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通州區宋莊藝術區的聲音藝術博物館,致力于探索、采集、保護、傳播聲音作品,是全國首個有關聲音藝術的博物館。6400 平方米的展覽空間由“聲音總站” “聲藝空間” “聲活中心”等組成,囊括了來自大自然、樂器、人類語言等各種各樣的聲音。
說起聲音藝術博物館的誕生,它可是有著深層的文化因子和衍變軌跡。從早期建立國際藝術家駐地交流中心的若谷樓,到發展和推動當代藝術的槐谷林藝術花園,再到探索、采集、保護、傳播以聲音為媒介作品的聲音藝術博物館,它經歷了萌芽期、發展期、成熟期,每一個首次,都是對時代的一種新嘗試,更是一種新突破。
走進“老北京聲活”展廳,展柜里陳設著各種聲音的載體,如鴿哨、籠子、游商響器等。胡同里的叫賣聲、藍天下的鴿哨聲傳入耳中;一棵大樹、幾張小板凳,營造出胡同四合院的親切氛圍,觀眾置身其間,細細感受老北京的濃濃煙火氣。這里還收集了逢年過節時家里剁肉餡包餃子的聲音,勾起了參觀博物館觀眾們的童年回憶。展廳通過沉浸式聲場、故事敘述、文物和老物件,來講述20 世紀初北京的日常生活場景,展廳中的許多聲音,雖然現在尚能聽到,但也正處在消逝的過程中。這些被記載下來的聲音,它們不僅見證了歷史,更是一份厚重的文化遺產。
“語音”展覽單元,首展探索的是新疆古代語言。新疆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留下了諸多寶貴而又獨有的文獻。雖然漢語文獻的文字流傳變化不大,但當時的方言與現在相比,相差甚遠。與漢語不同的是,當時其他民族的語言早已消失。在展覽中,即通過與語言學者的合作,把一千多年以來消失的、沒有人用過的語言,呈現在現代觀眾的聽覺中。
以聲博物,以聲覓史。留住鄉音,保護非遺聲音項目,就是留住一方璀璨的文化,并激活其內在的生命力。溯源聲音的歷史文化價值,篤行聲音的搶救工作,是聲音藝術博物館的使命與擔當。聲音藝術博物館是以聲音為媒介,秉持“讓我們生活中的一切與聲音聯系起來”的理念,以新的思維方式融合多類學科、藝術形式,建立以聲音為核心的生態圈,保持博物館的前沿性、學術性、文化性,建立它的社會潛能性和實踐性。
聲音,環繞于生活每一個環節,即聲音的存在性,它對每個人的心理建設都有直接的影響。聲音藝術博物館試圖將人文聲、自然聲、社會聲等聲音傳輸出來,建立一種新型的聲音社區中心,為觀眾帶來了不同文化體驗。同時聲音又有它的唯一性,現多學科和文化領域將聲音探索作為其實踐的一部分,聲音藝術博物館平臺將與研究聲音的專家、學者合作,讓聲音作為一個更全面和廣泛的跨界,從關注一個學科到關注一種媒介。聲音更有它的嵌入性,在快速的都市發展中,將城市生活、文化旅游、公共空間、文化教育等方面嵌入聲音文化,穿越不同教育和社會背景與之交流,實現它的社會文化體驗性。
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是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沉浸式體驗是新型文化業態的形式之一。聲音藝術博物館作為新型的文化機構,把當代、傳統、科技、科學、音樂、藝術等學科融合,把現場多層次、多結構的跨界展覽和重點聲音文化項目輸出全國各地,更讓實踐性的想法傳播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