顯示,二劑次接種的最佳年齡為5~10 歲,適宜的接種時間、較廣的疫苗接種率等措施可提高我國水痘的防控效果。2017 年10 月16 日,廣東省衛生計生委員會頒布了新的廣東省兒童水痘疫苗預防接種方案(2017 版),實行4~6 周歲兒童自愿接種水痘疫苗第2 劑程序至今超5 年,當地采用2 劑次水痘疫苗接種方案對疫情的控制效果有待進一步研究探討。
10 年間廣州市番禺區報告水痘突發公共衛生事件31 宗,除2013 年無報告外,其他年度均有報告,年度報告介于0~7宗之間;與王淼等[27]研究報道我國2007—2021年水痘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呈上升趨勢不同,但與其研究顯示水痘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發生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并主要發生在10—12 月的結果相一致。水痘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主要發生在學校,與國內一些報道相同[28-29]。Zhong 等[30]對東莞某小學水痘持續性暴發的研究報道指出,即使疫苗接種率很高,水痘疫苗也無法防止水痘傳播,延誤和低效的病例隔離是疫情持續暴發的主要原因。Wang 等[31]以在無錫的研究結果顯示,2劑次水痘疫苗接種率每增加1%,水痘病例將減少0.8%,且與接種人群的性別無關。《廣東省水痘聚集性疫情調查處理工作指引(2020 版)》指出,易感者暴露后3~5 d 內使用水痘疫苗,能有效阻止疾病的發生或降低嚴重疾病發生的程度,但目前水痘疫苗應急接種主要針對中小學、幼兒園等高發人群。當地于2021 年發生了一宗大學水痘暴發疫情,由于廣州大學城地處番禺區,存在近30 萬的大學生群體,隨著高校擴招政策的實施,龐大的在校大學生學習、生活環境日益擁擠,高年齡段人群水痘免疫水平對水痘防控工作成效的影響有待進一步研究探討。
綜上所述,近年廣州市番禺區水痘報告病例明顯下降,暴發疫情以學校為主,防控工作要重點關注幼小銜接期兒童和小學生,進一步縮短病例發病后診斷時間;推進2 劑次水痘疫苗接種工作,提高適齡兒童免疫水平可有效減少水痘的傳播流行[32];同時,加強學校水痘疫情監測和防控知識宣教工作,通過小手拉大手等形式建立家校聯防聯控體系,從而控制水痘在當地的流行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