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周晨,曾獻君
(1.福建理工大學管理學院,福建 福州 350118;2.福建理工大學建筑與城鄉規劃學院,福建 福州 350118;3.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廣東 廣州 510641;4.亞熱帶建筑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廣東 廣州 510641)
寧德市地處福建省東北部,先秦時期為閩越族駐地,以山地、丘陵為主,具有山地、盆谷地等多種氣候特點。同時,全市環境質量優良,適宜生活。根據福建省委、省政府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決策部署,以及寧德市委、市政府發布的《寧德市鄉村振興“抓兩頭帶中間”示范線創建指導意見》與《落實寧德市鄉村振興“抓兩頭帶中間”示范線創建任務清單》要求,寧德市走上了鄉村振興之路。
近年來,寧德市各縣(市、區)積極探索,圍繞做好鄉村產業和鄉村建設,于2022 年評審出了10 條鄉村振興文化帶,其中包括古田縣金翼文化帶、屏南縣甘棠—熙嶺—代溪鄉村振興文化帶、周寧縣地質公園人文景觀文化帶、壽寧縣廊橋水鄉文化帶等。壽寧縣、古田縣、屏南縣、周寧縣地理位置相鄰,有著相似的社會環境與人文條件。作為曾經的貧困縣,這幾縣均因此進行了許多有益嘗試。例如,壽寧縣下黨村率先開展了以“中國下黨紅色新地標”為核心的旅游帶動周邊經濟產業的發展模式;古田縣大力打造了百億食用菌產業,成功帶動全縣農業居民就業增收;屏南縣創新發展新農村,在龍潭村引進新村民,采用工料法為村民建造房屋民宿,大大促進了鄉村振興的發展;周寧縣則通過不斷強化“黨建+旅游+N”系統思維,結合鄉村實際情況,將“N”轉化為人才、文化、電商等多個方面共同發展。
通過選取相應指標,對比四個縣域的鄉村振興水平,探究其發展趨勢,可以更直觀地看出各縣域鄉村振興的成效,互為對比、相互借鑒,通過對比分析其鄉村振興發展過程中的優點與不足,做到揚長避短。
通過查找相關文獻發現,我國學者對鄉村振興水平的評價研究,主要從構建指標體系和指標體系評價方法兩方面展開。張挺和李閩榕(2018)[1]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個方面出發,選取了15 個三級指標和44 個四級指標,對11 個省份的35 個鄉村地區進行了案例分析;閆周府(2019)[2]也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個方面出發,選取了21 個二級分項指標和43 個三級分項指標,構建了鄉村振興評價體系;申云等(2020)[3]則從農產品產業出發構建鄉村振興理論體系,分析了全國30 個省份的鄉村產業振興水平。在評價方法研究方面,主要包括篩選指標、確定指標權重及計算評價結果三個步驟。其中,不少學者[4-7]使用調查問卷法、模糊分析法、灰色關聯分析法、層次分析法選出所需要的指標,對于權重的確定,常采用連環比率法、熵值法、專家咨詢法、線性加權法[8-10]等。
文章以2021 年作為本次研究寧德市鄉村振興發展水平的時間范疇。2018 年12 月,首個鄉村振興發展指數發布,將“到2035 年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為目標值,包括“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個方面,因此將這五個層面作為一級指標,而二級指標的選取主要來源于沈費偉和肖澤干(2017)[11]、賈晉等(2018)[12]、毛錦凰和王林濤(2020)[13]、郭翔宇和胡月(2020)[14]構建的鄉村振興水平評價指標體系和沈劍波等(2020)[15]采用頻數分析法對評價指標進行統計分析的結果。在研究這些相關資料的基礎之上,結合寧德市地處山區地帶,鄉村居民多以農耕為主的生活狀態,所選取的指標力求能夠反映這四個縣域鄉村振興的發展情況。
基于此,本研究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個層面作為評價指標體系,在研究相關文獻的基礎上,對這五個指標進行具體分析,深化其內涵。本著系統性、可計算性、遵循國家戰略發展方向的原則,從寧德市這四個縣域的實際情況出發,細分為20 個二級指標,具體包括:勞動生產率、農業機械總動力、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第一產業占GDP 比重、空氣質量優良率、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森林覆蓋率、中小學教職工數量、鄉鎮執業(助理)醫師數、電視覆蓋村落百分比、寬帶覆蓋村落百分比、植樹造林總面積、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垃圾集中處理村落百分比、污水集中處理村落百分比、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基本醫保覆蓋村落百分比和養老保險覆蓋村落百分比,具體指標體系如表1 所示。

表1 鄉村振興評價指標體系
TOPSIS 法亦稱為理想解法,是一種有效的多指標評價方法,這種方法是采用構造多個指標求出理想解和負理想解,通過各個指標到理想解與負理想解的距離判斷各個方案的優劣程度,而此處本研究用相對貼近度來衡量指標的優劣性,并通過貼近度對方案進行排序,從而選出最優方案。目前來看,理想解法已經被應用在多個領域。
本案例屬于多指標決策問題,是通過多個指標進行判斷決策的過程,同時鄉村振興水平的評價是有目標的,即實現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鄉村振興水平指標的評價是其在發展過程中的實際值與目標值作對比的過程,將目標值理解為理想值,通過各個方面指標的實際值與理想值的對比,可以全面評價鄉村振興水平,這與理想解的內涵相一致。因此,可以采用理想解法進行分析。
首先,對理想解法原理進行分析。這一方法建立模型有以下步驟:假設要決策的問題有m個可行方案進行選擇,分別為a1,a2,…,am,方案是否可行的評判指標為F1、F2,設這2 個指標F1、F2均為正向指標。方案ai的兩個指標記為xi1、xi2,那么方案ai可以在圖1上用點Ai(xi1,xi2)表示,公式如下。

圖1 理想解與負理想解示意圖
由圖1 可知,通過兩點間的距離公式,方案ai到理想點A*和負理想點A-的距離計算公式如下。
此處引入貼近度概念:方案ai與理想解、負理想解的相對貼近度計算公式如下。
當0≤≤1 時,理想點=1,負理想點C-=0;方案逼近理想解而遠離負理想解時Ci→1,此時為最優方案,反之則為最差方案。
綜上所述,理想解法計算過程基本步驟如下。
1)對要分析的方案與相關指標進行矩陣化。根據指標的具體含義分為正向指標和負向指標,接著對原始數據用向量歸一化的方法進行標準化處理,得標準化矩陣Y=(yij)m×n。
2)采用適當方法(文章采用熵值法),確定每個決策指標的權重wj,并將權重與矩陣相乘得到加權標準化矩陣,公式如下。
3)計算本方案的理想解和負理想解,其中,J+為正向指標集,J-為負向指標集。公式如下。
4)計算每個方案到理想解和負理想解的距離,公式如下。
5)計算每個方案的相對貼近度,相對貼近度大者為最優方案,小者為最劣方案。公式如下。
通過查閱2022 年的《寧德統計年鑒》《古田年鑒》《屏南年鑒》《壽寧年鑒》《周寧年鑒》中相關數據,并將其作為原始數據。2022 年各地區統計年鑒研究內容只統一更新至2021 年,所以文章主要選取2021 年作為本次研究寧德市鄉村振興發展水平的時間范疇。相關數據如表2 所示。

表2 寧德市四個縣域鄉村振興基礎統計分析
從統計結果可以看出,四個縣域的指標有高有低,無法直觀判斷出其鄉村振興發展水平的優劣。因此,對數據進行處理,建立基于理想解法的寧德市四個縣域鄉村振興水平評價模型,進行綜合評價。具體操作如下。
1)對以上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具體結果如表3 所示。

表3 寧德市四個縣域鄉村振興水平評估指標(A1—A20)無量綱化處理
2)經過無量綱化處理后,各數據均為正向指標,再用向量歸一化法對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得標準化矩陣Y=(yij)m×n。具體結果如表4 所示。

表4 寧德市四個縣域鄉村振興水平評估指標(A1—A20)標準化矩陣
3)采用熵值法,確定各決策指標的權重。首先,將上述向量歸一化處理后的標準化矩陣,通過以下公式計算其熵值。
其次,計算第j項指標的差異性系數:gj=1-ej(1≤j≤n)。最后,根據以下公式求出第k項指標權重。公式如下,結果如表5 所示。

表5 寧德市四個縣域鄉村振興水平指標權重
將表格中的數據向量化,則可得出權重:
將向量標準化后的矩陣分別乘以相應的權重,則可計算出加權標準化矩陣如表6 所示:V=(vij)m×n=(wj·yij)m×n。

表6 寧德市四個縣域鄉村振興水平評估指標(A1—A20)加權標準化矩陣
4)計算理想解與負理想解的值,具體結果如下。
理想解A*={0.004 0,0.102 7,0.385 9,0.063 4,0.000,0.000,0.000,0.000 3,0.051 4,0.032 3,0.002 2,0.000 0,0.070 6,0.021 7,0.001 2,0.007 4,0.003 2,0.004 3,0.006 7,0.007 8}
負理想解A-={0.003 2,0.035 1,0.070 3,0.027 6,0.000 0,0.000 0,0.000 0,0.000 3,0.027 8,0.019 1,0.001 9,0.000 0,0.027 0,0.014 0,0.001 1,0.005 7,0.002 7,0.003 4,0.005 1,0.005 8}
5)計算各方案到理想解和負理想解的距離,具體結果如下。
6)計算各方案的相對貼近度Ci*,公式如下。
本研究采用理想解法,對寧德市四個縣域的鄉村振興水平相關指數進行分析,由貼近度數值大小可知,古田縣的鄉村振興水平最高,且遙遙領先。最終得出它們鄉村振興水平的排序從高到低分別是:古田縣、屏南縣、壽寧縣、周寧縣。
由權重指標可以看出,在這四個縣域中,對鄉村振興水平影響最大的兩個指標為農林牧漁業總產值、農業機械總動力。作為山區縣城,靠山吃山,應大力發展農業,針對各縣域的實際情況,各地海拔、土壤等不同,因地制宜,種植最合適的作物,從而提高農作物產量。同時,應保護環境,從而保障農業可持續發展。還可以通過發展旅游業,為當地居民增收,改善生活環境,從而吸引人才回流。在這個過程中,離不開政府對當地農村居民提供的技術支持和資金扶持。
由相對貼近度可以看出,古田縣的鄉村振興水平最高。古田縣有著我國最大的食用菌商品化生產基地。在鄉村振興的進程中,古田縣積極探索出了“菇棚光伏+”模式,大大提高了當地農村土地的利用效率以及食用菌種植效益。壽寧縣、屏南縣這兩個地區鄉村振興發展水平相差不大,這與其相似的發展模式有關。壽寧縣以下黨村為典型村落,作為紅色旅游基地,培育產業特色,推行“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打響“難忘下黨”的旅游品牌形象,大力發展產業特色。屏南縣在鄉村振興過程中,遵循城鄉發展規律和屏南縣情,推動各村莊因地制宜選擇發展模式和路徑,以屏南縣龍潭村為典型村落,探索出了“黨委政府+藝術家+農民+古村+互聯網”的發展模式。周寧縣近幾年圍繞農、文、旅三個方面共同發展,因地制宜地打造了“網紅村落”、精品旅游點,發展新業態,并積極努力地推動鄉村文化、產業、生態三個方面共同發展。但周寧縣的鄉村振興水平和另外三個縣相比略有差距,如果想要平衡發展,周寧縣應加大對縣域內落后村落的資金扶持以及人才引進力度,大力發展農業,改善居住環境,貫徹落實好“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方針政策,激發鄉村發展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