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闖,曹超學
(西南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云南 昆明 650000)
農村三產融合是指以第一產業生產為基礎依托,通過產業聯合、產品整合、科技穿透、制度創新等方法,實現資金、科技和資源要素跨界集約化分配,以發展現代農產品加工服務等第二產業,并將種植業生產、農產品加工業和銷售、餐飲業、農村休閑旅游業以及一些現代服務行業等有機融合,以實現農村各行業協調發展、農村產業鏈延長、行業范圍延伸,使農民共享農村增值利潤[1]。
推進我國農村三產融合,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根據新時期新階段我國農村地區“三農”發展趨勢所作出的重要決策部署,是促進我國農村地區經濟運行增效、農產品經濟與社會蓬勃發展、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的有效路徑,同時,農村三產融合是我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速推進農業經濟發展與提高農村現代化水平、積極推動產業一體化、構建新社會經濟的重要措施。
截至2021 年底,宿遷市從事第一產業的人數為353.03 萬人,從事第二產業的人數為1 613.47 萬人,從事第三產業的人數為1 752.51 萬人。經濟實力顯著提升,累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 719.01 億元,相較于2020 年增加了9.1%,比江蘇省平均值高0.5 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53.03 億元,增長3.1%;第二產業增加值1 613.47 億元,增長9.9%;第三產業增加值1 752.51 億元,增長9.5%。宿遷市人均生產總值達到了74 476 元,較2020 年增加了8.8%。
宿遷市經濟實力顯著提升,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由圖1 可知,2021 年,宿遷市一二三產業占比為9.5%、43.4%、47.1%。與2020 年相比,第一產業比例降低0.9 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例增加1.6 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例減少0.7 個百分點。

圖1 2016—2021 年宿遷市各產業結構
一是要在確定農村產業融合開發規劃目標的基礎上突出區域集聚特征。在堅持城鄉產業融合開發格局的基礎上,加強一二三產業的分類施策;促進薄弱片區建設,加強項目開發,形成農村融合發展綜合體。
二是要建設健康發展的農村產業系統,提高“壓艙石”功能;全面提升農產品供給水平,豐富農村價值鏈層次;努力形成農村六大產業系統,注重內涵式開發;加強相關農村生產商品流通,注重產品的附加值特征,延長產品的價值鏈,在保證農產品本地特色的基礎上,增加其文化和情感價值。
三是要在立足于農產品一體化的基礎上,通過對內擴大政府投資、對外招商引資等方式,增強產業的集聚能力。在充分認識本地區的資源現狀、產業條件、主體優勢、設施條件等要素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提供政策傾斜、資源投入,一切從實際出發,提升大產業承載力、發揮大產業主體功能、形成更大的產業動能,帶動小農戶發展,從而實現以大帶小、以強帶弱的農村一二三產業綜合發展的良好局面。
據目前實際情況來看,宿遷市的三產融合工作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離提高農村經濟的增長內涵和質量、增強農產品競爭力的要求尚有不小的差距。必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根據不同地區的實際現狀采取相應的解決措施,從目前宿遷市農業三產融合的推進情況來看,仍有以下障礙亟須解決。
宿遷市農村三產融合仍處于起步階段,社會融合程度較低、合作層次較淺,雙方利益關系不牢固。
一是融資形式比較單一。目前,宿遷市的三產融合大部分是采取農業訂單、農民投資興建農家樂等單一形式,實際采取股份合作,將農民利益與企業融合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情形并不多見。訂單農產品雖然降低了農民可能遭遇的價格風險,提高了農產品價格回報的穩定性,但并非農村三產融合的目標。三產融合要求脫離單一產品的單一價值,對商品產業鏈進行優化,從而實現產品增值,達到“1+1+1>3”或“1×2×3=6”的合作效果,并提升第一產業在整個產品價值鏈環節中的地位。
二是產業鏈條較短。以中小農民為主體的第一產業、第二產業融合,常采用傳統的“種植+加工”“種植+銷售”的方式,對農產品進行簡單加工,但由于沒有開發專業技術、推廣和規劃,生產效益不高,處于產品的整個價值鏈甚至整個市場價值鏈條的低端,無法賦予產品更多的價值,不能實現農業產品經過更加深入的融合到達擴大整個產品鏈條的效果,也就不能實現三產融合過程中各個收益方的緊密連接。
三是三產融合尚處于起步摸索期,相關理論實踐還有一定的欠缺。宿遷市很多地方都還處于單純的一二三產業并列狀態,種植、生產、制造、飲食、旅行、景觀等各個產業沒有實現有機融合,無法實現“1+1+1>3”的整體產業鏈的延長和提升[2]。
大量掌握相關知識與技能的農村復合型人才對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起到重要作用,但宿遷市農村技術性人員大規模外流,阻礙了農村經濟社會發展。
一是在宿遷市種養殖的農民中,老年人占較大比重,其普遍缺乏全面的農業基礎理論知識和商品營銷專業知識,往往過分依賴長期積累的農業種植經驗,對三產融合這一新理論的接受程度較低。
二是農村在外學習工作的年輕人在學成之后,很少回到農村進行與農耕相關的生產經營活動。
三是由政府部門舉辦的鄉村技術培訓缺少針對性和時效性,不能滿足農民的生產實踐要求。部分政府工作人員傳統陳舊的農業經營觀點已不再適應當前市場以及迅速擴大的行業融合發展的需要,嚴重限制了農村三產融合。
政府部門為滿足廣大農村居民生產和生活需求開展的大量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工作,是農業三產融合的重要環境保證。方便快捷的交通運輸、便利的信息傳播渠道、相對低廉的生活用水以及供電成本是實現高層次高水平產業融合的必要條件。目前,宿遷市農村基礎設施及配套工程已大體呈現出以下兩種突出特征。
一是信息化系統構建技術水平有限。相比道路交通、供水等城市基礎設施,農業現代化設施的完善程度相對有限,農村網絡基礎設施無法滿足現代工業開發需求,農村網絡的普及率和應用率都遠低于城鎮。
二是建筑修繕與保養工作不到位。相比于設施建設,農村基礎設施的保養情況更令人擔憂。農村部分道路依然是舊土路,一直無人維護。農田灌溉、儲水水庫等主要水利工程設施未能在損毀時及時進行修復。農村基礎設施滯后導致農村與城鎮間的溝通、運輸便利程度降低,影響了農村三產融合的發展[3]。
利益聯結關系是衡量三產融合水平和效率的重要尺度,決定著產業融合不同主體享有融合發展“利潤”的權益。三產融合意味著打破單個商品的利潤邊界,即由于降低市場交易價格而產生的銷售利潤剩余供給農村生產經營者,也可把經過市場整合的銷售利潤增值供給其他市場主體。農村經營者的利益在自然再生產前已按照一定的市場價值確定了,這顯然是一種松散的、淺層面的利益關系,而并非融合發展要求的目標。比較而言,股份合作形式更有利于建立農業生產者和經濟主體之間收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緊密式經濟收益分配機制,從而增強農業生產者參與產業整合的能力與意識,增加了農戶的經濟收入。股份合作形式有更深層的利益聯結機理,有利于更加深入的產業融合[4]。
根據宿遷市三產融合發展要求,必須加快引進相關人才,建立人才培養、引進體系,發揮高校、科研機構的培育功能,為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吸納相應行業的高層次人才,提高農村三產融合的服務水平。通過支持高校學生返鄉就業創業,并提供培訓,提升其綜合素養,引導其合理運用家鄉的農業資源優勢,發展新興農產品,切實促進農村三產融合。
地方政府部門還應關注農村基礎意識表達和農村治理體制構建,并建立培訓基地或開展專項技術培訓,以提高農民的專業能力與素質,引導其積極投身于農村三產融合。通過舉辦各種類型的農村科普講座,進一步增強農戶主人翁意識。在農村產業整合發展進程中,要構建法律保障制度與框架體系,有效控制農村三產融合發展進程中的各個經營主體,以維護本土經營市場主體的合法權益,從而保障其發展。
農村不完善的基礎設施嚴重制約了宿遷市現代化農村建設的推進。
一是由于農村的基礎建設屬于公有財產范疇,其投入資金主要來自于國家稅收。應擴大宿遷市各級政府的公共財政范圍,加大對農業基建項目的投資扶持力度。同時政府也應形成多樣化的投資途徑,建立農業可持續增長的資金投入機制,以便有效建設農業的道路、電源、水利、通信、貨物交通等基礎配套工程,為開展有關農村的旅游觀光、貨物交通業務和投資項目創造條件。
二是農村基礎設施的投資建設必須科學規范、分清主次。要先完善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有關的農村基礎設施,并在此基礎上推進與農村發展有關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進而彌補農村基礎設施的發展短板。
三是要完善農村基礎設施的修繕和養護機制,徹底改變“重修建、輕維護”的狀況。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完畢后,應盡快明確基礎建設的養護主體,將養護費用列入一般公共預算,將維護工作責任列入基層部門的考核,真正達到基礎建設的“建養一體”[5]。
建立綜合性農產品交易平臺,并配齊基礎設施,在宿遷市內形成完善的冷藏—運輸系統,并與外商企業聯營,共同形成設施完善、功能齊全、商品交易額量大、業務覆蓋面廣的商品物流及配送中心,從而形成大市場、大貿易的農產品市場新格局。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形勢下,了解市場就能把握競爭主動權。農戶對利用現代信息網絡,掌握最新的農產品技術信息和市場的供求、價位情況有迫切要求,因此要合理運用現代市場的營銷手段和技術,協助農戶及時準確地了解市場供求信息,并按照市場需求進行生產,加快宿遷市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另外,還可與各大院校以及農村科研單位開展技術協作,以解決農產品的保鮮和運送等難題,降低運送途中的資源浪費。加強對宿遷市農村農產品的宣傳、介紹,以突出宿遷市的農村資源優勢,并結合村容村貌、民風民俗等。在“互聯網+”的趨勢下,電子商務也是農村行業發展中至關重要的一方面,要加強專屬網絡購物平臺的建構,宿遷市涉農行業要依托電子商務渠道,建立專門的企業旗艦店,提高企業服務質量,提升消費者回購率,以促進三產融合。
農村三產融合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路徑,是我國農村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是促進農業發展轉型升級的內在動力。文章經過對宿遷市三產融合的探索后,提出了加強與三產融合的利益銜接制度、提升農村人才綜合素養水平、完善農村區域基礎設施建設、強化市場信息互動、健全農村產品市場流通體制等措施,以加深宿遷市農村三產融合程度,完善宿遷市三產融合機制,促進宿遷市的經濟發展。