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登艷,梁藝彥
(1.東華理工大學自然資源部環鄱陽湖區域礦山環境監測與治理重點實驗室,江西 南昌 330013;2.東華理工大學測繪與空間信息工程學院,江西 南昌 330013)
人口老齡化已成為世界各國人口變化的普遍現象。在發展中國家的農村區域,這一問題日益凸顯[1]。在我國農村,由于戶口遷移制度、家庭承包責任制和糧食購銷市場化改革等特有的制度,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尤其是青壯年勞動力脫離糧食生產,轉移至城市務工[2],加之人們壽命延長的疊加效應,我國正面臨著嚴重的勞動力老齡化問題[3-5]。
勞動力作為農業生產的重要因素之一,其老齡化帶來的勞動力數量與質量(如體力、人力資本)的變化會對我國農地規模經營的發展產生不可忽視的作用,據此展開相關研究對推動農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大量學者就老齡化在農地市場發展中的作用進行了實證探討[6-7],但研究并未形成一致觀點。一是不少研究發現,受限于老齡化帶來的勞動力供給壓力,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后農戶傾向于土地轉出,而非轉入土地,從而表現為老齡化負向作用于老年農戶生產中的土地經營規模。二是少量學者證實,受老年人養老需求和對農地依賴性增強的影響,其種地意愿更強,農地轉出意愿則不高。三是老齡化對土地流轉不具有顯著影響。
楊進和陳志鋼(2016)[8]研究發現,無論在平原地區還是山嶺地區,無論是對于土地租入還是土地租出,農戶家庭勞動力老齡化對農村土地租賃市場并不構成顯著影響。造成以上研究結論差異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學者們未能較好地區分老齡化程度。
現有研究證實,不同老齡化程度的農戶(70 歲以上的高齡老人和60~69 歲的低齡老人)具備的知識、經驗、技能以及健康狀況等存在較大差異[9-14],其勞動力供給與農業經營規模情況大不相同。因此,進行老齡化對農地流轉行為影響的再檢驗有必要區分老齡化程度。
本研究以江西省遂川縣與豐城市為例,基于農戶抽樣調查數據區分老齡化程度,構建老齡化變量,重新計量檢驗老齡化對農戶農地流轉行為的影響,從而為不同年齡段農戶農地流轉引導政策制定提供有針對性的參考建議。
依據江西省內不同縣(市)的經濟發展水平、糧食生產情況、地形特征和土地市場發育水平等,選取江西省遂川縣與豐城市為研究區域。其中遂川縣地處江西西南邊境、吉安市西南部,地貌以山地為主,由南西至北東方向依次為中山、低山、丘陵和河谷平原地貌。豐城市位于江西省中部,地處鄱陽湖盆地南端,贛撫平原腹地,以平原地形為主,屬于我國產糧大縣。研究數據來源于兩個縣(市)的農戶調研,調研主要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進行,最終獲取2 個縣(市)、10 個鄉鎮、441 戶農戶的數據用于實證分析。
2.2.1 農業經營主體老齡化現狀
統計發現,研究區域內樣本農業經營主體中,年齡大于等于60 歲的農戶占比為44.67%,其中低齡老年農戶(60~69 歲)占比為34.47%,高齡老年農戶占比為10.20%。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60 歲以下的244 戶農業經營主體中,153 戶已達50 歲或以上(占60 歲以下樣本的62.27%),即60 歲以下的農業經營主體將有超過1/2的農戶將于未來1~10 年內陸續步入老年,說明研究區域內農業經營主體老齡化現象較為顯著,且當前主要表現為低齡老齡化(見表1)。

表1 樣本農戶的年齡分布
2.2.2 農戶的農地流轉現狀
研究區域內樣本農戶的農地流轉呈現以下特征。一是農戶農地流轉較為活躍,66.67%的農戶以農地轉出、轉入或既轉入又轉出的形式參與了農地流轉。二是具體流轉方向上,樣本農戶中33.33%的農戶未流轉農地,25.17%的農戶只轉出了農地,39.68%的農戶只轉入了農地,1.82%的農戶既轉入又轉出了農地(見表2)。

表2 樣本農戶的農地流轉參與情況
為進一步了解農戶的農地流轉規模,對農戶的農地流轉面積進行了統計(見表3)。農戶轉入農地面積為0.67 hm2及以下的農戶占比55.74%;農戶轉出農地規模主要集中于0.67 hm2及以下(占比94.12%)的小規模,這與研究區域內土地較為細碎化和農戶承包農地規模普遍較小有關。由此可以看出,該地區農戶農地流轉以小規模流轉為主。

表3 樣本農戶的農地流轉規模
2.3.1 變量說明
為探討老齡化對農地流轉行為的影響,研究以家庭農地流轉情況(1=轉入農地;2=轉出農地;3=未流轉農地)為因變量,以農業經營主體年齡(0=60 歲以下;1=60~69 歲;2=70 歲及以上)為核心解釋變量,在此基礎上充分考慮了戶主特征、家庭特征與村級特征變量等可能影響農戶農地流轉行為的因素。鑒于家庭存款數量、農業收入與農戶農地流轉行為之間可能存在內生性問題,研究采用前置項代替其進行回歸。相關變量的定義與描述性分析詳見表4。

表4 變量定義、賦值與描述性統計
2.3.2 模型構建
為考察老齡化對農地流轉的影響,研究構建了以下模型。
式中:land_circulationi表示農戶農地流轉,包括轉入農地、轉出農地和未流轉農地;α為常數項;Agei表示農戶i的老齡化水平(0=60 歲以下;1=60~69 歲;2=70 歲及以上);β與γ為待估系數;Xi為其他控制變量;εi是模型殘差。
鑒于農戶農地流轉決策是多元選擇變量,故使用多元Logistic 模型進行估計。
2.3.3 回歸結果
以只轉入農地作為參考類別,運用SPSS 軟件得出多元Logistic 回歸的結果(見表5)。整體來看,模型顯著且模型的擬合度較好。從回歸結果可知,相較于轉入土地,老齡化顯著促進農戶轉出農地或不流轉農地,即隨著農業經營主體由非老年期到低齡老人期再到高齡老人期,相較于農地轉入,農戶選擇轉出農地或不流轉農地的概率顯著提高。可能的原因是,老年人的體力和身體素質逐漸下降,從而無法應對農地轉入帶來的工作量增加,只能保持自己原本的小規模經營以維持生計,或轉出農地以獲取穩定的租金收入。

表5 農戶農地流轉行為影響因素估計結果
家庭特征方面,勞動力數量負向顯著影響農地轉出,即充裕的勞動力為家庭農業生產提供勞動力支持的同時也增加了家庭對糧食等農產品的需求,激勵農戶轉入農地。非農勞動力占比正向顯著影響農地轉出,即家庭勞動力中務工人數占比越高,留下耕種的人員越少,更可能轉出農地而不轉入農地,以達到減少耕種壓力、獲取土地租金收入的目的。承包地面積正向顯著促進農地轉出和不流轉農地,即承包地面積越大,家庭可經營耕地資源越充足,農戶不需要通過土地轉入增加經營面積,甚至轉出部分承包地后仍能較好地維持生存。農業收入對農地轉出和不流轉農地均產生了顯著影響且系數均為負,即家庭農業收入越高,農戶越會認為依托農業生產可以過上較好的生活,繼續轉入土地以擴大經營規模,獲取更高的收入。
村土壤質地正向促進農地轉出,即土壤質地越接近黏土,土地的轉出可能性越大。這可能與不同土壤的通氣透水性、耐旱耐澇、適種性和保肥能力等有關。黏土較壤土適種性較低,因此當村土壤以黏土為主時,農戶會選擇轉出而不轉入農地。此外,村里為農戶提供土地流轉信息正向促進土地轉出。農地流轉信息的提供有利于農戶在更廣闊的市場找到能出更高價的土地需求者,促進其將農地轉出給本村以外的土地租賃者,獲取更高的租金。
本研究基于江西省遂川縣與豐城市的調研數據,在農業經營主體老齡化與農地流轉現狀描述統計分析的基礎上,運用多元Logistic 回歸計量檢驗老齡化對農戶農地流轉行為的影響。研究發現,當前研究區域內農業經營主體老齡化特征顯著,且以低齡(60~69 歲)老年人為主;農戶農地流轉較為活躍,但以小規模流轉為主;隨著農業經營主體由非老年期(60 歲以下)進入低齡老人期(60~69 歲)再到高齡老人期(70 歲及以上),相較于農地轉入,農戶選擇轉出農地或不流轉農地的概率顯著提高。
基于上述結論,本研究提出以下政策建議。一是國家應不斷完善農村養老保障體系,解決老年人退出農業經營之后的養老問題,引導老年農業經營主體尤其是70 歲及以上高齡老人有序退出農業經營。二是地方政府應依托地方產業與政策優勢,努力提升農村與農業的吸引力,鼓勵和吸引具有農業技能與就業傾向的有志青年回流農村與農業,在改善農業經營主體年齡結構的同時,推動農業規模經營和農業現代化發展,助力鄉村全面振興。三是政府應積極搭建農地流轉平臺和宣傳農地流轉信息,為農戶農地流轉做好全程服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